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

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和佛教小故事合集大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
  • 佛教小故事合集大全
  • 佛教经典小故事
  • 佛教智慧小故事
  • 一、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寺院的小和尚觉得院落里太单调了,就买了很多草籽,撒在院子里希望明年春天,院子里能有一片绿意。谁知道撒的途中起风了,吹走了很多草籽,小和尚心里异常失落。师傅看他这副模样,却不以为意地说: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

    草籽撒下了之后,夜里又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师傅依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小和尚高兴的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师父微笑道:随缘!

    其实,小和尚撒草籽遇上的问题,就如我们遇上的人生困境一样,百般思量,千种纠结,却不如做好当下的事情,顺其自然;当你安之若素,平心静气时,柳暗花明也会很快不期而遇。

    一、佛教小故事合集大全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小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小故事1

    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换彼此的消息,难免也会有人发发牢骚,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一天,须赖讲起专门跑南北货生意的莫勃,‘这个老莫很会作生意,也很热心助人,但是就是有两个毛病不太好,一来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二来做事情很仓卒,还来不及听人家说清楚,就说他知道了……。’

    没想到,这时候莫勃刚好拉着马、驮着货经过,听到屋里头一群人正在谈论他,想也不想立刻破门而入,‘那个爱嚼舌根的人,给我站出来!’看到莫勃突然出现了,大家吓了一跳、正面 面相 觑时,没想到莫勃已经一把揪住须赖的前襟,顺势一扯,瘦小的须赖当众扑倒在地!

    ‘我莫勃什么时候对不起你了?竟敢在这里造谣生事!说我动不动爱发脾气、做事急躁?今天不给你一点教训,我莫勃在村子里还抬得起头来吗?’顺势又扑上去,要给须赖一顿拳打脚踢时,大家七手八脚地拦了下来。

    ‘有话好说……你一动手,不就摆明了须赖说的是事实吗?大家眼见为凭,对不对?’村长才说完,大家都对莫勃的莽撞无礼议论纷纷。‘就好像那些贪好杯中之物的人,整天醉生梦死、不务正业,人家看不惯他如此糟蹋生命,劝他、骂他,他不但没有清醒,反而意志消沉、愈喝愈多,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己害了自己吗?’

    听了村长一番话,莫勃平静些了。村长接着说:‘老莫,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过失,不知道检讨反省,反而起嗔心责怪别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样。只有如此愚痴的人,才会一再地为隐藏自己的嗔心,不断地施暴于人!’

    村民们都为村长的智慧叫好,也劝莫勃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听听大家的意见,才不会误会大家的好意。

    典故 摘自《百喻经》

    省思

    无始劫来习气的染缸,是一坛最浓最烈的陈酒,如何从纸醉金迷中醒来?身边的善知识良药苦口的劝导,往往是引领我们觉察迷失的曙光。不再文过饰非,才有可能觉照进而觉悟。《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法中有二健儿,一者惭,二者愧,惭愧之药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坦白面对自己,才能从生死的染缸中醒来。

    佛教小故事2

    那先比丘说:有个人偷了别人的瓜果,被主人抓到,送到国王那边,主人禀告国王说:『这人偷了我的瓜。』小偷说:『我没有偷他的瓜,他种的是小小的瓜苗,又不是瓜,我拿的是瓜,不是瓜苗,我不应该有罪呀!』

    那先比丘问王说:如此该如何处理?

    王说:小偷有罪,如果瓜苗没有种下,那来的瓜呀!所以当然有罪。

    注:梵文称象为那先,据说那先和一头大象同日出生,他的父母便替他取名为那先,当他成为佛教徒之后,有人说他是象王转世。那先和国王的一些 辩论 集结而成为《那先比丘经》。

    智慧小语:人要懂得远离五欲贪、镇、痴、慢、疑,一般人皆因财物利欲而苦患无穷,贪念心越重而烦恼越多。

    佛教小故事3

    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

    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著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的,真舍不得离开。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企及;更要命的是,此时它已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它面临的只有两种不幸的结局:成为主人的棒下鬼,或是饿死在米缸中。

    智慧小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米的诱惑呢?如果我们不能看清名利背后的可怕陷阱,或是看清了却无法按捺一时的欲望,结果就同那只老鼠一样——每满足欲望一次,毁灭就临近一步,直至陷入绝境。

    佛教小故事4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啊!不过我家现在没有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老百姓收一点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

    听了监河候的话,庄周很感慨地打了个譬喻:“我来您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唤、求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有一个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鱼儿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几杯水。”

    “于是我对鱼儿说:‘我先到南方向吴王、越王商讨借水,然后再将西江水引来这里救你,让你回到东海。’那尾鱼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却这么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卖鱼店看,那时候我的身体都已经变成鱼干了!’”庄周的生活非常贫困,他肚子饿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饥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他东西,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两黄金。

    所谓“救命要救急”!他以鱼儿做讽喻,鱼儿已命在旦夕,若时间拖太长了,就算给它再多的水,也发挥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一般人常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永远不满足,也吝于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许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东西而已!若不肯及时帮助遇到困难、逆境的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贵在诚意、贵在量力而为,也贵在随缘布施。

    学佛是要学习简单、朴实的人生真理,唯有身体力行,将“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实慈悲喜舍的精神,造福人类。

    总之,行善要及时,“渴时点滴如甘露”;若不能时时刻刻把握因缘,或不愿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误人误己,甚至误事,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损害。

    “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能适时付出点点滴滴的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如此才会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佛教小故事5

    有一个牧羊人,很会牧羊,他所豢养的羊繁殖得很快,没有多久,他的羊从几千只到一万只了。他很节省,从来不肯杀一只羊请客或自己吃。别人见到他虽是眼红,可是却也奈何他不得。那时有一个人,很会机巧诈骗,走过来甜言蜜语地和他作成很好的朋友,牧羊人信以为真。于是这个人就对牧羊人说∶“我和你已成为知己朋友了,心里不论什么话都可以来谈。我知道你没有妻子,很是寂寞。现在我打听东村有个女郎真是美丽极了,给你作妻子,很是合适。我作介绍人,是一定可以成功的。”牧羊人听了很欢喜,就给他很多羊和一些其他礼物,算作聘礼。过了几天,这个人走来对他说∶“她已经答应作你的妻子,而且你的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儿子了,我特地来给你道贺。”牧羊人听到还没有见过面的妻子,就已经替他生了个儿子,心里更加欢喜,就又给了他很多羊和别的东西。再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走来说∶“唉!真可措,你的儿子今天死了!我真替你难过呢。”牧羊人听了以後,便号啕大哭,悲痛不止。

    这故事告诉我们∶佛教里有种多闻的人,经不起名利食色的诱惑,便贪著於世间的欲乐,为它所诳惑,而抛弃了修习善法功德的财宝。结果,不但丧失了善法,而且也丧失了生命及财物,弄得大忧苦,大悲泣,正是自寻烦恼。


    佛教小故事精选汇总相关 文章 :

    ★ 佛教经典故事最新汇总

    ★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总

    ★ 佛教故事大全2020精选

    ★ 民间小故事精选汇总

    ★ 佛教经典励志小故事

    ★ 佛教励志禅理小故事

    ★ 精选小故事大道理十篇集合

    ★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集

    ★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

    ★ 经典小故事精选汇总

    二、佛教经典小故事

      佛教经典小 故事 真正的善知识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因为犯了罪,特来向你求助。」对方回答:「平时我们形同至亲,但危难时应当各自负责,不要影响、拖累对方。」由是此人大为不悦,心想:「平常吃饭、玩乐、出入行来都与我不相舍离,临难时却弃我不顾,这哪是我的良师益友。」想想便往深山行去。

      途中,犯人遇到一位善知识,此人了解状况后,竟然带他到家里避难。善知识说:「你我虽不相识,但我仍应送你到安全的地方。」于是就带着珍宝,亲自驾车送他到别的国家。该国国王及长者们听闻此事,亦为他安置田宅、供给财宝,令他享福至命终。

      佛陀知道此事后,就以此譬喻,教导弟子:「罪犯好比人心,他的这位莫逆之交则如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色身,而途中帮忙他的善知识则是三皈、五戒。凡夫众生平时执着、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不虞匮乏,然而一旦无常降临,大限来时,还是可能堕到三涂恶道受苦。再者,罪犯幸好遇到善知识,不仅安全送他到他国安置,还有助缘供给所需,直至命终。这也是譬喻因布施持戒的功德,使其能至天界享福,住七宝宫殿、着天宝衣,百味佳肴自然现前,生活极乐无穷。因此,人生在世,不应贪着利养,应当少欲知足、布施持戒、修善积福,若只知滋养色身,则无所助益,行者应当慎思。」

      佛教经典小故事 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 一息。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佛教经典小故事 蛛儿与芝草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 想象力 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

      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拥抱在了一起……

      佛教经典小故事 千年等待

      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门、多才多艺,她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断了,她仍不想出嫁,因为她始终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现。

      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钻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著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於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著 。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她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於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於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著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声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麼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喔,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於来了!还是穿著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著树根,闭上双眼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 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

      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这样就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佛祖脸上绽放著笑容。

       佛教经典小故事 商人的四个妻子

      从前,有个人娶了四个妻子,第四个妻子深得丈夫喜爱,不论坐着站着,丈夫都跟她形影不离。非常宠爱。第三个妻子是经过一番辛苦才得到,丈夫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但不如对第四个妻子那样宠爱。第二个妻子与丈夫常常见面,互相安慰,宛如朋友。只要在一块就彼此满足,一旦分离,就会互相思念。而第一个妻子,简直像个婢女,家中一切繁重的劳作都由她担任。她身陷各种苦恼,却毫无怨言,在丈夫的心里几乎没有位置。

      一天, 个人要 出国 做长途旅行,他对他四个妻子说:“你肯跟我一块儿去吗?”

      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意跟你去。”

      丈夫恨她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你能陪我一块去吗?”第三个妻子回答道:“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愿意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

      丈夫把第二个妻子叫来说:“你能陪我出国一趟吗?”,“我受过你恩惠,可以送你到城外,但若要我陪你出国,恕我不能答应。”

      丈夫也憎恨第二个妻子无情无意,对第一个妻子说:“我要出国旅行,你能陪我去吗?”

      第一个妻子回答:“我离开父母,委身给你,不论苦乐或生死,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不论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一定陪你去。”

      他平日疼爱的三个妻子都不肯陪他去,他才不得不携带决非意中人的第一个妻子,离开都城而去。

      原来,他要去的国外乃是死亡世界。拥有四个妻子的丈夫,乃是人的意识。

      第四个妻子,是人的身体。人类疼爱肉体,不亚于丈夫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若大限来临,生命终结,灵魂总会背负着现世的罪福,孤单寂寞地离去,而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陪着。

      第三个妻子,无异于人间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

      第二个妻子是父母、妻儿、兄弟、亲戚、朋友和仆佣。人活在世上,互相疼爱,彼此思念,难舍难分。死神当头,也会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坟墓。用不了多久,就会渐渐淡忘了这件事,重新投身于生活的奔波中。

      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它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我们也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贯注于虚幻的色身。

    三、佛教智慧小故事

      佛教是充满智慧的,真正参透佛家智慧的人其实并不多。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佛教智慧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1:老人与孩子的故事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2:不见世间过

      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后来安排她到图书馆里帮忙,她做了没几天,又开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来借书的人没有素质,总是乱放图书。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门口负责卫生,没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乱扔烟头,嫌孩子乱丢食品袋……最后,她带着一腔怨气找到方丈,要求重换工作。

      方丈听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到寺院来做义工?”她答:“我想学习佛法。”方丈又问:“学习佛法为了什么?”她想了一想,答:“学习佛法是为了做一个佛那样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写了几个字送给她,让她悟了之后再来。

      方丈写的字,义工拿给朋友看,原来是一句偈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义工请教偈语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说一个真心想学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净的,是看不到世间的是非人我的。义工辩解说:“我的心很清净啊,所以我才会看到他们的很多不对。”朋友只好又解释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让你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恼,不四处传播,而是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然后再以悲悯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来帮助别人改过。”

      听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

      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第一个月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一

      “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正如藕益大师在《示昙生方丈》中所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历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无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日,人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善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净的,是恶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别都是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生活中,“不见世间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以宽容和大度来包容一切,对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计较,放下取舍。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的《星云禅话》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佛光禅师对徒众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驻执法者要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会计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皱着眉头对禅师说:“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然不是大病,痛起来的确很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额,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又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自言自语般地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以常理来说,佛光禅师这种做法可以被称赞为以德报怨,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不见世间过”,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头上,也照在坏人头上,所以禅师才会这样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众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既是惠能大师悲心切愿的真实教诲,也是引导我们契人佛菩萨境界的真知灼见。期待大家都能如实观照,如实受用。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3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小和尚觉得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朝你招招手,让你坐下一块儿听听……

      有座寺庙,因留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离开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这名弟子手上。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农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但他对母亲毫不关心,甚至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

      有一天,农夫听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于普陀山,他便决定和朋友们去看菩萨。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儿,很多人都说看到了菩萨,却只有那个农夫没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菩萨的,因此很失望,气急败坏地问庙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为什么我看不到菩萨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刚才菩萨来了,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这里人又多,所以菩萨让我告诉你他上你家等着呢。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农夫听后很惊讶,也转怒为喜了,连声说:“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萨了!”农夫听了,连夜就赶回了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农夫的母亲为儿子出远门彻夜难眠。当农夫到家的时候已经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着门。老母亲听到儿子那么晚回来,还那么紧张地大声敲门,担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乱地披上衣服,不小心把衣服都穿反了,连鞋子也倒穿了,踉踉跄跄走到门前把门打开……

      当门被打开的瞬间,农夫恍然大悟:原来菩萨一直都在家里。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驴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还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驴仓皇逃回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物,如今却总在故意延迟呢?”

      大师微微一笑,说:“以前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让我们送食物给他,我们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枯萎了。小和尚赶紧去提了一桶水来准备浇水。“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浇水。”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小和尚见了,嘟囔道:“不早点浇……现在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没想到老和尚却指示:“少唆!浇!”

      等小和尚把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缓了过来,而且生气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问:“这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低着头,半天答不上来。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说:“笨啊!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礼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诬蔑、诋毁佛陀。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答:“当然还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不就是在骂自己了吗?”

      于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诚恳地告诉禅师自己已看破红尘,愿出家为僧。

      禅师回答:“你心性火气太重,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

      然而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就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五个『放』的故事

      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对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红叶飞舞,小和尚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和尚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冰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们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要弄倒?”

      师父正色道:“谁说好好的?没见雪把树枝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问师父怎么办。

      师父说:“数数,柜子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库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不久,春天果然来了,也许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烂漫,胜于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和尚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关于佛学故事的问题,通过《佛教经典小故事》、《佛教智慧小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佛学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佛学故事(3)

    相关阅读

    • 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值得一看的 佛教小故事和佛教小故事合集大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
    • 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佛学故事:学会放下,就不会滋生苦恼和【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
    • 云冈故事 - 白马吻足,惜别佛祖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学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云冈故事 - 白马吻足,惜别佛祖和云冈石窟有哪些传说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