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

《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教育家孔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
  •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有哪些借鉴意义
  • 一、《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

    10月3日,《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汤有祥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的故事》《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首发式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浙江安吉县举行。

    两本新著的负责人黄胜平介绍,《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汤有祥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的故事》一书,对汤有祥先生近四十年的办学实践和事迹进行了全面的记述和描写。《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书,以我国民办教育的鼻祖、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来观照上墅学校汤有祥先生近四十年办学事迹和经验。同时,全面总结研究了汤有祥先生一系列具有探索和创新价值的教育事迹,包括他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育人机制、评价机制、办学实体等。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贺信中说:“汤校长被称为平民教育家,追踪孔子几十年所做的事情,是孔子思想当代的传承和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委员、中国民进中央副主席、原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在致辞中表示:“这两本书详细地叙述着、记录了汤有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这是上墅教育集团发展的记录,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真实写照,是上墅教育集团,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上墅教育集团宝贵的精神财富。”

    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州市委主委李红表示,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创办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汤有祥校长38年来一贯坚持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和“教育要使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湖州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校长汤有祥在致词中表示,在“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举行首发式,既是对学校38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总结,也是谋新篇的一次宣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首发式后,举行了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浙江大学教授吴华、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光成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孔子指出来,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要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了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来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这种教学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有哪些借鉴意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同时也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直到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时代的价值之光,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发掘探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以德为本

    培养至善至美的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家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都是以人的塑造为核心,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在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从孔子教育思想的以下几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1.重视受教育者的德育教育。

    孔子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教育在人的道德培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渐渐相差很远了,从而肯定了教育改变人道德品质的作用。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来担当爱人济世的使命,所以把德行一科,放在政治、语言、文学等科之首,把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人的素质最核心的是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关键。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教育怎样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此他的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仁”,要把人培养成为有仁德的人,成为志士仁人。所以,孔子强调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导之以德,使其学会怎样做人,进而成为“仁人”。学会怎样做人,是培养人、改造人和自我修养的根本问题。“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用历代文献、社会生活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文”是文化知识,“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孔子的道德教育强调要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使人具有孝悌、忠恕、诚信、刚毅、勇敢、自强、进取、勤劳、节俭、谦逊等品德。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贼”、“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冲突的关系,儒家的德治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做是最好的学问。

    2.讲信用善交往。

    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以为是贤者必备的品质。提出“敬事而信”、“谨而信”。因为“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信”,并多次强调“信”:“信则人任焉”,“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这足以说明,孔子认为“信”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不重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必备的资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尤为赞同“主忠信”,“民无信不立”,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并称其为“德之贼”。

    总之,在孔子看来,“信”即是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与人交往必备的品质。在提倡诚信的当今社会,诚信教育更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朋友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结交朋友需讲信用,此为最基本的准则。所以孔子一再强调朋友之间要彼此信任,要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对对方负责,要坦诚相待,毫不猜忌,正所谓“言忠信,行笃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当一个人许诺如何事情时,他实际上就表示了他完成那件事情的决心”,“如果他失约的话,就使自己会受到再不被人信任的处罚。”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要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以友辅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注重行为举止,加强礼貌修养。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国以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孔子看来,“孔”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不知“礼”是有危害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民不偷。”因此他自己从年轻时就学“礼”,培养学生时,又以“礼”来塑造学生,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站得住,就必须懂“礼”,用“礼”来自我塑造。为此,孔子还提出了“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道德德育的内容有其时代的烙印,但其中一些理念仍能对素质教育进行道德教育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应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吸取有用的经验,以丰富素质教育中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打破单一注重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受教育者以知识、理智、情感、审美、政治、身体、技能等多种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贯穿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中、信。”并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学生。所谓“六艺”,指礼仪、音乐、射箭、驭车、书法、算术等方面的内容,礼、乐、书、数是文,射、御是武。他教文化的场所有杏坛,教武功的场所有射圃。它既包括了为人处世的教育,又包括了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通晓六艺者72人。“文、行、中、信”可以说是孔子制订的教学大纲,这说明孔子在数学中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给弟子,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则包括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基本要素,是通贯古今的教育方针。

    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统一,从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呢?孔子认为可以这样去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本人不但身体健壮,而且多才多艺,喜歌乐舞,自身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习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志向、能力等差别进行引导、启发,以便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平时,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程度,熟记在心。在教学中,他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大小,进行不同的指导。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语录,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及时而恰当地予以针对性很强的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所以教导学生对待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孔子到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入太庙,每事问”。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任何时候到哪里都在学习。正如我们现在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敬佩和采取的。

    在教导学生时,孔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可见,孔子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理论有着非常近似的主张。

    三、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想,但必须通过教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育实践。所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提高教育素质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1.以身作则以“信”立教。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他特别关注“信”品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孔子认为,教师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对“狂而不直,恫而不愿,悾悾而不信”之人不屑一顾,甚至主张以“信”治国,“民无信不立”。孔子指出,具有忠信品质的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君子,但自己已经达到了堪称忠信模范和学习楷模的程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自己已经达到堪称忠信的模范的程度,因此他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弟子们万分的敬仰。教师的信任是一种深切的教育真诚,学生对来自教师的信任存有诸多热望和期待,学生的自信亦由教师的信任慢慢塑造而来的,可见,信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和人格魅力所在。

    2.教师要善教。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门具有艺术特性却又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综合艺术。它要求各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孔子认为教师要“循循善诱”,注重启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掌握施教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抓住了时机,还应该注意教师的言语讲授,必须做到语言简练而析理透彻,论述深奥而道理却不晦涩,举例典型精当又能说明问题。善于运用对比、比喻等语言艺术,尽量做到语言幽默诙谐,旁征博引,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精彩生动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得长足的进步。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切忌死记硬背现成知识、照本宣科、满堂灌、急急忙忙赶进度,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丝毫不从学生的内在兴趣出发,没有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能否巩固掌握,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一丝不苟的填鸭机器,学生只是被填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与孔子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及“愤悱启发”的教学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结果也大相径庭。

    3.教师还要善学。

    孜孜以求,不断获取新知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特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长期地、不间断地刻苦学习,随时获取新的信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阵地,具备超前意识。由过去说的“一桶水”,变成是“长流水”。孔子以自我修身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发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有像孔子这样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不至于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淘汰。

    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二千多年,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套用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诲。“温故”不是我们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它只是途径,“知新”才是目的所在,“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温故”是形式,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知新”是形式,体现着创新性。“温故”为了“知新”,“知新”必须“温故”,在保守的形式背后,跃动着的是创新的生命活力。“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尊重和利用,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待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既不可能事事从头开始,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行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继承传统中实行创造性转换。继承孔子教育思想是“温故”,是对传统的回归,是站在既有的文明顶峰;创造性转换则是在解决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课题的过程中对具有传统的再创造。“温故而知新”的特色在于,创新采取了继承传统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正快速迈向现代文明社会,这就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又要选择和吸收孔子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合理成分,为今所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一定会闪烁其价值之光,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教育家孔子的问题,通过《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有哪些借鉴意义》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家孔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教育家孔子(3)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