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和我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你都了解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 我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你都了解哪些?
  •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 一、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寒来暑往

    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光明日报记者 秦伟利

    立春时节,北京冬奥会开幕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当晚,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一同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在黄河流域形成后,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时间指南逐步推广。由此产生的大量季节文化和养生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传统养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

    春春捂有度少酸宜甘动静适宜心态乐观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寓意春天的开始。民间有啃萝卜的“咬春”习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陈涤平教授看来,春季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萝卜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同时萝卜具有消食宽中化积,健脾润肺化痰等功效,对预防春节期间食用油荤过多、运动不足导致的消化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雨水节气,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节气之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现象,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之说。“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注意下半身保暖。当然是否‘春捂’也要根据天气而定,‘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陈涤平提醒。

    惊蛰前后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之一,民间部分地区有吃梨的习俗。“这其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惊蛰节气大部分地区雨量增多却很有限,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陈涤平说,“同时梨子富含果酸、铁质、维生素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但对于素体脾胃虚寒、便溏的人,不宜食用梨。食用梨时建议冰糖煮制,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润肺。”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陈涤平介绍,春分时节人体的阳气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孔子言:“不时,不食”,此时食用鲜荠菜、春韭、柳芽、香椿芽、马兰头、春笋、芦笋、胡萝卜等春芽食物最是应时。但要注意过犹不及,在饮食上还需讲究平衡和适量。

    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时至清明,阳气升发又开始呈现加速挺进的状态,为万物带来了更多“生”的能量。清明也是中国传统扫墓祭祖的节日,祭祖扫墓,怀念故人,难免悲伤、思虑过度,陈涤平建议,此时白茶、绿茶(少量)、菊花茶、茉莉花茶是养生佳饮,有助于调和情绪,疏肝和胃。当然清明节也是踏青节,祭扫的同时郊游踏青,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也是一种放松。清明节部分地区有吃生冷食物,吃年糕、青团等风俗,陈涤平提醒这些寒凉、油腻黏滞之品易伤胃阳气,应尽量少食。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期间空气中的花粉和其他颗粒物高于平常,最容易引发过敏症状。陈涤平提醒,过敏体质的人户外运动应尽可能选在花粉指数最低的时候,如清晨或是一场阵雨之后。而随着夏季的临近,南方等地多春雨绵绵,春季要保持室内清洁,避免微生物滋生,还要注意防风除湿。

    夏合理降温饮食均衡早晚运动健康补水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是立夏。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雷雨增多的重要节气。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其忠表示,夏天可以适当补充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绿茶等,苦味食物可以降火祛湿,养心清热。现代研究也表明,苦味食物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炎退热、促进血液循环和舒张血管的作用。

    小满,意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结果,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也预示着闷热、潮湿的夏季即将来临。经常有人认为天气转热后饮食宜清淡,一味地走清淡路线,少吃甚至不吃多营养食物,但荤素搭配,营养合理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李其忠提醒,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消耗的营养物质也最多,所以及时适当补充营养,才能使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芒种,取义于“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之语。“芒种”也称“忙种”,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滋生。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主任中医师邓聪介绍,芒种时节湿气弥漫,一些人会选择紧闭门窗防潮,这反而会加快真菌、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影响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正确做法是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条件者可用空调抽湿。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地表热量还在积累,并未达到最强,然而防暑降温已经提上日程,其中,喝绿豆汤是夏季解暑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中医学认为,绿豆味甘性凉,无毒,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退肿等功效。“但脾胃虚寒或寒性体质的人群不宜使用。此外,患有缺铁性贫血而服用铁剂的人群也忌食绿豆。因为绿豆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不利于人体对铁剂的吸收。”李其忠提醒。

    小暑节气,温度持续升高,三伏天随之而来。民间素有“夏练三伏”的说法,李其忠提醒,就个体而言,无论是传统养生功法,还是现代体育运动,量力而行、有氧运动是基本原则,切不可执迷于“夏练三伏”而强行为之,以免体力不支,伤气耗津,甚至发生中暑昏厥。此外,高温环境作业过久、夏日阳光暴晒太长、人群拥挤导致散热困难等容易引发中暑,李其忠建议,预防中暑,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外出做好防暑措施,多喝凉盐开水、绿豆汤等,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进行预防。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降温也成了头等大事。如今,防暑降温离不开空调,但李其忠提醒,长时间使用空调容易使房间内空气流动性变差,导致微生物滋生,而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引发感冒。因此要注意降低室内外温差,进入空调房及时换掉湿衣服、擦干汗水,避免站在空调出风口前。当然,夏季居室降温,自然通风是最理想的。

    秋进补适当防燥防寒早睡早起走出秋郁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虽然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凉爽。民间素有“贴秋膘”“立秋进补”的说法。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吴义春介绍说,立秋进补要看个人体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处于营养过剩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再食用热量比较高的食物,身体反而会吃不消。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为处暑,“处”含有终止之意,表明暑天即将过去。处暑时节正值过敏期,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每年一到夏秋交替,气温下降,部分人就会出现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症状。吴义春建议,应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系统使用抗过敏药物控制症状,并配合中药方剂等中医药疗法对症治疗。同时必须注意加强锻炼,防寒保暖,增强免疫力。

    白露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有俗语称“白露勿露身”,民间又有“春捂秋冻”之说。对于这两个矛盾的说法,吴义春指出,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该科学地“秋冻”。初秋时节,冻一冻有益健康。晚秋时节,气温下降,一味强求“秋冻”,会适得其反。且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病、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糖尿病患者以及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和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严禁“秋冻”。

    秋分,又称为降分,这一天日夜等长,又平分秋季。秋分后,天干物燥越发明显,防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吴义春介绍,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会出现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可以适当多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以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冷,万物随寒气逐渐消落,再加上“一场秋雨一场寒”,成了感冒高发时期。吴义春提醒,中医对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不区分感冒的类型盲目吃药,不仅不能治疗感冒,可能还会加重病情。针对风寒感冒,感冒前期可以用香菜、葱白或生姜煮水喝,达到解表散寒的作用。针对风热感冒,可选用板蓝根或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据吴义春介绍,入秋之后,人脑内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所以,适当调节心情,到户外走走,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美妙,赶走秋郁。

    冬进补得当注意保暖适度锻炼心态平和

    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更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教授介绍,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而西瓜、黄瓜、苦瓜等因偏凉性,应少吃。

    小雪,是进入冬天后的第二个节气。北方地区由于室外寒冷,衣着偏厚重,室内有暖气,体内热气蒸发,加上喝水少,容易滋生内火,表现为口鼻干燥、口腔溃疡等,吴伟建议,可以喝一些汤水来缓解体内热气,如大白菜豆腐猪肉汤、菠菜肉片汤、羊肉红白萝卜汤等。而且白菜、萝卜都是冬季的应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非常适合食用,也可以喝一些淡茶,如龙井茶、毛尖、茉莉花茶等。

    大雪节气,天气开始变得更为寒冷,大风、大雪、气温骤降会经常出现,吴伟提醒,此时是感冒、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疾病高发期,需要积极预防。除了忌食生冷,多吃些牛羊肉等温性食物外,还要注意保暖,尤其保护好头、胸(背)、足三个部位,防止风邪和寒邪入侵。此外适当早睡晚起和适当锻炼身体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此时的汤谱应用滋补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蘑菇鸡汤等,也可以喝些温中暖胃茶,如陈年普洱、红茶、陈皮生姜茶等。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三九天拉开序幕。吴伟介绍,民谚讲:“冬练三九”,参加冬季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缓解大脑疲劳。不过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冬泳等极端锻炼适合体质健壮、无心肺疾病、无高血压病的人群,一般人群可选择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八段锦、室内器械练习等方式。

    小寒,一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北方民间俗语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之说。吴伟提醒,人体血管“寒则收缩”。冬天为御寒会进食更多高热量食物,这些都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此类疾病风险的患者,需要监测自身血压、心率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调节降压药等用药。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芳香温通中成药等药物救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交接,隐隐中已能感受大地回春的迹象,人体生机勃发之机能也将启动。据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汪栋材介绍,大寒在饮食上与小寒略有不同。首先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健脾理气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我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你都了解哪些?

    引言:人们都应该了解二十四节气,认为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有关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调理身体,从而使自己更健康。所以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在不同的节气有哪些养生的方法,来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一、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中医会认为二十四节气中春夏养阳,秋冬适合养阴。并且天人合一是二十四节气养生中最高的想法。其中立夏是夏季的第1个节气,也是表示夏天要开始了。而小满则标志着夏天的作物要开始成熟了。而芒种则表示仲夏才将将开始,夏至代表着夏天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暑小暑是一年中夏天最热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养阳。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来养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万物的生长运动都要围绕着太阳转,太阳是很好的。并且在夏季适合食用的肉类有牛肉。这时候吃牛肉也是很好的,有助于身体健康。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吃一些姜来去除身体里的寒气。夏天也可以吃姜,夏天吃姜可以散去身体里的热气。所以姜是一个宝贝可以给我们带来健康。

    二、根据节气养生效果更明显

    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养生,效果会事半功倍,因为我国中医上就强调着天人感应人体与自然界都是相辅相生的。所以根据适当的节气来养生,是一项很不错的选择。其实在养生中保肝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我们不仅要有运动也要保证睡眠,调理自己的情绪也要注意饮食。再根据适当的节气进行养肝,效果是很明显的。所以现在让我们一起做养生人,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都要去寻求健康的身体。

    二、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骨筋等组织的机能活劝-无不受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1.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的关系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窒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台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不顺应“四时之法”对人体的危害所谓“四时之法”,是说人类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

    “寒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牛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

    它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舂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

    这段话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3.春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索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②肝主春,肝气开始亢蛊《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舂”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春季六节气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机而动、乘虚而人,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住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定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町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方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静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爪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节气分别对生命健康的影响①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②雨水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裔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⑤惊蛰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④春分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凋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⑤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⑥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4.夏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能悉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在夏季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昼夜晨昏气温的变化也对人体气血盛衰产生相应的影响,人体的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人体阳气的盛衰是随着昼夜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而呈节律性变化的,这就为饮食养生的每日三餐的选择与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人体脉象上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出气血活动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沦》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夏应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意思是指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的脉象也相应上下变动,所以夏天的脉象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阴气渐渐上升,夏天的盛阳开始渐渐下降,这就是夏季阴阳升降、脉象变化的特征。

    ②人体津液外泄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之液体)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正常情况下,人体汗液的排泄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夏又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时补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进行饮食养生要充分考虑这一生理的变化,以及时达到补充人体津液外泄过多而造成的津液亏乏、阴精耗伤的目的。

    ⑤人体心脏与夏相应人体五脏功能都随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体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夏季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季3个月里做到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2)夏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日常生活饮食要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及食物营养,更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舂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②小满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夏日,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时至小满,“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其时,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

    ③夏至夏至以后,太阳逐渐南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舂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④小暑小暑时节,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问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另外,电影亦有同样的作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看完电视后,用肥皂洗脸,可以洗去电视荧屏静电荷带来的污染。但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中暑。

    ⑤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5.秋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入,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致机体阴津枯涸所致。

    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一是燥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胜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龟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证。

    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痫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由上述可见,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性病种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人体生理病理特点而选择相应的饮食。

    (3)秋季六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秋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仔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人们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②处暑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季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肘,应注意机体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电不宜再多食冰糕之类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天气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脯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阴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为最佳果品。

    白露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时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活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

    ④秋分秋分时节,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时节,故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

    三、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关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问题,通过《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和我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你都了解哪些?等多
    • 文天祥有气节的故事(50字左右)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