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林觉民:死后尸体被弃臭岗,手帕写遗书,被强盗夺走,看完作揖归

林觉民:死后尸体被弃臭岗,手帕写遗书,被强盗夺走,看完作揖归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林觉民个人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林觉民:死后尸体被弃臭岗,手帕写遗书,被强盗夺走,看完作揖归和77年至82年语文课本写黄花岗烈士遗书的文章有林觉民写给他妻子的信和喻培伦的功迹的一篇简单的范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林觉民:死后尸体被弃臭岗,手帕写遗书,被强盗夺走,看完作揖归
  • 77年至82年语文课本写黄花岗烈士遗书的文章有林觉民写给他妻子的信和喻培伦的功迹的一篇简单的范文
  • 辛亥革命中林觉民的生平事迹
  • 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
  • 一、林觉民:死后尸体被弃臭岗,手帕写遗书,被强盗夺走,看完作揖归

    作者:黎庶

    林觉民牺牲后,他的妻子两年后伤心郁结而死,长子8岁夭折,他的遗书转由父亲林孝颖、次子林仲新保存下来。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西迁之时,林仲新为了避免辗转过程中将遗书丢失,就委托堂弟林性奎将遗书带回福州保存起来。

    一日晚上,林性奎赶路到邵武,突然被强盗拦路抢劫,强盗砸烂他的皮箱,抢走藏遗书的铁匣,发现了写遗书的手帕。

    林性奎见强盗翻出遗书,生怕被毁,着急大哭:“这是烈士林觉民的遗书啊!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你就高抬贵手还给我吧。”

    强盗头子一听是林觉民,不由心头一震。强盗头子打开手电筒从头到尾读完其遗书,边读边哭,最后跪地作揖将遗书和财物悉数归还给了林性奎,并将他一路护送上车。

    可见林觉民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连强盗都被他的事迹所震撼。

    01

    1887年,林觉民出生于福州侯官县林孝觊家。因林教颖夫妇没有孩子,林孝觊将林觉民从小过继给弟弟林孝颖,虽然是过继但是父母对他疼爱有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林孝颖任福建省立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林觉民从小体弱多病,林孝颖无论吃饭、睡觉无时无刻不将林觉民带在身边,并亲自教林觉民学国文,念诗,读史,希望他将来能在科举上有所成就。

    可偏偏林觉民不喜科举,12岁时父亲安排他参加童生考试,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字大摇大摆离场。

    真是将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狂傲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来他在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成为了孙中山的追随者,除了在学校读书外,还热心于革命活动。偶尔出去组织革命演讲。父亲林教颖一边为儿子的演讲才华感到自豪,一边为儿子担忧。

    林觉民18岁那年,他还没从福建高等学堂毕业,他的父亲就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希望他能安定下来。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他的父亲陈元凯是清末广东的候补知县,曾协助陈宝琛办理漳厦铁路。而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曾在陈宝琛主持的福建高等学堂做教员。两家也是门当户对。

    1905年,林觉民和陈意映结婚后住进了福州杨桥巷17号一座名为“双栖楼”的二层小楼,楼前有芭蕉、梅树,环境雅致。虽然林觉民和陈意映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但是夫妻双方相处非常和谐融洽,用林觉民的话来说就是“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陈意映长相清秀,喜好读书吟诗。这与林觉民兴趣相投。在陈意映和林觉民的通信中,常自封为“双栖楼主”。

    可是婚姻也没有让林觉民安安定下来,婚后不到一个月,林觉民就给父亲写了一封急信下南洋了。父亲担心他会做出什么涉险的事,第二天一大早搭乘着轮船到厦门,希望能够阻止他。可是林父到厦门寻找了3天也没找到林觉民的踪影,只好失落地回家。当他回到家后,发现林觉民笑嘻嘻地站在门口。他盘问林觉民出门所为何事,林觉民不愿告诉父亲他参加革命活动,于是吱唔着打马虎眼过去了。

    林觉民赴南洋回来,陈意映非常担心,于是生气地跟林觉民说:“现在你已是我的丈夫,今后出远门,一定要跟我打招呼,我愿意随你一同前往。”

    妻子的气话却承载着满满的担心和爱意。林觉民答应妻子,以后出门一定如实相告。

    林觉民也向陈意映坦诚相告了自己参加革命活动的事,陈意映不但没有反对,还非常支持丈夫。林觉民下渡十锦祠同盟会在福建支部开会,陈意映常帮他放哨把风。林觉民还在家里办了女子学堂,讲授国文课,在国文课上他一直给妇女灌输的是男女平等思想,反对妇女缠足。陈意映也劝服堂嫂、弟媳一起解开了缠脚,并带动整个家族的年轻妇女拒绝缠足。

    琴瑟合鸣的夫妻俩动员堂嫂、弟媳、堂姐妹等女子都入学读书,并考入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成为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

    婚后第二年,陈意映就为林觉民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林依新。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共享着天伦之乐,从结婚到生子的这两年大概是林觉民一生中最快意的时光。

    有一次,林觉民笑着对妻子说:“我希望以后你比我先死。”

    妻子有些生气地问林觉民:“你咒我死啊?”

    林觉民解释道:“如果我先死的话,柔弱的你一定承担不起失去我的痛苦。如果你先死,我就可以独自承受悲痛。”

    正沉浸在幸福中的陈意映隐约有些害怕,他不允许林觉民轻言生死。而对于林觉民来说,他随时准备着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

    02

    1907年,林觉民辗转去日本留学,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求学也是勒紧裤腰带的支持。

    当时日本趋于西化,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都找了艳遇,而林觉民却能坐怀不乱。当时在同学中,林觉民被称为“不二色”。林觉民跟同学说:“我心中只容得下妻子一人,我妻子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子。”

    1911年春天,林觉民突然回家,陈意映非常惊喜,她虽知道丈夫在从事革命活动,但是具体的细节她还是不太清楚。此时的陈意映已怀上了二宝,林觉民参加有些危险的活动怕她担心,就对她刻意隐瞒。

    父亲林教颖见他突然回家,即惊喜又害怕,质问他:“不好好上学,为何突然回家。”

    林觉民装作理直气壮地说:“日本放樱花假,我有些留学生朋友过来玩,我来做导游。”

    实际上他是为了回乡“选锋”,在这里”选锋“主要是参加广州起义的先锋人员。他们相约在西禅寺制作炸药,并将制好的炸药装进棺材,让同盟会成员送往香港。广州起义活动筹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林觉民在福州只逗留了10天,这10天他们夫妻间聚少离多。

    临走那天,林觉民想到和妻子陈意映的约定,出门必事先告知对方。但是这些他去参加广州起义,他料想到凶多吉少,为了不让怀有身孕的妻子担心,他只好食言偷偷离开。一路上他满怀惆怅与不舍。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晚,在香港滨江楼旅馆,大家对完工作后,大家都去睡觉了,林觉民辗转难眠,思念妻子和父亲,于是给父亲在英文练习本上写了一封绝笔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

    为革命牺牲,则不能尽家庭责任,尤其是不能尽孝,是“大罪”。

    接着他找出一方白手帕,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长信: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他将写好的这两封遗书装好携带在身上,广州起义已经准备就绪,就等时间,林觉民做好了就义的准备。

    不幸的是,就在广州起义准备已做好,只待发难的这几日,有一位叫温生才的革命党人刺杀了广州将军浮琦。为些官府不仅加强了戒备,还派间谍四处打探搜捕革命党人。

    行踪暴露,革命党人不得不将租界的9处放火药的地点撤出5处,广州起义结局已定。

    但是此时参加起义的革命的人士都抱着“战是死,不战也是死,哪有不战而死的壮士?”的想法,将起义按照原计划进行。

    起义那日,革命队员们一人配有一颗象牙印章,刻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辨认。配一个黑铁夜光表,作守时用。另外一人一块银元,备着急用。下午4点多,大家每一位同志吃完一块大饼、带着一些枪械和弹药后就出发了。

    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起义失败,革命队伍散乱之际,大家只能各自为战,林觉民腰上中弹,扑倒在地上,鲜血顺着大腿流下来,他忍着疼痛继续杀敌。幸存的革命党人躲入一家米店里,用米袋子做堡垒,向清军投掷炸弹。清军防营不敢靠近,总督张鸣岐下令烧街,火势熊熊,民众纷纷逃离,林觉民、陈更新等革命人士暴露在街道,被重重包围,大家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抵抗,最终还是被捕。

    03

    林觉民被押到水师提督衙门受审,审讯时他全程用英语作答。衙门的人以为林觉民国语水平不行,才用英语作答,所以衙门问供也很费劲,什么也没有问出来。

    最后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出庭审问林觉民,林觉民非但不招供,还就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慷慨激昂地给他们上了一节革命课,讲到激昂之时,捶胸顿足。他劝说清朝官吏洗心革面,团结汉人,革除清政府暴政,建立共和,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国家。官员们心里暗生敬佩。但是闭门造车的他们面面相觑后,仍然没有放过林觉民,他将林觉民关押起来,让他交代革命组织的情况,林觉民却对此一字不肯露。

    官吏对他使用各种刑具,将他打得体无完肤。他却拒绝进食,引颈而死,当时他年仅24岁。他死后,清朝官吏将他的尸体弃在臭岗,臭岗其实就是丢弃犯人尸体的乱坟岗。当时广州尚未暴露革命党人身份的潘达微,他听说烈士们的遗体受到如此对待,心里十分难过,他通过父亲创办的广仁善堂,募集钱款将烈士们安葬在黄花岗。

    时任广东任候补知县的岳父陈元凯听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时,他打听到朝廷会株连亲属,派人连夜赶回福州给女儿送信。于是林觉民的妻儿和父母一家七口赶在官府搜捕公文到达前就已经逃走。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变卖了祖宅,一家人匆忙搬到光禄坊早题巷,租住在一幢偏僻、破败的小房子里。

    一天,林觉民的继母打扫院子时,突然在门槛缝里看到一团东西,他打开发现是一块纸团和一块方帕,上面还有字。林觉民的继母连忙将信交给陈意映,陈意映打开一看,原来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给他写下的两封绝笔书。

    一封《与父书》,一封《与妻书》。她看到熟悉的字迹:“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看到这里的陈意映如五雷轰顶,当场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了遗腹子林仲新。为了给她更多慰藉,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3岁的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然而这也无法让陈意映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两年后陈意映便郁郁而终,追随林觉民而去,还撇下3个幼小的孩子。后来陈意映的长子林依新也不幸夭折,幼子林仲新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受到民国政府的救济和资助,勉强生存。

    陈意映临终前,他将绝笔书交给公公林孝颖保存,林孝颖特意做了一个铁匣将遗书保存起来,林仲新成年后,林孝颖又将林觉民的绝笔遗书交给林仲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林仲新在国民政府西迁之时,为了防止遗书丢失,就委托堂弟林性奎将遗书带回福州保存起来。

    一天晚上,林性奎赶路到邵武,被强盗拦路抢劫,强盗砸烂他的皮箱,抢走藏遗书的铁匣,发现了写遗书的手帕。

    林性奎着急大哭:“这是烈士林觉民的遗书啊!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你就高抬贵手给还给我吧。”

    强盗头子一听是林觉民,他曾为林觉民的事迹所感动,当他打开手电筒从头到尾读完林觉民的遗书,被林觉民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感动哭,最后跪地作揖将遗书和财物悉数归还给林性奎,并将林性奎一路护送上回家的车。

    而林觉民的绝笔信,直到林觉民牺牲10多年后,才为世人所知。

    1919年辛亥革命元勋林森在孙中山先生支持下,向海外募捐并亲自主持了黄花岗烈士陵园的修建工作,并于1919年4月29日主持了空前绝后的黄花岗烈士的公祭活动,并编写黄花岗烈士的有关书籍,大力宣传烈士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

    林觉民的《与妻书》被选入了语文课本,至今看哭读者。他“为天下人谋永福,不负天下却负卿”的抉择与追求,激励着一代代革命志士。

    值此国庆节之时,向林觉民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致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儿。

    参考资料:《中华先烈人物故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历史的温度》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1

    #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人物#

    一、77年至82年语文课本写黄花岗烈士遗书的文章有林觉民写给他妻子的信和喻培伦的功迹的一篇简单的范文

    《罪人的遗书》读后感
    仵希亮

    《罪人的遗书》出版于1999年,维也纳华人基督教会于2011年才获得此书,当时朱师母拿有此书,她还没有看,就推荐给我先看。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了这本书,读后我有很多感受。
    这是一本名叫陈进兴的罪犯在台湾狱中服刑期间接受福音,讲述自己一生,并向上帝忏悔的书。以书中所讲,陈进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他是父母无意所生,母亲被父亲抛弃之后与继父成立家庭,家里先后又有了四个弟弟。继父和母亲做酱菜生意,无暇照看这么多孩子,就把陈进兴交给他的外祖母照顾。在陈进兴的记忆中,他与外祖母相依为命,一起生活。
    外祖母眼睛不好,没有文化,陈进兴就无人管教。但在社会上他总是要有所归属的,他就结识了街上的混混。刚开始他伙同他人做些偷盗,第一次因为偷一个水龙头被人发现,被送到警察局,遭受劳教。他人生自此有了转折,之后多次出入少年管教所,直至成年后进了监狱。
    在管教所和监狱里,较多的空闲时间使他练了一手好字。本书的手写底稿附在书的前面几页,手写稿中的字体书写流畅工整。正如他所讲,人们仅看他的字就难以相信他只有小学水平。当然人们也想不到他血债累累。
    陈进兴在监狱里见多识广,开了眼界。监狱也是一个“有样学样”的地方,陈进兴从狱友中学到更多犯罪技巧,很有犯罪心得,以致于从一个小混混变成被帮派拉拢的对象。他之前只是街头的小混混,在监狱里却找到后来一起犯罪的同伙。
    从少年管教所到监狱几进几出一二十年,他出狱后已经三十多岁,他找到了一位小他十多岁的女子成家结婚,并很快有了两个儿子。他们夫妻经营些生意,但陈进兴总是感觉钱来得慢,钱不够花。他出狱后在与狱友的来往中,几人又先后开始谋划操起绑架案,专找名人下手。他们绑架过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并使白晓燕吃安眠药过多导致死亡。
    他们做了多起绑架议员和商人的案件,并躲藏在阳明山上一段时间。他们和警方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断犯案。在流动犯案中,他们强暴多名妇女。他的同伙在一家美容所整容之后强奸杀害护士,并杀害整容师夫妻。两名同伙在逃亡过程中,先后被击毙,最后只剩陈进兴一人。他无意间闯进南非武官家里,挟持武官一家,与警察对持开战。南非武官一家都是基督徒,他们以耶稣基督的爱去与陈进兴交谈,表现得异常镇静。陈进兴的家人也来与陈进兴对话,最终陈进兴如泄气的皮球,向警方缴械投降。
    在南非武官的家里,陈进兴结识了耶稣基督。书中记录当时陈进兴绑架武官一家的过程,武官一家不停地祷告,并画个十字架给陈进兴看。在陈进兴企图自杀时,武官一家劝阻他。这影响到陈进兴后来在监狱里走向耶稣基督。
    陈进兴又一次入狱,黄明镇牧师和艺人孙越多次去狱中探视他。这使他更进一步接近耶稣基督,并在监狱里受洗。这本书就是由陈进兴写出底稿,黄明镇牧师再作修改润饰,并对一些问题多次与陈进兴沟通,书的前后还附有黄明镇、孙越所作的序以及南非大使夫人的访谈录。
    以陈进兴在书中所讲,书稿写出之后,如果再让他写一次,他就难以写出来了,因为书稿是他以耶稣基督的爱所写。这本书对引导罪犯信主很有说服力,它就是为了预防犯罪和教化罪犯而写。
    如前文所讲,本书与更生团契黄明镇牧师有很大关系,正是黄明镇牧师引领陈进兴进一步认识主耶稣基督。黄明镇牧师是从台湾中央警官大学毕业,他放弃优厚的工作去更生团契服侍。他结合自己犯罪心理研究专长,以耶稣基督的爱在监狱牧养罪犯。他借基督之爱拯救许多罪犯,经他拯救的罪犯再犯率仅仅是3%,远远低于没有信仰的罪犯56%再犯率。黄明镇牧师有着“即使一百只羊的羊群里只有一只迷失了,都要把它找回来”的信仰坚持。
    本书还提及另一位牧师林进友,他收养了陈进兴的二儿子。林进友也是建立一个名为仰望福音之家的机构,专门收养一些的未成年人。陈进兴不会想到2002年林进友因为对仰望福音之家中三名未成年少女进行性侵害而被判刑五年。
    黄明镇牧师和林进友形成了鲜明比较,以牧师身份犯罪的案件不一而足,牧师也是罪人,但出现在牧师群体的犯罪案件使基督教受到牵连,使人对基督教敬而远之。牧师有自身独特的条件,他们有些人正是利用这种便利的条件而进行犯罪,教会之下有时遮盖了很多罪恶,魔鬼撒旦有时借天使之名使基督徒犯罪。
    林进友之前收养了陈进兴的二儿子,在林进友出事之后,2003年陈进兴的两个儿子都通过黄明镇牧师,被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对美国夫妇收养。
    陈进兴的例子恐怕不在少数,他犯罪经历与家庭有很大关系。陈进兴家庭本来不幸,他不知生父是谁,后来母亲改嫁,继父虽对他不错,但父母还是忙于生意,对他缺乏照顾,把他交给了外祖母照看。虽然外祖母对陈进兴比较疼爱,但两代人毕竟还有隔阂的,外祖母代替不了父母的位置,以大陆的现在的说法,陈进兴属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庭缺乏关爱使陈进兴陷入罪恶,使他与街头混混们结帮。从学校打架械斗,到社会上的敲诈勒索,以及到后来绑架杀人,陈进兴陷入到犯罪泥潭不能自拔。他与狱友之所以在亡命之中多次犯案,强奸多名妇女,这与他们心理上认为「杀一人是死,杀多人也是死」的观念不无关系。在本书中,陈进兴自述多次提到这个观念,他们把杀人、强奸看作游戏,以此与警察玩起捉迷藏。
    在十多年前中国大陆也出现过一个名叫杨新海的「杀人狂」,从2000年到2003年三年期间跨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四省流窜作案,杀害67人,强奸23人。他专选农村里没有围墙、没有狗看门的农家作案。当时我老家街头巷尾到处张贴着这个杀人狂的告示,人们议论纷纷,城市农村都很紧张,真可谓全民动员防范这个杀人狂了。
    在这个杨新海被抓之后,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对他进行访谈,他讲了自己的杀人过程和心路历程,他报复社会,内心里只有他自己,不管他人如何。杨新海和陈进兴一样,都是杀了多人,但不同的是,杨新海一直是一人作案。还有陈进兴在关押的两年多时间里,结识了耶稣基督,人虽被枪毙,肉体已死,灵魂得到拯救,而杨新海到死也认识不到自己罪,他总是把罪归给他人的错。
    在中国大陆,有这样的条件使杀人狂认识到自己的罪吗?有什么可以使犯罪分子悔改呢?意识形态的教育能够改造罪犯吗?「抗拒从严、坦白从宽」只是个过程和伎俩,最终不能从心理上使犯罪分子改邪归正;许多罪犯出狱后不久,见勤劳致富比较慢,很快会与狱友聚集又做出新案子来。估计也有许多如杨新海一样的人死在金钱铜臭的现实当中,他们具有对累次犯罪已经麻木的「犯罪人格」。
    请采纳

    二、辛亥革命中林觉民的生平事迹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

    1900年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1901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抵香港,在广州发动起义。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捕,后被清朝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

    三、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

    原文
      1.段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2.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3.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4.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5.段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6.段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7.段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译文
      1.段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2.段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3.段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4.段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5.段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6.段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7.段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省闽侯县(现在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是作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林觉民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但作者并没停留在儿女私情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相比,使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作者时时作安慰,时时作解释,信中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此中豪情令人感动。作者回忆二人世界的缠绵蜜意、回忆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谱写出了一曲爱情的颂歌。然而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的献身和牺牲精神,表现出民主志士的革命情怀。
      全文语言委婉曲折又不乏闲情逸致,文辞优美,为读者平添几多的愁怅和心酸。

      林觉民,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春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绝笔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年4月27明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捕。入狱后进行绝食斗争,后被清朝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
      林觉民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他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林觉民比鲁迅小六岁,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在众多人的心目中,林觉民的形象将英雄与乡亲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辛亥年三月份广州的那一阵密集的枪声夹在厚厚的历史著作之中,听起来遥远而模糊。然而,时隔近一个世纪,这一阵枪声奇怪地惊动了许多人的庸常生活。有的人开始在历史著作之中前前后后地查找这一阵枪声的意义。
      黄花岗烈士殉难一周年之后,孙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之中流露了不尽的悲怆之情:“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时隔十年重提这一场起义,孙中山先生的如椽大笔体现了历史伟人的高瞻远瞩。他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

    关于林觉民个人简介的问题,通过《辛亥革命中林觉民的生平事迹》、《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林觉民个人简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