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辛弃疾诗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辛弃疾写下最“自恋”的一首词,狂妄至极,今成情侣表白金句和辛弃疾《行香子》原文及翻译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辛弃疾写下最“自恋”的一首词,狂妄至极,今成情侣表白金句
自古文人多疏狂!
如果要你选出古诗词里最“狂”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呢?
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柳永的“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是刘克庄的“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还是朱敦儒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
如果让小编选的话,我会选辛弃疾的这两句诗:
第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第二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两句诗,都来自辛弃疾59岁时写下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词前有一段小序,叙述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大约是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此时的辛弃疾已经59岁了。
垂垂老矣一衰翁,可他还想着能为国家抛洒热血。
可惜的是,朝廷始终对他弃置不用。
在信州铅山东期思渡瓢泉旁,他筑了新居,建了园亭。
便是在这里,辛弃疾写下了这首后世颇为有名的词作。
词的上阕,词人面对着无言的青山,心中思绪翻涌。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唉,我已经很衰老了,那些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都已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呢?
想我这半生岁月蹉跎,功名一事无成,白发却日日增多,也只好无奈一笑了。
我也想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才能令我感到欢喜快乐呢?
诗歌至此,整体的基调都是惆怅苍凉的,词人的心情也是满怀喟叹与孤单的。
然而到下一句,情绪却似乎急转而上。
既无人可喜,词人便只好移情于物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他望着眼前那巍峨无言的青山,晴时潇洒,雨时多姿,时时都是那么地妩媚动人。
这一句,是“我”赞扬青山,还算寻常。
然而下一句,“青山见我应如是”,却实实在在令人惊叹。
诗人说,想必那青山见着了我,也是一般的,觉得我潇洒多姿、妩媚动人了吧。
无情的“山”化作有情的“人”, 本已让人惊喜;
且这青山,竟还能与我一般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这便是所谓的“惺惺惜惺惺,才子惜才子”吧。
不愧是词坛大家,看看人家辛弃疾同志,连“自恋”都是这样暗戳戳的高明。
但,果真如此吗?
词的下阕,诗人心中的怨愤与张狂都更进一步。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闲居无人问的时光里,词人常常把酒一樽,在窗前吟诗。
他想象着,当年田园隐居的陶渊明写下《停云》时,必也是这般怡然自得吧。
停云
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陶渊明《停云》
唉,江南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们,又哪里懂得酒的真味呢?
言下之意即是,他们不懂,我却懂。我与他们,志不同,道亦不合。
如果说上阕“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狂,尚且显得内敛;
那么下阕“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那种豪视古今的气魄则真正少有人匹敌。
我呀,不怨恨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恨只恨那些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
看似狂傲,却也唏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恨只恨,世间人,知我者少,谓我心忧者稀。
读完全词,此时此刻,我们再回头去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才能真正读懂词句背后隐藏的辛酸与无奈。
世无知音,才会不得不与青山相互观赏。
写青山能洞悉人的心事,其实恰恰是说明词人心事不为人知的孤单。
他深埋心间的滚烫梦想,他济世救民的慷慨大志,也只有说与青山听了。
在表面的“自恋”与“狂妄”之下,是大寂寞。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如是”二字,便是来源于辛弃疾这两句诗。
▲柳如是剧照
词为美人添了韵致,美人则为词添了风情。
甚至流传至今,诗句已然有了新的引申义。
它通常用在一对情侣表白的时刻,彼此心意相通,却仍旧带了点忐忑与期待,才好婉婉转转地念出这一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彼此相视一笑,万语千言都在其中了。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终其一生,辛弃疾抗金复国的梦想,都没能实现,却意外地以诗文留名青史。
百年后,千年后,宋朝不在了,金国也不在了。
一切王朝盛衰、吉凶福祸,都已遗落成了景观和器物,供人观赏。
辛弃疾的这首诗,却仍在人们的口中吟哦着,一代代铭记着。
大道诚然寂寞,但人心其实并不孤单,不是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shicishijie)原创发布,作者:叶寒。
一、辛弃疾《行香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行香子》原文及翻译赏析如下:
原文:
《行香子·三山作》辛弃疾〔宋代〕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後,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译文:
识趣的好雨当春发生,我要趁这时令回家躬耕,何况现在已经到了清明。我独自闷坐在小窗边,侧耳倾听檐间的滴水声。可恨夜晚一会刮起大风,一会儿升上明月,一会儿铺满乌云。
落花飞絮在风雨中飘零,黄莺燕子再三对我叮咛,怕妨碍我到湖畔闲行。只要天意允许我在湖边漫步,我又何必这样烦闷操心。但我担心老天爷放任天气一霎时便阴沉,一霎时下雨,一霎时又晴。
赏析:
发端三句,直道思归之愿,文义十分明显。“小窗”二句,叙写听雨情状,为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导。上片第三个层次以一个感情色彩极浓的“恨”字贯串“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三句,以春夜阴晴无定、变幻莫测的天象,喻示自己受尽了朝中及地方官场小人的谗谤迫扰,已不堪忍受。
下片头三句先以清明后春事阑珊、花柳飘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时光已白白过去,次以莺燕叮咛之语暗示自己尚受到种种牵制,未必能自由归去。“天心”句至末尾是最后一个抒情层次,说是只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办;然而君心难测,就如自然界忽风忽雨,忽阴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闷杀。
全篇以比兴为主,抒情婉转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轩词的另一种风格。
注释:
①“好雨”四句:表达归耕退志心情急迫。以当春好时节,清明过了即暮迟的递进方式抒发。好雨当春: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意。趁:指趁“好雨当春”时节。
②“恨夜”三句:谓春夜风云变幻,阴晴无定,可恨之意在夜景外诸情事。
③“花絮”三句:春暮风雨,担心雨后路泥泞,有碍去湖边漫步。侬:你,指词人。
④“天心”两句:谓天意如何实已定,何必人们多费心思去猜测。天心:上天之心,此喻朝廷意向。
⑤“放霎”三句:谓忽儿阴雨忽儿放晴,天意难测。霎时:犹言一霎儿。李清照《行香子》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至现在,因为心情的郁闷和志愿的不遂等,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气候的变化,他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雨未晴、风云不定的气候中,他在三山的一座小窗内,写下了这首明志与抒愤的词。
表达主题:
《行香子·三山作》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上片写盼望及早归耕而不得的急躁不耐之心情,下片写预想盼到“天心肯后”的欣喜心情。全词以阴晴难测的初春天气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矛盾心境,表达了倦游思归的愿望。
名家点评: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稼轩年谱》:“此词除发端三句直说归意之外,其余都用比兴手法,意内言外,纡曲深婉。”
二、满江红辛弃疾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满江红辛弃疾翻译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统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这年春天,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首词应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
满江红辛弃疾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汉坛”,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这两句言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前句用东汉马援之典。后句化用枚乘《七发》中“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语句,是说贪恋女色,必当自残生命。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
但从今,记取楚台风,裴台月。——引用战国宋玉和东晋庾亮的典故。以此劝诫友人:不要忘记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
作品原文: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宋代〕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注释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三、能打仗,会写诗,自恋又多情,这还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辛弃疾吗?
公元1140年,岳飞第四次北伐,大败完颜兀术,取得郾城、顺昌大捷。大胜之后,岳飞却接连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命他即刻班师。岳飞愤惋泣下: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就在这一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这是北方的沦陷区,金国属地。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时苦于族众所累,无法南下,于是做了金国的一个小官,但辛赞一直心怀汉室,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将金人赶出中原。辛弃疾正是在这种家庭教育氛围中长大,加上他从小耳闻目睹沦陷区汉人的生活惨状,因此在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抗金报国。
一、上阵杀敌,起义抗金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宋金两军鏖战于江淮之间。金国后方空虚,沦陷区的汉人趁机拿起武器起义抗金。
辛弃疾时年二十二岁,他也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后来,辛弃疾听说耿京的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于是带领手下归附耿京。
耿京见前来投军的辛弃疾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最初对他并没有过多青睐,只安排他做了一个文职,掌管文书和帅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
当时投军的时候,辛弃疾还引荐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但义端是个不守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吃不了当兵的苦,投军没几天就开小差当了逃兵,临走还盗了帅印。耿京因此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自知理亏,于是向耿京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定追回帅印。
辛弃疾猜测义端盗取帅印必是准备去金营邀功,于是带兵埋伏在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被他等到了骑马而至的义端。辛弃疾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辛弃疾顺利夺回帅印。
耿京没想到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辛弃疾居然如此英勇果断,此后才对辛弃疾委以重任。
一年后,辛弃疾受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共同抗金。在他完成任务北返的路上,听说张安国叛变投金,还杀害了耿京,导致义军溃散。辛弃疾闻讯怒火中烧,带领五十几人连夜奔袭敌营,生擒张安国,随后又马不停蹄的星夜南奔,将叛徒张国安交给南宋朝廷,名正国法。
辛弃疾的英勇表现有力的震慑了敌人,极大的鼓舞了抗金士气,并由此开始步入仕途。
二、最会写诗的武将
辛弃疾满腔报国热情,以为从此可以横刀立马、上阵杀敌,驱除金人,收回失地。他屡次向朝廷上书抗金计策, 《美芹十论》、《九议》 ,字字珠玑,但当时的皇宫贵族,朝臣官员全都沉迷于暂时的安乐,得过且过,根本不愿意发动战争,他的呈书都石沉大海。
而且在南宋朝廷眼里,辛弃疾是 “归正人” (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是不能被信任的。
辛弃疾三番两次的上书惹得朝廷也很烦恼,只好先把他安置到地方上做个父母官。辛弃疾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尽管辛弃疾在这些地方的工作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是对他来说,不能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始终是生平之憾事。他唯有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1. 青玉案·元夕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朝廷却偏安江左,不思进取,沉湎于歌舞享乐。辛弃疾空有一身才学,却恨无路请缨。他把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都寄托在这首《 青玉案·元夕》。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闲居信州期间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和辛弃疾一样,也是积极主张抗金的爱国人士。二人会面后,互赠诗词,这首词就是作于这次会见的分别之后。词中追忆了早年抗金生涯,可惜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南宋时却成为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府期间,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此诗。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筹划北伐,六十六岁辛弃疾再次出仕任镇江知府,负责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但是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奸臣排挤,又一次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居住,过着闲散隐居的田园生活。此后,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田园诗作。 《清平乐·村居》 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辛弃疾是个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 “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 。辛弃疾的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之冠。他的很多词都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期盼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也有一些是咏叹壮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三、自恋又多情的词人
辛弃疾闲居期间写了很多田园诗作,他在陶醉于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之时,也不忘自夸自捧两句,在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有这样两句经典名句:
意思是,你看这青山多么美好妩媚啊,我猜这青山看见我,也会有同样的惊叹吧!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 贺新郎 这看似自恋自捧、坦荡不羁的词句中,又透露出心中无尽落寞和壮志未酬的伤感。
在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还是一个多情的暖男。他的妻子范如玉出身书香世家,是一位知书通文艺的女子,她和辛弃疾相守多年,历经坎坷。辛弃疾被贬后,和妻子来到上饶带湖居住,过起了田园生活。在妻子五十大寿的时候,辛弃疾为爱妻献上了一首 《浣溪沙·寿内子》 。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堪称宠妻典范,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但唯独这首词一个典故都没有,寥寥数语却诉说浓浓的爱意,范氏虽已五十,他却用朱颜一词,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最好诠释吧!
公元1207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然而诏令还未到,辛弃疾已病重,只得上奏请辞。同年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就这样走完了一生,带着国土尚未统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关于辛弃疾诗词的问题,通过《满江红辛弃疾翻译及赏析是什么?》、《能打仗,会写诗,自恋又多情,这还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辛弃疾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辛弃疾诗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