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立雪书院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山仰止”之嵩阳书院和万松书院三进分别是什么名称?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高山仰止”之嵩阳书院
高山仰止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古时之地位相当于当下的著名大学“北大、清华”一般。如此盛名之嵩阳书院,其山门却并不起眼,但两旁的对联非常之大气,有气吞山河之势: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对联释文】:
上联意思:接近四方的,只有中央之地“嵩山”,统领东岳之泰山、西岳之华山、南岳之衡山、北岳之恒山,边塞、关河拱礼神圣的中岳;
下联意思:经历九个朝代,洛阳成为都会,包容了伊河、瀍河、洛河、涧河四条穿城之水,三台风雨皆从嵩山而起。
这副嵩阳书院的对联,读完之后给人带来的感觉,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高山仰止”。
对联据传为乾隆所书,若是普通文人来写还真写不出如此豪气冲天的对子,其中下联最后一句里用到的“三台”,在此联中是一个“多关词语”,各家有各自认知不同的三台,而嵩阳书院除了是官办学府外,历史上也是儒释道三教之所。
嵩阳书院逛少林寺,参禅全武行;游嵩阳书院,了解儒释道。嵩阳书院处于嵩山南麓,是一处代表着三种不同宗教、文化流派的历史文化遗产鉴证之地。
作为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先后曾是释家(佛教)、道家、儒家(理学)三教的讲堂、活动场所。嵩阳书院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是在佛教最兴盛的北魏时期。隋朝时嵩阳寺改为嵩阳观,成为道家的活动场所。至五代时期此地改为太乙书院,宋代时终称嵩阳书院。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久经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文人们反而喜欢在山林僻静之地聚众讲学,所以嵩阳书院天地之中的位置,更是吸引了诸多名人在此讲学,如司马光、范仲淹、伊川“二程”(程颢、程颐)等等。
人,应景发声;景,因人盛名。嵩阳书院,也因为司马光在此写作过巨著《资治通鉴》、范仲淹在此讲过学、“二程”在此开创宋代理学并讲学十余年等原因而享誉天下,在宋代时嵩阳书院成为了国内最有名的书院。
现讲堂内除了列举有书院的教学形式、特点及历代名人外,还画有“二程”讲学图,与现代教学不同的一个明显表象是,“古时听课的学生是站着听讲,而老师是坐着讲授”,从中也更能体现出古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有关求学明理、尊师重道的典故,有两则“立雪”的故事都发生在嵩山脚下,除了先有北魏二祖慧可于少林寺“断臂立雪”求禅的传说外,后有北宋杨时、游酢在嵩阳书院“程门立雪”求理的典故。杨、游二人师从程颐后,刻苦钻研、勤学不倦,后成为了嵩阳书院的一段佳话。
与两则“立雪”传说和故事对比,当下的我们是否也有如此求学上进之心呢?!科技日新月异千变、知识更迭换代不断,时代在发展,物质在丰富、观念在转换,我们庆幸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不需要苛刻地“断臂、立雪”,也能接受到知识学习的年代。
少林寺内,二祖慧可断臂求禅的故事可能传说成分更大一些,古人称“连身之发肤皆来自于父母,岂可轻言弃置”,断臂求禅我可以理解神光(慧可)当时的心理,但我还是觉得引为佳话即可,不值得推崇。嵩阳书院中,“程门立雪”这样有文记载的寒窗求学典故,对照我们当下时,又有多少人能有当初杨时、游酢那份求学的心劲呢?扪心自问下,我们的业余时间里,有多少是沦陷于娱乐消遣的低级趣味中?又有多少是沉浸在读书学习的充电中呢?
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容易被困难吓倒”。对于知识来说一样,当我们身处于太容易接受到知识灌输的环境下时,还有多少人会像嵩阳书院里求学的杨时、游酢一样尊师重道、刻苦勤学呢?从这一点儿来看,鲁迅的话,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有道理相通的地方。
~~~
嵩阳书院其他附图:
一、万松书院三进分别是什么名称?
您好,万松书院的三进是: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望采纳,谢谢
二、中国书院对联赏析 (三) / 查查362
中国书院对联赏析 (三) 四海一棋-----邺侯书院
邺侯书院在湖南省衡山县。李泌,字长源,唐京兆(今陕西长安)人。曾筑室南岳烟霞峰隐居读书,后宫至宰相,封邺侯。书院在福严寺“极高明”石刻下,称明道山房,又名端居室。李泌子建书院在南岳庙左,名南岳书院。宋代移至集贤峰下,改称邺侯书院。元明清三代幸免有修茸。现存建筑为1922年重建,对游人开放。
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
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三万轴”,古代用帛写书,可卷。卷端有杆通惯,故称之为“轴”。李泌藏书甚富,韩愈有“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诗句,后世也以“邺架”喻藏书甚多。上联生发感慨:“故人已去书不存,入室更觉庭院空,睹物追思名宰相,当年盛况何日兴?”“九千丈”,言其高,并非实数。“云山”,即衡山,因山高对立面雾缭绕而称。“古烟霞”,指书院所在烟霞峰原有的风貌。下联从“下联从“云山”写起,发思古之幽情:江山未改,人事早非,当年的风貌还能辨认出来吗?联语由物及人,由景及情,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云山不改,书卷无存,名相已杳,烟霞可认。作得抒发思古怀人之深情,寓含重振书院雄风的期望。读之使人思绪颇多,感司颇深。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在湖北省黄冈市。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时,使子路问津于此,故名。元初宋遗臣龙仁夫所建,大盛于明,万历中曾建分院于河南商城。清亦兴学不断,康熙六年(1667)扩建,规制宏敞,直至光绪七年(1881)还募资重修。
圣迹巍然,仰止高山如阙里;
津声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
詹大衢撰。詹大衢,字丽门,清湖北黄冈人。
“高山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形容品德崇高,令人景仰。“阙里”,春秋时孔子的住地。“津”,渡口。“津声”,指孔子使子路问路之事。“洙源”,洙水之源。洙水、泗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处。联语将书院和孔子之行紧紧联系在一起,称“津声宛在”、“圣迹巍然”,而当地确有“孔子山”、“问津河”、讲经台“、晒书场”等与孔子有关的名胜古迹,仿佛此间便是“阙里”、“洙源”,进而颂赞书院的古老和正宗。联中还嵌“高山流水”,用古代名曲称这里弦歌之音不绝,又暗指联语联语乃后世知音的由衷之作。
执辔问津,耦耕人哪知道一腔悲悯;
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彻片席渊源。
王化龙,号栋瞻,清康熙年间廪生,曾在问津书院任教。此联即为书院所题。
“执辔”,手执驾驭牲口的缰绳。“问津”,询问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后用以指探求途径或进行尝试。“耦耕”,两人各持一器并肩而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上联引孔子到此间时受”耦耕“人长沮、桀弱(非真姓名,系隐士)奚落之事,指出”耦耕人“误解了孔子悲天悯人的救世苦心。孔子终身所行乃一”仁字,四处奔波也是力图以古代礼乐制度救世。理学大题程颢、程颐就认为孔子的这种做法,表现了“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
“升堂入室”,典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千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路说(即仲由)的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未达到精深的地步后用“升堂入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孔子还对子路说过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知德者指领司了天地道德之人“洞乇”了解洞悉通晓片席一张坐席。又,旧时称教师为“教席”。“渊源”,本谓水源,也泛指事物的根源。下联指出只有在学问道德上“升堂入室”而知德者“,才能洞彻了解孔子学说的本源。
此联嵌“问津”二字,紧扣书院,将熟典信手拈来,巾切自然,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仰慕,读来含蓄隽永,令人深思。
丈夫非出则处,一蓑遥傍陇云深,安见耦耕的不是间中经济;
圣贤因病为医,双毂特咨烟水渡,岂容徇世者妄参言下津梁。
李长庚,字梦白,湖北麻城人,明万历进士。此联题问津书院大成殿,殿祀孔子。
“问津书院”因子路问津而得名。《论语微子》中记术了孔子师徒在楚国遭奚落的事。“问津”一词,本义是孔子使子路向“耦耕”的人打听过河的渡口,但问答之间却在暗寓人生道路口,也即封建士子的人生去向。在耦耕者长沮、桀溺看来,天下礼崩乐坏,无人能够改变。与其像孔子那样自命高洁,四处奔走讲释礼乐教化,倒不如像他们一样隐居归耕来得痛快些。再说,孔子既然是圣明者,又怎能么会不知道哪里是“渡口”呢,还用得着派子路前来“问津”!
上联写“耦耕”的隐士。“非出则处”,“出”即指出仕,“处”则指退隐。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君子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蓑遥傍陇云深”,是对躬耕陇上隐士仙风道骨的生动摹写。“经济”,经世济民。联语的意思是:耦耕者谁说不是有经世济民才略的高人,只是因天下无道才被近退隐归耕。
下联写救世的圣贤。“因病为医”,借喻圣贤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立志做救世的“医国手”。“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孔用以插轴代指车轮双毂特咨烟水渡”,摹写孔子师徒一行驻车问津的情状。“徇世者”,随顺世俗的人。“妄参”,随意评论。“津梁”,本指渡河的桥,又借指以佛法引渡众生,联中借借指孔子学说开辟的路径。联语的意思是:圣贤之人因天下无道而立志像医生治病那样救世,其心志岂容世俗之人妄加评断。
此联结合书院之名,化用历史掌故,构思精巧,意境浑成,议中含情,发人深思。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
传道得徒,行道得与,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黄自芳,清湖北黄冈人,儒生,乾隆年间岁贡。曾在问津书院任主讲。此联即为书院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题写。
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立其七十二贤徒像。上联起句“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正是对殿中塑像摆设位置的如实记述。望塑像“恍见当年执辔时”,指孔子到此使贤徒子路问津于两位隐士之事,而“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是说圣贤的辛劳没有白费,已经熔铸在这所水乡南国的书院中了。
“传道得徒,行道得与”,意思是传道授业自有生徒追随,躬行实践更有志同道合者相与。孔子当年赴楚不遇于时,常叹“吾道不行”,却没想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儒学成为后世正宗,他也被后人尊崇的“大成至圣先师”,传达室播儒学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此日问津处”,指因孔子使子路问津而得名的书院。“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意即此书院正在努力弘扬孔子的学说。《孟子尽心上》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联中“东山”借指孔子出身立学的鲁国,指出著名的问津书院在传播孔子创立的儒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联用典述古,勾勒拾掇,浑然天成,借颂赞圣贤而激励后学,语含教化,用笔轻灵,耐人咀嚼。
----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在湖北省武昌。清光绪十六年(1890)总督张之洞建于营坊口左老天符庙都士湖,并将火星堂原经心书院并入,规模宏敞。书院前后有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荇,雅擅一城之胜”,加之生徒以调取湖南、湖北“两湖”高才生为主,故名。先后任教者皆为硕名家。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设置的课程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等科唐才常、黄兴等人皆成就于此时。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之洞将其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现在原址内分别扩建成湖北艺术学院、武昌实验小学等。
荆衡秀气;
邹鲁遗风。
《书.禹贡》:“荆衡阳惟荆州。”孔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联指湖南、湖南、湖北两省,因生徒多从两省选拔而来,故以”秀气”赞这些选中的的优秀子弟。
“邹鲁”,邹国、鲁国的并称。“邹”,孟子的故乡;“鲁”,孔子的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亦借指孔孟。“遗风”,谓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联指书院正是承传孔孟学说的理想之地。
宋学积分三舍法;
楚材淹贯九丘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壶公,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中国近代教育活动家。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先后督鄂十六年,“办实业”、“兴学堂”、“练新军”等,多有建树。
“三舍法”,宋时太学为三等:初入外舍,绩优千内舍,再千上舍。上联对历史久远的“三舍法”予以肯定,勉励学生刻苦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逐步登堂升舍。
“淹贯“,《新唐书柳登传》:”淹贯群书。“指淹博贯通。“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下联饱含深情,相信来书院学习的楚地(指两湖)人才,成为“淹贯九丘书“ 渊博学者。
主恩先后三持节;
臣本烟波一钓徒。
张之洞撰。“持节”,古代使臣出使时所持的凭证。魏晋后以“持节”作官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张之洞先后三次赴湖北为官司:首次任湖北学政,再次为湖广东省总督,又次受命督办湖北境内的铁路修建。“先后三持节”即叙此宦迹。“主恩”写承圣恩浩荡,得以三次仕鄂,官运亨通,笔端流露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烟波钓徒”语出《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后泛指放浪江湖,寄情山水,渔樵为友之人。张之洞借用此语,暗喜自己居官得志,闲暇如意,自由舒适,驰目江湖。表现了作者自感平生仕途畅达的欢愉情怀。
用“三持节”的自豪和“一钓徒”的喜悦为联题书院,旨在要后学诸生以他为榜样,以求学业有成,宦海无羁。这种写法,倒也别致。
正气长存,流形一院;
学业精进,驰誉两湖。
此联题书院内“正学堂”。“正学”,谓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武帝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联用鹤顶格嵌堂名“正学”。
“正气”,刚正的气节,也指正派的作风和良好的风气。“流形”,万物运动变化的形体。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联颂赞书院有着“人心正而品行端”的优良学风。
“精进”,精心一志,努力上进。“驰誉”,犹驰名,指声名远扬。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扬芳十贵室驰誉四豪门。”下联称赞书院众生好学深思,志行不苟,多闻博览,才识出群,致使书院远近闻名,享有盛誉。
惟楚庆多才,夹袋宏搜,安得万间开广厦;
取人不求备,锁闱清课,何妨六艺重专门。
张之洞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多才”盛赞书院所录学子皆优。“夹袋”即“夹袋中人物”,见于《宋史施师点传》。施师点字上联起句即用此,“庆多才盛赞书院所录学子皆优“夹袋即夹袋中人物见于《宋史●施师点传》。字圣兴,官至参加政事。他注意访求贤才,常常记下放在“夹袋”中,以备选用。上联用此典,称书院旨在“宏搜”人才,并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意,使天下寒士得到进修与深造的机会。
“求备”“即”求全责备”,谓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直言“取人不求备”。“闱”,科举时的试院。“课”,考核的课目。“锁闱清课”,即指对学生进行测验与考评。“六艺”,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张洞在主张“取人不求备”的同时,还提倡“何妨六艺重专门”,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主攻一门,兼及其他,做到学有专长,求精而求多。这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成为许多学子的桎梏锁的情况下,是颇有见地,难能可贵的。
----很山书院
很山书院在湖北省北省长阳(今土家族自治县)。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始建,后倾圯。雍正三年(1725)修茸,并新建讲堂学舍,合亦颓倾。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并延题主讲,生徒甚众,于是扩建,并书白鹿洞条规于壁,以督生徒。
师道立则善人多;
教化行而风俗美。
“师道”,旧指求师学习的道理。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上联强调尊师重道,只有这样,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教化”,政教风化,也指教育感化。《诗经周南关睢序》:“美教化,移风俗。”《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下联指明加强教育,有助于革除陋俗,培植新风。
此联出语自炙朴实,表明了作者之所以重新扩建书院的原因,可视为书院兴学重教的宗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争消长于晷刻,旦昼何浊,夜气何清,即此是人禽境界;
辨义利于毫芒,徇人则虚,为已则实,到处见舜跖关头。
“消长,”增减,盛衰。“晷刻”,片刻,谓时间短暂。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旦昼”,白昼。《孟子告子上》: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夜气“,比喻纯洁清明的心境。《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上联引用孟子的句义,指出瞬间的考验,可以辨明”人禽境界“,强调兴学重教有益于远禽兽而近圣”义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询,小人喻于利。”“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毫芒”,犹毫末,谓极微细。“舜”,古代贤帝。“跖”,春秋战国时起义领袖,旧时被诬称为盗跖。下联指出细微之处可见人的义利念,强调要虚心待人,严格律已,在“舜跖关头”做出明确的选择。
此联有明显的局限性,便“旦昼何浊,夜气何清”、“徇人则虚,为已则实”的劝勉,还是有可借鉴之处。
塑心源于往古,虞夏商周,或帝王,或卿相,百于圣授受相传,只此精一危微,炯然清灯朗照;
衍道统于来兹,濂洛关闽,为朋友,为师生,亿万言讲习不倦,无这存养省察,卓尔万派同归。
“心源”,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授受”,一方交付,一方接受。“精一危微”,宋儒为宣传道统,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为尧舜禹相传授之心法。后泛谓以心性精义想传。“炯然”,明亮貌。上联指出自古以来,不论帝王卿相,但凡有所成就,都要接授教育,使精义得以授受想传,也正因此,书院才受到重视,“炯然清灯朗照”。
“衍”,拓展,展延。“道统”,儒农会心系统。《论语尧曰》历叙尧舜传授之言噗此说之所本。“濂洛关闽”分别指宋儒的四大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居濂学;程颢、程颐是洛阳人,称洛学;张载曾讲学关中,称关学;朱熹讲学福建(简称闽),称闽学。“存养”,指存心养性,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语出《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省察”,检查,内省。苏轼《黄州安国寺记》:“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卓尔”,形容道德学问等的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下联颂赞书院继承儒家正统,使不同的学派如江河归宗,师生在这里“讲习不倦”,“存养省察”,定会成为卓尔不群的人才。
此联溯古衍今,遥想当年“百千圣授受想传:的情状,描绘此间”亿万言讲习不倦“的盛况,读来感人。
----天门书院
天门书院在湖南省大庸市(今张家界)。始建于无大德七年(1303),因此间有天门山、天门洞、故名。早已毁弃,后在遗址上建有学堂。
天作君师;
门罗将相。
“天作”,犹天造,天生。谓自然形成。“君师”,古代君、师皆尊,故边称。“门罗”,指书院罗致培养。联嵌书院之名“天门”,要学子尊奉古圣先贤,以其典籍深造修身,使自己成为建功立业的“将相”之才。
天上麒麟原有种;
门前桃李自成春。
“麒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有种”,谓世代相传。《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上联集引旧诗句,在此处也应用问号,指出并不是世代相传都可成为“麒麟”之才的。
“桃李”,喻指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杨万里《送刘童子》:“长成来秦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下联之句当用感吧号,称只要尊师勤学,自强不息,定会“桃李成春”,大有作为。
天地为炉,陶钧之大;
国家造士,车服以庸。
陈逢元(约1869—约1920),字桐阶,湖南大庸人,喜诗文联作,在湖南境内题联甚多。此联题由天门书院灵敏度建的大庸学堂。
上联工嵌“大字”。“陶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就,创建。杜甫《瞿墉怀古》诗:“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下联嵌“庸”字。“车服”,为荣,故天子之赏诸侯,皆以车服赐之。“庸”,功劳。《国语晋语》:“无功庸者不也居高位”
对仗嵌入“大庸”二字,非学识广博者不能化难为易。巧用“陶钧之大”、“车服以庸”两个词语,说明书院或学堂都是培育造就建功立业人才的地方。用语古朴,自然贴切,寄情抒怀,匠心可见。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省九江市市庐山。唐代贞元年间,李渤与李涉兄弟于五老峰下山谷中陷居读书。李渤“蓄一白鹿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洲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白鹿洞志》)。南唐升元四年(940在此建庐山国学,宁开宝九年(976)于国学旧基张建为书婉。淳熙六年(1179)朱熹各南康军,兴复书院,自兼洞主,讲学其中,复定规章(《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撰《白鹿洞书院记》其始末,始称其为四大书院之一。元至正十一年(1351)毁于兵火。明正统三年(1438)重建,奠定明清两代建置的基础。康熙二十六年(1687)赐“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复赐“洙泗心传”额。咸丰间毁开兵火,同治间重修,清末必为江西林业学堂。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是南宋革名理学家,他兴复白鹿洞书院并在此讲学,撰书此联。“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之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联“读万卷”书即含杜诗之意。联公寥寥八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是朱熹撰的经验之谈,是又对后学诸子的千试劝勉。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朱熹撰。此联从山水生发开来,贵在载合书院。“山秀可藏书”陷含“藏之名山”之意。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原谓将著作藏于书府,传之后人。后谓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此联激励书院诸生治学修身,肯清泉之洁,建名山事业。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对贤心。
朱熹撰。汉代扬雄天《法言●修身》中曾说:“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上联也以日月作喻,将明亮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明澈的眼睛,时时刻刻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为此,治学要珍惜光阴,刻苦努力;做人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这个比喻新颖独到,有深刻,有深刻的寓意。
“对贤”,德才并美之人。下联劝戒人们只有读万卷诗刊书,方能领会圣贤之心,也即聆听圣哲贤达的有益教诲,以增强自己的修养。
此联比喻新颖,意味隽永,表达了朱熹作为一代大题,对于复兴儒学的的近切心情,以及对诸学众生的殷切期望,给人以启迪。
泉石可人,烟霞友我;
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据《白鹿洞志》载:“初,鹿洞有名无洞。”白鹿洞庭湖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朱熹当年到此勘踏考察,高兴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他竭力介导,书院才得以重建。此联用凝练概括这语,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书院清幽隽美的环境,与朱熹所说之玉器意同。
“可人”,犹言可人意,使人满意。在联语作者的笔下,清澈碧澄的山泉从石洞中缓缓地流出,是那样的令人赏心悦目。天空中云蒸霞蔚,色彩斑谰,好似可抒可抒襟的朋友一般。更有那书屋偎依在葱茏郁森的青山之中,色欲滴的碧树掩映着院门。这是一处多么幽静而美妙的处所啊。对于读书治学来说,确实是再好不过了。
联语写景寄情,绘声绘色,将自然景致注入浓郁的情感,使眼前之景成为心中之境,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言传物意,感人至深。
藏焉修焉,静得江山之趣;
高矣美矣,妙收天地之功。
林俟(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人。明成化进士。累官司刑部员外郎、刑部尚书。著有《见素文》、《西征集》等。
“藏藏修焉”,《礼记学记》:“藏谓心常怀抱学业也;攸胃修习不能废也。”谓向学,使业不离身。“江山”,江河山岳,借指政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指望待整乾坤,定江山,安社稷,辅皇家救困扶危。”上联激励诸生刻苦学习,潜心研究,领司治理国家所需知识的旨趣。
“高矣美矣”,形容书院建筑高大俊高大俊美,寓指学习条件优越。“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犹言天下。下联劝戒诸生要珍异书院学习的宝贵机会和优越条件,尽快掌握报准备祖国的有用本领。
此联交“藏修”与江山之趣“、”天之功“联系在一起,阐明了书院兴学之旨,,”静“、妙”二字,实有静思妙得之情韵,意味依永,内涵丰富,值得深思。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
朱熹撰。“鹿豕与游”,语出《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原文说舜虽与鹿豕游,然异于深山野人。朱熹曾解释说:盖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些具。“白鹿洞因唐李渤隐居时养鹿而名。故上联七引”鹿豕与游“之语。”物我相忘“的”物“指客观世界”我“指高观世界。“相忘”即一切都忘度了。苏轼《前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列尽也。”上联写书院环境之清静幽美,足可以使读收治学者忘掉尘俗的烦恼,而于“鹿豕与游”的山野情趣中,体司圣人“至虚至明”的襟怀和境界。
“仁智”之内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下联借也子的山水之喻,实写书院之清丽明净。将此间的清泉秀峰,视作物意为读书治学的仁智之士安排造就的,只有真正的仁智之士方能领司其中的妙趣。言外之意是将广博的知识比作”泉峰交映“尢为可贵的是要”独得“,即”读书要有特识“,”学得当自树其帜“。
此联从《孟子》、《论语》中所引之句借题发挥,描绘书院所处环境之美,烘手工春文化氛围,表达哲人的情趣,融入哲理的体验,写得灵活不滞,恰切新颖,手法可谓七矣,内容光焕发可谓深也。
二李读书看白鹿,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
三贤讲道对表山,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
“二李”即李渤、李涉兄弟,渤养一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上联借”二李“谈司道之理。他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本身,就充分表现了体性司道的真谤。这是因为,”二李“的心志完全摆脱了尘俗欲望的羁绊,所以无论是从”书中“还是“白鹿中”都能感爱到对道的体司。这比那种一味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有效得多,也有趣得多。
“三贤”指朱熹、李渤、周敦颐虽然李渤不是理学家,但白鹿洞庭湖之名因他而得,所以亦入祀。后来三贤祠改为宗儒祠,李渤就不在其内了。“讲道”即谈论道学,此处指理学。重要场所。下联“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正是对理学修身体性内涵与境界的具体描述。 “道外无一事”是说“
三贤”心中只有道。“青山外无一事”是说道不在“三贤”的谈论之中,而在“对青山”的直觉观照中,也就是关键在于人之修别情趣。
此联讲司道的妙理及其内涵和境界,颇有些神秘色彩。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有志治学者不公要读有字书,“书中得几分”;还要学会读无字书,“白鹿中得几分”,而不必过分拘泥于其“讲道”之说。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在湖北省汉口县,又名甑山书字。清康熙六十年(1721)始建,祭祀并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朱熹别称紫阳,故名。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后废。嘉庆五年(1800)重立,改名甑山书院。道光十年(1830)清理书院学田并修茸。
紫绶千秋绳祖德;
阳春一曲谱贤声。
“紫绶”,缈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绶或服饰,借指贵官司。何景明《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绶,万里为苍生。”“绳”,继承。《诗经大雅下武》:“昭兹亚许,绳其祖武。“祖德”,祖宗的功德业。
“阳春一曲”,琴曲名,亦指高妙的文学作品。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贤声”,贤明的名声。李开先《送王杏里上京改任》诗::“历官司籍著贤声,藩臬迟迦半此生。”下联劝勉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谱写令人称誉的新曲。
此联以鹤顶格嵌“紫阳”书院名,寄寓了美好的愿望,情调高昂,催人向上。
到南渡后,谁知孔圣人尚存,即今日仰庙貌于黄鹤楼前,无非是秋阳江汉;
便北朝中,也问朱先生安在,想当年学规寄于白鹿洞口,何处寻汴水钱塘。
三、励志勉学的诗句
1. 关于勉学的诗句关于勉学的诗句 1.求勉学的诗词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不有学术,何以成器。
4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5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11饭可一天不吃,觉可一天不睡,书不可一天不读。
1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3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14贾[gù]多端则贫,工多端则穷。 15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16好学者无时,懒惰者无事。 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8化民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 19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20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21积金千两,不如一解经书。 2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2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24剑虽利,不砺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25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26经邦建国,教学为先。
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8旧学商量加邃[suì]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29君子不羞学,不羞问。 30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31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32民不贵学则愚。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4莫作趋时学问。
35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 36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
3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8人不知学,白首童心。
39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40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41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 42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43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4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5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散而易失,故修学务早。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7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48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49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50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51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52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5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54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5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6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不教则不达。
57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58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59万机之暇,不废观书。 60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61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6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3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 64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7学贵大成,不贵小用。 6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9学问,学问,学学问问。 70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7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72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
7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4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7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7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78饮食不化,积腹成闷;闻见不化,积胸成惑。 79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80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81有田不耕仓廪[lǐn]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8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83欲能则学,欲知则问。
84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85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86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数人。 87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88昼坐惜阴,夜坐惜灯。 89自高者必危,自满者必溢。
90尊师以重教,爱众而亲仁。
2.古代勉学名句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古代勉学名言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关于立雪书院的问题,通过《中国书院对联赏析 (三) / 查查362》、《励志勉学的诗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立雪书院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