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吧主申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和塌房是什么意思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 塌房是什么意思梗?
  • 孟美岐塌房,女明星们成了“丑男收容所”
  • 不塌房是什么意思
  • 一、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豆瓣小组扁平却又立体,扁平的是用户之间的交流,立体的是复古的管理方式,这让豆瓣小组的气质十分矛盾,却又可以理解。

    作者 | 欧阳 世昕

    编辑 | 石灿

    中文互联网世界新文化的发源地一定绕不开豆瓣小组。

    每天有人在“社死”组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哈组”总能给颓丧一族提供难得一见的喜剧素材;如果你对美发感兴趣,可以去“烫头失败组”品尝人间Tony的手艺。相比于这些小组,鹅组更出名,娱乐圈无数个秘闻从这里诞生并传播给上亿“吃瓜群众”。

    豆瓣网最初靠书影音UGC内容起家,同时提供同城活动、内容推荐等多种服务。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豆瓣小组”于2005年上线,是豆瓣网的一个产品功能,作为“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数十万个小组被用户创建。

    随着中文互联网信息迅速增长与传播,鹅组、哈组、炸厨房小组等越来越多豆瓣小组进入人们视野,奇奇怪怪的名词纷繁涌现,互联网“缩写文化”蓬勃生长。“豆瓣小组”成为许多娱乐信息的发源地,不论是有趣的生活贴,还是八卦的蛛丝马迹,豆瓣小组在其他平台上愈加被重视。

    豆瓣《社区指导原则》是小组生态的中心指导文本,小组们围绕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权力生态与交流氛围。在豆瓣这个“文艺社区”,人们如何交流,如何建设组织?带着这样的疑问,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开始观察、访谈,希望能够解决一些迷惑。

    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豆瓣小组时不时出现一些“塌房”事件。豆瓣用户陈鹭向刺猬公社讲述了她的“塌房”故事。

    对于豆瓣小组用户而言,“塌房”意味着自己加入的小组内容生态崩溃,组员大量流失;或组长决定关组、小组被弃用;又或小组被单方面控组、无法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2019年,陈鹭入坑了一部电视剧,并且开始嗑剧中主推CP,在电视剧播出头几天便进入了这对CP的“嗑组”,当时组里只有不到两千人。

    很快,小组内几个帖子被搬运至微博上获得了极好传播效果。据了解,截至2021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3亿,移动端占比94%,日活跃用户达到2.3亿。豆瓣月活用户只在千万级别。

    微博擅长借势明星、KOL、头部IP做整合营销,娱乐生态多元。帖子影响力在微博生态放大,引入更多流量,嗑组人数开始迅速增长,短短几天便增长到了九千多人,组长宣布锁组,不再额外通过申请。

    “其实最开始组规就已经说得很明白,这就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组,只做一个月的剧粉,一旦播完马上解散。”陈鹭描述,“我们一开始进组也是觉得不应该太上头、要保持清醒,以一种白嫖粉的心态开始追剧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在电视剧播出中后期,“大家真的都上头了”,小组活跃度稳居豆瓣第一,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帖子在微博与豆瓣之间来回搬运。从电视剧开启超前点播那天起,组内的氛围有了变化,组员开始骚动,时常有帖子讨论“是否应该按照原计划关组”,但没有准确的回应。

    管理层与组员之间矛盾激化的问题难以解决。按照原计划,关组日还是来了,电视剧大结局当日,组长发布关组公告,从当晚12点开始批量踢人,并劝告大家在关组前自行退组。虽然公告帖内绝大多数组员们都在表示理解,但仍有不少人情绪激动地表示反对。

    “大结局那天晚上整个组都疯了,隔两秒钟刷新就会有好几篇小作文发出来,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精神状态,感觉自己已经整个沉浸进了整个组的氛围里,组员们都在发帖说不要关组,‘磕组是大家一起建设起来的,有那么多优质的帖子和二创,还有很多梗或者是剪辑的分享、repo都在里边,你怎么可以就这么关了?’但组长和管理员没有回复组员的任何诉求。”陈鹭说这番话时的语气有些急促。

    陈鹭也发了帖子表达自己的不解与遗憾后,平静地退了组。但是,她在几分钟后开始后悔:自己应该再待一会儿,和熟悉的组员聊聊。

    由于退组无法回复,临近12点的那几个小时,陈鹭双手端着手机不断地刷信息流,点开一篇又一篇告别文,并将它们收藏进自己的“豆列”中。

    原组员在关组前重新建了好几个组,粉丝被分流进那几个组中,原来许多没能进到嗑组的用户也进入了“新嗑组”。但不论名字多么像,氛围还是和原组不同,陈鹭待了没几天便退了。

    嗑组关闭后,20万粉的微博账号“嗑组bot”也在一夜之间变成“已注销于2019年夏天”,清空了所有微博内容。

    这是她第一次在豆瓣“塌房”,也是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豆瓣小组社区的组织形态与权力结构的脆弱性。在豆瓣小组,还有不少关于“塌房”的历史。

    豆瓣的组织管理方式给陈鹭极大的不安全感。

    也许是由于热衷领域偏向娱乐,在之后两年的豆瓣小组活动中,陈鹭在每一个组都难以停留过久:“影视综艺专组注定没有办法长久,公共娱乐组里也没办法避免问题,我之前常玩的一个娱乐组,不知道怎的就被我不太喜欢的明星粉丝控组,都快变专组了,我连夜退组跑路,这其实也算一种‘塌房’。”

    在微博上搜索“塌房”实时广场,有时感慨豆瓣“塌房”的动态多于爱豆“塌房”。

    随着互联网表达雷区越来越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社区中稍有不慎就会展开大范围斗争,和平交流也难以为继。房子塌了一栋接一栋,“净土”愈加难求。

    声音发出来的地方

    打开“豆瓣”App,从“小组”分栏进入推荐小组中,右上方便是白色“加入”键。这是每一个小组的发言门槛,用户必须加入小组才能发帖、回复。

    不同小组间,加入的审核严格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小组无需管理员审查便可加入,而有的小组则需要出具一系列证明才会被准许入组;在小组发展的不同阶段,随时会因组长的决定而转变入组许可方式。

    陈鹭一直有浏览“豆瓣网”的习惯,但直到2018年年中才开始深度使用豆瓣App及“小组”功能,多混迹于影视及动漫相关的小组。学界研究豆瓣时,会把更多精力放到“书影音”的招牌功能上,对评分、商业化、电影及图书出版等主题讨论得更多。

    豆瓣官方将小组分成31个类别,囊括影视追剧、人文生活、时尚生活、理财运动等等。在陈鹭当时经常活动的小组中,只有个别人数较多的组才有详细且严格的组规,很多兴趣爱好小组只会有寥寥几条“不准发广告”“不准人身攻击”的要求。

    “那些大组或者比较封闭的组会有很完善的组规贴,我之前有见过做成十几二十页PPT的,还有写成论文一样特别详细‘1.1.1’‘1.1.2’的,每个组有每个组自己的风格。”陈鹭回忆,“影视综艺这种的话,可能一个新电视剧开播之前,大概立项或者杀青的时候,有人会去建他们的专组。这个专组开始有一段时间是开放的,只要去加入就可以了,不需要审核或者说比较严格的把控,那段时间就是‘买房期’,说‘我在哪个组有房’也是这个意思,组长也会希望吸纳老粉丝后期才能盘活整个组的生态,到后期才会看情况锁组、收紧审核。”

    根据陈鹭的观察,大众对“豆瓣小组”的关注从2018年左右开始增长。“17、18年开始,有很多综艺电视剧在豆瓣上造梗,还有一些八卦都是在豆瓣上流传开,出现了许多针对豆瓣的营销。”陈鹭形容这种营销是“微博与豆瓣双向搬运”“彼此引流”,这时候开始,很多公共大组的“房子”变得受人追捧,个别组开始频繁在公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中,“豆瓣鹅组”最受关注,这个脱胎于“康熙来了”组的娱乐八卦小组已有近11年历史,在许多娱乐和社会事件中凝聚了不少力量,是互联网舆论场上独特的存在。

    汪研是一名“在鹅组有房”的“八组鹅”。刚进鹅组时,他发了一条微博,表示自己仅仅在申请中留了简单两句话,就进入了鹅组。一位很了解豆瓣生态的女同学在评论区留言称,鹅组账号如今轻松便能上百,她一直想加入却未能通过申请。

    汪研猜想自己能进入鹅组是由于豆瓣账号的高活跃度,即他对豆瓣书影音与豆瓣动态的频繁使用。

    根据“鹿鸣财经”报道,一位豆瓣娱乐组的管理员曾经表示,“现在鹅组进组是由官方设定的算法自动审批。”有的人半个月不到就能够进入鹅组,有的人排队几年也不见得可以成为“组内鹅”。

    汪研也提到,他一直未能进入“哈组”(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组),“说(进组暗号)在组规里,我去找过,特别麻烦,很打消我的积极性。”

    作为哈组组员,飞鱼认为这样的准入机制是合理的:“很多组的申请条件不仅仅只是发一个申请理由,而是需要详细阅读组规,再把对组规的了解放在申请理由里面,才会通过。所以这也是一个强制性的让你阅读组规的一个机制,像以前的贴吧,吧规虽然置顶,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去看。”

    对于豆瓣小组用户来说,“入组”是第一道门槛,这是一种筛选方法,也是一种认同机制。当用户进入一个社区的成本提高时,社区共识将更容易形成,社区内容的发展也会得到促进。

    据刺猬公社从豆瓣相关人士处了解,不少豆瓣大组都有内部人员参与管理;豆瓣官方也会与一些独立的大组组长沟通密切,协助管理和举办活动。曾有一个小组在评论区开通图片功能,便是与官方协商后做的产品优化。

    但也正如陈鹭所提到,当人们想保住自己的“房子”,不被踢出组时,社区内将很难出现与主流想法相左的声音,社区也将变成“同阵营者集会”,组员变成管理层“腿毛”。

    “组长所有制”

    在一位受访对象的建议下,刺猬公社尝试联系之前在电竞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竞八组”(即“竞八”)管理人员,希望能够了解到管理层对“塌房”的看法。

    根据组长发布的“竞八关组公告”,2021年3月,“竞八”管理层在制定新组规时试行“解禁娱乐圈贴”遭到了组员抵触,在撤回决定、换组长、道歉等多次尝试后,仍受到辱骂攻击,五位管理员中的两位打算离职,在此背景下决定关组。

    然而,不论是原管理员,还是曾经的“竞八”组员都拒绝接受访谈。一位管理员将《豆瓣社区指导原则》中“小组管理原则”一节转发给了刺猬公社,“小组的管理权归组长所有,小组成员不接受可以退出后另立小组。”除此之外不愿再回答其他问题。

    小组结构简单,仅有组长、管理员和组员三个层级。从小组内容的角度来说,创作主体“组员”可以说是小组的“灵魂”,但详细了解豆瓣小组的组织架构就能发现,组长对人事处理、信息管理、功能使用方面拥有着绝对的权力。

    经常在娱乐组活动的豆瓣用户罗予形容豆瓣小组“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小组管理员让她想到旧时乡土环境下的乡绅长老,“可能一个话题或是一些讨论点,他们内部讨论完之后再向组员们公布他们的决定。”

    不同于贴吧等论坛可以通过申请成为“吧主”或“吧务”,豆瓣的“组长所有制”在互联网上显得有些“原生态”,创建者即为管理者的模式时常成为组员与组长发起“战争”的导火索。

    汪研认为,大量用户都加入到小组后,小组便已成为公共领域,只是这个公共领域的掌管者此时还是组长和管理员,他们可以掌握这个公共领域的开关以及成员进出。

    汪研对这种模式抱有顾虑:“有的豆瓣小组发展现如今规模已经变得非常大了,有的小组发展到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之时必然需要新的管理方法,比如说组员投票,或者是说相对民主一点的举措。”在他看来,豆瓣许多小组已经颇具规模,组长的“绝对权力”有时会不利于小组的发展。

    “小组虽然由个人创建,但它毕竟是靠组员们生产的内容支撑起来的,一旦有哪个组长独断专行一点,小组很容易就会变成战场。”汪研说。

    “很像农村的晒场。”罗予又使用了一个“乡土”的比喻,“农村一些人家前面会有一片平地,可能作为晒场或者是活动中心,给村里人傍晚聊聊天,或者开什么大会。但是这块地方肯定还是这家人的对吧?哪天他说,此后你们不可以再来我们家门口聊天或者干啥了,那也没办法。”

    罗予提到她追《创造营2021》时的经历,在选秀节目中,大家都有自己所偏向的选手,极易在交流中产生矛盾。

    “你可能觉得加入一个创造营组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有很多组存在,比如说自由组、和平鸽组、横冲直撞组......乱七八糟的。你可能觉得都是一批人在不同的组里面发表看法,但其实每个组都是有不同的人群去控组了,哪个组是只pick哪个学员,然后哪个组是反谁,哪个组是不吵架的。”罗予说,“你完全不会有一个很自由的环境,基本上所有组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属性。就像鼎盛时期的贴吧,有哪个明星的吧,就会有反他的吧,围绕着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都有一套社区体系。”

    一般情况下,罗予都只会在与自身属性相一致的组内发言,不会去“敌对阵营”发帖,“被踢出组会‘脏号’,再申请其他组时管理员会看到你的封禁历史,可能会导致你不那么容易进入一些组。”

    汪研也是一个嘻哈音乐爱好者,平时会在一些嘻哈组中活动交流。一次逛组的过程中,汪研发现宣称“不拉踩”的组员们都在黑他当时喜欢的一个rapper,他当即发帖指责组内的偏激倾向,结果被组员们群起而攻之,汪研愤而退组。

    过了一段时间,汪研再次进组,组内却出现了组员与组长间矛盾激化,管理员率众出走、建立新组的情况,如今新组的发展已胜过旧组。

    汪研认为豆瓣小组应按人数实行“阶梯式”的管理方法,在人数较多的大组,绝对的“组长所有制”已经不再适用。

    豆瓣的娱乐组确实长时间被外界诟病,人们对其中肆意的嘲讽、刻薄嗤之以鼻,又对豆瓣的信息投以高度关注。但娱乐不是豆瓣小组的全部,生活类、艺术文化类小组也贡献了许多优质的内容。

    除了哈组,豆瓣用户飞鱼还经常刷“烫头失败组”、“双非硕士讨论人生组”以及“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组”,用飞鱼的话来说,这些组“印证着我现在的人生状况”,他认为这些小组的生态比微博、B站好很多,组员间关系融洽,遇到问题也会群策群力帮求助者解决。

    豆瓣的管理机制是“强管理员”和“强组规”式的,管理者弱权力会带来权力下放,导致内容的鱼龙混杂和倾向的难以管控。

    “营造良好持续生态的前提是组规和管理员本身的三观,或者说它的规则制定的标准是经得起推敲的。理想的情况是,管理员本身也应该受到一定规则的制约,因为只有制衡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稳定、持久的生态。”飞鱼之后补充道。

    小众豆瓣

    豆瓣小组受创始人阿北(杨勃)推崇的两个重要理念影响极深。

    一是长尾效应。长尾效应的核心即是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除去流行“热销”的头部,非流行、差异化的需求会形成一条“长尾”。这一理论投射到豆瓣小组上,除了声势浩大的娱乐组外,小组的另一大闻名点便在于各种千奇百怪的兴趣组。

    另一个理念叫“不庸俗的商业化”,阿北有一句名言“商业化不是庸俗,庸俗才是庸俗”。豆瓣的用户似乎也很排斥“庸俗的商业化”,在豆瓣小组如此庞大的兴趣社区里,商业化内容几乎没有,除去娱乐组与追星组外,许多用户固执的追逐纯粹的兴趣讨论,排斥广告内容,小组整体发展上并不向盈利的方向靠。

    豆瓣于2005年上线,就豆瓣整个产品而言,它拥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商业意义。

    一是长久以来的“文艺定位”,在艺术文化层面,作为一方“乌托邦”而存在,独具特色;二是长久以来“评分”在书影音市场的独特意义(如王一博粉丝去豆瓣刷书评养号事件)。

    至于豆瓣小组,用户数量和月活在众多互联网产品里都排不上号,但在互联网舆论中所受的关注度却极高。

    内容生产氛围良好(这与豆瓣大部分小组“申请制”、平等的交流氛围有关),形成了优质的内容池,舆论惯性之下很容易在中文互联网产生高辐射性(微博众多的搬运营销号)。

    不同于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主动将藤蔓伸入下沉市场的平台,豆瓣的用户画像比较清晰,经过十六年发展,主角仍旧是热爱书影音的“文艺青年”。

    这也决定了豆瓣的小众。“文艺、高质”等特点导致豆瓣的高粘性用户仍旧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以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为主。

    豆瓣小组第一次被流量灌溉是在2009年左右。彼时,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天涯论坛未能跟上时代步伐,贴吧和豆瓣小组共同承接了天涯论坛的流量。鹅组在2010年创建,抓住2014年娱乐圈“流量元年”(归国四子及《古剑奇谭》李易峰),迅速随着娱乐工业化一起壮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大部分称得上“出圈”的大事件都发生在娱乐组,娱乐组在后期承载了许多社会讨论。但这也导致鹅组在2018年2月被停用3天、2019年6月被雪藏一个月、2020年2月又被停用7天。一次又一次雪藏后,鹅组影响力大不如前,各式各样的其他娱乐组涌现。

    现阶段而言,豆瓣娱乐组与整个豆瓣生态的割裂趋势愈加明显,娱乐组风评差,许多诉讼也因娱乐组内容引发。

    若用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成功标准衡量豆瓣,它的商业化一直并不理想,知识付费、信息流广告等变现模式商业表现一般。

    据了解,豆瓣小组数量已经有近70万个小组。“佛系”豆瓣给了小组最大程度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将会如何作用于豆瓣现在还很难定论。

    据“晚点LatePost”报道,豆瓣的广告方案非常克制,每天开屏只开放四分之一流量给广告,如果用户一天之内看过一次产品广告,之后便不再推送。“卫夕指北”也曾在文章中透露,豆瓣对于品牌广告的调性要求很高,这导致很多品牌没法在豆瓣上进行广告投放。在效果广告方面,豆瓣也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代理商体系,主要依赖效果广告平台广点通。

    遗憾的是,豆瓣的商业化历程与豆瓣小组关系甚微。纵观豆瓣小组的几次商业尝试,如下厨房、周伯通等垂直产品,都没有豆瓣官方的身影,豆瓣小组的商业化仍以用户自身推动为主。

    曾经推出的独立产品“豆瓣小组App”目前已经停用。

    一个小组的文化建设样本

    烏陵是豆瓣“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小组(以下简称BDOER组)的组长。“BDO”最初是一个科幻概念,意指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巨大沉默物体”,“我在许多年前就知道BDO这个概念了,也知道世界上存在着恐惧巨物的群体,但我反而对巨物很迷恋。”

    出于对“BDO”这一概念的喜爱,2018年7月,她重新定义拓展了BDO的概念,并建立了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小组。“最初其实没想那么多,小组发展也是很自然的状态。很多想法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产生的。”

    豆瓣#令人迷恋或恐惧的巨大沉默物体#话题,已经拥有近3500万浏览量和3000多篇内容,一度问鼎豆瓣话题热搜No.1,甚至登上过豆瓣App开屏。

    这个“顶流”话题是烏陵发起的,也是BDOER组的“成名之战”,话题的爆火为小组带来了流量与成员,现如今BDOER组拥有近九万组员,在文化艺术类小组中已经属于中上游。

    这些成就离不开组长烏陵的努力。

    “我现在已经成立BDOER文化品牌并一直全职在运营。”烏陵向刺猬公社表示。整个BDOER小组的运营团队只有她一人,“整套运营方法非常复杂,运营起来费时费力”。

    小组发展初期,她会遇到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营销号炸组”。“我很不能理解,我们这样一个小组为什么会吸引很多营销号进组,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后都要把入组方式改为申请,过几天再改回来。”

    困扰之外,烏陵对整个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概念进行了深化建构,将其拓展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BDOER组组规有专有名词阐释、概念解读等内容。烏陵还会对组规进行更新,通过自己与组员的不断创作完善整个文化体系。

    BDOER组的许多帖子都有烏陵的身影,“小组几千条帖子和大部分评论、话题几千条广播,我全部都浏览过,我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机制和审核标准,对于每一条帖子都有对应的操作。光是在三千万浏览量话题下就手动折叠了几百条与话题不符的广播。”

    作为组长,烏陵尽心尽力,密切关注小组中高质量、精彩的帖子。一位组员在小组里分享了自己关于BDO的梦境,烏陵很快就出现在了评论区,评论、转发、收藏,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豆瓣小组是BDOER组的大本营,微博、微信公众号是新疆域,烏陵在不同平台上做内容产出。她运营的微博账号“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粉丝已经接近三万,最火的微博转发量达到了三千多,有粉丝惊呼“关注好久的博主终于火了”。

    从名词定义、文化内涵、宣发平台、社会组织等角度来看,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的网络文化形态雏形已显。

    为了维护自己与组员的关系,让小组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烏陵每天都会通过微信聊天等方式花费许多时间与组员们交流,有时一天要跟五六十人聊天。

    在小组微信群里,她也非常活跃,“每天都在微信群中与大家聊天互动,让大家感受到组长立体鲜活而非机器人的人设,有好内容会第一时间分享在群里。”

    烏陵表示,每一位微信群成员她都有详细的备注与信息,并且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当有线下活动这些信息将非常有必要,例如大家合力举办一场展览,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认识他们也拓展了我的社交面,接触到了各种新奇有趣行业的人。”

    到目前为止,在烏陵的努力下,BDOer们已经组织了四场线下活动,从分享会到城市探险,最近的一次在2021年4月,烏陵与二十多位组员一起参加了潍坊风筝节,一个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旅行团在潍坊办了一场关于BDOER的派对。

    烏陵与组员、小组是“真诚”的,“有段时间我在豆瓣上发帖子,说愿意主动倾听大家的心理困难,一天就有几十个人加我。我对每一个人都没有遗漏,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回复。”

    她的努力是有效的,甚至能给人带去力量。“一个女孩在她的人生低谷期专门来感谢我,第一次是表达不舍、害怕自己因为失忆会忘记喜欢过BDO这件事,第二次是痊愈后又来告诉我是BDO和同样热爱BDO的大家带给了她力量,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也是运营BDOER以来的高光时刻。”

    但另一面,小组并没有为烏陵带来什么收入,完全是“为爱发电”。“靠着以前的积蓄硬撑着,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目前,烏陵仍在努力开展新业务 “只有变现才能让文化推广更远、发展更久、收获更多更深的意义。”

    尾声

    5月2日深夜,罗予突然转发了几条豆瓣帖子给刺猬公社。

    这些帖子来自《创造营2021》出道男团INTO1相关的豆瓣小组,部分粉丝认为“INTO1官方小组”管理层存在针对团体中个别队员的倾向,要求组长重新设置管理员,由11名成员的粉丝群体自主推荐,共同管理。

    诉求帖在发出后被删除,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许多组员开始自发传递“联合申明”,一时之间,组内被诉求贴刷屏,组员们要求组长交出小组管理权,实现联合治理。

    讨论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组长的回应未能让组员们满意,组内情绪愈发失控。没有等到“联合申明”中确定的5月3日18点,5月2日深夜开始,有组员开始在组内向新组引流,称“该搬家了”。小组中,声讨组长、拒绝搬家、引流新组,各类帖子齐发。

    罗予跟着组内大流,从“INTO1官方小组”转移到了“INTO1”,又在一头雾水间加入了“INTO1后花园”,这场轰轰烈烈的搬家之战才告了一段落。组员们认为“新家”才是“真官组”,没有“搬”来新组的仍在旧组中活动。

    “INTO1后花园”小组原组长同意将账号转为公共账号,各成员专组选任联合管理层,并在管理层确定后开始制定正式组规、管理员轮值安排,将小组名称改为“INTO1官组”。

    罗予注意到,新官组中的组员都希望能够维持“虚假和平”,要吵架的都会被指路去“旧官组”,好像小组的整体属性确实变成了“一个偶像团体的官组”。“其实也挺好的,氛围比之前天天吵架的时候要舒适很多。”

    “豆瓣里有些组确实会觉得‘不吵架的话组就会糊’,”罗予补充,“但这是少部分人的想法,我个人觉得盘活一个组最好的方式还是有趣的产出或有意义的交流。”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小组如果持续不断地吵架、争论,这个组就是“废了”的原因,社区归根结底需要有内容,通过内容才能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激烈的关系只会沦为情绪的沼泽。

    陈鹭也认为,由于豆瓣的特殊机制,每一个组都极易形成共同倾向的舆论场,小组成员都会从中得到力量感,“会感觉已经形成了一种‘民间舆论’,但其实只是部分豆瓣用户或者说豆瓣小组本身已经筛选过一次又一次的想法,是一种虚幻认知。”一些非豆瓣用户在看到小组中偏向性极为明显的发言时,也可能会产生“社会舆论原来是这样”的错觉。

    陈鹭向刺猬公社分享了她对“豆瓣”的分析,她认为豆瓣的特色就在于“Personality,私人的特性”,一种更内化的存在,这也是建立在书影音审美上的社区必然具备的特性,“它的圈层其实是很玄妙的。”

    同样,豆瓣小组扁平却又立体,扁平的是用户之间的交流,立体的是复古的管理方式,这让豆瓣小组的气质十分矛盾,却又可以理解。

    注:文中汪研、陈鹭、飞鱼、罗予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刺猬公社丨豆瓣不能死

    2、晚点LatePost|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

    3、卫夕指北|保守的豆瓣和求变的知乎

    4、张文文丨豆瓣网发展模式简析

    5、2019年10月,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

    一、塌房是什么意思梗?

    塌房一词起源于饭圈。比喻自己喜欢的事物(尤其是偶像)毫无征兆地被卷入负面事件,并伴随其形象受损、粉丝流失等。

    塌房也可以特指自己喜欢的偶像开始恋爱关系,或被爆出恋情,因为偶像恋爱是饭圈主要的负面事件。该词起源即条目配图。“塌房”一词原作“塌房子”,于2019年上半年出现在豆瓣等平台上,随后开始在饭圈和整个中国互联网上传播。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该词演变为“塌房”。

    衍生义

    当知名偶像爆出丑闻,并且随媒体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就会产生舆论焦点,吸引吃瓜群众。

    饭圈并不太平,每周都会有新瓜产生,以至于粉丝不由得担心自己的偶像,有一天会不会也爆出“瓜”来。一旦这种事情不幸发生,条目配图就戏谑且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吃瓜吃到自己家”的粉丝的悲痛心情。

    偶像对于粉丝常起着一种心理寄托的作用。“塌房”一词实际上也蕴含着塌房的粉丝失去精神支柱、失去心灵的栖身之所的悲伤、空虚之情。

    类似地,“塌房”一词也能引申到声优、UP主、虚拟UP主等人身上,也可以用于自己喜欢的作品、平台、企划、品牌等事物。一些倒霉蛋粉丝,喜欢什么,什么就塌房,我们称这叫“塌房体质”。

    二、孟美岐塌房,女明星们成了“丑男收容所”


    惨还是《创造营2020》惨。


    节目结束了一年多,女团没什么水花也就算了,导师和嘉宾塌房不断。


    有人总结发现:


    这节目导师是罗志祥,特派教练是吴亦凡,助阵嘉宾有周震南、李云迪。


    以及,孟美岐。


    图源:新浪微博


    是的,前几天大家还在感叹男明星的节目不好做,塌房几率太高。


    这次就轮到了一度是顶流的女爱豆——


    《创造101》C位出道的孟美岐。


    10月25日凌晨四点,孟美岐被音乐制作人陈令韬的前女友@大花妞控诉第三者插足。


    图源:新浪微博


    事情一经爆出,当事人先后站出来道歉。


    当事男主陈令韬在边充电边打电话的情况下,写了一封自认为极其冷静且富有逻辑的“遗书”交代后事。


    图源:新浪微博


    孟美岐的声明则冷静得多,“从未想过介入他人感情,但是却造成了实质伤害”。


    图源:新浪微博


    两则道歉声明一出,更是坐实了@大花妞的指控,于是舆论开始点燃。


    风向让人毫不意外,大骂孟美岐“知三当三”。


    图源:新浪微博


    如果孟美岐知三当三,肯定是错的,但我们也不要忽略陈令韬是先知劈照劈的(绝不是在洗白孟美岐)。


    关于这点, 娱乐 媒体人@萝贝贝的一条微博就已经理清——


    “只要世上没有劈腿男,就不会有第三者。”


    以及这件事情在后续发酵中,网友更疑惑的是:


    两个大美女为何如此想不开?选择跟他在一起?



    或许是看上了陈令韬的所谓才华?


    但后来热衷扒皮的网友发现,陈令韬的所谓“才华”,其实水分极大。


    而这就是她姐更为疑惑的事了:


    真有才也好,假才子也罢。

    为什么一个顶流女爱豆都会大开“才子滤镜”,把陈令韬当成上天派给自己的“福报”?


    “才华”怎么就成了女性的迷魂汤?



    在此之前,她姐绝对想不到孟美岐会陷入一段这样的感情。


    孟美岐是谁?


    《创造101》中一个动作就能“男女通蛊”的舞台女王。



    出道以来,虽然争议不少,但与之相伴的,是话题和热度也不低。


    而陈令韬呢?


    虽然也算是小有名气——


    此前参加过《中国新说唱1》,现在是不少节目的音乐总监,还给知名歌手做过歌。


    但无论是做选手还是做音乐总监,都屡次三番陷入抄袭争议。



    甚至有圈内人爆料,陈令韬曾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跟人争得头破血流。


    而让他争破头的“利益”,甚至都不足孟美岐一个产品代言费的百分之一。


    如果只是这样看,典型的一个“女强男弱”配置。


    但看了两人的聊天记录,却一时让人迷惑谁才是“强”的那一方。


    因为聊天记录中,孟美岐对陈令韬的喜欢和崇拜几乎溢出屏幕。


    陈令韬夸一句,她就要双倍夸回去。


    “你是老天赐给我的礼物,是一直以来积德得来的福报。”



    孟美岐作为事业正在上升期的爱豆,想要带他去度假,还要提前跟他预约时间,一事件让人迷惑,到底谁才是更忙的大明星。


    “把这个时间留给我。”



    陈令韬自称娇贵的“陈公主”,忧郁起来就说自己不好,现实冷漠、喜怒无常,总之很需要人来拯救。


    孟美岐立刻化身点化迷途羔羊的菩萨:


    “过去的不重要,以后这些都不会发生了,你要爱自己。”



    甚至,还逐渐对他“不理性”“失控”。


    “自动往奇怪的方向想,然后就会456了。”


    不愧是音乐人,连调情都充满了乐理。(调情黑话get,不懂的可以去搜)



    想来想去,让孟美岐如此痴迷的原因,或许只有陈令韬的所谓才华。


    10月15号,孟美岐发行的新专辑里,陈令韬参与了四首歌的制作,还说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



    先不说陈令韬的才华到底有多少水分。


    才华这个东西,一旦自知,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发腻。


    爆出来的成串聊天记录里,陈令韬的表达里处处皆是让人“咯噔”的自夸表达。


    表达自己的抑郁之前,也要先夸自己一波: 我承认我有才华,我早生了100年。



    写遗书,开头也要先肯定自己:“我冷静且富有逻辑”。


    没有太多圈外人知晓的事业,是他眼里“辛苦打下的天下”。



    相比之下,孟美岐作为女爱豆,却显得卑微。


    “我还好吧,也是没那么出名,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因此就算他颜值不行、人品不堪,她也能放低自己,蒙起双眼,沉迷其中、自得其乐,最终犯下大错。

    纵观 娱乐 圈,有才子滤镜的女生不止孟美岐一个。


    别问她们图什么,问就是崇拜另一半才华横溢。


    典型的,是最近翻车不断的马思纯。



    自她和盘尼西林乐队的主唱小乐 (原名张哲轩) 公布恋情以来,“姐姐快跑”四个字都已经喊不动了。


    在豆瓣月亮组,有小乐私生活相关的高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他亲口说睡了别人的女朋友。


    在节目里,他观看女团表演时的表情,丝毫不会收敛。



    彭磊说,女孩在青春期特别容易被坏人吸引,比如像小乐这样的。



    但马思纯不介意。


    她想要的就是有才华的、有文艺气息的男青年,能跟她谈诗词歌赋、人生哲学。



    上次盘尼西林发新歌,马思纯还积极参与了和声。


    或许这就是她一直向往追寻的文艺梦。



    佟丽娅曾经也是被才子滤镜蒙蔽了双眼的人。


    早年杨幂想撮合她和陈思诚,她会因为对方太优秀而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配,宁愿找一个普通人过日子。



    和陈思诚交往之后,她给陈思诚写情书,开篇就要表达对他无比崇拜的心情。



    主持人李静感叹:我感觉你很崇拜他。


    她一脸的阳光傻白甜:那是要崇拜的呀。



    即使多年后,陈思诚三番五次传出性丑闻,她也一度大方原谅:回家就好。


    倒不是说欣赏男性的才华有错。


    只是,局外人把时间线拉得够长就会发现,有些所谓的“才子”,不过是被蒙了一层滤镜的“渣子”。


    而彼时陷入其中的这些女性,身在其中毫无知觉。



    所以当孟美岐的事情爆出来之后,网上火了一个段子。


    “怪不得自己单身,因为要求比女明星高多了。”



    其实不难理解。


    这些世俗意义上已经取得成功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选择,看似是个体的选择。


    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隐秘”的标准和维度。


    与其说,才华是女性的迷魂汤。


    不如说,其实当下女性在择偶时依然逃不过两个字——


    崇拜。



    不少人的金钱崇拜是如此,这类女星对有才男性的才华滤镜也是如此。


    而这层心理来源已久。


    特别是在一夫多妻制还没有废除的时代,男性是独占经济资源和 社会 资源的存在,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和所属物。


    男女经济上的不对称带来的结果,无形中就成了一种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文化上的规训。


    也就是俗话说的那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性要好好搞事业,女性则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依附的强有力的人。



    于是,女性被塑造成了要崇拜、仰视另一半的存在,在潜意识里认为找的伴侣,应该高于自己。


    也就是向上兼容。


    而这个“向上兼容”,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大多数是物质层面的向上。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缺的就是物质,我们也早已对拜金的人见怪不怪。


    但孟美岐这类女星又不同,她们并不缺少物质。


    但她们的“才子滤镜”也是向上兼容,只不过是在精神层面,寻找精神层面强过自己的导师般的存在,比如有才华的男性、见多识广阅历深的男性等诸多维度。


    有时候满足其中一个特质,就足以吸引到她们。


    就像张雨绮,经历过两段婚姻,如今衣食无忧,现在她更需要的是轻松的恋爱。


    就算别人说她和小男友不配,但只要他能提供情绪价值,也就够了。



    如此也就能理解,女明星们即使不看脸,也能受才华吸引坠入爱河。


    什么“姐姐快跑”,她们不仅不会跑,反而可能觉得不看脸、不看钱的才是真爱,越陷越深。


    本来评价一个人的魅力有多维度是件好事,这代表更多元开放的审美取向,而不仅仅只看颜值。


    不够帅、不够有钱也没关系,你还可以老实能干/幽默风趣/善良可爱/有才华……


    女性在经济能力上的提升,伴随着择偶标准上的向上兼容,反而进一步拓宽了男性的评价维度——


    男性不会被单一的标准定义。


    这本是好事。


    这让男性即便在某些层面“普通”,也依然可以“自信”。(不会非要都成为1%的佼佼者才能被认可和夸奖)


    虽然去年杨笠的“普通而自信”的段子,引起大批男性跳脚。


    但她姐其实一直希望女性也可以普通而自信,杨笠在写这个段子的时候,本来也写了这么一句:


    为什么我们女生就不能这么自信?



    女性做到普通而自信,意味着普通的女性也可以得到更大范围、更多维度上的认可。


    拓宽评价维度其实是在给所有人解绑。


    无论男女。



    说回女性被规训成向上择偶这件事。


    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下,它能带来一点「拓宽男性评价维度」好的副作用。


    但它总体还是备受批评的,尤其是这种看似在向上仰望的择偶方式——


    “你这是慕强、拜金,让我们普通男性怎么活。”


    在很多人看来,女性对婚姻的选择往往都是在寻求高嫁,在向上兼容。


    而这个“向上兼容”,则造成了部分男性认为自己成了两性关系中的“性弱者”——


    明明自己都愿意“向下兼容”,接受比自己经济能力差的女性了,“我月薪一万,都可以接受女人工资3000”,女性还是只会看向经济能力强的男性。


    但仔细想想,男性在两性选择上真的都是在“向下兼容”吗?


    所谓的“向下”,不过是在金钱这一个维度上罢了。


    很多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困境,其实是金钱这个维度之外的。


    梁永安曾提到,很多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是“既要,又要”。


    既要家里简单的,又要性情活泼的、不沉闷。


    既要看上去很苗条的,又要实际上很丰满的,又要求你内心很坚贞。



    而这些,对女性外貌/身材的要求,难道不也是“向上”的吗?


    那部分“丑的”“身材不好的”的女性,难道不是“性弱者”吗?


    她们为什么就失去了婚姻的主动权?


    美貌/身材和金钱/才华一样,都是稀缺资源。


    因此本质上,男性和女性在婚恋关系中都是“向上”,只是“向上”要的东西不一样。


    她姐在这里并不是为女性在配偶的选择上的慕强辩解。


    相反是想提醒大家,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这种单纯的按需求“向上择偶”,是非常容易破灭的。

    当一段关系的结合原因,变成了女性需要一个“精神导师”、一个“崇拜对象”,而男性需要一个“漂亮妻子“、一个“被崇拜者”,这段关系是非常畸形的。

    尤其对女性而言,这条路充满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晓松和她的前妻夕又米(原名徐粲金)。


    夕又米在19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19岁的高晓松。



    年轻的夕又米高挑又青春,满足了高晓松关于美女的所有想象。


    而她对才华横溢的高晓松也是充满崇拜。


    两人在一起后,夕又米说自己是通过高晓松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教会我认识这个世界,为我打开很多扇窗户。



    高晓松在采访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她跟我一起的时候还很年轻,甚至还没进入 社会 , 所以她的基本世界观都是我塑造的。


    我老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是受我影响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想法都很一致,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女性需要的是才华和仰望。


    男性看中的是美貌和顺从。


    但看似需求完美匹配的连接,结局是仅七年后,高晓松就以要创作自由为理由,提出了离婚。



    对此,夕又米发文说自己觉得天都要塌了。


    当你放弃自我的独立去全部依赖别人时;


    当你不找寻自我成长的道路而指望别人教导时;


    你早已埋下了自己人生的雷。


    女性一定要靠男性告诉我们怎么活吗?


    不,不是的,她姐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只能,也必须靠自己。


    作家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



    我写作是因为我对世界的理解和男性不一样,我写作是因为我要理解女性自身,要发出自己独立、坚定的声音,而不是依靠男人的系统来思考,是另一种更为重要的写作方式。只有把这些逻辑思考清楚,真正的女性写作,真正具有当代女性写作精神的作品才可能诞生。



    对于生活,这个答案也一样。


    就像离婚后的夕又米走过低落,自己创业重拾自信。


    只有女性靠自己走出困境,清醒且坚定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认同,自己去定义自己的生活。


    男性扩宽对女性的评价维度,真诚地欣赏每一个女性不同的特质。


    双方才能真正建立一段 健康 、平等的、尊重的两性关系。


    而这赢得不仅仅是两性关系的解放,更是 历史 ,是未来,是新的可能性。 她刊

    三、不塌房是什么意思

    不塌房意思是自己喜欢的偶像没有什么人设崩塌的行为。

    这是饭圈用语,其实“塌房”在饭圈中有两个意思:

    第一种意思:指爱豆背着粉丝们偷偷谈恋爱,粉丝们觉得受到了“欺骗”,所以称自己的房塌了。

    第二种意思:指爱豆做出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这些不好的事情包括人设坍塌、做出一些不道德或者犯罪的事情等等,总之这类不好的事情都叫做“塌房”。

    饭圈初级用语:

    1、本命:自己最喜欢的偶像 ;墙头:本命偶像外,喜欢的其他偶像 ;爬墙:本来喜欢一个偶像,后来又喜欢另一个人。

    2、皮下:一般指官方微博的真实使用者;大炮女神:高产饭拍高清图的粉丝;火锅肉:已经出道过一次,但又再次出道。

    3、胡萝卜:过气;脂粉:职业粉丝。

    4、李涛:理性讨论,常出现在豆瓣八组或知乎等长篇分析较多而且颇有道理的平台。

    5、蒸煮:即正主,通常指明星本人。

    关于吧主申请的问题,通过《孟美岐塌房,女明星们成了“丑男收容所”》、《不塌房是什么意思》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吧主申请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吧主申请(6)

    相关阅读

    • 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吧主申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和塌房是什么意思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
    • 教你三步骤,愉快玩转贴吧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吧主申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教你三步骤,愉快玩转贴吧和如何玩转百度贴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