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讲新课」九下重要古文2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

「讲新课」九下重要古文2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陈涉世家注释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讲新课」九下重要古文2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和从一个角度比较《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讲新课」九下重要古文2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
  • 从一个角度比较《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
  • 联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简要评价诸葛亮。曹刿。邹忌进谏的方式
  • 文言文教案
  • 一、「讲新课」九下重要古文2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详解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称为《春秋左氏》或《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曹刿论战”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和战术。这一“战”,指发生在齐鲁间的“长勺之战”。

    (一)《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5)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位高禄厚的人。

    (7)间: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4)靡: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溃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2],就请允许我跟随者去。

    (35)遂:就,于是。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7)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8)伏:埋伏。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

    4、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猪牛羊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人物形象:

    曹刿:机智,沉着,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曹刿问战)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取信于民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参战)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本段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本文中心。(曹刿论战)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写作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研讨与练习】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详略安排得体,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6、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7、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8、列举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和另外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阅读指南】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史书,叙述__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__________根据_______国史《春秋》所编,《左传》也是出色的文学著作。它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繁简得当;尤其难得的是_______________生动传神,寥寥几句,就让读者如闻其声。

    2、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_______________,终于使弱鲁战胜强秦的史实,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现了曹刿_______________,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曹刿帮鲁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先点名齐鲁之战的________,概括交代了曹刿“________”的原因。作者通过曹刿与________的一番对话,说明当权者________________,同时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冷漠,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投下一束阴影。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接着通过对话切入“论战”的正题,说明如果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______________”的准备工作,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以一战的保证。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小惠”、“小信”,而是“_______”、“_____”,取信于民,曹刿重视________________与战争胜负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显示的曹刿的“________”。这一部分言简意赅,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写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他不察敌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刿,两个“_______”,两个“_______”,表明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第3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的论述用了两个“_______”字作为发语词,从两方面回答了庄公的疑虑,一个选择“______________”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解释了为什么要等到“______________”后才曰“可”,二是选择敌人“_______”“_______”的时候趁胜追击,解释了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曰“可”的原因。

    4、全文紧扣“_______”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整篇文章并无直接的语句来褒贬两人,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______________,参与国事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曹刿与庄公的对比,既表现了庄公的浮躁、懵懂、目光短浅,也反衬了曹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鲁国 人物形象

    2、战略战术 取信于民 善于掌握战机 深谋远虑

    3、战前 战时 战后 战前的准备工作 时间 请见 其乡人 目光短浅

    关心国事 深谋远虑 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民从 孚 民心向背 远谋 战争的经过 远谋 击鼓 逐师

    轻举妄动 急躁冒进 未可 可矣 胸有成竹 善于把握战机

    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夫 彼竭我盈 齐人三鼓

    辙乱 旗靡 下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

    4、论战 挺身而出 责任感 爱国热情 沉着 机敏 深谋远虑

    【文言点击试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曹刿请见

    2、肉食者鄙

    3、虽不能察,必以情

    4、牺牲玉帛

    5、小惠未徧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7、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8、必以信

    小信未弗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

    10、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11、又何间焉

    问何以战

    二、句子解释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理解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2)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3)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4)“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5)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 ;

    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 、 。

    2、请说说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

    战前:

    战中:

    后: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试作说明。

    5、上文对战争的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

    “ ”、“ ”和“ ”十二个字作了交代,

    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这是为什么?

    四、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 》,这是我国著名的 史书,叙述的是 时期各国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根据鲁国的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

    参考答案:

    一、1、参见,拜见 2、鄙陋,目光短浅 3、明察,明了 4、指猪牛羊等祭品

    5、恩惠 6、虚报 7、参与 隔开 期间 8、诚实 信用 信任 相信 9、完

    10、他的 他们的 11、为什么 什么

    三、1、(1)肉食者鄙两句 (2)请见 (3)夫战,勇气也 (4)小大之狱三句 (5)彼竭我盈 辙乱 旗靡

    2、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3、(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4、(1)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与论战(对曹刿的刺耳批评能虚怀若谷)(2)不高高在上,亲临战斗第一线 (3)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且不干扰其作战部署 (4)战后向曹刿请教,总结经验(任写三点)

    5、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1)因本文重点在写曹刿的“论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2)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更能突出曹刿的上述两方面

    四、左转 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基础巩固练习】

    1、选自 《左传》 ,这是一部 编年体 史书,作者 左丘明 ,朝代 春秋

    2、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

    3、曹刿请见(请求)(拜见,谒见)

    4、又何间焉(参与)

    5、肉食者鄙(吃)(浅陋无知)

    6、未能远谋 (深远)(谋划、商量)

    7、乃入见 (进宫廷)

    8、衣食所安 (养)

    9、弗敢专也 (不)(独占,独有)

    10、对曰 (回答)

    11、小惠未徧 (恩惠)(同“遍”,遍及,普遍)

    12、民弗从也 (听从、顺从)

    13、牺牲玉帛 (指猪、牛、羊等祭品)

    14、弗敢加也 (虚报夸大,以少报多)

    15、必以信 (根据)(信实)

    16、小信未孚 (信用)(信任)

    17、神弗福也 (保佑)

    18、小大之狱 (诉讼案件)

    19、虽不能察 (即使)(明察,考察)

    20、必以情 (实情)

    21、忠之属也 (尽忠,尽本职)(类,一类)

    22、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23、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跟从,跟随)

    24、公与之乘 (坐,驾车)

    25、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26、齐师败绩 (大败)

    27、公将驰之 (驾车马追逐)

    28、下视其辙 (车轮碾过的痕迹)

    29、登轼 (用手扶着车前横木)

    30、既克 (已经)(战胜)

    31、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32、一鼓作气 (振作,奋发)

    33、再而衰 (第二次)

    34、彼竭我盈 (耗尽,消失) (旺盛,增长)

    35、故克之 (所以)

    36、难测也 (困难,不容易)

    37、望其旗靡 ( 倒下)

    38、从长勺之战的胜利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只有 取信于民 和 善于把握战机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表现了曹刿 深谋远虑 ,具有 正确的战术思想 和 卓越的军事才能 。

    39、本文所得的成语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40、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曹刿认为反击的有利时机是:“ 彼竭我盈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敌军“辙乱”“旗靡” 之时。

    41、曹刿对“未可”“鼓之”(把握战机)的解释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对“未可”“驰之”(详察敌情)的解释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2、文中曹刿的“深谋远虑”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 战前: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② 战中: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③ 战后:准确分析了取胜的原因。

    43、鲁庄公的“浅陋无知”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具体语句)

    ① 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② 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③ 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

    44、鲁庄公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① 大敌当前,他敢于应战;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

    ② 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并及时总结经验;

    ③ 不高高在上,亲临战场。

    45、本文长勺之战的经过只用了十二个字交代:

    “齐人三鼓” 、 “齐师败绩” 、 “ 遂逐齐师”

    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描写得很详尽,这是为什么呢?

    (本文的题目可否换为《长勺之战》?不可以,因为:)

    ①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曹刿“论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② 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突出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翻译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说:“祭神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同去。”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用手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害怕他们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轮碾出的痕迹杂乱,远望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模拟题练习】

    2006年宝山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职,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 (填写人名)所写。(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选文第①段,曹刿论在“论战”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简单叙述了 的经过。(4分)

    4.(2分)左丘明

    5.(3分)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让我跟您同去。(得分点:关键词 “以”、“从”和句意顺畅

    6.(4分,每空2分)取信于民 战争或长勺之战

    2010长宁一模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对第①段划线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翻译,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又有何人会参与呢?

    B.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和谁去参与呢?

    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D.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10.第①段中,曹刿与鲁庄公探讨“何以战”:(共3分)

    ⑴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和“ ”

    ⑵曹刿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举措:“ ”

    ⑶曹刿认为“ ”是作战之本。他请求参战,表现了他对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的准确把握。

    鲁国以弱胜强,除了政治因素胜出,还取决于曹刿在实战指挥中能 ,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鲁军的勇气,从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3分)

    参考答案

    9、D (2分)

    10、 ⑴ 小信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忠之属 (各1分)

    11、准确把握战机(3分)

    2010一模嘉定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选自《 》。 (2分)

    lO.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l.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自然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的取胜原因。

    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9.(2分)《左传》

    10.(3分)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11.(3分)D(应将“远谋”改为“论战”)

    2010虹口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上文选自《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B. 第二段略写战争的经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C. 第三段战后分析,论述了作战取胜的原因在于观察敌情掌握战机。

    D. 对曹刿言行的描写,表现曹刿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9、曹刿论战

    10、我看到齐军的车辙乱了,远望到他们的战旗倒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11、B

    2010松江二模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 课文选自根据鲁史而写的《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春秋时期的 国。(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下列不属于从节选文字中获取的信息的一项是 。(3分)

    A. 鲁庄公对神灵很虔诚,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B. 肉食者鄙视下层百姓,阻挠百姓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C. 鲁庄公能把养生的东西分给他人,可见他能做到礼贤下士。

    D. 能否“取信于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9.(2分)左传 鲁国

    10.(3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它打一仗。

    11.(3分)B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早上,他穿戴好衣帽,查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审视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事情)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 授予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使臣)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是一部国别史书,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类活用】1.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2.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3.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4.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5.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6.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2.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5.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6.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1.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2.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3.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阅读指南】

    1.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文章主旨】

    2.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在妻、妾、客的赞美之余冷静反思,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身材外貌,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窥镜”“自视”,刻画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暮寝而思之”是故事的转折和深入,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国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②段):邹忌以自身的经历(比美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婉转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说明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爱国。)

    这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这样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一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第③④段):齐王纳谏及其付诸实践后的良好效果/结果——在国内修明政治,在国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勇于实践。)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3.文章设喻说理生动确切,类比说理极具说服力。语言的运用极有特色。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叙的,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三答的口吻同中有异,富于变化,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朝”、“旦日”与“明日”,“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莫不私王……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4.艺术手法

    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5.人物形象特点:

    ①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

    ②齐王:虚心纳谏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明君。

    【点击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忌不自信

    2、今齐地方千里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时时而间进

    5、形貌昳丽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

    6、徐公何能及公也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及郡下,诣太守

    7、“群臣进谏”的“进”与本文中“ ”一句中的“进”意思相同,都是解释为 。

    8、“而”作为连词的主要作用有:

    A、表示并列关系 B、表示递进关系 C、表示承接关系

    D、表示转折关系 E、表示修饰关系 F、表示因果关系

    请说说下列“而”字的作用。(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3)窥镜而自视

    (4)暮寝而思之曰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二、句子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内容理解

    1、齐威王“善”字的回答,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

    2、从文中看,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3、既然文章运用的几乎都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写成“徐公何能及君也”等一样的句式,而要作现在这样的变化?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1)

    (2)

    四、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由西汉 (人名)编订而成。

    答案:

    一、1、相信 2、方圆 3、看,观察 4、隔开,间隔

    5、形体,体态 形状,有样子 6、比得上 赶得上 到,至

    7、时时间进(或“无可进者”) 进献

    8、(1)A (2)F (3)C(4)E(5)E

    三、1、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表明了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2、(1)有自知之明。尽管妻、妾和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终仍有清晰的认识

    (2)善于思考。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运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3、如改成一样句式,就不能表现三个人“私”、“畏”和“欲有求”的不同心理

    4、(1)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四、战国策 刘向

    2011一模杨浦区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9.《战国策》西汉(2分)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11.C(3分)

    声明:本文来自“初中语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

    一、从一个角度比较《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心:本文记叙了孟子巧谏齐宣王负起责任,把国家治理好的故事,给了我们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启示.
    《公输》
    中心: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故事,反映了墨子反攻的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曹刿论战》
    中心: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一个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以及善于把握有利作战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心:邹忌用类比的方法以自身经历劝谏齐王,不要在赞美声中陶醉,从而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的明君形象.告诉了我们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议论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的道理.
    百分之一百正确.

    二、联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简要评价诸葛亮。曹刿。邹忌进谏的方式

    隆中对:诸葛亮面对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直接了当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向胸怀大志的刘备展现了自己的卓越才华。
    出师表:诸葛亮面对后主,以谆谆教诲为主,恪守礼数,没有让年轻的皇帝感受到压力。
    曹刿论战:最为一个爱国的平民,冒着生命危险向国公进言。他进谏的方法是询问国公,再根据回答做适当的驳斥,既不驳了国公的面子,又指出了重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亲身经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谏,比较易于接受。

    三、文言文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篇1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 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 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 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根据学情,设计课堂内容,注重高三复习的时效性,运用以练得法,以法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

    文言文教案 篇3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关于陈涉世家注释的问题,通过《联系《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简要评价诸葛亮。曹刿。邹忌进谏的方式》、《文言文教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陈涉世家注释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陈涉世家注释(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