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商鞅怎么变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商鞅变法”为大秦帝国称霸,铺平了道路,为何商鞅还必须得死?和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盛了,他为什么还被处死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商鞅变法”为大秦帝国称霸,铺平了道路,为何商鞅还必须得死?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有一位男子从秦国逃亡魏国。
傍晚的时候,路过一个旅店,男子想停下来在店里歇息一晚。
但没想到的是,旅店的老板要他出示照身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
男子说自己没有。
老板说道:
“商君变法,住店得要有证件,没有证件我不能收留,如果我收留了你我就会被问斩”
男子不由得感叹道:“商君变法居然变到这种程度。”
没有办法,男子只能继续赶路。
这名男子就是商鞅。
商鞅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成为商君。
那么他为什么要逃离商地,逃往魏国呢?
商鞅“姓公孙氏,又名卫鞅”,他是卫国的公室,也算出身周朝的宗室,与周天子是一个祖宗。商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刑名之学,后来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虽然公叔痤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可是魏惠王根本没当回事。就在这个时候,商鞅得到消息,听说秦孝公正在招贤纳士,于是他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来到秦国后,四见孝公之后才获赏识。前三次见面不是很愉快,商鞅刚走,孝公就把举荐人景监大骂一顿,他当时是这样评论商鞅的:“他就是一个妄人!”
妄人,就是指一个妄自尊大、只会说大话的人。
这是因为孝公与商鞅是双向面试,孝公在考察商鞅,商鞅也在试探孝公。如果孝公一上来就为帝王之道所动,商鞅很大可能会离开秦国,另寻他心中的明主。因为商鞅从小喜欢的是刑名之学,是法家本色,与一般的迎合君主口味的策士说客不同。
第四次见秦孝公,商鞅给孝公讲了“强国之道”。
这一次,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两眼放光,两人居然一连交谈数天,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
通过这一次畅谈,秦孝公确定,商鞅就是他要找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左庶长,全面负责秦国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1. 废除贵族权利,取消继承特权,设立军功制。
2. 废除奴隶制和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
3.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4. 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
5.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早已准备就绪,但他当时在秦国没有任何根基,那他是如何做到让秦国上下信服的?
商鞅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威信。
商鞅在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柱子,宣布:“能将其搬到北门者,赏十金。”商鞅为什么要做出这么奇怪的举动呢?史书记载,商鞅担心百姓不信任自己。
那为什么商鞅会有如此之忧呢?他不仅是秦国的左庶长,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又是奉国君秦孝公之令,为什么秦国百姓不信任他呢?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其一,秦国曾经失去过信用。
譬如有军功的将士没有按照规定得到赏赐,又或者曾经犯下罪行的王公贵族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商鞅明白,秦国已经失信于民。他要推行新法,不得不采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来重新立信。这告诉我们,信用就像一座沙滩上的砂砾城堡,建起来难,推倒它却很容易。所以,我们要像守护我们最珍贵的财产一般,守护好我们的“信”。
第二,变法的内容前所未有。
商鞅规定,同姓宗亲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贵族名册,享受特权;凡爵位、俸禄,都以军功大小而论其高低。这就是商鞅推行的军功制,这跟秦国原本实行的世袭制截然不同。商鞅担心百姓不敢相信,所以才用南门立木来取信于民。这说明,欲成大事,必先立信。想要做成的事越大,立的信就必须越牢固。商鞅立木之后,百姓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商鞅见后,便加大奖赏:凡是能搬到北门的,赏金五十金。终于商鞅的方法奏效了,有一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便给他五十金,以示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决心将法律颁下来。
此制度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全天下也开始执行统一度量衡的制度,可以说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那么,商鞅的变法就此一帆风顺了吗?新法推行一年,国都的百姓依然觉得新法不方便。商鞅经过观察发现,是秦国的贵族在捣乱。这其中,甚至还有太子。商鞅明白了,他说:“新法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上层阶级的犯法。”为什么呢?太子带头违反新法,破坏的就是“信”。破坏的是法律之信、国家之信、民众之信。对于民众,可以用奖赏来鼓励。对于贵族的违法行为,必须施以严厉的惩罚,以维护其信。
为了让新法更具威严,商鞅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念,于是坚决处罚触犯法律的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惠文王。因为不能直接对太子用刑,商鞅便杀了太子嬴驷的舅舅,又对他的两个老师施加极刑。这一下,秦国上下都信服了。新法终于得以推行。通过商鞅的变法,秦国一举成为了战国的强国,最终一扫六合,统一中国。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
司马迁也提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有怨望者。”
可惜,商鞅此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根本不认为赵良说得对,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如此巨大,新上来的秦王也不会对自己如何。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病逝,新一位秦王为秦惠王,正是当年的太子。
秦惠王新王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以“谋反罪”调查商鞅!
《史记》记载: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惠文王便以谋反的罪名下令追捕商鞅,商鞅得到消息后,于是开始向魏国逃亡。
《史记》记载,商鞅最后在出逃的时候,由于没带证件,秦国边关的客店老板都不敢收留他。客店老板说,我倒是想做你这笔生意,可是“商君之法”很厉害,如果没有证件就收留,会被杀头的。
由于商鞅和魏国之前有“渊源”,魏国禁止他入境,最后商鞅悄悄潜回他的封地,拼命搅动那巧簧之舌,鼓动邑兵跟随自己一道打天下,过好日子。
革命一开始还是颇有些气势的,一度拿下郑县,怎奈一地之力不敌全国之兵,在秦惠王派出的大兵清剿之下,队伍溃散,商鞅战死。
即便是死了的商鞅,秦惠王依然没有放过他,拖回咸阳,再重新走一遍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
秦惠文王即位后车裂商鞅,有人说是因为当太子时与商鞅发生过多次冲突,所以继位立即打击报复,其实纯属无稽之谈,虽然有怨恨,但不至于杀。
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后,却保留了商鞅变法,他深知变法对秦国意味着什么。因此,说一位颇为作为的国君,为报复自己的一己私仇而痛下杀手,未免小看了秦惠文王。所以说,秦惠文王杀商鞅,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或许是因为商鞅位高权重、功高震主,而新君即位,亟需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持自己的权力。且商鞅已完成变法,对秦国来说也失去了价值。抑或利用商鞅之死可进一步打压复辟势力,或者平衡其与变法者之间的矛盾,以保护新法,稳定统治。
最后商鞅在五马分尸时,秦王还说了一句话:“莫如商鞅反者!”别像商鞅一样谋反。秦王说这个话,与其说是说给商鞅的尸体听,倒不如说给那些贵族、士族听的。
这不禁令人感慨"每个变法者在缔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毁灭自我"。像商鞅这样有大局意识、笃诚热情、极身毋二的变革家,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与赞誉。
一、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盛了,他为什么还被处死了?
杀死商鞅的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嬴驷。
从表面上看,商鞅是被公子虔诬陷谋反而导致的,实际上商鞅之死,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原因。
秦孝公在位时期,重用商鞅变法,变法涉及到了秦朝的方方面面,秦国有很多的底层百姓因为军功和种粮成为秦国的新晋阶层,同样,秦国也有不少人因为犯法而得到了处罚。
变法就是改革,是改革就会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商鞅变法也是如此,变法打破了秦国的世袭制,对于贵族阶层来说,这简直是要了半条命,原来贵族一出身就是贵族,一辈子衣食无悠,现在不行了,贵族也要靠军功才能获取爵位和晋升,当既得利益被打破时,有多少贵族恨商鞅就可想而知了。
商鞅动了所有贵族阶层的奶酪,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阶层,公子虔只是秦国贵族的一个代表而已,在他的身后有着一个为数不少的贵族阶层,秦孝公在世时,一心维护商鞅,并时时为商鞅扫除变法的障碍,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秦孝公也毫不客气。
秦惠文王嬴驷在当太子的时候犯了法,因为他是太子,不能受罚,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代为受罚,公孙贾被罚在脸上刺字,公子虔被罚割去鼻子,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幕后支持商鞅秉公执法。
秦孝公去世之后,所有受到打击的贵族阶层,就把废除变法的希望放到了新君秦惠文王嬴驷的身上,以公子虔为代表的贵族打击商鞅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变法,这与吴起在楚国变法所受到的遭遇是一模一样,楚悼王一死,吴就就被贵族所杀,而楚国新君即使,就把这些参与谋刺吴起的贵族,以不尊重楚悼王尸体为由全部杀掉。
而秦惠文王嬴驷之所以杀商鞅,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安抚贵族。
新君即位是需要获取支持的,是任何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上台所做的第一件事,所以秦惠文王明知道公子虔陷害商鞅,仍然派人捉拿商鞅,商鞅不愿意被抓,于是逃走,但没有收留他,走投无路之下,商鞅就真的谋反了,结果兵败被杀,还被施以车裂大刑。
秦惠文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安抚秦国贵族,获取支持,争取一部分民心,但仅仅只是安抚罢了,秦惠文王一点也不糊涂,他看到了商鞅变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只同意了杀商鞅,而没有废除变法 ,因为变法是维护了国君的利益,这就是秦惠文王高明的地方。
二、夺取权力。
商鞅在秦国变法20多年,官至左庶长,获封商君,在秦国有着巨大的威望,秦国没有人不知道商鞅,但却有人不知道秦国新君,商鞅在秦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新君秦惠文王,而且商鞅在秦国很有权力,在秦国上上下下提拔了一大批新晋官员。
虽然商鞅根本无意谋反,但在新君秦惠文王眼中,对他的权威构成了威胁,封建社会君王是最高统治者,不能容忍还有其他的威望、名义、权力超过自己的,再加上秦惠文王刚刚即位,新官上任还要烧三把火呢,更何况是新君即位呢。
为了夺取商鞅手中的权力,放任公子虔等人陷害商鞅,然后顺水推舟杀了商鞅,之后秦国人人都知道新君杀了商鞅,秦惠文王的名声就建立起来了,威望也就有了,商鞅手中的权力更是被新君夺走,一朝君王一朝臣,说的就是新君杀旧臣,秦惠文王也是如此,所以他要杀商鞅。
二、商鞅为秦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秦国为何还将他置于死地?
因为他失去了秦国上下的人心。商鞅的变法让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他的变法措施在他被处决之后仍被沿用。但是正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坚持改革变法,得罪了朝中权贵,在变法阶段又需要立威立信,之后更是使用酷吏,从而也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变成了一位杀人如麻的恶官。这也是他最后被秦惠文王施以车裂之刑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秦孝公时期,商鞅受命实行变法,意图改变秦国现状,然而受到了各种势力抵制,但是因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所以他才能顺利的完成变法。商鞅南门立柱,以信取人,让百姓知道他说话算话,国家的法律也不会偏袒权贵,然而商鞅并没有意识到变法不仅仅只取信于民,还应该一心为民。他变法期间一律用极为严苛的律法处理犯人,每天被施以酷刑的罪犯不计其数,他还主张压迫百姓剥削财产,让百姓只能依靠国家生活,妄图以此控制百姓,维持国家良好秩序。
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他们只能鼓动太子嬴驷去找商鞅的麻烦。商鞅知道后刻意躲避嬴驷,但还是被逮到机会,嬴驷故意问商鞅新法并没有给百姓和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废除掉。然而商鞅不敢和他争辩。事后只能上报秦孝公,反对变法可是大罪,但商鞅说明太子并非有意反对新法,背后一定有人蛊惑。于是秦孝公下令,嬴驷反对新法,但因其是太子,身份尊贵,改由其老师代为受刑,之后便再没有人敢反对新法。
秦孝公在时,商鞅有他作为靠山,被他得罪的人都只能忍气吞声,但是新王上位之后,马上跟商鞅算旧账。秦惠文王的做法并无不妥,如今新法已经完善,处决商鞅,不仅能收服权贵的心,又能以此为借口清除朝廷老派臣子,借此立威。虽然商鞅为人处世不如意,但他却是真的一心一意为国家着想的忠臣。
三、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作为大功臣,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
因为商鞅提出变法正是因为秦始皇治理国家不当,商鞅才能提出能够增加国力的变法计策。这令秦始皇非常愤怒,在当时,变法就是对皇帝治理国家方式的不支持,自己提出建议,认为这样能够改变国家的力量,这是商鞅没有想到的。历史上都记载秦始皇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不为天下百姓考虑,没有将江山社稷记在心上,日日只知道在宫中游戏玩乐,虚度时光。
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变法可能不是只有商鞅想到了,可能多位朝廷大臣都想到了,但是害怕秦始皇的残暴手段,所以一直没有上书,而商鞅提出来了,就意味着要接受秦始皇的愤怒,所以惨死。这是提出变法的后果,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皇帝治理国家不当的建议,这样的书面文章,必然会引得秦始皇愤怒不已,所以赐死商鞅。
秦国时候,秦始皇为了独自掌有权利,将跟随他立下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都斩死了。商鞅提出变法,就要想到秦始皇的残暴,提出变法就是对皇帝提出质疑,所以历史上提出变法的臣子们都没有好下场。商鞅提出变法,被秦始皇赐死,王安石主张变法,被车裂。这都是在朝廷为官时听出变法,引得皇帝愤怒的后果。秦始皇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所以当商鞅提出变法的时候他非常愤怒。
商鞅作为朝廷臣子,自然会考虑天下百姓和国家安康,但是这是皇帝的事情,臣子只需要辅佐好皇帝即可。这是商鞅僭越了啊。换句话说他将秦始皇作为了能够实现他想法的桥梁,一旦实现,世人就会知道商鞅的功劳。
关于商鞅怎么变法的问题,通过《商鞅为秦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秦国为何还将他置于死地?》、《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作为大功臣,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商鞅怎么变法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