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好文章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结果揭晓和伊藤博文对中国做了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结果揭晓
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专家评审会在京举行。《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等7篇文章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表示,此次好文章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备受学界关注。自评选公告发布以来,广大读者通过网页、电子邮件、邮寄等方式踊跃投票,推选心目中的好文章。根据评选规则,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评选,每学科入选论文不超过1篇。终评选出的文章,应体现政治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还要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要在问题和方法上有前沿性,也要有厚重的学术分析。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予以奖项空缺。他希望评审专家们秉持认真、严谨、公正、负责的态度,评选出学界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介绍了初选情况,对终选规则作了说明。随后,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为8个学科评审组,对初选阶段读者投票推选出的16篇文章分别进行了讨论和择优推荐。
评审专家们认为,项久雨的《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提出的“美好社会”概念具有一定标识性,文章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角度,对“美好社会”作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探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程国君、李继凯的《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在彰显延安文学作为战争文学、红色经典的基本特性的同时,高度肯定其在中国古典文学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继承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坚持人民性立场、实现实践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才是诗歌创作正途,文章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现代文学现有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杨子晖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基于最新发展的混频模型,为解决宏观经济部门与微观金融市场的数据频次不匹配问题作出了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刻画了金融风险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冲击力度,为提升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指导。王轶的《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以行政许可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何判断这一跨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彰显了中国国家治理中国家权力、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之间法律关系建构所应遵从的现代法治文明精神,将学术力量转换成了国家治理的制度效能,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和理论可行性。包智明、石腾飞的《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捕捉并把握了中国北方草原牧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阐述了以“牧民流动性”推进实现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双赢的观点,提出了牧区社会重建、优化牧区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推进了牧区城镇化与生态治理研究。张越的《范文澜与“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以20世纪50年代史学界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大讨论为背景,分析了范文澜提出的观点,评析了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视角复原了这场学术争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弘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开展历史学学科基础理论及民族史实证研究、促进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黄华新的《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从认知科学视角研究隐喻,既是与国际学术前沿对接且体现中国学者眼光的创新性研究,也是哲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描述飞速变化的世界图景的一个落地研究,对传统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的突破具有示范意义。专家评审委员会投票确认,以上7篇文章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自2020年12月底正式启动,评选范围为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115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10个学科。活动旨在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结果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经读者初选、专家终选,《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全年115篇文章中,最终有7篇文章正式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和《〈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终选规则》,现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结果(见表1)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见表2)予以公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莹
一、伊藤博文对中国做了什么
日本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主要是由其“慎之又慎”的外交政策和“暂保中国”的对华政策决定的。当时日本政府的外交基础是,无论中国采取改良主义还是坚持保守主义,日本政府都只能以日本帝国的利益为唯一标准来利用这些机会。
1895年三重干涉后,日本实行了“照顾一切”的外交政策和“暂时保存中国”的对华政策。从明治初年到1918年,日本总的外交政策是“脱亚入欧”,力争成为“世界强国”。基本策略是以强凌弱,广交朋友,侵略亚洲邻国,挤进欧美强国行列。同时,在不同阶段,都有适应形势需要的短期外交政策和战略。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打败了中国,迫使中国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由此,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远东霸权国家,初步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然而,《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就发生了“三重干涉”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影响了其内政外交。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使节拜访日本外务省,正式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俄罗斯也使用武力支持干预。几艘俄国军舰驶入被定为和约批准点的神户和芝罘(烟台),做出拒绝介入就立即诉诸武力的姿态(注:(日)信行三郎:《日本外交史》,第283页。)。尽管日本军方强烈反对归还辽东半岛,但鉴于陆海军已无能力对抗强敌,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895年5月4日表示,完全接受三国的干预,放弃辽东半岛(注:(日)信三郎:日本外交史,第285页。)。“三重干涉”事件使当时的战略家、外交家伊藤博文强烈感受到日本军事力量相对于西方列强的弱小,于是认为当务之急是扩军备战,充实国力。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只是一个“二等大国”,在国际社会中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在外交政策和战略上做出适当的调整。由此,日本政府形成了短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即日本从1895年三重干涉到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前夕实行的“一切谨慎”的外交政策,目的是“退国力,静待事态的变化”。此时,日本的具体外交策略是与欧美列强协调或跟进外交,努力寻找盟友;至于中国,应尽量不制造引起西方列强干涉的事端,以延缓中国的分裂,暂时保存中国。因为只有大国的“均势”才能维持中国的存在,而当时日本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日本马上瓜分中国并不好。(注:(日)寿子智存:《戊戌变法与日本——甲午战争后的报纸舆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外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卷。)
在“照顾一切”的外交政策和“暂时保存中国”的对华政策指导下,日本政府对1897年底至1898年春俄、德、法、英等国在中国的强占港湾、掠夺铁路建设权、划分势力范围等活动采取了沉默克制的态度。1997年11月,德以杀害传教士为借口强行租借胶州湾,进而获得铺设吉焦铁路的权利。1898年3月,俄国租借旅顺和大连湾,获得铺设中东铁路的权利。1998年3月底,英国提出将阿哈瓦租借给清政府,同年7月1日正式签订合同。1898年4月,法国索要广州湾租赁权和云南铁路铺设权,清政府当即同意(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草案(三)》,第255、256页;(日)信三郎:日本外交史,第299页。)。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刺痛了日本,它曾经在辽东半岛吃过这块肥肉,被迫吐出来。但日本政府并没有对俄、德、法提出抗议,也没有向中国提出租借要求,而是保持沉默和关切。当时,许多日本报纸批评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民族主义”情绪最严重的《日本》杂志指出:“中国因廖对东亚和平有害而将其归还日本,没有理由容忍俄、德、法受到如此蛮横的攻击,但新内阁(第三届伊藤内阁)却保持沉默...首先,中国应该让世界知道它的立场,以履行它对东亚和平的责任。”(日本,1898年1月25日,社论:《责任的延续》)(注:(日)寿子知村:《戊戌变法与日本——甲午战争后的报纸舆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外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辑。)公开批评日本政府对俄、德、法不发一言抗议的态度。一向倾向中立的报也主张日本有权对三国提出抗议,并强调日本绝不能从阿哈瓦撤军。1898年3月4日,鲍在《外交无策》一文中指出:“正是由于日军驻扎在阿哈瓦,才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俄、德、法三国的猖狂进攻。如果日军撤退,会造成比现在更严重的后果。”(注:(日)寿子智存:《戊戌变法与日本——甲午战争后的报纸舆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外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卷。1898年4月9日《国民报》发表文章称,为恢复均势,应长期租借阿哈瓦,如英国反对,则在舟山群岛或台湾省对岸割地(注:(日)寿子之村:戊戌变法与甲午战争后的日报舆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外国近代史研究》)。)。伊藤博文政府无视这些民意,仍然坚持政府的政策。该打仗的时候,老百姓也不用说三道四。根据既定方针,1898年4月22日,日本政府要求北京政府发布不割让福建的宣言。尽管清政府接受了这一要求,并于4月26日发表了宣言,但许多日本报纸认为这一宣言毫无价值,并继续批评政府的无能。(注:(日)寿子智存:《戊戌变法与日本——甲午战争后的报纸舆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外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卷。)
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是什么?怎么样
这个期刊在内部期刊中算是顶级了,虽然不能跟主刊《中国社会科学》相提并论,但是文章质量普遍很高。但由于关注问题前沿敏感,不便于公开发表,所以收录进“内部文稿”,每期只刊印760份,供相关机构做决策参考。不少人文类院校是列为权威的,譬如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三、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 方法 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篇1
浅议社会 文化 发展现状与大学生文化需求
一、综述社会文化开展现状对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互动性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开展过程中所发明的物质财富和肉体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指人的肉体生活范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展的趋向,不同文化不时碰撞交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壹局部,既遭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由于大学生多样的文化需求及活泼的文化发明而具有独立性。共青团第十伍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推进青年文化建立”的请求:“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发明文化”,“共青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行进方向,开展安康有益、充溢生机的青年文化”。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将满足青年文化作为壹个重点,青年文化建立是时期的课题。大学生是青年的壹个重要群体,从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开展情况和校园文化开展情况动身,盘绕大学生文化需求展开问卷及宿舍调研。共提问卷200张,并停止了屡次宿舍、支部调研。
二、调查现状剖析
(壹)思想政治开展现状
思想是行动的根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改造大学生客观世界,是青年成材的必需条件。大学生从高中迈入大学,思想政治开展与文化需求相顺应是最需求思索的。
1.坚决正确政治立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开展的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中心,认清政治立场是顺应我国社会文化开展的关键所在。在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同窗坚决党团信仰,以端正的动机,正确的目的参加组织,普遍认识到党团组织的重要性。
(1)你对下列什么组织、团体最感兴味?
(2)你是否参加青年意愿者组织?
(3)假如你入党,那你入党动机是什么?
受调200人中,团员190人,占95%,团员思想醒悟较高,45%的团员对共产党或共青团感兴味,参与意愿者的团员亦有66%,其中有55.5%的团员以为意愿者可效劳社会,团员总体上的态度是端正的。成熟的入党动机如:希望得到锻炼的成才型动机占了41%,为别人着想的动机占了14%。但入党有利于出路的功利型动机也占了较大比重。
2.从时势加深认识、用行动加深理解是关键。坚决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对时势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将时政认识深化化,从行动动身,理论联络实践,能使大学生从实践生活中增强思想醒悟,进步思想认识。如我院展开八荣八耻讨论会,各班将八荣八耻依据实践状况细化讨论,同窗分离生活展开讨论,认识愈加深入。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根底。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开展、西方文化的不时渗入,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开展趋向。
(4)你参与组织、团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你在什么时分感到本人团员认识最激烈?
调查发现,社会的变化对团员的认识有所影响,团员总体认识积极向上,但荣耀感变淡。局部团员身份认识冷淡,对荣誉感和崇高感淡化,只要在交纳团费、评选荣誉的时分才想到本人是团员。
(贰)校园文化开展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肉体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制度及肉体文化。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硬件,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局部,包括设备、教学手腕、科研等。调研人员走访宿舍,搜集了大学生在住食存在的问题,同窗们对学校设备总体比拟称心,但水电、医疗、餐饮等都以为有缺乏。关于教学方面,问卷显现:
(6)你对如今所学专业兴味如何?
(7)关于讲座,你选择哪个方面?
(8)您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
能够看到,学生在注重专业涵养和名人 教育 ,两项共占72%。而专业兴味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固然有学生对办学条件和教学变革有不称心,分别占8.5%和11%,但这并不是学生的主要苦恼源。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学校成员在长期共同的活动中 总结 而成的且必需遵照的行为原则。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立的根底,是维系学校正常次序的保证机制,如今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注重。
3.肉体文化。肉体文化是学校肉体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中心及灵魂,是推进学校不时行进的主要力气,包括校风、学风等。
(9)你的 学习态度 是怎样的?
“有选择地学习学问”和“依据本人的需求学习学问”的学生分别占57.5%和22.5%。阐明当前学生的学习认识大多是主动的。学校文艺活动方面,还不能完整到达学生的需求。
(10)你对学院文娱活动印象如何?
(11)你以为我院学生社团活动展开状况怎样?
(12)对我院社团活动有什么中央能够进步?
46%的学生以为文娱活动“丰厚,但参与度不够”,对社团活动展开有53%的学生以为“活动频繁,但质量不高”,学生请求社团活动的内容能够更联络实践、“活泼学校人文与学术气氛”,这两类观念共占61.5%。
三、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 措施
1.立足党团,建好堡垒。认真做好党、团工作,是促进大学生文化建立的关键。要树立完善的工作形式,在学校工作中充沛发挥党委的政治中心作用,注重共青团建立,以党建工作带动共青团的建立,真正发挥青团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树立健全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
2.改造教育,贴近时期。时期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紧跟时期,不单指教学办法上的变革创新,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时期性,将先进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中。在教育形式上,教育大学生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社会的缺乏,引导他们以正确的观念生长。
3.注重思政,抓好德育。科学思想观念培育和构成有赖于学科教育,而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有赖于对思政教育的异化。育德与育智同步,需求教员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思政教育还要人性化,应分离时势政治,并举行各样的学生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串于活动中,将思想教育鲜活化。
4.创新机制,培育新风。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构成壹个由指导注重、义务到人、积极创新、保证有力的机制运转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化、详细化,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摆上工作议程,构成以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5.整治环境、根植文化。注重高校设备建立,努力建立现代化文化设备。要注重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和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要努力构建合理的学校与周边开展的良性互动。
6.严谨治学,踏实求学。浓郁的学术气氛是校园文化建立的必要保证。学校应增强学术主干的培育,发明良好的科学研讨条件,使学术主干可以充沛发挥能动性,吸收、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营造学术气氛,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7.勇推特征、打造精品。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立的重要途径,校园物质、制度和肉体文化需求经过活动载体发挥育人作用,分离社会开展的请求,与时俱进,不时创新。校园活动要注重精品培育,依据学校的优势,突出本校文化特征,塑造良好的文化肉体,引导学生培育高品位的文化学习气氛。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篇2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深入了解国内外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论述,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理解
(一)国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关于“和谐社会”,主要有两方面的讨论,其一,“和谐”究竟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还是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和谐”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和谐社会”究竟是指一种理想,一种治国方略还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期盼,一种目标或一种理想,千百年来,中外思想家都有“大同社会”、“乌托邦”的构想。也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方略,“国泰民安”、“政通人口”、“安居乐业”都是和谐社会的象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社会”不是指结果,而是指社会本身需要具有一些能够保证和谐运行的机制,如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等等。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本质不同,但和谐社会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诚信的、多元的、宽容的、有活力和有秩序的社会。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最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其他原则包括效率原则都要最终服从这个原则。
(二)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观点
1、涂尔干“社会团结”的思想。针对19世纪欧洲剧烈的社会变迁而引发的激烈社会冲突,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团结”思想。[1]他继承了欧洲社会民主思想传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形成的关键,是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和价值的分化造成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传统的利益协调方式和价值体系解体,社会矛盾不断加深。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社会重组,构建新的“社会团结”,防止“社会排斥”和“社会分裂”。[2]
2、帕森斯“社会整合”思想。针对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产生的各种问题,帕森斯提出了“社会整合”思想。他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在一种竞争的系统中维持秩序。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各种政策、制度规范和价值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系统,要建立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必须全面考虑在各种社会机制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安排,而不能仅仅依赖市场竞争的单一机制来构建社会秩序。在政策层面,与“社会团结”思想相比较,“社会整合”思想更加强调建立社会自身的调节机制,具体做法是通过大力发展各种社团、中介组织来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3、“社会公正”的思想。针对如何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解决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社会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社会公正思想。有的根据公民权原则,主张社会公平就是给所有人以同等的权利;也有的根据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主张社会公平就是扶助弱者,给不同的人以不同待遇;还有的根据公平与效率平衡的原则,主张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应当让收益和贡献挂钩。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试图调和自由市场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提出了“有差异的平等原则”,但也受到来自左派和右派两方面的批评。
4、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二战”后至197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二战”期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主持写作的关于普及社会福利的《贝弗里奇 报告 》,对战后西方各国社会福利政策影响很大。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同时,要以人的基本需求或公民权利作为核心价值,在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建立社会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制度,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罗斯福在1930年代实行“新政”,通过颁布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扩大就业和社会需求,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随着近几十年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越来越入不敷出,福利社会理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分工、人员的比例构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益分配、社会地位的公正与平等等方面,都必须处在和谐共进的状态中。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发展。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不发展和发展不快本身就构不成和谐。“贫穷不等于和谐”。 ““””十年动乱,运动不断,阶级斗争频繁,结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发展”这一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处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状态,因而造成了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2、正义。正义是一种德行,是社会正气的内在特质。在法治社会里,正义是合法性的体现。正义的社会要求人们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充分弘扬,社会各群体、阶层、成员和利益集团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形成一种无根本利害冲突的良好氛围。正义的社会并非没有矛盾,正义即要求社会中出现的矛盾通过法治和德治的手段加以解决。
3、公平。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指社会各方面、集团、个人之间的大体协调。公平的核心是处理好利益关系,达到利益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社会公平日益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是我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要促进社会公平,最根本的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二是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
4、有序。秩序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备前提。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马克思认为:“秩序是一定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因而它们相对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会秩序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种安居乐业的条件。”[3]和谐社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发挥秩序的作用。一要维护好阶级统治秩序;二要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三要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四要维护好权力运行秩序。
5、效率。和谐社会不仅公正、自由、有序,而且要创造最高效率。人们常把效率与公平作为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其表现在: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讲公平则可能导致收入悬殊、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必须具有优先性,确保效率最大化,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几方面来把握。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不是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不是追求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如何协调。因此,和谐社会要能够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基本的公平、正义,使人们普遍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收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3、和谐社会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社会管理体制要能够根据新的现实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和谐社会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全国人民的创造激情和辛勤劳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要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也要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基本要求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泽,北京:三联书屋,2000。
[2]涂尔干.《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1.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2. 社会科学主义论文范文
3.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4.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5. 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6.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格式范文
关于好文章网的问题,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是什么?怎么样》、《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好文章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