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

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loveisenergy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和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
  • 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
  • 一读《道德经》道篇之1—5章
  • 读书笔记(一):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 一、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

    魏鼎老师在新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过渡到辟谷的方法——七周过渡法。

    『完美滋养法则』属于“七周过渡法”准备阶段中的一项。

    如书中所讲:之所以着重介绍完美滋养,是要让身体的运行与健康完全与自然法则一致。人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需完全依循自然法则才好。当你让身体运行遵循自然法则,你的身体就会保持在完美状态。

    即使你没想过要过渡到不食生活,请也吸纳“完美滋养法则”一章传达的资讯。依据这些法则滋养身体将有益你的健康,延长你的寿命。

    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所以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适合每个人的饮食方式。当你依循某一种饮食方式,会伤害到身体。当你依循身体的真正需要,会让身体强壮起来。——魏鼎

    During the trial of adapting the body for living without food, and also later, feeling Love flowing from you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body. Love is the energy creating Life. The body needs it especially in moments regarded as difficult.

    在尝试辟谷期间和辟谷之后,感受从你身上散发出的爱对身体非常重要。爱是创造生命的能量。在人生的困难时刻,身体尤其需要这种爱。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habit and an addiction? Look at the emotional reaction. In general, if giving up a specific action does not trigger emotional reaction; the action was a habit. If you try to give up an addiction,unpleasant emotional reactions occur (which may be accompanied by unpleasant body reactions), for example: irritability, anger, explosions of hatred. In other words, the less intensive the emotional reaction, the weaker the addiction. There is no sharp line between a habit and an addiction.

    如何区分习惯和瘾症呢?这就要看情绪反应了。总的来说,如果改掉一个特定的行为不会引起情绪反应的就是习惯。如果试图改掉瘾症,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可能还会伴有身体不适),例如:易怒、生气、仇恨爆发。换句话说,瘾症越轻,情绪反应就越轻。其实习惯和瘾症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

    The conscious eating (CE) method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for people aspiring to non-eating. CE gives your body exactly what it needs (real body needs) in right quantity and at the right time.

    觉察进食法(Conscious Eating, CE)是人们实现辟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在对的时间以对的量恰恰满足身体的需求(身体真正所需)。

    The best care for the body is to give it what it needs, when it needs and in the right amount.

    对身体最好的照顾就是,当它需要时,给它需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刚刚好。

    With CE you are becoming a non-eater consciously, without fighting or misunderstanding, without making many mistakes. You are discovering the real relation between your body, the Earth and your psyche. When food finally stops playing its role in this relation, it will naturally becomes useless and will drop off you an unnecessary part of this game called life on Earth.

    运用觉察进食法,你是有意识地进入辟谷状态,没有对抗或误解,也不会经历很多曲折。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地球和你的内心之间真正的关系。当食物最终不再在这个关系中扮演角色时,它自然不再有用,然后你会放下它,因为它在地球生命游戏中已无足轻重。

    In“normal” daily circumstances I AM is suppressed by the intellectual part of the mind. CE and other conscious techniques of doing something allow the intellect to become more silent, more passive and therefore receptive to the always existing voice of the intuition. Since the intuition (super-consciousness) is the direct link to I AM, it knows everything; it has solutions for everything;it gives you whatever you need.

    在日常情况下,本我被心识的智能层面抑制。觉察进食及其他层面的觉察能力,会让智能更沉默、更被动,如此才能接受一直存在的直觉的声音。因为直觉(超觉知)与本我直接连线,它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解决,什么都可以满足你。

    Conscious eating, conscious sleeping, conscious talking, conscious ... whatever it is,makes you ... more conscious, allow you to expand the sphere of Consciousness that you are living in. When you expand it sufficiently, you will have no more questions, because you will really know. In such a state to become a breath arian, a lightarian, to live without breathing, without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etc.will be only a matter of a decision.

    觉察进食、觉察睡眠、觉察交流、觉察……不论是什么样的觉察练习,都会使你更有觉知,允许你提升自己的觉知层次。一旦你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任何疑问,因为你将真正了悟。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辟谷者,甚至不需呼吸、不受温度影响等,将易如反掌。

    Conscious eating is not about eating; it's about feeling the messages from your body. It is a very powerful healing.

    觉察进食不是关于进食;而是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它有着强大的疗愈力。

    Conscious eating develops (in person who practices it) the skill of telling the difference whether it is about RBN or an emotion when feeling hungry. Conscious eating makes establishing and keeping the most proper diet much easier.

    觉察进食可以让练习者具备一种能力,能够分辨出饥饿感到底是真正的身体需求还是情绪的显现。觉察进食也会使建立并保持最佳饮食来得更为容易。

    Exercising the method of conscious eating regularly leads to the skill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quickly between RBN, addiction or other factors when feeling hungry.

    规律练习觉察进食之后,就能够迅速区分饥饿感到底是由于真正的身体需求,还是瘾症,抑或其他的原因引起。

    Emotions belong to the factor most often making a man take food, if the person lives in a society of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food.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社会里,那么他的吃食物多数是因情绪而起。

    Compelling concerning eating is associated with one of most serious harms that parents can do to their children — to force them to eat more than they want to or what they do not feel hungry for. Concerning food and its quantity the children should be left free to choose. But it is better for their health to protect them (so that they will not get addicted) against toxins like chips, fries, pizza and also products made of milk or baked flour.

    父母强迫孩子吃东西的话,会给孩子带来最严重的伤害——强迫他们多吃或吃不想吃的。孩子应该自由选择吃什么,吃多少。但是出于健康的考量,最好保护他们远离毒素(这样他们就不会上瘾),比如薯片、薯条、比萨、奶制品或烘焙面食。

    To forbid something is also a kind of forcing (not to do it) and is used in eating. If man forbids him / herself or other persons to eat something that RBN indicates for, he / she harms the body.

    禁止也属于强迫,吃东西时也不例外。如果身体真正需要,但不让自己,或不让别人吃,就会伤害到身体。

    Eating is an essential experience of human life on the Earth. For most people on the Earth forced non-eating means being deprived from going through the expected experience. This, of course, brings them to leave the material bodies.

    吃是地球人类必需的体验。对地球上的多数人而言,强迫性辟谷,意味着被剥夺了身体经历预期体验的权利。这当然会把他们引向不归路。

    The human being has “free will”, which is manifested by creativity of the intellect, so that he / she can experience life in a way that I AM decides. The human body is a tool through which the human being experiences matter.

    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在智能的创造力上就能体现出来,也是因为如此,人才能体验本我设定的生命之旅。人身是人类感受物质世界的工具。

    A person characterized by natural tolerance allow other people to experience whatever they choose (built their own worlds), because he / she knows that this is a man if estation of human free will.

    心胸宽广的人会让别人自由体验他们自己的选择(建立他们自己的世界),因为他很清楚,人类的自由意志就是如此体现的。

    Potentially every person on the Earth can live without food. But a potential does not automatically mean the associated skill. A potential only means that a given ability can be developed and realized. If the skill to maintain the body in perfect working is insufficiently developed, the body will die if it does not receive food for too long.

    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辟谷的潜能,但潜能并不能自动变成相关的能力。潜能只表示有待开发和实现的能力。如果维持身体完美运转的能力开发不到位,太久不吃的话,身体就会死掉。

    Life completely without food is possible only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 properly changed functions of those programs in the instinct which deal with food and eating.

    本能里有专司食物和进食的程序,只有适当改变那些程序的运行,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辟谷。

    There are as many ways leading to inedia / non-eating as there are inediates /non-eaters.

    有多少辟谷不食的,就有多少实现辟谷不食的方法。

    Information alone is not enough, but as soon as you start to feel the knowledge and power associated with it in you, you will stand at the gate giving a choice of this life style. Then you will know what and how to do this.

    仅靠资讯是不足以让你进入辟谷的。一旦你开始从内在获得与其相关的知识与力量,你就有了选择这种生活的基础,你也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If you really love somebody, there is no need to give them any object or feed them. Looking deeply into each other's eyes and saying sincerely 'I love you',has the highest value.

    你若真爱一个人,没有必要给他什么,或什么吃的。深深地看向彼此的眼睛,并真诚地说“我爱你”,才是真正的爱得其所。

    分享自魏鼎老师《魏鼎看辟谷断食-无食生活》(翻译 白蓝)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泊秦淮全诗


    泊秦淮全诗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诗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润物细无声全诗


    润物细无声全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潜(qi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花重(zh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采菊东篱下全诗


    采菊东篱下全诗

    《饮酒》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二、一读《道德经》道篇之1—5章

    与经典同行

    点亮智慧人生

    2022年1月15日-1月16日,为期2天的第四期《财富影响力》在北京成功举办,我有幸和我的欧倩老师参与了本次课程的线上学习。本期财富影响力课程以讲《道德经》为核心。张萌萌姐从道、为人、处事和领导力等四个维度拆解了《道德经》整个81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

    “道”无法用清晰的言语表达出来,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言语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的层面不同,“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不确定的组合,如上有无,内由外无等)。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思考】

    此章节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了并不是所谓的“道”,如果能说出来,并有明确的命名则为“术”,“道”包含了“术”。如学习了和理解了“道”能让我们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本身;’学习“术”,能让我们抓住事物的现象,从而更好的去实行“道”背后的智慧。

    最近我有在看(王牌部队),电视剧里的人物顾一野是一位很有想法和抱负的青年军官,也是一个独立靠自己能力的军二代,他生来注定就与人不同。一个军干子弟轻松体面平坦的道路何其多,可没人像他一样放弃高考从底层兵做起,他有敏锐的洞察力,还未当兵已开始学习关于军事的理论知识,有超前的意识对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别人为了自己的事而装了看不见需要的帮助,而他却负起了别人看不懂的责任;还记得有一集,他爸爸给他说:“你是要学项羽江边自刎还是当勾践卧薪尝胆”,一个赢家注定要比当英雄难!

    顾一野这一路离不开“道”对他的指引,从而让他在“术”上形成了对军队事业忠诚的信仰和付出以及对家庭的责任,让他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百炼成钢的气魄!

    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而对于术的层面来讲就是我们个人所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模式。

                      【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于低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音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相互追随,自古便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法,实施无言教化的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思考】

    此章节说是“虚”与“实”、“长”与“短”、“困难”和“容易”等事物的两面性。正如好与坏构成了事物本身,那么是用何种方法去让事物本身能够往好的方面发展,让事物得以长久?圣人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法,无言的教化让事物顺其自然地长久。

    这让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很多普遍的现象,包括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身上很多的小细节和脾气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都被我潜移默化地吸收了;比如:很多父母焦虑抱怨孩子不喜欢看书学习,爱玩手机,不喜欢上课,表面看似和父母无关,实则反之。首先看看自己给孩子营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是否用身体力行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是否有与孩子进行深度地沟通,是否有去引导孩子正向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数落孩子的不是,给孩子建立思维模型和养成好习惯,这些会让他在成长路上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当我们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获得成功后,那么他所获得的成就,作为父母不应该居功自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全部,认为都是因为父母的养育和培养才成就了他今天,这不符合“道”的法则,不能让“道”长治久安。为什么从古至今父母很了不起,让父母这个身份得以长久,正是因为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却不要求回报,只要孩子好久行,做在孩子身后默默付出、无私的爱他,正是符合了“道”法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才让父母这个身份得以伟大!

    言传大于身教,用我们自己无言的行为去影响孩子,从而让孩子去顺着“道”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是符合圣人的无为而治的。

                               

                              【第三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析】

    “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宗源。(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周围。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思考】

    此章节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和光同尘,我想这个成语就能完全解释这章的“道”意了。和光,是一种知觉,就如同我们的思考能力,你能悟出那个“道”;同尘就是理解自己也能理解周围的事物,和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和解的能力,达到一个知行合一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要容纳好的更要容纳不好的,并从容待之。

                            【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

      天地并没有人的思维,所以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都看作祭祀台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也应当效仿天地,没有偏爱,把百姓当作祭祀坛上的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其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它内部看似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鼓动起来,内部的风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话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思考】

    此章讲的是为人,主要是说对待事物要公平公正,不能有私心。此篇的重点我认为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从政者说话极其谨慎,不议论政治,不随意谈论是非。这让我想到了《鬼谷子》里的阮籍,他是一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跟明镜一样的人,看透了官场的险恶,整日用醉酒来掩饰他的内心,怕说错话引来灾难,坚持做自己又守住的底线;历史上很多人因说话太多而丢性命,如杨修、年羹饶。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所以说话是一门艺术,但不说话却是一门智慧。

                                       

                      【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析】

    最高的品德和修养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

    居住时选择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如深谷一般沉静、广阔,与人相交时保持一颗仁爱的心,说话诚实,从政则能够将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处事的时候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解决难题,行动时则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这种不与万物相争,水(道)一般的心态,自然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思考】

    这一章主要讲领导力,作为领导者需要向“水”进行学习。我第一次看到“上善若水”这句话还是小时候在某个单位的办公室看见的,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也就是说倡导人们学习水的精神,滋养了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水不怕脏、不怕累、勤付出、不抱怨,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今年各地疫情持续迸发,远在他方和近在身边的胖大白,卫士蓝,志愿红、环卫橙,在最危险也在他们最擅长的地方践行水的精神,此为居善地。全国上下那么多的抗疫英雄,也没有谁站出来争功,不争而争,所以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他们是最大的功労者,在出于“道”的层面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读书笔记(一):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下午,骤雨忽至,闲来无事,不妨读几页书吧。说来惭愧,很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纸质书了。打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卷一之第一章"文忠公",开始阅读吧。

    (原文内容: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

    (原文内容: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

    理由如下:

    第一,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上的卓越,时至今日,他的诗歌和绘画的成就仍是天地间的一大奇迹,几乎无人超越。

    第二,苏东坡的生活资料比较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漫长一生的多姿多彩的资料,既存在于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也存在各种史料中。

    (原文内容:苏东坡并不记日记……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

    而别人忙着记载他的言行,钦佩他才华的人精心保存他的书简题跋。竞相抄写他诗作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他的多数作品虽然纯良真“”挚,然对当朝政治稍有异议。于是招来当权者的不满。当时形势严峻,乌台诗案,彻底改写了他的命运,使他几乎险遭不测。

    贬谪其间,他曾对莫逆之交吐露心扉:倘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足见他精神上的真诚坦荡,这种特性,使他能在被贬至蛮荒的琼崖海岛时,也能潇洒处之,也许是性格和命运使然。

    东坡之性格富有现代人的性情,他始终具有青春的活力,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他虽然饱经忧患,但他的性格却更加的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怨天尤人,尖酸刻薄。这一点也是我们喜爱他的重要的原因。

    人生如梦,盖棺定论。人生如戏,演的如何,幕落之时,乃下断语。东坡一生,穷达多变,旦夕祸福,各个阶段的吉凶顺逆,同样无可避免。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野心勃勃但心地善良的神宗皇帝在位其间做官。在一个十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读苏东坡传记,也是进一步了解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的历史。宋朝终因小人当政,国力耗竭。

    东坡青年时期,朝堂有一批淳儒贤臣。北宋将亡之际,他们已悉数凋零。而由新法宰相王安石的心腹取而代之。到第二次党争祸起,童子帝王之下,正义忠良之臣大多已经作古,也有在贬谪中去世的。

    (原文内容:宋朝国力之削弱,始自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由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危害之烈。)

    苏东坡拼命用个人的常识向经济学家王安石的逻辑对抗。但政治家为达目的是不择手段的。自然会罢黜异党之辈,清除持异议之流。手段之残忍,难逃东坡之慧眼。他和王安石的冲突,既注定了他一生沉浮宦海的命运,也决定了宋朝的国运。

    而两个人冲突的结果呢,谁也没看到北方异族对宋朝的征服。而苏东坡却亲眼目睹了王安石的新法导致的老百姓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却背井离乡的现实。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因被逼向官家借的款项与利息。

    而那些权贵对此却装聋作哑,乃予以粉饰,极力夸张,试图锦上添花。他们以国运为儿戏,仿佛国破家亡的后果与他们无关。

    苏东坡无奈之下洁身自保,然内心却痛苦万分,个人力量的微薄,在豪权面前是多么渺小和卑微。

    皇帝虽有治乱的真诚愿望,但听而不聪,误信人言,以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对于国之大事,黄帝时常犯错,而百姓只有听任高压政治的镇压,苟延残喘,生活倍加艰难。

    此时此刻,国家是需要一些清流之士站出来的,而真正愿意为国分忧的人士却位卑言轻。

    而拥有实权的当道者呢,却热衷于疯狂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之中,朋党的狂热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此等情形之下,北方强邻的攻入就势不可挡了。于是朝廷宫阙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化为灰烬。

    当历史学家漫步于荒草废墟之间时,不禁低头沉思遭此劫难的原因,但一切已无可挽回了。

    历史悠悠,东坡去世一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元佑党人碑的建立,也是宋朝朋党之间的的一个总结。碑上刻着以东坡为首的元祐年间当政的三百零九人的黑名单。碑上有奉旨他们的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与此同样的石碑在全国各地各县皆有树立。这是要把反对变法的人斩草除根。

    在徽宗崇宁五年正月,此碑突遭雷击,破而为二,此是天意。徽宗大惧,于是派人在半夜时分偷偷的把端门的党人碑毁坏。以此来平衡朝庭的震恐。宰相发现,十分恼怒。

    此后,苏东坡的名气大增。他死后前十年间,凡是刻有他诗文的石碑,一律奉令销毁。然而禁止愈严而传愈多。而当时的士大夫竟以不能诵东坡诗而自觉气索,于是他们就象着了魔似的开始竞相传抄苏轼的诗作,而且以此作为文人身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一个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的人士是无法抵制苏轼的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的。

    雷击石碑后五年,因一位道士向徽宗奏报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的灵前为文曲星,掌诗文。徽宗更为害怕。于是,皇家开始搜集东坡的手稿。流散于各地的诗文字画便得以保存于天地之间。

    新都杭州,南宋的高宗皇帝开始阅读苏轼的遗著。越读越着迷于苏轼的才华和学问,越读越钦佩苏轼的忠诚和大勇。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封东坡的一个孙子为大官。东坡的名气地位在此达至巅峰。

    孝宗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

    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的确,东坡的诗文有一种特质。他的文学给予读者一种快乐和力量,他的作品历代人人爱读,甚至历久弥新。

    至今中小学课本中把苏东坡的诗作几乎全部作为必背的篇目。而他的著作早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上乘之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浇灌着我们脚下的坚实的大地,提升着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东坡写信给谢民师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苏东坡文章的″真纯"为何物?他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为文之道妙哉。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情思美妙,表达够好,独特之美便自然而发。他认为好的文章简洁、自然、轻灵、飘逸。文章有此等特性,便不至于索然无味了。

    宋神宗每逢举箸不食时,必定是在赏阅苏轼之文。但是皇上对他的感叹赞美却使某些大臣更为害怕,所以这也是东坡一直流放在外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样,他的绝世才华,怎能被这些乌合之众所抵触和封锁呢!

    苏东坡天生聪慧,他是第一流的画家,超一流的书家,他善谈吐,而且游踪甚广 ,精通佛理。常与僧人往还,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文的。他为官一方,颇有政绩,开凿河道,治水筑堤,关心民情,救济饥荒,涉猎医学,自寻草药,尝试炼丹。他想与明月同在,他想与江河同存,他想攫取宇宙的奥秘,不幸未竞全功,终一笑而逝。

    但他是多么热爱这个世界啊!

    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上至帝王,下及农妇。而他的至交是侍僧和道士。

    他曾对他弟弟子由说过几句话,描写他自己再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的快乐是来自于混迹于普通人之中的感觉。

    其实他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皆因参悟人生,看淡得失,超然生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切付之悠悠,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关于loveisenergy的问题,通过《一读《道德经》道篇之1—5章》、《读书笔记(一):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loveisenergy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loveisenergy(4)

    相关阅读

    • 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loveisenergy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完美滋养法则(一) - 觉察进食(上)和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
    • 爱的真谛是自由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loveisenergy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爱的真谛是自由和爱的真谛句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
    • 写给老师的感谢信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loveisenergy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写给老师的感谢信和写给老师的感谢信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