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和【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 【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
  • 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
  •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 一、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有一天,坦山和尚与一位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

    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

    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坦山和尚说道:“来吧,姑娘。我抱过你去!”

    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的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

    最后终于安奈不住,向坦山和尚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那些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我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坦山答道:“什么?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他放下了,你还抱着干嘛?”

    道友这时若有所思。

    一、【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费尽心机所得到的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一切的美好都将化为回忆。——丁俊贵

    一、舍得人生

    舍得即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须舍弃,愿意付出,不吝惜。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

    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

    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人生尽在舍得间。

    二、学佛舍得

    《地藏经》说:舍一得万报。舍与,即在耕耘无量福田;贪得,就是透支有限福报。

    深入佛法之大舍大得大境界,获得人生之彻底解脱与自在。舍与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谛。

     

    人世间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间,自有它的定数。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夺也没用。

     

    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

    身陷绝境,除自身之外,一样也留不得。想必,这财主一定是守财奴式的土财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们想到“得”的时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众不想“舍”的时候,可能已舍去很多了。

    历史中有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后却又什么也没得到,不想舍,可最后连自由、性命都舍了。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这道理看似简单,很多时候就是领悟不到。

     

    (一)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

    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

    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意。

    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

    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个去琢磨,去感悟。

     

    司马迁被迫舍弃男人的尊严,得到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

    当然这些都是大“舍”与大“得”,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却难以企及。

     

    “舍”与“得”可以说是一种交易,一种左手对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

    (二)怎样“舍”,又怎样“得”?

    值与不值,在于人们心中的等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等价。

    常听老人们讲,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业、事业,我们舍弃承欢膝下,舍弃与家人团聚,我们觉得值,因为我们得到了学业、事业。但当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机会承欢膝下、没有机会弥补对家人的亏欠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对当初的选择发出疑问:值吗?多少年来,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地轮回。

     

    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表现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

    舍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个穷人把乞讨来的饭让给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为贫穷,他的布施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心量和胸怀,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穷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间的亲情和一切都舍去了,够可怜的。

     

    人生需要舍得,舍得丰富人生。  

    (三)舍得,是一种艺术。

    听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地主,成天坐在大树下发愁:“为什么快乐离我如此遥远,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于是他下定决心去寻找快乐,于是他背起自己的金银珠宝踏上了寻找快乐的征程。

    他来到一座寺庙,看到里面扫地的小和尚面带笑容,十分快乐,于是他走进去,来到小和尚面前说:“小师傅,你为何如此高兴?”小和尚笑笑说:“因为我很轻松,所以我十分快乐!”“小师傅,那我该如何做才能快乐呢?”我师傅说了,“只要肯放下,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才会快乐。”听了小和尚的话,他放下背上的金银珠宝,果然他轻松多了,于是他笑着走出寺庙,大声喊道:“我很快乐!”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最好的处事方法不就是要学会放下么?

    现在的放下不就是为了未来的更好的得到么?人活一生不就是在舍与得之间徘徊吗?

    欲望是人的本性,在金钱、权利的诱惑下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正因为有了欲望我们才会拼搏,但在欲望面前我们往往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太多太多的悲剧。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舍得,不去斤斤计较那小利,将心放宽一点,你会过得更轻松。

    学会舍才会有得,看看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得以灭吴;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方成大器;田忌赛马,舍小而获大。

    人是如此,世间万物亦是如此,金子总在沙中淘得;蝉在脱皮中长大;阳光在风雨后显得更加灿烂。

    想想生活中的我们,曾经因为一块钱而喋喋不休;因为一句话而撕打一团;因为一个朋友做错事而发誓三个月不同他说话。想想这些,值得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难道我们应该将这短暂的一生荒废在这些繁琐的小事上吗?放下这些,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不是更好吗?

    失败,可能会让你落入陷阱无法自拔,成功可能会让你步入天堂。你往往因为失败而痛苦,因成功而自大,然而这些早已都成为过去,过去属于时间,放下失败,更要放下成功,努力向新的目标进发。

    事在人为,人可为亦可不为,争中求让,求忍让亦求不让。仔细想想,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该舍便舍,有时候小舍是为了大得,舍随意。该得就得,有时候得过后也会有舍,得随缘。舍得 舍得,可以是舍得钱财,名利, 也可以是舍得生命,舍弃凡尘。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从最初等的财利,到欲望,到追求,到生命,是一个不断修行。

    (四)得 亦 失,失 亦 得。

    植物失去了美艳的花朵,收获了甜蜜的果实;大地失去了鲜嫩的绿色,收获了纯洁的白雪;人类得到了物质的满足,失去了心灵的感动。

    得到与失去,是两个必然要相连的次,失去的越多,或许将来得到的就会越多,得与失,互为因果无法分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是公平的,他想赐给你与他人的不同的偏爱,那么他将会拿走你同他人相同的优越。

    失亦得,得亦失。我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发展了,忘记了自然的规律,我们向自然索取太多了,我们得到了可利用的资源,鲜美的果实,美味的肉食,上天给予我们已经很多了,但我们还不满足,还要去掠夺,所以他发怒了。让我们失去的亦是更多。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记住,不要太贪婪。

    如果你在抱怨生活的艰难时,不妨看看你在艰难中得到的快乐;如果你在抱怨学习的枯燥,不妨想想将来你可能会得到的优越生活;如果你拥有很多很多,那么不要被幸福冲昏了头脑,要有失去的准备。

    人生是美好的,上天是公平的,我们都应该懂得:有时候,得亦失,失亦得。不要渴望太多,抱怨太多,你在左边失去那么右边会得其他。享受得与失的快乐,相信公平的定律。

    有这样一道面试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急症病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的医生;还有一个女人(或男人),她(他)是你的梦中情人。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用了。他说:“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急症病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等公共汽车。”

    我将这个故事说给很多朋友听,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一开始却很少有人想到,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舍得放入手中的优势(车钥匙)。

    苦恼最大的来源便是患得患失。人们常参不透,你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即所谓舍得、舍得。

    (五)不“舍”怎么“得”呢?

    舍得放弃优势,有时候是一种予人予已方便的做法,也是一种升华自己的途径。

    从小到大到老,每个人都对我说抓好自己的优势,善于踩着优势站起来。也许是有那么几次我站起来了,但心中却少了一份成就感和奋斗的动力。逐渐,我产生了依赖感。有一天,当我发现优势不再是优势的时候,我茫然了,少了一份精神的依托,这使我惶恐不安。仿佛一只被束缚了双冀的鸟儿,眼看着同伴们已展翅高飞,而无却在原地徘徊;仿佛一只被扔进深渊的小虫,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挣扎,伸手碰触周围的一切,除了冰凉还是冰凉。

    直到看到这则故事,我才对“优势”给予重新的理解。对得失有了重新的思考。

    “优势”可以是一个人的荣耀,但绝不可成为依赖。有时要学会放弃优势。

    有这样一句话:“你在成熟的同时亦在不断抛弃那曾引以为荣的美丽。”我们不能活在过去,那样只会成为历史的俘虏。

    不了解这一“舍”的境界,则当取得越多时越觉得负累沉重,无从解脱,结果必致诸般牵绊与干扰纷至沓来,挥之不去,致使自己举步维艰。

    “取“之乐就变更为沉重的负担了。一旦优势变了质,成为负担那么其价值也就变为负荷。

    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难以取舍,甚至被其搅得头昏眼花时,那宁愿谁都不要。

    优势仅仅是一种凭借,倘若你把它看得太重甚至将其扭曲,那么迟早有一天你将会被它绊倒。

    “舍”与“得”原本就是两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字,但有人却因此飞黄腾达,而有人却一败涂地。其原因就是我们在面对优势时的舍得与不舍得。

    有时,舍得会将你人格提升。优势不是至胜的法宝,在适当的时候舍得放弃,你的人生可能从此与众不同。

    舍得放弃优势,你终究不能脚踏实地。 舍得放弃优势,也许你可以超越白云享受蓝天。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学会舍弃,去体验人生成长的智慧吧。

    三、实无所舍,亦无所得。

    缘起缘灭,缘生已空;万发缘生,皆系缘分。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困难;只有你还活着,生活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会遇到困难,也会有迷茫的时候。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佛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换句话说,就是万法皆通,在于一心。

    一切情、名、利,一切困难、艰险都是外在的,对于心中有路的人来说都是暂时的,而对于那些眼虽亮而心盲者来说,即便是小小的困囿也不能挣脱,甚至有时候竟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是最困难的。如果我们发现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应该想到,至少我们还活着。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当我们面对恶劣的处境无法度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只有死人才不会有麻烦。

    所以,改变人生态度,用一双积极的眼睛来看待世界,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但关键是你要行动起来。

    佛家讲究“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来,该去的自己去。不为明天的忧愁而烦恼,不为将来的苦闷所羁绊,这样才能过上轻松快活的做好当下的日子,才能心胸旷达的面对生活。

     

    佛学的人生态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乐观的。

    佛要求我们放下,所谓放下,是指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放下一切莫须有的负担,放下一切毫无价值的虚荣,带着一份自然的心态,体味一生的幸福。

    而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我们虽然不能把禅当作是济世度人的唯一良方,但通过学习禅和禅定的实践,至少可以让人调节身心,促进心态平衡,增长智慧。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禅的“平常心”去面对人生,就会增强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灰暗的心理便逐渐消失,从而调动起人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使得自我价值得以实现。那么,人们都会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了。

    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到达和谐,到达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丁俊贵

    2019年6月20日

    二、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

    楼上师兄提到了圣严法师的开示, 这里再提另外一个圣严法师所提倡的概念, 叫四它: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以此四它做为处事原则, 既可以把事情处理好, 我们也能安心自在

    就以学生为例, 学生最讨厌的大概就是考试, 但是也不可能逃得掉, 就算采取逃避甚至抗拒的心态, 时间到了, 还是一样要考试, 这时候由於所想要的与实际发生的相悖, 烦恼痛苦就从此产生, 但这是我们自找苦吃, 因为考试本身没有烦恼. 这个苦恼来自不肯面对也不接受事情的发生. 那面对与接受之后呢? 我们应该好好找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它, 而不是放著不管 (但有的事情放著不管反而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 还是以考试为例, 知道要考试了, 那就考前好好准备, 考时好好作答, 考后好好检讨错误, 这便是处理它. 如此, 考得好或许值得高兴, 考砸了可能会有点难过, 但高兴或难过一下就好了, 不管好坏都不需要一直在高兴或沮丧, 因为一直高兴, 不表示下次一样考得好; 一直难过, 考都考完了, 再难过分数也不会改变. 要放下这件事情, 因为还会有新的事情要去面对, 接受与处理, 这就是放下它

    这四它看起来没什麼, 但这是法师从般若智慧中所提炼出来的, 依著这样的原则去做, 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般若法门, 或许你可以试试看

    至於读书为了什麼? 那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佛教讲这个叫做'愿',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鼓励你读书是为了造福人群利益众生, 当然这目标或许太高, 很难达到, 那为了将来有能力赚钱养家也很不错, 至少是自力更生, 但是无论如何不要读书为了害人. 或许你可以花一点时间仔细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麼, 或者是你希望你读书是为了什麼, 有了这个愿, 那就有一个目标可以去努力了

    三、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 故事 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1: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 游泳 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2:寂静的天空

      返程前,手机已没电。所有的牵绊,不得已都要放下。独自登上列车,从成都到郑州,一个昼夜轮回里,孤单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车穿过城市与村庄,穿过山涧,穿过荒原。我坐在窗前,无喜亦无忧,看长长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见一只鸟,安静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着一杯可冲饮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开包装。这么想,又觉得矫情,可我真是喜欢她——那样温婉而高洁的女子,又是庄严而慈悲的法师。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体弱多病,三岁入了空门,方渐渐好了。这么说,我想起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来形容她,真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一晴法师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访高山寺归来,感慨不已:“要复兴那样一家寺院,谈何容易!真是难为她了,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确年轻,刚过三十周岁。研究生 毕业 后,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却选择来到偏远的高山寺—— 一座在地震中严重毁坏的观音禅院。

      我对重建寺院没有概念,却对一晴法师心生好奇。读过她的 文章 ,文思灵动,悲心如月。我中红楼的毒颇深,从来偏爱女子,何况是这般脱俗高才的人儿?

      五一时,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组织佛法班活动,若去倒是好时机。我便只身前往了,并不潇洒,手机上关怀或担忧的短信,自登车便不曾停止。

      初见她,是在后山的瓦砾堆里。她身材娇小,穿着宽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议事情。不便相扰,我正欲绕行,她却远远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凛,似在哪里见过这般情景?忙点头问好,再转身急急离去,有些仓皇。对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规模不大,却极雅致,飞檐交错,文竹相映。朋友说,能发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废墟,全凭法师和她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劳!我点头道:“幸而已接近尾声,以后可尽享清闲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叹口气:“世人哪知她们的悲心?这才是开始啊!”

      晚上,终于和法师聚在一处。谈及经历,她坦言,自幼随香港师公长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无别路可走。我无声地笑了,黛玉妙玉,哪个不是孤僻的性子?

      问及寺院规划,她的弟子轻问:“师父,我来说吧?”她微笑着点头。她的弟子说,寺院建设困难重重,以后任务更加艰巨,但不管多难,她们都会坚持下去。以后要定期开办佛法班,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援助贫困老人和 儿童 ,还要开展义诊活动,带动当地形成良好的民风。说这些时,一晴法师安静地坐在旁边,手捻佛珠,偶尔做些补充。

      我在寺里住了两天,由于工作缘故,不得不提前离开,遂向一晴法师辞行。她知我乘车要一昼夜,再三叮嘱小心。整理好了行囊,临出寺院,又见她匆匆赶来,特地赠我一如意,还有一杯奶茶,并无多话,只说:“以后要常来啊!”我点头,再点头,心中满溢感动。

      火车在轰隆中前行,我在听一首蒙语民间歌曲,《ongmanibamai》,出自专辑《寂静的天空》。歌词并不懂,却极喜欢歌里意境。移目苍穹,云来了,又去了,雾霭漫漫,尘埃散尽,千百万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唯有虚空依然。人呢?在这缤纷多变的尘世间,什么是你永恒的守护?

      这一世,注定是红尘中人,为情痴,为爱困,奔波劳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庆幸认识了这么一个女子,她选择山居,守着清贫,守着晨钟暮鼓,只为实现心中的大愿。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3: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关于佛学故事的问题,通过《佛教说要人放下追名逐利的心…》、《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佛学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佛学故事(2)

    相关阅读

    •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和【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
    • 云冈故事 - 白马吻足,惜别佛祖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云冈故事 - 白马吻足,惜别佛祖和云冈石窟有哪些传说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