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后出师表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揭秘《后出师表》:并非伪书,或为诸葛亮正表的草稿和所谓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伪作?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揭秘《后出师表》:并非伪书,或为诸葛亮正表的草稿
除了广为人知的《出师表》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篇与之类似的表文,由于在《出师表》一年多后出现,因此被称之为《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三国吴人张俨的《默记》中,之后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等转载,作者被认为是诸葛亮,即第一次北伐之前著《出师表》,第二次北伐之前著《后出师表》,具体在228年11月。然而,由于《后出师表》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古今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后出师表》或是伪书,真正作者另有其人。
笔者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莫属,不可能是其他人,原因有以下三条。不过,由于《后出师表》内容与传播问题,又显示出此表是诸葛亮的草稿,并非正式的表文。
《后出师表》其文与《出师表》相比,《后出师表》表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出师表》劝勉刘禅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但《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刘禅解释北伐必要性,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开篇第一句就谈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此言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何在国家虚弱的情况下一直北伐,原因在于“不北伐坐亡”,所以不如北伐博取一线生机。
其次,《出师表》让人读来慷慨激昂,但《后出师表》第一句就让人特别丧气,描述出了蜀国令人绝望的处境;最后一句是“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相比《出师表》中诸葛亮坚信蜀汉必胜,《后出师表》中已是胜负难说了。
第三,《出师表》主要是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表达自己忠贞不二的思想,坚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但《后出师表》是论时事之作,针对暂停北伐的议论,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提出了六条不解。
可见,《后出师表》是一篇时论文,阐述了蜀国形势与北伐必要性,目的是为了坚定刘禅北伐,由于写给刘禅的战略分析文章,所以无需慷慨激昂,主要为实事求是的描述;又由于涉及三国态势与蜀国处境战略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宜对外公开。
需要注意的是,从《后出师表》全文来看,作者十分熟悉蜀汉军政情况,若非蜀汉高级官员,实难了解得如此清楚;同时,整篇文章高屋建瓴、结构清晰、观点鲜明、分析深入、用词简洁、情真意切,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出来的。因此,作者是诸葛亮的可能性更大。
《后出师表》“硬伤”古今学者之所以质疑《后出师表》是伪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此表内容存在一些让人诟病的诸葛亮不该犯下的“硬伤”,比如以下三处:
一,“曹操智计,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但曹操并没有在祁连山附近作战的经历。当然,学者胡三省指出,这里的“祁连”或指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曹操在此差点被袁将审配伏兵射中。
二,“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但文献中并没有“李服”这个人,胡三省解释说是“王服”之误。衣带诏时,董承联络刘备、王子服(又称王服)等诛曹,事情泄露之后,除了刘备之外,其他人都被诛杀。
三,“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一年)耳,然丧赵云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指出赵云死于建兴六年(228年),但《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七年卒,追谥顺平侯”,两者相差大约半年时间。
那么,这三处能否说明伪作?其实,不仅不能,反而说明《后出师表》应为诸葛亮的草稿,原因很简单,《后出师表》出现于250年之后,如果伪作的话,那么往往会考证清楚,而20年前的事情也早已传开,更便于伪作的作者了解,因而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漏洞才对。如果说作者是诸葛亮,那么他可能记错了一些事情,“李服”、曹操“危于祁连”等是笔误或失误的草稿版,之后作进一步修改后上表刘禅。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去世时间未必准确,因为赵云一直随军出征,最了解赵云死亡时间的是诸葛亮而不是陈寿。事实上,228年秋赵云屯田之后,史书上就没有赵云记载了,说明赵云当时可能已经去世。
《后出师表》传播既然《后出师表》具有一定保密性,以诸葛亮的严谨态度,自然不可能将之泄露,蜀国宫廷密件也不会轻易被人窃取,那么为何会传播到吴国?
252年,孙权去世之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为首席托孤大臣,掌握东吴大权,随后策划北伐。大约在此期间,诸葛恪写了一篇《出军论》,此表与《后出师表》颇为类似。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后,诸葛恪完成《出军论》。
诸葛恪所见“家叔表陈”,是不是《后出师表》,这个谁也不知道,但从逻辑上看是可能的。诸葛恪准备大举伐魏时,蜀国张嶷(yí)认为诸葛恪离开年幼的孙亮,亲率大军出击魏军,非常容易出现不测,从而造成东吴政局动荡,于是请诸葛瞻写信劝说诸葛恪撤回大军,转而发展农业。这时,诸葛瞻可能觉得《后出师表》已过保密期,于是就顺手将之寄给了诸葛恪,随后诸葛恪由此写出《出军论》。而诸葛恪与张俨交好,或许就将《后出师表》抄了一份给一向推崇诸葛亮的张俨,所以《后出师表》才会最早见于东吴张俨的《默记》。
至于蜀国没有流传出《后出师表》,原因在于诸葛亮所上的此表,或被刘禅藏于深宫,蜀国灭亡后遗失,或被刘禅阅后即焚,但诸葛亮家里应该还存有底稿或草稿。诸葛瞻写信给诸葛恪时,可能就将这一份草稿顺便给了他。
可见,从《后出师表》的传播来看,作者也应该是诸葛亮。原因很简单,如果《后出师表》作者不是诸葛亮,那么如何传播到东吴张俨之手?首先,由于表中有“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等言论,因此不可能是吴人包括张俨所写;其次,如果是蜀国高人伪作,那么为何不先在蜀国传播,而特意单线传播给东吴张俨,且又如何骗过崇拜诸葛亮的大学者张俨?
综上可见,《后出师表》并非伪作,作者就是诸葛亮,但可能是诸葛亮正式表文前的草稿。
参考资料:《出师表》、《后出师表》、《三国志》等
一、所谓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伪作?
肯定是伪作!诸葛亮不可能写这种消极丧气而又泄露机密的表文,一旦传出去,不管是敌国,还是朝中的反对派,都能用来作把柄,引起蜀汉内乱,那就真的危机了。阿斗本来就“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只会给他打鸡血,没必要跟他一傻子讲实情论道理,对牛弹琴。所以后表的内容越实在,说明越假。很多人非要把后表当真,无非就是因为“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话太精彩,一定要出于诸葛亮之口,感情上才能接受。
二、大多数人为何都认为《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呢?
《出师表》是武侯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根据史料,诸葛武侯分别在建兴五年(227年)和建兴六年(228年)写了《出师表》,即《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出师表)》被公认是诸葛武侯亲笔所作,至今仍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然而《后出师表》的作者却存在巨大的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后出师表》不是诸葛武侯写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后出师表》最早见于东吴学者张俨的《默记》,后被裴松之放进了《三国志》的注。而在陈寿的《三国志》本传与《诸葛亮集》都没有收入《后出师表》,其史料来源确实存在不可信的问题。
其次,《后出师表》的整体文风与诸葛亮的其它文章(包括《出师表》)存在很大差异。陈寿评价诸葛亮的文章是“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不会刻意地强行追求文辞华丽与词句对仗。
可是《后出师表》却存在不少强行追求文辞华丽与词句对仗的词语,比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用词繁琐重复,与诸葛亮使用精炼词语准确表达情感与论点的文风不相符。
第三,《后出师表》的立意论点与诸葛武侯的才华与精神不符。《后出师表》全文没有对天下局势进行分析,没有对季汉未来的路线进行设计,没有对国内的任何安排,很难想象这是诸葛武侯所写。
最后,《后出师表》中存在明显与历史记载不相符的错误,那就是赵云去世的时间。根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于建兴七年(229年),而《后出师表》公开的创作时间为建兴六年(228年)。
但《后出师表》道:“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
刘郃
、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后出师表》不可能提前预知赵云的去世时间,因此有人认为《后出师表》是后人伪作。
三、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答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后出师表》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的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当然也有人认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但较多的人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
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前出师表》表示了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又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却语气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虽然此时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而且,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时,正是刘备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描绘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前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70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于后出师表的问题,通过《大多数人为何都认为《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呢?》、《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后出师表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