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读史方舆纪要》-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读史方舆纪要》-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地理论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读史方舆纪要》-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和《读史方舆纪要》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绝作”?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读史方舆纪要》-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 《读史方舆纪要》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绝作”?
  • 《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 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简介
  • 一、《读史方舆纪要》-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综观全书有如下特点:

    一、选材得当,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不同。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词则大多“汰去之”。

    前9卷撰述历代州域形势。接着,以114卷之多,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为纲,分叙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内容。

    与各地理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原由。随后,以6卷记述“川渎异同”,作为“昭九州之脉络”。

    最后一卷是传统之说“分野”,作天地对应,有“俯察仰观之义”。前面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以地理为纬;后面分省则以政区为纲,朝代为目,全书经纬交错,纲目分明,且自作自注,叙述生动,结构严谨,读之趣味无穷。

    二、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

    顾祖禹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为反清复明之需,当然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

    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

    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对名胜古迹的记载则相对简单得多。不仅前面9卷专门论述历代州域形势,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险要、形势得失开端。

    各省形势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皆有总序一篇进行论述。《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而且每叙述某一地理实体时,必穷根究源备述其军事上的地位和价值。

    顾祖禹认为地利是行军之本。地形对于兵家,有如人为了生存需要饮食,远行者需靠舟车一样重要。

    只有先知地利,才能行军,加上“乡导”的帮助,“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

    这正是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于地理环境与战争得失成败的关系着重记述的初衷。难怪张之洞认为“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认为,“景范之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

    三、注重人地关系的辩证思维。

    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的《读史方舆纪要》,始终贯穿着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的正确思想。

    因为“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虽是“金城汤池”之故,若“不得其人以守之”,连同“培塿之丘”、“泛滥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当,纵使“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

    也就是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地理形势固然重要,但带兵将领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论述历代都城的变化和原因时,顾祖禹认为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并非地势险固决定一切。

    首先,都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时则不一定适于建都,其次,是否适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势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产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

    由于建都的各种因素是在经常变化的,不能单纯考虑山川地势。他的这种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基本上是符合的。

    四、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

    顾祖禹认为:舆地之书不但要记载历代疆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而且还要包括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

    当他开始撰写时的确对此十分重视,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扰”,顾不上补缀,但其大略亦能“错见于篇中”。

    不过他在论述各地的地理形势时,尽量做到以地理条件为印证,使历史成为地理的向导,地理成为历史的图籍,互相紧密融汇。

    全书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无关的少写,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这也是《读史方舆纪要》有别于其他地理著作之处。由于黄河之患历来不止,直接对国计民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大量辑录前人治水的主张,以留给后人借鉴。

    他十分赏识潘季驯的治河方针。认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读史方舆纪要》卷126)书中对潘季驯的主张颇多引证。

    此外,书中对漕运的记载也十分重视。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因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但他反对为了漕运而置运河沿线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

    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泉。此外,对于明代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松地区,以及扬州、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地位,书中都一一作了记载。

    同时,《读史方舆纪要》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都详略得当地有所记载。由此可见,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一、《读史方舆纪要》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绝作”?

    在历代州域形势部分,顾祖禹综述了明代以前各代的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举凡州域、城邑疆界、山川险要、形胜所在,都有述考。以卷一秦为例,即分别有始封、徙居、定都、四周形胜、地利等项和《战国策》、《苟子》、《史记》等史籍有关秦的论述。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的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各部分有序、综述,然后分别叙述府、州、县的疆域、沿革、城邑、山川、关隘、古迹、桥梁、驿站等。对险要之处的论述尤其详细。如居庸关,既记其位置、异名(又名军都关、纳款关、蓟门关)、四周相连属的要地;又载诸家之论,以突出其形势、地位的重要,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太行八陉,其第八陉为军都”,“路狭而险,北平咽喉”等,更详列东汉至元明间在此用兵事例。这就把地理形势、沿革、区划的历史考察同战史结合在一起,从军事的角度考察了历代地理情况。舆图要览部分,可以说是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分别说明了各省形势、山川险易、边防设施、兵员粮饷等情况,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因此,这本书被历代兵家所重视,被誉为“千古绝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代初期地理学家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综记山川关塞的险要程度,并对其是否适用于战争中防守的场地以及军事重要程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三、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简介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如“立本”之要在于择都,拱卫首都乃是军事建设的重心。以明代北京为例,主张多层设防:近畿三辅;内三关;蓟州(今天津蓟县)、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与三卫(今河北东北部、长城外及辽宁西部一带),以及三齐(今山东淄博、平度、泰安一带)、秦晋之地,皆需驻兵,构成多层藩篱。 该书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这两部分形成历代地理形势、沿革、区划与战史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成全书的主体。舆图要览部分,实为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概况说明,总论天下大势,分论各省形势、山川险易、物产户口、边腹要地设防、兵员粮饷等情况;地图,除一省一图外,另有总图、京师图、九边图说、河海漕运图等;表,列有府州县、山川险要,卫、所、关城的沿革、方位、区划、财赋、丁差、民情。书中在论及地理形势的战略价值时,注意到“设险以得人为本”,不能只凭地利决定胜败。要求明白“险易无常处”之理,灵活运用地利。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关于地理论文的问题,通过《《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简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地理论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地理论文(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