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孔子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孔子唯一的儿子,为什么不出名?和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孔子唯一的儿子,为什么不出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孔子有着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地位。他辉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贤。
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这样,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唐代两朝宰相孔纬,北宋说唱艺人孔三传,明代大学士孔贞运,清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成就着孔氏大家族的神话。
然而,圣人唯一的儿子,在史书里只有寥寥数语,默默无闻。他的名气,似乎连孔子最普通的学生都不如。
拨开重重迷雾,孔子的独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又经历了哪些鲜有人知的事情呢?
01 孔家添男丁
公元前533年,十九岁的孔子,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
眼见孔子已经长大成人,独立谋生,像天下所有心急的父母一样,孔子的母亲,也开始给儿子物色媳妇了。
寻觅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看中了宋国一户人家的姑娘,于是吩咐儿子伯尼,拿着鸡鸭鱼肉上门提亲。没想到,对方竟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那个姑娘也很懂礼貌,专门委托伯尼,把一套绣着金凤凰的琴套转交给孔家的儿子。这个姑娘,就是亓官氏。
在和孔子成亲后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给孔家添了一个男丁。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贵子的消息,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最后传到了鲁昭公那里。
听闻这一喜讯,鲁昭公很高兴。为了恭贺孔子的嫡长子出生,他派人送来了一条红色的大鲤鱼。
能够得到国君的贺礼,这是极有面子的事情,受宠若惊的孔子当即决定,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显然都和这条送来的鱼有关。
历代的孔氏子孙,从此也不敢直呼“鲤鱼”了,改称为“红鱼”。
伴随着孔鲤来到人世,后浪们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然而,这个被众人祝福的儿子,从小却生活在父亲耀眼的光环下,自带的锦鲤体质并没有显现出来。
孔鲤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家里,堪称宅男典范。即便他成年后,鲁哀公下聘书给他,他也以身体有疾谢绝了。
因为孔鲤心里明白,自己不像父亲的学生那么有天赋,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他也深深体会到,不仰仗父亲的低调生活,有多么的踏实。
面对师兄师弟,孔鲤一直没有嫉妒过他们,即便父亲每次举荐的只有学生,从来不是他这个儿子。
孔鲤也不会埋怨,父亲因为忙于工作而冷落了自己。更不会依仗父亲的名气,在外面四处宣扬炒作。
他,只是一个谦虚豁达的好孩子。
02 孔圣人教子
倒是隔壁邻里,总有闲言碎语。父亲的学生,也会格外关注老师的这个独子。甚至有人怀疑,孔子会不会在课外偷偷给自己的儿子补课?
一个叫陈亢的学生,终于没能忍住好奇心。他开始偷偷跟踪孔鲤,密切留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陈亢看见老师在和孔鲤讲话,因为离得太远,根本听不清讲什么。还有一次,他又看到老师和儿子单独在一起,此时的老师神情严肃,陈亢更加怀疑这是在给孔鲤开小灶了。
后来实在憋不住了,陈亢直接找到了孔鲤,当面询问实情,哪知答案出乎他意料。
原来,陈亢第一次看见的,是孔子在问孔鲤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听完很不高兴,说,不读《诗经》,怎么能提高语言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孔鲤羞愧不已,赶紧回家学《诗经》去了。
第二次,现场情形是这样的: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孔鲤想避开父亲,于是加快了脚步走过去。
孔子抬高声音问:学《礼记》了吗?孔鲤老老实实回答说没有。
孔子的脸瞬间拉了下来,呵斥道:不好好学《礼记》,怎么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呢?孔鲤立即低着头,小碎步跑回家看书去了。
了解到实情的陈亢,兴奋的对孔鲤说:“我问了你一个问题,却知道了三件事情,一是要学习《诗经》,二是要学习《礼记》,三是知道了君子并不会偏爱自己的儿子。”
于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成为了两句名言,千古传诵。
孔子确实不会偏爱自己的儿子,对于孔鲤来说,挨训才是家常便饭。在父亲面前,孔鲤总是小心翼翼,悄无声息。而在父亲眼里,孔鲤只不过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
还有一次,孔子问儿子:知道《周南》和《召南》吗?孔鲤回答:略知一两章,但是细节不记得了。
孔子生气的说到:怎么连这个也不懂?那你怎么能有见识,有出路呢?孔鲤再次体会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
孔子教育儿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形成了“孔鲤过庭”的典故。
教育和读书的场所,被叫做了“鲤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被称为了“过庭训”。
后来,孔子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儿子,孔鲤也不能闲着。他要到父亲教学的地方,人前人后的端茶倒水。
务实的他,总是埋头做着自己本分内的事情。父亲孔子想要周游列国,儿子孔鲤就去想办法筹集路费。为了让出门在外的父亲安心,孔鲤主动承担起了操持家务、照顾亲人的重任。
父亲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里,孔鲤常常要忙碌到深夜,睡眠时间变得很少很少。
也许正是因为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又缺乏像父亲一样圣贤的老师,孔鲤并没有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
他依然感激父亲最重要的教诲,那就是,要做一个遵纪守法、有爱心、有教养的人。
03 一代胜一代
万幸的是,孔鲤的儿子是争气的,这个叫孔伋的青年,不仅言行举止遗传了爷爷的风格,还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学说。
孔伋从小受到爷爷的熏陶,勤奋好学。有一次,他看到孔子独自坐在那里叹气,赶忙上前询问:“您在这里叹气,是担心孙子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吗?”
孔子回答:“你一个小孩子,哪里晓得我的心思。”
孔伋又说:“我常听您提及一个典故,意思是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头劈开,儿子却没有眼色,不知道把柴背回去,这简直太不像样了。我也生怕自己做的不好,成为这种不像样的子孙。”
见孙子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番话来,孔子大喜过望道:“我再也不用担心祖业无人继承和发扬了!”
儿子不行,孙子来补位。显然,孔伋没有让爷爷失望。
他曾经拜曾子和子夏为师,而他可以算作是孟子的老师。这层关系严格来说是这样的,孔伋并非是孟子直接的老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
吸收了孔子众弟子所长,孔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着。之后,他写出了儒家经典《中庸》,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
孔伋还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视为老师,但是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被选用,生活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这和他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关系。
在卫国居住期间,有朋友送孔伋粟米,他欣然接受。又有人送他酒肉,孔伋却坚决不收。
孔伋的原则是:之所以接受粟米,是为了渡过难关,不至于挨饿。酒肉是宴请之物,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会兴奢靡之风呢?
卫国大臣田子方同情他,想送孔伋一件狐狸皮做的大衣,又怕他不接受,便去拜访他。临走时,假装把皮衣遗忘在了那里。
孔伋发现后,马上送还田子方,并且坚定的表示:自己虽然很穷,还是要坚持原则,不让身心受到污染。
儒家教育出来的孔伋,面对上司一样有原则。
在齐国,齐君问他:“你想来齐国想当官吗?”孔伋回答:“我的愿望不是当官,如果不能推行我的主张,这个地方就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婉言拒绝了对方。
有一次,卫侯提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方案,他的大臣们齐声附和。卫侯听到马屁声一片,很是高兴。
孔伋听说了,吐槽道:这完全是在助长坏风气嘛,老百姓怎么能够长期容忍呢?
看不过眼的他,立马找到了卫侯,上来就开门见山说:国君,这样下去,国家迟早要玩完。卫侯听了很惊愕,忙问为什么。
孔伋解释说:愚昧的君主自以为是,无耻的大臣们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指出来。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拍马屁的人得到升迁,说真话的人受到排挤,这样还能不亡国吗?
对于这番话,卫侯是什么样子的反应,历史记载里并没有说明。既然没有下文,大胆猜测很可能根本没有听进去,孔伋不太顺利的人生遭遇,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晚年,孔伋在鲁国定居,收徒数百人。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能为贪利而改变志向。要成大志,必须去掉欲望。”这也是孔伋对儿子的要求。
他领悟了儒家思想的真谛,严格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浩然正气。
孔伋,不愧为孔子引以为傲的孙子。
04 平凡的离去
儿子孔伋经历的很多事情,父亲孔鲤并没有亲眼看到。因为他的生命,只有五十年。
关于孔鲤的去世原因,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只说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孔鲤。
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作为圣人,孔子对儿子坚持实行“有棺无椁”。
因为在上古时期,权贵阶级才能享有“椁”,普通平民只拥有外棺。执着的孔子,严格遵循了这种古老的丧葬礼仪。
第二年,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去世了,由于家中贫穷,安葬的时候只有棺。颜回的父亲颜路劝说孔子,变卖马车给弟子买椁。
孔子说:“孔鲤去世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的。我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啊。”于是断然拒绝了颜路的请求。
一生没有太多建树的孔鲤,墓碑却有两块,一块上面写着泗水候墓,一块上面刻着二世祖墓。
“泗水候”是宋徽宗封的,“二世祖”是孔氏子孙对他的尊称。都是看在他是圣人之子的面子上,给的。
即便孔鲤一生平平无奇,即便他去世后老婆很快改嫁走人,他始终是大圣人孔子的儿子,是大思想家孔伋的父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
对于孔子而言,每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更难得的,是接受孩子的平庸。
对于孔鲤来说,有时候,奉献自己,成就别人,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纵观孔鲤的一生,都在为家族无悔付出。他替父亲排解后顾之忧,他替儿子铺设成才之路。也许他很平凡,但是他不简单。
参考资料:
《先秦诸子系年》、《春秋左传词典》、《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一、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呢?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这样历经2500多年岁月,不为任何朝代更迭或政治变化所动,世代相传,苗裔四布。在曲阜的孔府门前有一副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中,“富”字上面缺了一点,“章”字的一竖直冲出了头。什么意思?——富贵无边,文章通天。
孔氏家族的地位自西汉刘邦时渐起,中国历代尊孔从对“衍圣公”之尊中可见一斑:自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孔子嫡系长孙就被封为“衍圣公”,取意“繁衍圣道”,负责孔庙、孔林的祭祀活动,设家学,有时兼任朝廷官吏,相当于七品官。金代为四品,元代升为三品,明代更升为一品文官。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
孔氏家族之所以能获得数千年不衰的荣耀,得归功于他们的祖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实,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自己付出的汗水换来的。史载,孔子刚刚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妈妈问他:“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于是,他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祝贺他喜得贵子。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
孔鲤长大后,也在他开办的学校里跟班学习。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教诲也让后人得以启迪,回味无穷。
有一次,一名叫陈亢的学生问孔鲤:“你老爸有没有单独给你开小灶,专门教你一些学问啊?”
孔鲤说:“我印象中没有啊。不过,有一天父亲问我学过《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好好学《诗》,怎么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后来我就认真学《诗》,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又有一次,父亲站在堂前,问我说,你学过《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又说,不好好学《礼》,又怎么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呢?此后,我便很注意学《礼》。如果这样也算的话,这就是我父亲单独给我的两次教导。”
陈亢听后,回来非常高兴地对其他人说:“我问伯鱼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点教益,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偏私。”
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只是,孔鲤的资质一般,比不上班里的那些优秀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孔子也曾责备过他这唯一的儿子不争气,自己当老师,自己孩子的学习却没搞好,在人前人后的,面子上总有点不好看。
面对老爸的批评,孔鲤也不急不恼,因为他生了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孔伋,这才是他人生的最大成就。所以,当有一次孔子再抱怨孔鲤时,孔鲤含笑着回敬他老爸说:“我怎么没出息了?你儿不如我儿,我儿子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
孔鲤命短,先于孔子先去世,一生并无大的建树。他的儿子孔伋确如他所言,终成大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
二、为什么古代圣人孔子的儿子一事无成?
所谓:“五百年而圣人出。”像孔子这样的至德至圣的人物,是要好几百年才有的,按照史书上说,孔子的出生,是因为他的先祖积累了六世的德义。所以,当初孔子的父亲连生好几个女儿,没有男孩,向鲁国颜氏求婚的时候,颜家老父亲就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说:“虽然梁叔纥年级大,但是他的父祖辈接连六代都是积德,这个家庭是要出大圣贤的人家,你们谁愿意嫁给他?”最后小女儿颜征在同意嫁给孔子父亲,并生下孔子。而孔家六世的遗德就积累到孔子身上,到了孔子子女后辈,是要重新积累的。
与此同时,圣人的出生,大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古时候,能够活到六十岁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六十岁了还能够生孩子。而且孔子出生的时候是“生而七漏,头上圩顶”,长得与众不同。而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出生,却是普通人一样,自然就没有多少与众不同的了。
最后,自古以来,“虎父犬子”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赵奢一代名将,他的儿子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秦始皇多厉害,他的儿子扶苏老实,胡亥庸碌;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他的儿子刘盈仁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各个叱咤风云,他们的子女却多默默无闻……
所以,孔子是千古圣人,而他的儿子默默无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况且,孔鲤虽然一生没什么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和孔子的日月光辉比较起来,当然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和我们普通人的萤火之光比较起来,却也如同蜡炬的光辉了;而且,孔鲤的儿子子思,是曾参的徒弟,孟子的老师,也是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一家之中,五大圣人占了两个,算是非常非常非常厉害了。
三、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
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鲤很平凡,一生也没有什么成就。与他的父亲孔子如雷贯耳的名气相比,孔鲤可谓是默默无闻。在我们的眼里,孔鲤就是一个失败者,明明有一个父亲是大教育家,为什么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其实,孔子的学生子禽曾经就问过孔鲤一个问题:你是孔夫子唯一的儿子,你爸爸回家肯定私下里给你恶补功课,教了你很多东西吧?孔鲤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爸爸回家教我的东西跟白天跟你们说的一样。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给自己唯一的宝贝儿子开小灶。在孔子看来,开不开小灶跟成不成才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孔子对成才、成功的定义和我们可不一样。按照我们现在的成功观,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谋生或者求知,成为有钱人或者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是绝大部分人读书的终极目的。但在孔子这里,读书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成为一个君子。所以,孔子培养自己的儿子,是朝着第三个境界看齐的。他想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富得流油的人,不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而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为什么孔鲤当年过庭院的时候,孔子对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让儿子学习诗,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腹有诗书”的人,而是为了让他懂得语言的艺术,他让儿子学习礼,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体面人”,而是希望他能在社会上立足。
孔子的野心不大。有人说,孔子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鲤”,是因为他想让儿子学鲤鱼跳龙门,将来一举成功成名。这真是冤枉了孔子。当年鲁国的国君在孔鲤出生的时候来送贺礼,送来了一条鲤鱼,孔子当场就给儿子起名字叫“鲤”,这只是无心之举而已。孔子自己学习的目的,也不是想要以知识作为工具,去成功成名,而是像他的个人履历里面写的那样:
你品,你细品。这是一个心性成长的过程。他的简历不像现在很多毕业生的简历,写得让人眼花缭乱,他不写自己有多厉害,只记录自己在这一生命阶段达到了什么样的心境。
孔子学习的目的,是希望他三十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四十岁成为一个明心见性的智者,五十岁通天达地,六十岁无烦无忧,七十岁实现相对的身心自由。这是修成人,修成君子,修成圣人的一个过程。所以,很明白,做学问,读诗书,就是要首先成人,再做君子,再向圣人看齐。
孔鲤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说孔子不重视儿子的教育也不对,他只不过是不重视知识教育而已。孔鲤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很好的胎教,礼的教育。孔鲤的妈妈亓官氏在怀他的时候,能够做到“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可以说,他从娘胎里就懂得了什么是礼,接受了做人的教育。
孔鲤出生以后,孔子又给儿子配了“三母”,一个做他的老师,一个做他的养母,一个做他的保姆。这三位母亲,都本性宽裕慈惠、态度温良恭敬、又慎重寡言,孔鲤九岁之前的教育,就是与这“三母”的朝夕相处中进行的。
到了孔鲤十岁幼学之龄,孔子才正式参与进来。不像现在很多老师,自以为学优于人,就使劲地给自家孩子灌输,巴不得他们成为神童,九岁就考上大学。
《黄帝内经》里面说,女孩子七岁才启智,男孩子还要晚一年,八岁才开蒙,这之前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教育”,而是幼儿启蒙教育。而怎样启发蒙昧呢?也不是背唐诗,读四书五经。在孩子能抓握东西,手眼协调能力具备了以后,就教他使用右手吃饭,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教他对答。等到了六岁的时候,教他识数,方位以及各种物质的名称,就是到了格物的年纪。七八岁的时候,教他学习基本的生活之礼,懂得尊老爱幼。
孔鲤八岁了,孔子就送他去上小学,小学六年毕业,到十五岁,就去上大学。那时的大学,有条件的家庭叫“私塾”,五百家的镇子里面的大学叫“庠”,二千五百家的郡里面的大学叫“序”,而如果在国家首都,就有“国学”可上。孔子住在鲁国首都,因此孔鲤入的是国学。国学校每年招生一次,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三年考读书习惯和团体生活,五年考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以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能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此谓大成。学成以后,远方之人都来归附,近处之人心悦诚服,大学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每个人读书,天资不同,悟性不同,孔子这样的人,寥寥无几,能达到“大成”这种认识境界的人,也是少有的。我们不能说,孔子没有用心培养孔鲤,而是在学习的路上,父母只是最初的引导者而已。真正要学而小成,甚至学而大成,还要靠自己
关于孔子资料的问题,通过《为什么古代圣人孔子的儿子一事无成?》、《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孔子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