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洛阳伽蓝记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洛阳伽蓝记和洛阳伽蓝记的介绍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洛阳伽蓝记
  • 洛阳伽蓝记的介绍
  •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梗概
  • 一、洛阳伽蓝记

    序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纟弟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次北曰"阊阖门",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於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  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东头曰"广莫门",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  自广莫门以西,至於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一、洛阳伽蓝记的介绍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在《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简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同,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年-529年)曾官奉朝请,见帝都洛邑极盛时。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尤其是孝文汉化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516-534))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h4g 提取码: 3h4g

    二、《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洛阳伽蓝记》是东魏杨炫之撰写的散文体地理志著作,是一部城市地理专著。
    在东魏武定五年,作者重游洛阳,追忆其北魏洛阳盛时洛阳城内外迦蓝也就是佛寺的兴隆景象,于是写成了这本书。
    全书一共有5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记载了80余所寺庙的方位、兴废。也记叙了宫廷变乱、诸王废立等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历史史实。
    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丰富,取材真实,其中许多资料可以补魏收的《魏书》和《北史》的缺失。
    《洛阳迦蓝记》研究洛阳城以及佛教的重要史料,对研究北魏社会、经济、民俗风情、中外交流均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这本书的地理、历史、文学价值都非常高。

    三、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梗概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在《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简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同,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年-529年)曾官奉朝请,见帝都洛邑极盛时。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尤其是孝文汉化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516-534))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h4g 提取码: 3h4g

    关于洛阳伽蓝记翻译的问题,通过《《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梗概》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洛阳伽蓝记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洛阳伽蓝记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洛阳伽蓝记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洛阳伽蓝记和洛阳伽蓝记的介绍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