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颂扬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林则徐》 观后感800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颂扬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光明网讯(记者 张慕琛)日前,由光明网主办,思享无限独家支持的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奋进新时代”首站——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直播在福州新馆圆满完成,该系列活动聚焦科技、文化、产业等多领域内容,向网友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讲述了1838年年末,虎门销烟前夕,林则徐奉召进京,八次上书向道光皇帝祈请禁烟的一段历史故事。全剧以林则徐的仆人林义作为贯穿剧情的角色,将历史故事置身于会馆之中,引导观众随剧情发展,不断在广场、会客厅、内宅三个场景中进行转换,移步换景中,与演员共同成为剧中人,感受林则徐的艰难痛苦与家国情怀。
《林则徐在北京》直播现场(赵广银 摄)
北京市曲剧团、青年导演陈志飞接受采访(赵广银 摄)
“作为北京的地方戏剧种,北京曲剧有自己的优势。”北京市曲剧团、青年导演陈志飞表示,福州新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脱胎于2019年创排的大戏《林则徐在北京》。这部戏是以实景打造的沉浸式表演,由福州新馆的场景配合历史以及林则徐的英雄形象共同打造。
林则徐扮演者、北京市曲剧团青年演员翟亚龙接受采访(赵广银 摄)
林则徐扮演者、北京市曲剧团青年演员翟亚龙表示,这部剧在此之前已经演过10场左右,此次沉浸式表演在编排上增加了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们的反馈都很不错”。
人民文博(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宗航帆接受采访(赵广银 摄)
作为林则徐在京期间与福州同乡主要居停聚会之处,福州新馆同时也是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人民文博(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宗航帆看,《林则徐在北京》这部曲剧在福州新馆的演出正是恰逢其时。“这出剧目以更新的视角和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们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据了解,福州新馆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为林则徐在京任职期间筹资购置,曾是清代福建同乡居停聚会之处。2019年12月,北京市政府完成福州新馆修缮和布展,场馆对公众开放,以颂扬林则徐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奋进新时代”大型系列直播活动由光明网主办,思享无限独家支持,秀色直播、乐嗨直播、嗨秀直播、蜜疯直播、红人直播全程参与,首场直播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总观看量超过百万,经典故事引发网友共鸣。接下来,“奋进新时代”将通过文化、科技、数字产业等多形式的直播内容,呈现新时代发展的壮丽交响。
来源: 光明网
一、《林则徐》 观后感800字
手打上不来了1.《林则徐》
很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讲述过有关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便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
今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林则徐》这部电影,它真实面生动地再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殖民统治,将大量的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到了广东。他带领广东人民与英国商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率领英勇顽强的广东军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封建
统治者----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听信馋言后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
当影片播放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是一种毒品,长期吸食鸦片,不公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精神萎糜不振。可见,它的侵入,不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们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对它深恶痛绝。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不但灭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只要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败这只纸老虎的。
当影片播放到卖国贼琦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摆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脸时,我心里顿时怒火中烧。我真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这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丧失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是民族的尊严。正因为这些卖国贼的存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遭到侵略者的践踏、蹂躏。慈禧大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正因为她的对内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对外一再卖国求荣,才导致我们的祖国一次以一次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和蹂躏。这些卖国贼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四个字,那就是——遗臭万年!
做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时刻都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林则徐的英雄事迹将激励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为振兴和捍卫中华民族面献身。
2.十月五号看完电影《林则徐》之后写的。
电影《林则徐》绘写了林则徐从励精图治,坚决禁烟到得罪权贵的人生片段。开始的时候则徐看到国人乞讨只为吸几口鸦片…,他眉头紧锁,置办进口大炮遇到困难时眉头紧锁,领发配新疆伊犁的旨谢恩时眉头紧锁,他始终都眉头紧锁,因为他时刻在担心着国民的健康,御敌的武器,自己的救亡图存的宏图壮志能否实现。在别的官员想方设法讨好洋人的时候,只有林则徐站出来,说“如不禁烟,国无可用之兵”。
百姓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戴林则徐,当虎门销烟时,民众像庆祝节日似的吹着喇叭唢呐,笑意荡漾在他们的脸上,融化在林则徐的心里。当炮阵摧毁了英国舰队时,民众对于林则徐的崇拜更是五体投地。然而琦善来了,则徐离开了,离开前则徐看了一眼正在追赶英国军队的农民兵,虽然这一次胜了,可天津已经被攻陷。
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着自己的轨迹。不能要求享受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统治者们感受到其腐朽性。他们习惯了天朝大国的称号,他们习惯了他们所谓的蛮夷之邦对他们俯首称臣,习惯了,就不容易改变,他们哪知,西方侵略者正用他们所未知的方式打开中国的国门。
很喜欢电影的最后一句话:英国侵略者企图用鸦片来麻醉中国,但无数中国人正是因为鸦片而清醒,从此走上强国之路。终于明白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为何国旗护卫队要走一百六十九步。因为中国是从那一年起开始受屈辱,开始觉醒,开始探索,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号角正式吹响。。一百六十九年走来,不知当年的林则徐看到今天想比较当初强大的国力,会发生怎样的感想。一定还是那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历经磨难,渐渐苏醒。1840年的北京一片歌舞升平,但在这安详的背后是危机四伏,是列强对这片古老大地的虎视眈眈,而如今的北京天安门前也同样是狂欢的景象,可我们也必须知道,狂欢的代价是什么?是一代代革命先驱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是无数华夏儿女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信念。正是前辈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我们才更要将它走得踏实,走得铿锵,走得漫长!
3. 对于中国近代史极度痴迷的我,并不满足于历史书上对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只字片语”的,描写。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部能够让我深入了解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电影,我选择了《林则徐》。
不曾想《林则徐》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这使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历史。
《林则徐》这部电影讲述了1839年虎门销烟到1841年三元里抗英这段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这部电影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战英军、三元里抗英这三个著名的历史剪影组成。这三个历史剪影无不展示了我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纵观整部电影,林则徐身上那种“忠义”的精神令我为之叹服。在国家危难,鸦片泛滥之时,他挺身而出,坚决遏制鸦片流毒,这是“义”,面对朝廷的诽谤与诬陷,他沉默无言,平静的几乎难以置信,这是“忠”。但他又为忠义所困,一个“义”字成为他仕途的绊脚石,可他全然不顾,一心一意只为在乱世中苦苦哀号的百姓;一个“忠”字同样成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拦路虎,他一心为民,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他一心为民,得到的是朝廷的猜疑!为了践行“忠”,他离开了爱戴他的百姓,终止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临行时,谁又注意到他平静的外表下那紧锁的眉头,落寞的眼神。
可怜的,在大清国风雨飘摇之际竟还有些人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比如琦善,可他同林则徐一样会在历史留名,只不过叫法不同,一个是流芳百世,另一个叫遗臭万年!
但可怜了,优柔寡断,毁誉参半的道光帝。
不必讲英军的残暴,统治者的无能,官场的腐败。对于历史我们总是不能够很客观,而又有深度的进行概括,我们只能说,林则徐是当之不愧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功伟绩会永远的光耀史册!
4.
观电影《林则徐》有感
——林则徐拯救中国
林则徐是一个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的名字,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的我对林则徐的的了解更多。以前对于林则徐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历史书和人物传记的描述,今天观看了展现林则徐大义之事的影片后,林则徐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丰富、真实、具体。这虽然是部老影片,但其中慷慨义气的场景还是使我频频感动,本来我认为这是一首以林则徐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在1939年的慷慨悲歌,但在影片结束时,我觉得,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一个事实:林则徐拯救中国。
这个结论看起来夸张,但实际分析起来会发现它是有根有据的。 正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19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深受鸦片贸易的毒害:官兵吸食鸦片成风,从将军到士兵无不火枪烟枪一起扛,军队战斗力极弱;官场上贪官污吏讨好洋人,欺压百姓,中饱私囊,官官相互,包庇鸦片贸易,地方官更是与皇亲国戚勾结,党派林立,一片乌烟瘴气;民间吸食鸦片者更是十之七八,人们无心劳动,流离失所,大街上的鸦片馆如餐馆般平常。电影中就有这样令人难忘的一幕:林则徐到民间微服私访,见一餐馆前站一可怜妇人,便给了她一点钱财让她吃顿饭。谁曾想那银子还没在妇人手中捂热便被一中年男子抢去,林正要阻拦,妇人却说那是其丈夫。中年男子匆匆道一声谢然后急切离开,中年妇女登时掩面而泣。林疑惑不解,便跟随那男子来到一处店铺,见那男子将刚讨来的银子往桌子上一扔便在那大烟馆里抽起鸦片来。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罪恶贸易更
5.
《林则徐》观后感
我国历史的辉煌是许多人民英雄用血泪谱写的,林则徐就是其中一位。
那时候,中国并不富强,外国人想出一个“美妙”的方法赚我们的银子。他们高价卖鸦片给中国人抽,就这样,人们“如痴如醉”的迷上了鸦片,一个个面黄肌瘦,重则死亡。鸦片在蔓延。林则徐见了不忍心,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他命令手下把炸弹放在箱子里,假装是去买鸦片的商人,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外国人收下银子并放在火上烤,以试银子的真假。谁知,炸弹遇火突然爆炸,把奸吝的外国人炸得面目全非。“真是太棒了!”我忍不住大叫起来,终于一血耻辱,大快人心。林则徐,你真聪明,真勇敢,民族英雄,你当之无愧。
外国人仍不死心,又去和林则徐商议,林则徐灵机一动把箱子里装满了蜜蜂,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再放炸弹那些外国人就不会上当了。果然这次交易完毕后,外国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知道不能在用火烧了,于是,他们用热水浇箱子。可是,林则徐早已在箱子上挖了个小洞,蜜蜂遇到高温以后,立刻一涌而出,把外国人蜇的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真是大快人心。
由此可见,林则徐多么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呀!他的刚正不阿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他任两广总督时,曾将200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流入大海,这伟大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外国人一段时间内不敢对中国有任何的轻举妄动
林则徐不愧为人民的英雄。和平发展的今天,中国日益强大,令世人刮目相看,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教训我们永远都不能忘怀。建设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许我们成不了名人,更成不了伟人,但我会在平凡的生活寻找理想的真谛,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诺言,平平凡凡也是真呀!
6.
鸦片,这种毒品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清朝,就有许多人吸食鸦片,就连宫里的大臣们中也有人吸食。之后就有了有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
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为了开发殖民地就大量的运鸦片进入中国,疯狂地倾销鸦片,毒害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在当时的统治阶级里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投降派,另一派则是以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清朝的道光皇帝起先是倾向于抵抗派,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从英国商人那缴来的鸦片被集中销毁,当数以万计的鸦片被倒入水中时,水顿时浑浊发黑,想沸腾了似的冒泡,浓烟滚滚。观看的人们敲锣打鼓,庆祝终于把这害人的鸦片销毁了。可与此同时,一个可拍的侵略计划的英国人心中孕育而生。
可是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听信了“投降派”大臣的话,撤消了林则徐职务。
1840年4月,英国政府用保护英商利益为借口派遣大批军舰侵略中国。可他们攻不进广州,便转向定海,然后直扑天津。关天培在这场战役中因为惨败,抽刀自尽。
可中国人最后还是赢了。
这电影,让我看到了英国侵略者的邪恶,和中国人民的团结赶走了强大的敌人。
7.
观电影《林则徐》有感
电影《林则徐》主要记述了林则徐及虎门地区人民抗英销毁烟的历史片段,情节可概括如下:
清朝末年,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销烟。林则徐到任后,先体察民情,然后确立销烟方案,之后下令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林则徐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在收缴鸦片的同时,还改良了港口等地区的武器装备。期间,武少龙放走洋人鸦片走私头目,幸而及时被当地渔民抓回,并送交给林则徐查办。也因此,林则徐召开会议,严打不法官民。他还向当地贪官逼要三万两白银修整炮台。尔后,林则徐与英国大使谈判,逼迫查理交出所有鸦片。同年,查理请求英军出战中国。虎门销烟后,林、杨两位大人继续共图抗英赢得民心。不料,有佞臣进言诬陷林则徐,以致皇帝拆散了再一起共事的林、杨钦两位大人。1840年4月,英军进攻广州不利,遂北上。英军逼至天津港,清帝无能,按英方条件撤林则徐换齐曾。随即,在广州出现了千万百姓为林则徐送行的感人场面。无能的齐曾替英军拆炮台、教民兵。待英军再次攻打广州之时,勇将关天培率部下英勇抵抗,在奋战中,他不幸为国捐躯。英方继而强迫清政府发配林则徐到伊犁,可喜的是,在被发配之前,林则徐见证了三元里百姓抗英取得了巨大胜利。
影片中,林则徐等爱国忠良一心抗英救国,他们销毁鸦片、反击英军等壮举,可谓可歌可泣。而在封建统治下,官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残害忠良,甚至置民族存亡于不顾,一味妥协让步,最终招致列强侵略、生灵涂炭。而英侵略者正是抓住了清朝封建腐朽帝制的劣根,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胡作非为。但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他们使侵略者无法在中国真正长期生存下去,而这也正是我们能走向独立的坚实的保障。
在现今和平时代,林则徐等人的爱国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我们要学习其爱国之坚、之深、之远,从实际生活做起培养爱国精神。在矿大,我会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继续深造,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上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林则徐的爱国故事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 促使林则徐“ 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
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 的状况。
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萌生出“师敌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2、防卫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3、虎门销烟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 (俗称大烟) 。他们的目的,一是用鸦片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 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道光读后深为所动, 即于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使粤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
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1839 年6 月3 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扩展资料:
1、虎门销烟的背景-英国贸易入侵:
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时的中国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走投无路的鸦片贩子在中国受到热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再由兵船运回内陆,开设烟馆倾销毒资全是国民所为。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2、主要影响
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也甚为后人传颂。但是,“虎门销烟”并没有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原因在于,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三、赞扬林则徐被贬后事迹的论文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江之宜
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深情诗作,烛照着中国从古代向近代转折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光焰。
林则徐一生写诗,众体兼备。《林则徐全集•诗词卷》 (以下引诗均据此),有他摘集的联句,如“读书破万卷” (杜甫),“落笔超群英”(李白),“千古风流有诗在”(黄庭坚),“诗名官职称双好”(杨万里),既是赞颂前贤,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的期许。游国恩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的诗主要是政余抒情和官场酬和之作。在粤东查禁鸦片到谪戍伊犁时期的部分诗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对投降派的指责和愤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常不去口’的著名诗句。他的描写西北关山形势诗作,如《出嘉峪关感赋》,气魄雄浑,格律严整,足以表现其深厚的功力。”评价精当,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揭示了林则徐诗的主要特征。
一
从历史发展看,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到了封建末世的19世纪中叶,英国人用先进科技装配的战舰直扣古老中国的大门,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伟大斗争的序幕,林则徐的诗吹响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斗争的号角。
从鸦片战争到谪戍新疆,是林则徐爱国情怀流露于诗作的最集中、最强烈的时期。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途中写诗给友人: “朅来衔命驾锋车,要与愚氓洗鸩毒。欲挽颓波力恐微,试想燎原害诚酷。”他痛感英国走私鸦片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绝续,决心铲除此害,但又预感任务艰巨,深怕烟毒蔓延成燎原之势。所以他一到广东立即雷厉风行,与毒贩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正确的策略和严密的部署,赢得了威震中外的虎门销烟的胜利。邓廷桢豪情激荡地赠诗林则徐,描写这一壮举的气势:“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答以“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负气如虹”,抒发同仇敌忾、气贯长虹的爱国壮志。
然而不久,事态便急转直下。英国侵略军在广东挑衅,受到林则徐领导的广大爱国军民坚决抵抗,未能得逞转而北犯浙江定海、天津大沾口,直逼北京,威胁清朝最高统治者就范。原来支持林则徐的道光皇帝屈服于压力,倒向投降派,无端指斥林则徐“轻启边衅”,并派琦善继任两广总督。琦善一反林则徐所为,拆毁工事,遣散兵勇,媚敌求和。林则徐尽管身处逆境,出于爱国赤忱,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他发动爱国士绅力促广东巡抚怡良上奏揭露琦善私割香港的卖国罪行;他深入抗英前线,作“亡羊补牢”的种种努力。但事权易手,回天无力。一度威慑敌胆的虎门陷落,关天培殉国。噩耗传来,林则徐悲痛欲绝,挥泪含愤撰写了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诗情如烈焰,喷向自坏长城、陷爱国将领于绝境的投降派。
在被贬赴戍的漫长征途上,林则徐回首往事,瞻望前尘,百感交集,发而为诗: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身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过涉占灭顶,坎壈乃自取。
斧锧尤可甘,况仅魑魅御。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食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这些诗,以鲜明的对比,凸现了林则徐在个人厄运与国家危难之间的感情倾向。他不畏玉门关外,绝塞荒途;不惜身御魑魅,万死投荒;不避斧锧之诛,灭顶之灾;念念不忘的唯有祖国安危,一心所系,全在力挽狂澜,制伏“犬羊”,消除“金革”,澄清中原。诗人一路行来,思绪万千,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反复致意,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便迸发凝聚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富含哲理和诗情的最强音。
这些诗,还反映了林则徐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面临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咄咄逼人的武装侵略,危机深重的清醒认识。“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看起来是自谦自责,实质上含蓄着对投降派误国卖国的愤照。因为林则徐深信“民心可用”,“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在军事上,主张“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做到“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长策”,可惜不为最高当局所用,以致落到“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的无奈境地。林则徐感伤“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慨叹“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尽管自己“未雨绸缪”,备战抗击,但多方掣肘,战事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林则徐遥想“烽火照江南”“江东战鼓声”,深感外患加深,国势殆危,自己又被革职流放,报国无门,所能做的只是提醒“须防”列强“蚕食”。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自念一身休咎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前事可悲,后患又大,每一思之,心肚欲裂”。这是历史给一位民族英雄造成的悲剧,也反映了那段屈辱、痛苦的历史投射在林则徐诗里的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林则徐36岁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到66岁以钦差大臣赴广西,病逝途中。除了贬谪新疆三年,长期担任地方高级长官,直至封疆大吏。他满怀“民惟邦本”“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每到一地必察访吏治,关心民瘼,对处于苛政、租赋、天灾重压下的百姓,有着深切的了解与同情,千方百计地施仁政,纾民困。对林则徐来说,忧国与忧民,爱国与爱民是一致的。所谓“上酬国计下民生”,这在他的诗里有多方面的体现。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写了一首为江苏布政使陈銮的祝寿诗:
频年水毁又金饥,凭仗仁怀与护持。
清溉廉泉官贷粟,寒冲虐雪行路糜。
流亡渐息穷途泪,腓字全收隘巷儿。
天意能回民命赎,累君新鬓也成丝。
诗里写江苏采取捐赈、平粜、施粥,收养流民,抚育孤婴,痤埋死者等措施,使流离失所、濒临死亡的灾民稍得缓解。赞扬陈銮,实际上也是林则徐抚苏的施政写照。特别是“天意能回”一句,包含着一段曲折惊险的政治经历。1833年,江苏大水,岁饥年凶。此时,道光帝还下谕旨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林则徐眼见“吴民旦夕就毙”,忧心如焚,“终夜辗转不能已”,上奏痛切陈辞:“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朴,法令亦有时而穷。”道光帝无奈,只好同意缓征。传说江苏百姓闻讯,“皆磋叹聚泣,庆更生”。林则徐却为此担了“将来侍有应得处分,自当独任其咎”的风险。这个出名的“单衔上疏”事件,是林则徐忧民爱民思想最光辉的闪现。
在贬戍西行路上,林则徐仍然心系百姓。当他经焉支山、出玉门关,亲见“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荒村几人家,如棋剩残局”一派民穷财尽的荒凉景象,不禁夜守孤灯,黯然神伤(“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在新疆,林则徐已经是60岁的衰病老人了。他亲自督率民夫,垦荒开渠,力图裨益国计民生,加强备边防边。他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所作组诗《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中,多侧面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穷愁的生活条件,“穷户仅开三尺窦,至今依旧小门闾”;“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他还用维吾尔语音译入诗,“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借债者,本钱谓之阿南普,利钱谓之巴郎普——这是林则徐本人对诗的注释,揭示了回疆贫民在利滚利的高利贷剥削下,债台高筑,生计日蹙的悲惨遭遇。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槛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北疆,行程三万里,赢得了兄弟民族的爱戴。如他诗中写的:“浃岁锋车遍十城,花门嫠面马前。”像林则徐这样长期担任封疆大吏的高官,虽谪处“江湖之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疾苦却还是那样萦绕于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仅见的。
1849年,林则徐自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已到了“宠辱皆忘”的垂暮之年。他那颗殷殷忧民之心跃动不已,即使临近生命终点,还写出了“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的感人诗句。
林则徐关爱人民,必然会把注意力投向“牧民”的吏治。他在《答陈恭甫前辈寿棋》这首诗中写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对如虎扑羊般残民以逞的贪墨之辈,表示了深恶痛绝。他早期写的《驿马行》《病马行》,既同情“饥肠辘轳转,血泪相和吞”的被欺凌者,又鞭挞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可怜虚耗大官粮,尽饱闲人圉人腹”)。
早在1818年,林则徐以京官出差,途遇洪水,得到村民救助,才脱离险境。林则徐作诗感叹说:“噫嘻斯民真天良,解钱沾酒不足偿。我心深感怀转伤,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毋施棰楚加桁杨,教以礼让勤耕桑。”这种善良的劝说当然只能是一厢情愿。这一点,在他久历宦海之后,也认识到了。23年后,即1841年他在给友人诗中说:“鹰隼出尘前路迥,豺狼当道惜身难。”要把豺狼当道的封建官场变成净土,谈何容易!可贵的是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他坚持“民惟邦本”,铸造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品格,这正是他一生清廉自励、勤政爱民的精神支柱。
三
林则徐的诗对道光帝多有感恩戴德之辞。诚然,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主要是由于他的高尚官德和卓越才识,但和道光帝对他的赏识、信任、倚重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不无欣慰地吟咏“最喜惊闻天语奖,虚声增忝越中传”。连无辜被黜,也无怨言,反而说“谪居正是君恩厚”,“雨露雷霆皆圣泽”。有的论者据此认为林则徐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关于这一点,需要作具体的辨析:
一、儒家伦理道德,忠君居首位。对古代的忠君现象,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绪言》中曾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国家建立在祖国的土地和被压迫阶级上面。代表国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会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间人姿态来调和两大敌对阶级的冲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压迫阶级。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国家、君主三者常混同为同一的事物,被统治阶级区别不清楚,统治阶级也未必故意区别不清楚。”“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爱国行动,一般都表现为爱本族的朝代和君主。”林则徐的忠君,在他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是和爱国爱民连在一起的。
二、林则徐熟读经史,对众多皇帝的淫威、昏庸不可能没有认识,只是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环境中难以明言。即便如此,林则徐的某些咏史诗仍直白地非议前朝皇帝。如《汤阴遏岳忠武祠》就有这样的诗句:“不为君王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河朔撼山空”。揭露宋高宗赵构为保皇位,阻止徽、钦二帝归来,不惜屈辱求和,致使坚不可摧的岳家军功败垂成。要不是赵构支持,秦桧是难施其伎俩的。又如《寒溪•相传酂侯追淮阴处》:“一去人惊国士无,重来帝仅呼小儿。早知异日烹功狗,何事临歧系白驹。”借“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批评汉高祖刘邦缺乏知人善任的眼光,以及“狡兔死、走狗烹”,大杀功臣的阴狠。
就是对道光帝,林则徐也不无微词。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在家信中谈及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的出尔反尔,说:“近事翻来覆去,真是不可捉摸,要于大局徒然有损无益也。”道光二十五年一月六日,林则徐在哈密接旨,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他满以为可以“会见金门浩荡春”,并希望在京城“觅医调治”新疆三年受寒积劳加重了的疾病。但道光帝却命他到陕甘,之后又到云贵边疆处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林则徐给友人的诗,含蓄地发出了“除书频忝姓名标,自入关来未入朝”的不平。由此可见,林则徐对皇帝决非“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式的愚忠。
三、当忠君与爱民、忠君与爱国发生矛盾时,林则徐对皇帝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据理力争,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如在江苏“单衔上疏”;在抗英前线顶住投降派“设法羁縻” (议和妥协),力主“以威服叛”,上奏道光“务思上崇国体”(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这些事买有力地说明林则徐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爱国立场,是超越忠君之上的。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关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问题,通过《林则徐的爱国故事》、《赞扬林则徐被贬后事迹的论文》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