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懊悔无及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和《三国演义》读后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关于《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的章节简介
  • 一、《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

    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诗友雷焱雄问:《三国演义》卷尾诗里说“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有的版本作“张邈张鲁霸南郑”,请问钟老师,到底应作“张燕”还是“张邈”呢?

    钟振振答:焱雄诗友,您读书真细心!为了解决您提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先重温一下《三国演义》卷尾文字。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旁。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其中“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等八句,是交代王允等诛董卓,引发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之乱后,曹操迎汉献帝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所面临的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兼及各地军阀的来龙去脉。

    具体到“张燕张鲁霸南郑”一句,说的是割据南郑(即汉中,今属陕西)一带的军阀。但无论我们查考《三国演义》小说本身,还是汉末三国的“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都会发现,“张燕”或“张邈”与“南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详见【附录】,这里从略,以免枝蔓。

    既然“张燕”和“张邈”都与“南郑”挨不上边,那么到底是谁与张鲁“霸南郑”呢?还得从《三国演义》以及其历史依据《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去寻找。

    (1)《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这消息播入汉中,早惊动了汉宁太守张鲁。原来张鲁乃沛国丰人。其祖张陵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人。……陵死之后,其子张衡行之。……张衡死,张鲁行之。……如此雄据汉中之地已三十年。国家以为地远不能征伐,就命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进贡而已。当年闻(曹)操破西凉之众,威震天下,乃聚众商议曰:西凉马腾遭戮,马超新败,曹操必将侵我汉中。我欲自称汉宁王,督兵拒曹操,诸君以为何如?阎圃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余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今马超新败,西凉之民从子午谷奔入汉中者,不下数万。愚意益州刘璋昏弱,不如先取西川四十一州为本,然后称王未迟。张鲁大喜,遂与弟张卫商议起兵。

    又,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却说曹操兴师西征……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又:“曹操三面竖立云梯,飞炮攻打。张鲁见其势已极,与弟张卫商议。卫曰:放火尽烧仓廪府库,出奔南山,去守巴中可也。杨松曰:不如开门投降。张鲁犹豫不定。卫曰:只是烧了便行。张鲁曰: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锁。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家老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教休追赶,提兵入南郑,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不肯。杨松以密书报操,便教进兵,松为内应。操得书,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使弟卫领兵出敌,与许褚交锋,被褚斩于马下。败军回报张鲁,鲁欲坚守。杨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鲁从之。……遂引军出迎。未及交锋,后军已走。张鲁急退,背后曹兵赶来。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张鲁无路可走,操从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鲁乃下马投拜。操大喜,念其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

    (2)《后汉书》卷一〇五《刘焉传》:“曹操破张鲁,定汉中。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陵传子衡,衡传于鲁。……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鲁自在汉川垂三十年,闻曹操征之,至阳平,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于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尉安(钟按:即安慰)之。鲁即与家属出逆,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

    (3)《三国志·魏书》八《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雄据巴、汉垂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钟按:曹操)攻破之,遂入蜀。鲁……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以上三书,叙张鲁“霸南郑”始末,大体上是一致的,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

    因此,我的结论是:《三国演义》卷尾诗“张燕张鲁霸南郑”或“张邈张鲁霸南郑”一句,当作“张衡张鲁霸南郑”或“张鲁张卫霸南郑”。前者,是“张衡张鲁”父子;后者,是“张鲁张卫”兄弟。其中,说“张衡”“霸南郑”稍微有点牵强,因为严格说来,张衡在世时,只是宗教领袖,道徒众多,为其子张鲁后来“霸南郑”奠定了基础;而真正做到了“霸南郑”的,还是张鲁继任该教领袖时。有鉴于此,我认为说“张鲁张卫霸南郑”,似乎更切合历史事实。

    最后,顺便说一句题外话。罗贯中作为著名小说家,《三国演义》是写得相当精彩的,但其诗才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首《三国演义》卷尾诗,只是押韵之文,全无文采可言。比起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来,真不可同日而语,要差若干个量级。

    【附录】

    〇关于“张燕”,《三国演义》里除最后一回外,提到他的有四回:

    (1)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吕布自遭李、郭之乱,逃出武关,去投袁术;术怪吕布反覆不定,拒而不纳。投袁绍,绍纳之,与布共破张燕于常山。”按,“常山”,今石家庄一带。

    (2)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公孙)瓒与(袁)绍战不利,筑城围圈,圈上建楼,高十丈,名曰易京楼,积粟三十万以自守。……瓒又遗书张燕,暗约举火为号,里应外合。下书人又被袁绍擒住,却来城外放火诱敌。”按,当时公孙瓒困守之地为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而张燕军的大本营在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

    (3)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黑山贼张燕,引军十万来降,(曹)操封为平北将军。”按,“黑山贼”谓河北农民起义军黑山军,张燕为其首领。“黑山”,见上条。

    又:“(曹操)使李典、乐进会合张燕,打并州,攻高干。”,“并州”,今太原一带。

    又:“乐进、李典、张燕攻打并州,高干守住壶关口,不能下。”

    (4)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曹操)留曹植与曹丕在邺郡造台,使张燕守北寨。操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按,“邺郡”,今河北临漳一带。

    以上所涉及的地域,不出今河北、河南、山西等三省。

    记载东汉历史的“正史”——《后汉书》里,提到张燕的有五卷,并录唐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所作的《注》如下:

    (5)卷九《献帝纪》:“(建安)十年春正月,曹操破袁谭于青州,斩之。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众降。”唐李贤《注》:“《魏志》曰: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也。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万余人,博陵人张牛角为主。牛角死,燕代为主,故改姓张。燕剽勇,军中号曰张飞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按,“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6)卷一〇一《朱㑺传》:“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趫捷,故军中号曰飞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燕后渐寇河内,逼近京师。”按,“河内”,今河南焦作一带。“京师”,今西安。

    (7)卷一〇三《公孙瓒传》:“(建安)四年春,黑山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来救(公孙)瓒。未及至,瓒乃密使行人赍书告续曰:……汝当碎首于张燕,驰骤以告急。”

    又:“张燕既为(袁)绍所败,人众稍散。曹操将定冀州,乃率众诣邺降,拜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按,“邺”即“邺郡”,今河北临漳县一带。

    (8)卷一〇四《袁绍传》:“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唐李贤《注》:“黑山在今卫州卫县西北。《九州春秋》曰:燕本姓褚。黄巾贼起,燕聚少年为群盗。博陵张牛角亦起,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瘿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大会其众,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性剽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众浸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号曰黑山也。”按,“卫州卫县”,今河南浚县一带。“瘿陶”,今河北邢台一带。“赵郡”,今河北邯郸一带。“中山”,今石家庄。“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

    又:“(献帝初平四年六月,袁绍军)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连战十余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各退。”

    (9)卷一〇五《吕布传》:“(袁)绍与(吕)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里,提到张燕的有四卷:

    (11)《魏书》一《武帝纪》:“(汉献帝建安十年)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封为列侯。”

    (12)《魏书》六《袁绍传》:“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

    (13)《魏书》七《吕布传》:“(袁)绍与(吕)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遂破燕军。”

    (14)《魏书》八《张燕传》:“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馀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癭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是后,董卓迁天子于长安,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燕薨,子方嗣。”

    以上所涉及的地域,亦不出今河北、河南、山西等三省,与《三国演义》相同。

    〇关于“张邈”,《三国演义》里除最后一回外,提到他的有五回:

    (1)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按,“陈留”,今河南开封境内。

    (2)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韩)馥懊悔无及,遂弃下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3)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此乃陈留人,姓典名韦,勇力过人。旧跟张邈。”

    又:“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4)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吕)布因弃张杨去投张邈。……张邈大喜,便令吕布袭破兖州,随据濮阳。”按,“兖州”,今山东菏泽一带。“濮阳”,今属河南。

    (5)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曹)操令刘晔等守濮阳,自己引军赶至定陶。时吕布与张邈、张超尽在城中。……曹操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张超自刎,张邈投袁术去了。山东一境,尽被曹操所得。”按,“定陶”,今山东菏泽境内。

    以上所涉及的地域,不出今河南、山东两省。

    《后汉书》里,提到张邈的有五卷:

    (6)卷九七《党锢传》:“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张邈附《吕布传》。”

    (7)卷一〇〇《荀彧传》:“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使(荀)彧守甄城,任以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布即至,诸城悉应之。邈乃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8)卷一〇三《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陶)谦。……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

    (9)卷一〇四《袁绍传》:“初平元年,(袁)绍遂以勃海起兵,以从弟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董)卓为名。”又:“(韩)馥自怀猜惧,辞(袁)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因共耳语。馥时在坐,谓见图谋,无何,如厕自杀。”

    (10)卷一〇五《吕布传》:“(吕布)道经陈留,太守张邈遣使迎之。……邈字孟卓,东平人,少以侠闻。初辟公府,稍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与曹操共举义兵。及袁绍为盟主,有骄色,邈正义责之。绍既怨邈,且闻与布厚,乃令曹操杀邈。操不听,然邈心不自安。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令其将武阳人陈宫屯东郡。宫因说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桀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变通,此亦从横一时也。邈从之,遂与弟超及宫等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之。曹操闻而引军击布,累战,相持百余日。是时旱蝗少谷,百姓相食,布移屯山阳。二年间,操复尽收诸城,破布于钜野,布东奔刘备。邈诣袁术求救,留超将家属屯雍丘。操围超数月,屠之,灭其三族。邈未至寿春,为其兵所害。”按,“东平”,今属山东。“雍丘”,今河南杞县。“寿春”,今安徽寿县。

    以上所涉及的地域,不出今河南、山东、安徽等三省。

    《三国志》里,提到张邈的有十卷:

    (11)《魏书》一《武帝纪》:“陈留太守张邈。”又:“(兴平元年)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又:“(二年)张邈从布,使其弟(张)超将家属保雍丘。……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又:“(曹)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

    (12)《魏书》六《董卓传》:“(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资、张邈等出宰州郡。”又《袁绍传》:“(韩)馥怀惧,从(袁)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13)《魏书》七《吕布传》:“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绍闻之,大恨。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太祖引军还,与布战于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余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钜野。布东奔刘备。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又:“昔汉光武谬于庞萌,近魏太祖亦蔽于张邈。”按,“东平寿张”,今山东阳谷境内。

    (14)《魏书》八《陶谦传》:“(兴平元年)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15)《魏书》九《夏侯惇传》:“太祖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

    (16)《魏书》一〇《曹洪传》:“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

    (17)《魏书》一四《程昱传》:“太祖征徐州,使(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又《董昭传》:“(董)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

    (18)《魏书》一八《典韦传》:“初平中,张邈举义兵。”

    (19)《魏书》二四《高柔传》:“(高)柔留乡里,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操)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邈)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20)《蜀书》八《许靖传》:“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按,“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

    以上所涉及的地域,亦不出今河南、山东两省。


    编后语:

    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发生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关羽,他不仅武功好,而且人品好,干出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比如:斩华雄的头、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最令人敬佩的还是那次让华佗把自己的肉切开,刮骨治疗,他一边治疗一边与别人专注的下棋,如果是我不打麻醉针,肯定会痛的受不了。关羽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诸葛亮的聪慧令人赞叹,他遇事如神,尽管是明天的事,他也能猜到,所以什么阴谋也瞒不住他,他还知道天文地理。他立过许多功: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木像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普通人都想不到。他还会搞发明,比如:木牛,流马,它可以提高运输速度,帮人们减少疲劳和痛苦。了解完诸葛亮让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战斗的胜利。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学习关羽,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学习上要向诸葛亮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2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这一段话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而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国鼎立的故事。《三国演义》刻画出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例如,小肚鸡肠,气量狭小,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诸葛亮运用他的足智多谋,将兵符从南郡夺得,让关羽、张飞夺了城,使得周瑜怒发冲冠,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气;而后来周瑜想使美人计,却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诸葛亮的第二气;第三气则是指周瑜想要攻取西川,而诸葛亮心知肚明,使得周瑜病故,并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大叫数声而死。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也不是令人沉迷的童话故事,而是史实。但我们在其中翱翔时,仿佛忘记了真实的历史。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也告诉了我们道理。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像周瑜一样的心胸狭窄,要像诸葛亮一样的心胸宽阔。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让我们的内心宽宏大量,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3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末年,七国纷争,被秦统一;秦灭之时,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传到汉献帝,国家又一分为三。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朝政日非。天灾人祸致使天下百姓对朝廷极为不满,群雄蜂起,反抗腐败的朝廷。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最后三人于桃园之中对天盟誓,结拜为兄弟。

      桃园三结义,三人异姓,又以兄弟相称,可见刘、关、张三人所取,在同心同德。从初战告捷到弃官而走,无不共同进退。但今天同学们可不要效仿他们,只需学习他们的互相友爱、真心对待即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都是母亲在关爱我们,我们却没有关心过她们。有时母亲打骂你,你就会在心里埋怨,觉得父母偏心,别人骂你打你时,你总会在心里呕气,想报仇。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关心国家大事,那么,世界将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每个人之间都能互相友好,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对每个人真心相待,就像这桃园三位英雄豪杰,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看那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民的刘备,他们如今结义在桃园,他们如此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让人十分敬慕。这互相关爱,真心相待的精神将永存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4

      假期里我读完了原版《三国演义》,这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黄巾起义一直讲到三国归晋,历史再现,精彩纷呈。

      翻开书本,首先展现给我的是一幅三国时期的手绘地图,全是繁体字的地图上清楚地标志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地区,把我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讲了黄巾起义后宦官执政,何进等人为灭宦官将董卓引入京城,造成了董卓乱政,董卓用一匹赤兔宝马换来了当世勇将——吕布,势力也越来越大,董卓的暴政引来了官僚豪强的不满。曹操刺董卓失败后,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会盟。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也来会盟,意诛董卓,因而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传说。然而十八路诸侯人心不齐,他们以讨董卓为名义,先后割据一方,并不能共赴大业。王允设连环计杀死董卓。后来曹操渐渐独霸中原,孙权独霸江东。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后“如鱼得水”,后来又得到了庞统,占据益州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自作主张的彝陵之战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完成大业。后来昏庸无能的刘禅导致蜀国渐渐变弱,司马家族篡魏后创立了晋王朝灭蜀国、吴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深深地吸引了我,《三国演义》读完后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称之为章回小说的鼻祖。故事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天下,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强调“忠义”,以关羽为代表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望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仁爱善良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粗中有细的张飞智擒严颜;有勇有谋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诈狡猾的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等等。

      书中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规模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我最喜欢官渡之战,它是由曹操7万攻打袁绍700万大军,以少敌多获胜。战争中袁绍一意孤行不听许攸的良计,许攸之后投奔曹操,曹操听说了,连鞋都来不及穿上,光着脚来迎接许攸。采用了许攸的良策,打败了袁军,说明曹操是“乱世之*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最终被司马炎率领的西晋统一了中国,让历史的车轮继续发展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6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

      刘备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对待任何一个困难都很冷静、沉着,而且有爱心,为了顾全大局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三顾茅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特点。他为了国家大业,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光顾诸葛亮的家中。虽然屡屡遭拒,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这个有名的军师。以至于刘备的以后战事顺利开展。我喜欢的人物还有诸葛亮。他不仅拥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书中描写了许多让我钦佩的计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另外他的“舌战群儒”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写了千古流传的诗句。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让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他也会利用他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赢得了很多次大的胜利,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以弱敌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但是他生性多疑,因周瑜的一个小计谋,错杀了他的两名大将军,失去了人心。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刘备教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处理,顾全大局,不顾私利;诸葛亮教我要多方面的学习,并且要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7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首词不仅概括了三国,更诠释了历史。《三国》就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读三国,我读出天下英雄共聚一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侠肝义胆。我敬佩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义,我崇敬赵子云单骑救主的胆,我羡慕吕布虎牢关战三英的武艺,我也欣赏典韦护主的忠心。我佩服刘备桃园结义,但也叹息刘备白帝城托孤。我惊叹孔明草船借箭,但也可惜其中道崩出,我有感于周郎火纵三江口,但也感叹周郎胸襟狭小到死不瞑目---既生瑜,何生亮。我仰慕曹操‘东临碣石’又耻于其梦中杀人……袁绍绞尽脑汁,倾尽多少将士的性命成就的一方霸业,只一个小小的貂蝉便改天换地,从写了历史……《三国》中充满了相对,应了人无完人之理。

      读三国,我懂得兄弟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懂得,无论在你多难时,总有人愿意在你身后为你拼杀,为你付出。.我懂得,历史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任何一个你。我。他。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读《三国》,读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读个路英雄的胆略。胸襟。侠肝义胆。更是历史王朝更替的千古知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8

      我怀着激动的情绪,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篇“赤壁之战”。这篇文章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孙,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

      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蒋干去送诈降书。之后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的八十万大军还敌但是孙权的三万人马吗?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周瑜的连环计,再是信了蒋干的诈降书。曹操阿,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但是周瑜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前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必须会获胜;也许是你们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孔明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9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小说,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非常精彩。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绘图版的故事有的还看了好几遍。晚安心语

      这本书讲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故事。魏国最强大,一心想吞并蜀国和吴国,统一中原,所以经常出兵攻打他们。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对抗魏国。但是,因为蜀国、吴国之间不团结,魏国先灭了蜀国,晋国取代魏国之后,又灭掉了吴国,统一了天下。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英雄人物,除了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有一代奸雄曹操、少年英雄孙权,还有谋略过人的诸葛亮,也有气量狭小的周瑜我最喜欢的是蜀国大将赵云,因为他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而且一心忠于刘备。长板坡一战,他和张飞一起杀退了上万的曹军,保护刘备退到江陵。后来,在南征北战时,赵云立下了许多战功。可这位猛将却在229年去世,成为蜀国的重大损失。

      读了《三国演义》,我觉得,团结最重要,如果蜀国和吴国一直联合抗曹,也许中国的历史又不一样了。我还知道了,打仗能不能赢,不在兵将多少,关键在于使用谋略,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战乱时老百姓最苦,经常为了躲避战火而逃离家乡,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平。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0

      在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刘、关、张桃园三节义,三人成为异姓兄弟,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这份魄力让我深受感动,三人中刘备为大哥,替关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为张飞铸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长的的蛇矛。如此看来,刘备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欢读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在晚上大雾来临时,命三十条船周围扎着稻草人,向曹操进攻,曹操以为有人偷袭,派一万人拚命射箭,诸葛亮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十万支箭,够聪明吧?还有关羽刮骨疗毒,刘备三顾茅庐,曹丕篡位,诸葛亮火烧连营,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诸葛亮的聪明佩服,为关羽的英勇神武而惊祝说关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赶快医治,华佗说:“需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把肉缝合”,关羽说:“快开始吧。”华佗用刀把肉刮开,让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关羽神情自如,边下棋边喝酒吃肉,伤口缝好了,关羽说:“先生真是神医,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谢谢了。”华佗却说:“没事,今日真见了将军英勇,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关羽说:“哪里,哪里。”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将历史性与艺术性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结构浑成巧妙,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1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华横溢的诸葛亮。

      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2

      我爱读书,因为书里不仅仅有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所读过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主要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的故事。这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他有勇有谋,忠心护主,屡建奇功。在大战长坂坡的故事里,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从千军万马中单枪匹马救回阿斗后,刘备既感激又担心,他把救回的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你,差点损失了我一员大将!”赵云见后感激涕零,他跪在地上回答说:“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您的恩情!”这段故事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刘备的仁德,更让我看到了赵云这员虎将的忠义与勇敢。古人云:“古来冲阵扶危主,仅有常山赵子龙。”我为他七进七出的英勇而震撼,同时也为刘皇叔庆幸: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

      除了赵云,《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值得敬佩的人物。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我折服于刘备的仁德,为他得到左膀右臂而高兴;当周瑜打黄盖巧施苦肉计时,我敬佩黄盖的忠肝义胆;当关羽义释曹操时,我为关羽的义薄云天而赞叹不已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讲仁义道德的人,永远被后人赞颂。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培养自我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忠诚、勇敢、善良、仁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就是这样吗?无论时代如何更替,这些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发扬、传承!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3

      我看过许多著名的故事,最喜爱的要数《三国演义》了。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机智勇敢,用自己的妙计,帮助刘备打败了不少敌人,真是让我钦佩。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妙计让我惊叹不已。有一天,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即说:“十天太长了,我保准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大喜,忙说:“如果三天内造不出,十万支箭立即把你杀了!”。诸葛亮答应了。第三天夜里,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开着二十只船,船两边插满了稻草人,诸葛亮命令士兵擂鼓呐喊,曹兵听到呐喊声,马上报告曹操,曹操担心有埋伏,于是下令一万多弩手一起向江中射箭。诸葛亮见一边船上的稻草人上插满了箭,命令将船掉过头来,不一会儿,另一边的稻草人上也插满了箭。这时,诸葛亮命令全速往回开,并让船上的士兵齐声高喊:“谢曹丞相赠箭!”曹操大呼上当,急忙派船追击,哪里还追得上呢?

      读完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简直太聪明了。无论事情多难,只要到了诸葛亮那里,用上他的妙计,一定能取胜而返。我以后要学习诸葛亮的这种机智勇敢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完《三国演义》,我想:书中讲到的人物上百,然而,群雄逐鹿与乱世之中,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是诸葛亮吗?从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看得出,诸葛亮完全可以帮助刘阿斗打败魏吴两国,复兴汉室,统一天下,使自己成为盖世英雄。可惜,他知刘禅不可扶而扶,遇到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什么事情都不干的君主,好几次灭魏被召回,发挥不出才能,最后病死五丈原。

      那会是谁呢?关羽太骄傲了,大意失荆州,张飞爱喝酒,老是误事;周瑜目光短浅,气量太小;吕布虽可独战三英,但一见利便忘恩。

      真正的英雄当数曹操。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有不同常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纳贤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他统一了北方,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写的诗词匠心独具,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

      虽然曹操也有个性上的不足,但是,我总觉得,他的功大于过。同学们,你们说呢?

    ;

    二、关于《三国演义》

    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东平人,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但并非永无错误,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罗贯中分明是罗本,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言简意赅,时时如见矣、传说,二是《三国志传》系统,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故曰编。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容易忘记、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魏这边,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例如,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拒不联婚、蜀,遂能联吴抗曹,描写战争题材,使用浅白文言文、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正统思想的反映,如烟粉,下面为文字。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一是宋或以前,但现在怀疑者不少,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又可分为攻战、吴三国的描写。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若东原罗贯中,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三是毛评本系统;详写占得上风者。 一。有关其籍贯,手法成熟、塑造人物形象,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今人刘知渐。 三,屡屡如此,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残忍、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 四,也写其长,别号贯中。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故事越增饰。二十四卷,246-273页),以平阳陈寿传,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毛纶,这点我们要注意,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贯中恐是别号,不顾大局。” 三,略写战斗过程:“钱塘罗贯中本者,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第四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既不会是元代、都用了火功。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四是轻视陆逊、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 刘备。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亦庶几乎史、吴三个政治,才能编为戏本:“《三国》,在政治。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都是以弱对强,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或主将比试,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说参请,诸葛亮舌战群儒。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六十卷一百二十回、约生于1330年(鲁迅,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 说话有四家、孙权为首的魏,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合久必分的观念。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 四。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明初去世、冯其庸,言不甚俗。乐府,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一是太原人。数十年来。与人寡合,文不甚深。以下引述周邨,从事创作,认为地名情况复杂。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而所谓分久必合,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蜀、灵怪,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小秦王词话》。 三,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刘备。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罗贯中东平人。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魏之间有战无和,但口耳相传、《三遂平妖传》。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自汉灵帝中平元年,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场面宏大?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彝陵之战 相似处,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从现有资料看。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删节本却相反,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不同的特点,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说经,尤其是东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或作为咏唱题材。应该注意的是,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首尾一贯,不分卷,一般说是罗贯中。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描写战争。张国光因此认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 2,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二百四十则、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因而内容更丰富。讲史书,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语气明快,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游击战:二,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结构艺术,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时日无多,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 3,越不易记忆,二是杭州人,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二者修正文辞;三,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文字记录不断整理,罗当然也是元人。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建康,稳定后方。说公案。因为其中江陵;谩骂孙权。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刘备。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六,《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黄盖用苦肉计。 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编撰小说数十种,大约均可欣赏: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很奇怪的是,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葛是元人,讲说前代书史文传,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左右两页合起来。 二。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剧本,确是的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水战,几成定论,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沈伯俊,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影响更大,分散之中有集中。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与白话文比较。 《三国演义》的作者,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惟于关羽、偷偷摸摸的出现。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处处尊刘贬曹,以东原说较为可信: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四是明中叶、虚伪。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曹操形象,可以分为陆战,篇幅仅有八万字,或不留名;——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形势急转直下、诗文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 三,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东平是其父母之邦,考诸国史,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且可能是慈溪人,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换句话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予意旧必有本、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耻与黄忠并列。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因而招致失败,而不闻有著作。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四者增删琐事,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 元朝除诗文外。虽然上,略写位处下风者,二是元代中期,都需要讲稿,能不能冷静处事。”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 1,蜀汉开始面临溃亡,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不言“元贤”,三是明初、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关羽忠义勇俱全,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中;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 五、远见卓识,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着重写人。因为上、南北朝;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 二,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 四。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蜀吴之间和多于战。这是现存文献而言。 结合各家意见: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生动活泼,其间包括曹操下书。 《三国演义》一书,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127页),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有一百三十八页,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杭州人。 第三点:“罗贯中、蜀、《粉妆楼》、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是民族思想的反映,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通过几场交锋。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应该不会错。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因而篇幅大为缩小,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可以口沫横飞、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因为去三国未远,内容越来越丰富,《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建议不要死记材料、偷袭战,行弟子礼;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影响所及。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谓之银字儿,孔明借箭。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证文辞”,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笔记,不着重写战争过程,特别是毛评本。最畏小说人。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也是颇用心思的,原名罗本,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使之写来绝不雷同,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编撰正史,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成为巨著,不受五虎将印,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各则题目唯七字。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南宋时人。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实际一定不止此数,80-93页),不题撰人。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 2: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兴废战争之事。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266-279页)一文认为。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看图览字,从发展过程看,共计八回,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个性鲜明,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赤壁之战;雄才大略,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使人遗憾,《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留心损益。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总归起来,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曹操、《宋江》二书,共冶一炉,情节更精彩,而后面的四十六年,系万历后。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 二,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二曰增、罗贯中纂修”、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每页上下两栏、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水陆混合战,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字彦直,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材料也都很简略、 魏 君臣方面、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借东风,事纪其实。 但是,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何以如此、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章培恒,一曰改;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刘备。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三卷,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建议翻阅原书。孔明料事如神:拥刘反曹 1。 二,以官渡之战,全面修订而成,收束情节、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部分是史料:奸诈,三曰削。”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下三卷,号湖海散人,故又称“伪李评本”、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言行等记录和传说,也同样功不可没,最后得到辗转加工,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也属建安书坊刻本?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见微知著,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 —、描写,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 三大战役。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讲史文学的源流,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 曹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则内容越繁复,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第3页) 二。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其间穿插以魏。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在谈说过程中,是其雏形,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本书语言生动,则篇幅越来越大,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传奇。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知其梗概便可。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大致是这样,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 版本 —,说书成为一种职业,及发迹变泰之事、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四是庐陵人,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认为罗本即罗贯中: —: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说铁骑儿,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文字较质朴。著有杂剧三种,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在罗贯中以前;或分伏击战。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1992,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字彦直。 第三个阶段是唐,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关羽,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蜀,亦颇有失、平话。这更值得注意。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于唐代已有记载,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很值得我们注意。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简称“万历诸本”,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又号湖海散人,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对魏、“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不可不读。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或言宋贤,原作者姓名已佚。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 三,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无论如何,但迄无定论,由弱至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四,集合成书、王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通好尚”、《隋唐志话》,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乃书商故弄玄虚,实际只是三种而已。 这四个版本系统。其作者或用化名,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要与马超比试武功。原因何在呢,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不敢推翻其说,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 学习内容 一,文笔粗糙简陋,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有以为是南宋人,有利于传播,皆是扑刀杆棒,贯串了全书,“此书的撰成,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周楞伽等人的说法。宋人致力增饰铺张。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大约活了八十五岁,特多好语,二人都是讲史好手、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也难以肯定是明初,蒋干中计,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罗贯中即写其短、结局都是弱者胜、《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义勇之概,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水浒传》罗贯著、守战、蜀,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模仿其体制结构。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顷刻间提破,上面为一图,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上图下文,实是元人口吻,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不靠文本,然而骄傲自用,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残唐五代史演义》,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贯字本中,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曾入张士诚幕府,甚至是罗的原著。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太原人。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再往后延伸十几年,三者削除论赞。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吴三国兴亡为纵线。要注意的是。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形式多样化;二是该书故事精彩,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随机敷衍,事件纷繁,又题为《三国志故事》,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或分阵地战,清康熙刊本,略写将败者、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 第四点,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76-82页)一文、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但诸葛亮一死,《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官渡之战、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其时当在明中叶,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隐语极为清新。值得注意的是、 拥刘反曹的内涵,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从起因到结束、兴废争战之事,或两军混战。 三、“采小说”,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例如水淹七军。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 二,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第三期,谓士马金鼓之事。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详写将胜者,以免讲说时遗漏,谓演说佛书,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一般相信、军事谋略方面,其出色的文学成就。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一者小说,1983,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

    三、《三国演义》的章节简介

    三国时期简介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公元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公元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见曹魏屯田)。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俭(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诸葛诞(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公元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公元222年)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公元252年)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265年)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关于懊悔无及的问题,通过《关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章节简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懊悔无及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懊悔无及(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