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

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和闻鸡起舞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
  • 闻鸡起舞的故事
  • 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用的是什么计谋
  • 刘琨的典故
  • 一、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

    自从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以来,就几乎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这几年中,匈奴人多次来犯,刘琨苦心孤诣,竭尽全力,才勉强为晋朝保住了晋阳这么一块孤悬敌后的根据地。

    跟王浚一样,深知自己实力不足的他也想到了引入外援。

    他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与鲜卑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猗卢交好,与其结为兄弟,还表奏晋廷封拓拔猗卢为代公。

    正是在拓跋鲜卑的全力支持下,刘琨才得以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在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传奇的故事。

    有一次,晋阳城被匈奴人团团围住,几乎陷入绝境。

    当天晚上,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仰天长啸,声音凄厉,城外的匈奴人都受到了感染,忍不住喟然长叹。

    深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古代塞北游牧民族的吹奏乐器,类似笛),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城外的匈奴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忍不住潸然泪下。

    黎明时分,当城头上的胡笳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城外的匈奴人竟然彻底失去了斗志,解围而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一曲胡笳救孤城(影视照)

    ”。

    刘琨过人的的才艺由此可见一斑。

    他志向高远,风度翩翩,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雄豪又儒雅,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样样都有一手,尤其是音乐造诣更是在当时首屈一指。

    不过,多才多艺的人大多比较感性,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刘琨也是如此。

    当时晋阳有个叫徐润的人,此人精通音律,在这方面和刘琨颇为相投,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音乐。

    刘琨将其引为知己,也许是爱屋及乌吧,他对徐润极为重用,让他担任晋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晋阳令。

    可是,让一个音乐家去搞政治,就和让金鱼去爬树、用水仙花去炒菜差不多——完全是用非所长。

    事实上,徐润这个人人品极差,仗着刘琨的宠幸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极其不得人心。

    刘琨部下大将令狐盛性情耿直,看不惯徐润的行为,多次和其发生冲突,两人几乎水火不容。

    徐润对令狐盛怀恨在心,遂捏造罪名,怂恿刘琨杀了令狐盛。

    刘琨的母亲听说此事后,对儿子的所作所为非常担心:你不能驾驭豪杰,反而宠幸小人,这样下去,祸必及我!

    后来发生的事,果然被他母亲说中了。

    公元312年7月,令狐盛的儿子令狐泥为了替父亲报仇,投降了匈奴汉国,并且把并州的虚实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了刘聪。

    他说,刘琨如今正在外面率军平叛,晋阳守军不多。

    刘聪闻言喜出望外,立即命其子刘粲和中山王刘曜率军乘虚攻打晋阳,令狐泥则自告奋勇担任向导。

    得知这个消息,刘琨急忙回军,但已经来不及了,晋阳很快就落入了汉军的手中,他的父母都被匈奴人杀害。

    失去了根据地的刘琨只好率残部退到了常山(今河北正定),同时向自己的把兄弟拓拔猗卢求救。

    拓拔猗卢以其子拓跋六修为前锋,自己率军二十万为后继,浩浩荡荡杀奔晋阳。

    晋阳古城

    汉军大将刘曜率军在汾河东岸迎击拓跋六修。

    这一战,鲜卑人再次体现了他们恐怖的战斗力。

    匈奴人遇到他们,就仿佛李宗伟遇到林丹——总是略逊一筹。

    是役汉军大败,主帅刘曜也身受重伤,坠下马来,幸亏其部下拼死相救,才勉强逃了一条命。

    汉军士气大损,失去了继续与鲜卑人对抗的勇气。

    当天夜里,刘粲、刘曜等人就匆忙率军西撤,大批晋阳百姓也被他们驱赶着同行。

    这是他们的一贯做法,就像之前他们在长安做的那样——即使把城还给你,也只给你一座空城!

    但带着百姓走得能有多快?

    不久他们就被拓拔猗卢的鲜卑骑兵追上,又是一场大战,又是一场大败,汉军再次受到重创,死伤惨重。

    刘琨请拓拔猗卢继续进军,一鼓作气,直捣平阳。

    但猗卢却拒绝了:我来得太晚了,致使你的父母被害,我很惭愧。如今你的失地已经收复,我的部下也已经很疲劳了,需要休整,我看刘聪不是那么容易被消灭的,咱们还是见好就收吧。

    随后,拓拔猗卢留下部将段繁等人协助刘琨戍守晋阳,自己则率军返回漠北。

    此时晋阳已成了一片废墟,刘琨只好徙居阳曲(今山西阳曲),在那里招集散兵和流民。

    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刘聪把主要的精力用来对付西边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刘琨才获得了少许喘息之机,得以生存下来。

    虽然屡经磨难,但顽强的刘琨依然不改志向。

    对他来说,他的面前从来都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无论如何,他都一定要平定汉国、收复国土!

    只要还有呼吸,他就绝不会放弃这个目标!

    公元313年6月,刘琨再次邀请拓拔猗卢与他一起攻打汉国,但由于刘聪早有准备,早已派刘粲等人扼守险要之处,无懈可击,无空子可钻,最后刘琨等人只能无可奈何,无功而返。

    之后仅过了半年多,石勒就攻灭了王浚,实力愈发强大。

    毫无疑问,石勒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苦守并州多年的刘琨。

    刘琨深知自己的处境,在给晋愍帝司马邺(当时长安还没陷落)的上表中,他悲愤地说道:东北八州,勒灭其七;先朝所授,存者惟臣。勒据襄国,与臣隔山,朝发夕至,城坞骇惧,虽怀忠愤,力不从愿耳!——晋朝东北地区八个州,石勒灭掉了七个,先帝所授的八个州刺史,如今仅剩我一个。石勒占据襄国,与我只隔了一座太行山,早上出兵晚上就能到达,每个城堡都很害怕,我虽满怀忠心和仇恨,但却力不从心啊!

    他明白,自己要在刘聪和石勒两强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更加依靠拓跋鲜卑,便表奏晋愍帝封拓拔猗卢为代王。

    凭借拓拔猗卢的鼎力相助,他才在并州又坚持了两年的时间。

    然而,靠墙,墙可能会塌;靠山,山可能会倒;靠别人,别人也总有逝去的那一天。

    公元316年初,拓跋鲜卑发生内乱,拓拔猗卢被其子拓跋六修所杀,之后拓跋六修的堂兄拓跋普根又灭掉了拓跋六修自立,没过几个月拓跋普根也死了,其子拓跋始生被拥立……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首领的变换比季节的变换还快。

    一时间,漠北乱成一团。

    但刘琨却因祸得福,他的儿子刘遵之前一直在拓跋部当质子,在那里颇有人望,鲜卑大将箕澹、卫雄与他关系不错,为了避乱,两人便带着三万部众与刘遵一起南下并州,投奔了刘琨。

    这样一支能征惯战的鲜卑生力军的意外加入,让刘琨如中了彩票大奖一样热血沸腾。

    不过,据说中大奖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很多穷光蛋一旦中了大奖,往往会患上“三高”——高估自己的财力、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控制力,大肆挥霍,到处投资,最后甚至导致破产。

    很不幸,刘琨也没能摆脱这样的命运。

    之前一直被动挨打,刘琨憋气都快要憋出内伤来了,现在他实力大增,信心大增,肾上腺素大增,不免有些飘飘然,产生了与刘聪、石勒一较短长、一决高下的念头。

    正好此时石勒率军攻打乐平(今山西昔阳),太守韩据向刘琨求救。

    正在兴头上的刘琨当即答应,命箕澹等人率军前去讨伐石勒,救援乐平。

    箕澹劝谏他说:我部下的这些人久在异域,未习明公恩信,恐怕现在难以使用。我觉得还是应该先闭关守险,积蓄实力,等他们受到您的感化后,再用他们不迟。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平心而论,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生活告诉我们,道理往往赢不了情绪。

    此时的刘琨早已情绪高涨,头脑发热。

    如果说箕澹的话是一盆冷水,那么刘琨热昏到爆表的脑袋就是一块烧红的铁板——冷水浇上去马上就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他把这样的忠告完全当成了空气。

    刘琨命令全军出动,让箕澹率军二万为先锋,自己则驻军于广牧(今山西寿阳),以为声援。

    见箕澹军来势汹汹,石勒的部下也有人胆怯了,多年前的“恐鲜症”又犯了,有人对石勒说:箕澹士马精强,锐不可当,咱们应暂且避其锋芒,深沟高垒,不要与之交战。

    石勒勃然大怒:箕澹军远来疲惫,号令不齐,何强之有!敌军转眼将至,此时怎可退避?若箕澹乘我退兵的时候乘势进逼,岂不是自取灭亡!

    他立即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进言者处死,同时传令三军:后出者斩!——有出击不及时的,斩!

    不过,他也知道,对付这些剽悍的鲜卑军,要像钓大鱼一样——绝对不能硬来,只能用巧劲。

    石勒命大将孔苌率轻骑兵迎战箕澹军,同时在山上的险要之处设下了两支伏兵。

    战不多时,孔苌就假装不支,向后败逃。

    箕澹不知有诈,紧追不舍,追到山谷处时,石勒的伏兵从两边山上突然杀出,箭如飞蝗,杀声震天。

    在石勒军的四面夹击之下,箕澹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千余人突围而出。

    消息传来,并州大地一片震恐,刘琨的部下军心离散,其长史李弘献出晋阳城,投降了石勒。

    这样一来,刘琨无家可归,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几乎陷入了绝境。

    幸好这时占据蓟城的段匹磾向他发出了邀请。

    段匹磾是段部鲜卑首领段疾陆眷的弟弟,当初石勒灭掉王浚返回襄国的时候,任命当地人刘翰为幽州刺史,驻守蓟城,但刘翰对石勒并无好感,石勒一走,他就投靠了段匹磾。

    蓟城自此为段匹磾所有。

    接到段匹磾的信后,刘琨立即率残部出发,到蓟城投奔了段匹磾。

    段匹磾对刘琨颇为敬重,不仅与他结为兄弟,还推举他为大都督。

    两人歃血为盟,约定要共襄义举,复兴晋室。

    公元317年初,段匹磾和刘琨率军进屯固安(今河北易县),随后段匹磾又写檄书给其兄长段部鲜卑首领段疾陆眷以及叔父段涉复辰、堂弟段末柸等人,请他们带兵前来汇合,共讨石勒。

    然而,段末柸却和他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在段部鲜卑内部,如果说段匹磾算是“亲晋派”的话,段末柸就是彻底的“亲石派”。他之前曾经认石勒为干爹,后来石勒对他也非常不错,经常派人给他送各种厚礼——从美食到美酒,从美金到美女,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现在他觉得回报石勒的机会来了。

    他对段疾陆眷、段涉复辰说:您二位作为段匹磾的父辈和兄长,听一个小辈的,那不是耻辱吗?何况,打石勒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就算成功了,还不是他段匹磾一个人的功劳!

    段疾陆眷等人觉得有理,便没有出兵。

    这样一来,段匹磾孤掌难鸣,也只能撤军。

    第二年,段疾陆眷病死,段末柸杀死段涉复辰,占据了辽西,自称单于。

    段匹磾率军回去奔丧,却被段末柸认为是来争位的,率军阻截。

    两军因此大战了一场,段匹磾大败,损失惨重,退回了蓟城。

    西晋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的世子刘群在段匹磾军中,此战中被段末柸俘获。

    段末柸逼他给刘琨写信,许其幽州刺史一职,让他与自己一起对付段匹磾。

    没想到这封信却被段匹磾的部下所获,献给了段匹磾。

    不过,段匹磾对刘琨还是很信任的,他没有隐瞒,把信直接交给了刘琨。

    刘琨看信后脸色大变,急忙表态:我绝不会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

    段匹磾当然也就见坡下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刘琨,让他放心。

    本来这事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估计接下来刘琨就可以安全回家了。

    然而,道路总要拐弯,人生总有意外。

    段匹磾的弟弟段叔军对哥哥说:我们本是胡人,当初这些晋人之所以听我们的,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强。如今我们骨肉相残,危机重重,正是他们图谋我们的好时机,刘琨这个人威信实在太高,万一有人拥戴他起兵与我们作对,我们就彻底完了。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段匹磾被说动了:是啊,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他把刘琨软禁了起来。

    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

    刘琨的部属们群情激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有的据城自守,不再听命于段匹磾;有的甚至密谋偷袭段匹磾,救出刘琨。

    没想到他们的举动反而害了刘琨。

    见刘琨如此得人心,段匹磾害怕了,在左右的怂恿下,他决定置刘琨于死地。

    公元318年5月,刘琨被段匹磾下令缢死,享年48岁。

    其实刘琨对自己的命运似乎早有预感,在那段最后的日子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作《重赠卢谌》(卢谌是他的老部下,时任幽州别驾):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谁能想到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如今竟然成了可以缠绕在手指上的软丝?

    英雄末路,壮志难酬。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愤?

    千载之下,依然让人为之泪下。

    也许刘琨也有着很多缺点,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我觉得,他依然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刘琨坚守并州十年,像一枚钉子一样插在匈奴汉国的心脏,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痛,不是不能输,而是输了痛了却更加坚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

    就像刘琨那样。

    刘琨后来成了很多人的偶像。

    据说几十年后的东晋大司马桓温就极为崇拜刘琨,他在北伐时见到了一个老妇,一问,才知道是刘琨当年的婢女。

    这个老妇一见桓温就说:桓公您很像刘司空(晋愍帝司马邺曾封刘琨为司空)。

    桓温大喜,又特意出去精心打扮了半天,接着回来再问老妇:你觉得到底哪里像啊?

    老妇回答:脸很像,就是薄了点;眼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很像,就是娘了点……

    桓温听完,像被扎了孔的气球——一下子就泄气了,马上回到卧室,瘫倒在床上,一连好几天闷闷不乐。

    刘琨的风采和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闻鸡起舞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闻鸡起舞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闻鸡起舞的故事 篇1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公元308年,晋怀帝任命刘琨做并州刺史。那时候,并州被匈奴兵抢夺杀掠,百姓到处逃亡。刘琨招募了一千多个兵士,冒着千难万险,转战到了并州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晋阳城里,房屋被焚毁,满地长着荆棘,到处是一片荒凉。偶然见到一些留下来的百姓,已经饿得不像样子了。

      刘琨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他命令兵士砍掉荆棘,掩埋尸体,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复起来。他亲自率领兵士守城,防备匈奴兵的袭击。他还采取计策,让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后来,有一万多个匈奴人投降了刘琨,连汉主刘渊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刘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来耕种荒地。不到一年时间,到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晋阳城渐渐恢复了繁荣的景象。

      刘聪攻破洛阳之后,西晋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刘琨还在并州一带坚持战斗。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后,派人封刘琨为大将军,要他统率并州的军事。

      那时候,汉国大将石勒,占据了襄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集结了几十万大军,想夺取并州。刘琨南面有刘聪,北面有石勒,前后受敌,处境困难到了极点。可是刘琨没有害怕,没有退缩。他在给晋愍帝的一份奏章里说:“臣跟刘聪、石勒,势不两立。如果不讨平他们,臣决不回朝。”

      据说,刘琨在晋阳的时候,有一次,晋阳被匈奴的骑兵层层包围。晋阳城里兵力太少,没有力量打退敌人。大家都感到惊慌,刘琨却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楼,在月光下放声长啸,声调悲壮。匈奴的骑兵听了,都随着啸声叹息。半夜里,刘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种乐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调,勾起了匈奴骑兵对家乡的怀念,伤感得流下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城头的笳声又响了起来,匈奴兵竟自动跑散了。

      后来,刘琨联络鲜卑族首领一起进攻刘聪,没有成功。接着,石勒进攻乐平(今山西昔阳西南),刘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预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正在这个时候,又传来了长安被刘聪攻陷的消息。到了这步田地,尽管刘琨怎样顽强,也没法保住并州,只好率领残兵投奔幽州去了。

      闻鸡起舞的故事 篇2

      闻鸡起舞的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闻鸡起舞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的启示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铁杵磨针的故事及启示

      铁杵磨针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铁杵磨针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闻鸡起舞的故事 篇3

      【闻鸡起舞的故事】

      【闻鸡起舞】这则成语讲述的是晋代人祖逖(zǔtì)胸怀大志、勤学苦练,最终成为栋梁(dònɡliánɡ)之材的故事。

      晋代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tǎndàn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他进入青年时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从中汲(jī)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祖逖和他幼时的好友刘琨(kūn)住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希望为国效力。

      一天,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kēnɡqiānɡ),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他们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原文】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努力。

      当别人还在梦会周公的时候,他已经闻鸡起舞,投入到学习当中了。

      一、“闻鸡起舞”典故溯源

      “闻鸡起舞”的典源为《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据现存文献检索结果,“闻鸡起舞”作为固定的典故形式首次出现应当为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旧唐书卷一二九·列传第七九》:“尚书左丞董晋谓宰臣刘滋、齐映曰:‘元左丞忽有贬责,未知罪名,用刑一滥,谁不危惧?假有权臣骋志,相公何不奏请三司详断之。去年关辅用兵,时方蝗旱,琇总国计,夙夜忧勤,以赡给师旅,不增一赋,军国皆济,斯可谓之劳臣也。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窃为相公痛惜之。’滋、映但引过而已。给事袁高又抗疏申理之,滉诬公以朋党,寝而不行。”此后,“闻鸡起舞”典故及其典形广为流传,常见于后世各类文献。

      二、“闻鸡起舞”历代变体形式考察

      “闻鸡起舞”典故形成之初,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出现三次,且没有形成“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此时期该典故并没有引申和比喻意义。而且,在晋朝时期,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史书对于祖逖“闻鸡起舞”的记录包含贬义色彩,与事实相违背。如《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中,说祖逖“闻鸡暗舞”“为贪乱者”。

      史臣曰: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

      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国家大一统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创作高潮,“闻鸡起舞”典故使用日渐广泛,形成了“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并出现了“刘琨舞”、“中夜舞”、“鸡鸣起舞”等变体形式。这个时期,典故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刘琨舞”等典形也进入了瑰丽的唐朝诗篇。而且,从隋唐五代起,“闻鸡起舞”的典故不只是讲述祖逖和刘琨的故事,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即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到了宋辽金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闻鸡起舞”典故及典形的使用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产生了众多的新变体,如“鸡鸣舞”、“舞闻鸡”、“祖生鸡”、“舞鸡”、“中宵起舞”、“闻鸡相蹴”。在文人志士的有效传播下,“闻鸡起舞”所包含的精神意义为更多的普罗大众所熟悉乃至仿效。这其中尤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最为“热衷”,约有10首诗歌中引用了此典故,且丰富了典故的变体形式,他继承使用了“闻鸡”、“闻鸡鸣”、“闻鸡舞”、“刘琨舞”等原有的变体形式,创造了“祖生鸡”、“听鸡”、“闻鸡相蹴”三种新的典形。

      士生抱材愿少试,誓取燕赵归君王。

      闭门高卧身欲老,闻鸡相蹴涕数行。

      正令咿嘤死床箦,岂若横身当战场。

      病叟少安枕,惊禽无稳栖。

      慵占贾谊鵩,空感祖生鸡。

      野势风号北,窗痕月过西。

      在元代和明代,典故的发展势头有所回落。到了清代,“闻鸡起舞”典故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这期间,“闻鸡起舞”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使用数量为历代总和的数倍,主要为继承使用前人的各种变体形式,新的典形出现不多。这一用典高峰期的到来主要得益于清代训诂学的兴盛,文人学者纷纷从古籍中开创自己的天地。

      三、“闻鸡起舞”及典形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一)构词和语法特点

      从东晋到宋代再到清代,“闻鸡起舞”典故及其基本典形在长期使用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规律可循的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包括典形的构词特点和在诗文中使用时的语法特点。

      此典故的主要变体形式的构词法多是连动式结构,包括“闻鸡起舞”、“闻鸡舞”、“听鸡舞”、“鸡鸣起舞”、“起舞闻鸡”、“起舞鸡鸣”。以“闻鸡”为首的部分典形是动宾式结构,有“闻鸡鸣”、“听鸡”等变体。其余的变体构词结构多而杂,在此不对其进行一一归纳。其中连动式结构由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组成,其各个典形都具有共同的语素“鸡”和“舞”,主要的意思为“听鸡叫”然后“起舞练剑”。而动宾式结构的变体,则是选取了连动式变体的前半部分,即“听鸡叫”,以部分代替整体来表达“闻鸡起舞”典故的内涵义。

      从搜集的文献资料看,“闻鸡起舞”的各典形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宾语,也充当定语、状语,有时还独立成句,一般不做主语。

      回忆乙未秋,黑旗树营垒;徐、吴闻鸡舞,慷慨励将士(徐骧、吴汤兴二士把守)。(谓语)

      叹苏卿牧羝,笑刘琨听鸡,睡不足三竿日。(宾语)

      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定语)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状语)

      以弟见机而作,一日千里,鸡鸣起舞,豹变先鞭。(独立成句)

      “闻鸡起舞”典故在历代文献中,或独用,或与其它典形联用。典形联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同典源不同典形联用,不同典源的近义典形联用。联用的近义典形,多是内涵报效祖国的思想,或者其比喻的发愤图强的精神如同祖逖和刘琨那般值得后人学习,如“卧薪尝胆”、“映雪”、“祖生鞭”、“著鞭”和“苏卿牧羝”等。此外,典故还与其他意义相关的历史人物一同出现,如周瑜、诸葛瑾、李广、桓温等。这些历史人物和“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刘琨都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志在建功立业,为国奉献。在不同的诗文中,文人墨客将他们一起使用,以此表达作者希冀当前社会能传承前人的爱国精神,从而保卫自己的国家山河。可以说,历代文选引用“闻鸡起舞”时,多使用形式不一,灵活多变的多典形联用。

      圣主能不失之而已,策定于一时,而基巩于万世。疑稽于卿庶,而机决于宫廷,故曰:上无卧薪尝胆之谋,而欲下有闻鸡枕戈之志,必不得之数也。臣备员讲幄目击时,艰慺慺愚忱,不能自抑,冒昧上陈,无任惶悚待。(“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常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这与“闻鸡”的意喻相似,故作者将这两个典故近义联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戍陇旧游真一梦,渡辽奇事付他年。

      刘琨晚抱闻鸡恨,安得英雄共著鞭!(“著鞭”是“祖生鞭”的一个变体形式,所以“闻鸡”和“著鞭”联用,表达了诗人对刘琨和祖逖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惋惜之情,由彼及己更为失意。)或掷得公子章台挥拳者:欲效桓温之感,拔剑而四顾苍茫;将兴祖逖之思,闻鸡而三更起舞。何乃斯文之辈,竟逞市井之雄。掷此者少年不安本分,罚三杯。即与屠沽拇战一场,负者罚三杯。(桓温系东晋名将,一生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正负不一,但此处作者将桓温与祖逖的“闻鸡”并用,以此赞扬他们积极恢复河山的奋斗精神。)

      (二)典形活用

      在历代的文献中,“闻鸡起舞”及其典故并不都是完整地出现的,或是被拆开了,或是有所改动,但由于意义和语法结构等变化不大,不影响人们将变化了的不同典形归为一个固定的典故。典故的变形主要是由于文体的特殊要求,如诗歌须格律严整,要求对仗等,或者是为了追求文辞的华美。同时,典形的活用使得文笔更生动,诗文工整优美,既富于韵律美,又体现了文人的创造力。典形活用,将典故在诗文中的运用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不拘泥固有形式,是文学创作所应该倡导的。

      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闻鸡暗舞”是“闻鸡舞”的后一个动词“舞”加上状语“暗”后的变体。)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舞鸡鸣”是“舞鸡”的活用,此处活用是为诗歌押韵服务的。)

      (三)“闻鸡起舞”典故内涵解析

      在典源《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中,记录了“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的故事:“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里的“中夜”为时间状语,修饰“闻荒鸡鸣”这个动词词组。据查,“中夜”为夜半,按照现代通行的24小时制计算约为晚上22时到凌晨2时。这足见“起舞”时间之早。在古代没有手表等准确的计时工具,基本依靠自然现象判断时间,包括日出和日落,甚至鸡鸣。一般,公鸡打鸣的时间都比较早。因此,从“闻荒鸡鸣”这个动作也可以看出时间之早。在天未亮,公鸡才开始打鸣的时候,普通百姓还沉浸在美梦中,而祖逖和刘琨已经开始起舞练剑了。从他们所作的事情和时间上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这足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图强的精神。

      “闻鸡起舞”的典故还内含了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的精神。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时值西晋“八王之乱”的前夜。大族擅权,政治黑暗;豪强纵横,民不聊生,表面上的繁荣已经掩盖不住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了。那时,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和刘琨就是当时有名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大志,看到国家河山四分五裂的局面,一起“闻鸡起舞”以报国家。

      四、“闻鸡起舞”的现实意义

      “闻鸡起舞”的典故已流传了几千年,祖逖和刘琨的志士之举和美名美德也得以流芳百世。在当代社会,“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少被人提及,其内涵的精神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为当代人所学习和仿效。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立志报效祖国的胸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期,包括当代的和平盛世,人们都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存在各种暂时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经演变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继续宣扬“闻鸡起舞”的报效国家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并不是说让大家都早起习武练剑,而是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情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服务,报效祖国。在当今社会,这种“闻鸡起舞”的爱国精神,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学习各种技能武装自己为国家事业发展献一份力,少一份无谓的质疑,多一份宽容。

      我们相信“闻鸡起舞”的典故还将继续流传下去,警醒后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要时刻怀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二、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用的是什么计谋

    《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用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典故

    公元307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的水泄不通。当时守城的并州刺史刘琨指挥两千守军沉着应战,英勇抗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查。看到周围的环境这样凄凉,觉得自己孤立无援。于是他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啸。这一声长啸使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

    于是他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五弄》。胡笳曲既悦耳动听又哀伤凄婉,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他们士气低落,无心作战,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只好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扩展资料:

    刘琨精通音律,创了《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五首琴曲),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曾经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一说指挥一队士兵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将军看将士已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是其代表作。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尚、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表达了对晋室的忠诚;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刘琨传世的诗作有:《扶风歌》、《胡姬年十五》、《答卢谌诗》、《重赠卢谌》。

    三、刘琨的典故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生平
      早年生涯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祖父刘迈、父亲刘蕃都曾出任高官。年轻时和祖逖要好,相约要做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一词便出自他们二人的典故。但同时他也喜好奢靡虚浮的清谈风流,是以大富豪石崇为首的“二十四友”的成员。
      八王之乱
      刘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执政后,刘琨任记室督,又转从事中郎。刘琨的姐夫是司马伦之子司马荂,所以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被委以重任,从而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斗争中。司马伦篡位后,刘琨迁太子詹事。
      永康二年(301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聚兵数十万进攻洛阳。四月,司马伦以刘琨为冠军、假节,与孙会率领三万宿卫兵迎战司马颖于溴水(原出河南济源县,经孟县入黄河),因而麻痹轻敌,加之各部互不相从,不能统一指挥,司马颖趁势发动反攻,大败而还,因焚烧了河桥,才得以自保。
      随著前线兵败,司马伦亲信、左卫将军王舆与洛阳城内诸将起兵反司马伦,率兵700余人由南掖门攻入皇宫,杀孙秀、孙会、士猗、许超等,囚司马伦,旋即赐死,迎惠帝自金墉城还宫。随后,司马颖、司马颐进占洛阳。司马颖又派军南下阳翟,配合司马冏击降张泓等。六月,司马同率军数十万入洛阳,诏为后司马,执掌朝权。司马冏因刘琨父兄名望很高,故未加罪,并且以其兄刘舆为中书郎,以刘琨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
      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范阳王司马虓引刘琨为司马。
      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王司马越执政后,以司马虓代刘乔为豫州刺史,刘乔举兵抵抗,刘琨率领突骑5000救司马虓,兵败与司马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却陷于刘乔。司马虓领冀州,刘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骑800,渡河击败刘乔,才救还父母。接著,刘琨又与司马虓连败司马颖部,以功封广武侯,封邑2000户。在“八王之乱”中,刘舆、刘琨兄弟陷得很深,充当了这些人的帮凶。
      征战并州
      光熙元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在此两年前匈奴王刘渊趁八王之乱已在并州起兵建立“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前赵。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元嘉元年(307年)春天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已成一座空城。刘琨在左右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东晋在匈奴敌后的少数几个割据政权之一。
      当时的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试图染指中原的拓跋鲜卑的代国,东面是和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盟,和前赵石勒等大将的战斗互有胜负。一个叫徐润的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得到刘琨的重用,此人无能而飞扬跋扈。奋威将军令狐盛进言要刘琨除去徐润,反被徐润诬杀,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继位,封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此时石勒在晋阳的东南襄国(今河北邢台)拥兵割据,势力日盛。他修书刘琨假意降晋,出兵消灭与刘琨有矛盾的王浚,而刘琨作壁上观。
      建兴三年(315年)前赵刘曜击败刘琨,但因要攻打长安回兵。刘琨被晋愍帝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次年刘曜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劝阻全军尽出,中了埋伏大败,丢了并州,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建武元年(317年),刘琨率段部鲜卑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投入大牢,并于次年6月22日缢杀。
      文化造诣
      音乐
      刘琨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曾经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一说指挥一队士兵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诗文
      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诗》更是其代表作。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子牙、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表达对晋室的忠诚。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后人纪念
      后来有很多人创作了诗作,纪念刘琨在社稷将倾之际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譬如李白“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陆游“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和“鸡唱刘琨舞,牛疲甯戚歌”,文天祥“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连踪起幽并,只手扶晋室。福华天意乘,匹磾生鬼蜮。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李清照“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等。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避地司空原言怀 李白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睹军回戈 韦庄
      关中群盗已心离,关外犹闻羽檄飞。御苑绿莎嘶战马,禁城寒月捣征衣。
      漫教韩信兵涂地,不及刘琨啸解围。昨日屯军还夜遁,满车空载洛神归。
      八十一吟 陆游
      八十古云耄,吾今不啻过。山程雨芒屩,水宿一渔蓑。鸡唱刘琨舞,牛疲宁戚歌。春寒欺短褐,将奈此翁何!
      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 陆游
      买醉村场半夜归,西山落月照柴扉。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蜀州大阅 陆游
      晓束戎衣一怅然,五年奔走遍穷边。平生亭障休兵日,惨澹风云阅武天。
      戍陇旧游真一梦,渡辽奇事付他年。刘琨晚抱闻鸡恨,安得英雄共著鞭!
      刘琨 文天祥
      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连踪起幽并,只手扶晋室。福华天意乘,匹磾生鬼蜮。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文天祥
      寥阳殿上步黄金,一落颠崖地狱深。苏武窖中偏喜卧,刘琨囚里不妨吟。
      生前已见夜叉面,死去只因菩萨心。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关于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问题,通过《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用的是什么计谋》、《刘琨的典故》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晋末并州刺史刘琨-男儿当自强和闻鸡起舞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 太原城市旅游IP打造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太原城市旅游IP打造和太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推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
    • 烟雨夜读|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一曲胡笳救孤城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烟雨夜读|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