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赤胆忠诚,以言报国-看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

赤胆忠诚,以言报国-看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魏征进谏图的作者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赤胆忠诚,以言报国-看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和虚心纳谏,忠心进谏的君臣事例至少三个(没有 邹记!我学的就是他!正反事例都要,越多越好每个 200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赤胆忠诚,以言报国-看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
  • 虚心纳谏,忠心进谏的君臣事例至少三个(没有 邹记!我学的就是他!正反事例都要,越多越好每个 200
  • 古代劝谏的故事有哪些?
  • 出师表的观后感 可以写 诸葛亮的精神 300字!谢谢
  • 一、赤胆忠诚,以言报国-看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

    序言:进谏传统,自古有之,历朝历代的史料记载中,流传着很多君臣之间进谏故事。回溯历史,尧舜禹时代的"谏鼓"、"诽谤木",算是最早的官方记载进谏措施,之后"登闻鼓院""登闻鼓厅"等官方进谏机构的设立,都为臣民开辟了较为宽广的进言渠道,打开了畅通的进言绿灯。甚至到清代,为了树立君王从谏如流的良好形象,官方会下求谏书,收纳臣子的意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小说创作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除了描写荡气回肠英雄好汉的故事外也叙述了大量的赤胆忠诚、动人心魄的进谏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进谏故事,看看他们背后的隐秘与伟大。

    三国演义插画版

    一、 带着镣铐起舞——谏官的两难处境

    进谏的历史,与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帝王制度有密切关系,为了维持一个朝代的永续和长久,也为了限制帝王的一言堂,谏官应运而生。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借助史料来提点皇帝作出英明的利于朝代发展的决策。在浩瀚璀璨的历史史料中,关于谏官的记录多如牛毛,也从侧面充分凸显了谏官的重要性。而进谏在历朝历代也都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完成从政的一个主要途径。通常,会将谏官的职位设立在君权之下,既能便于进谏,也不至于撼动皇权。如何摆正谏官在各朝代中的位置显得至关重要。

    唐朝魏征进谏的故事

    1、 找准定位,明确职责——谏官的生存之道

    "直言以劝正",是谏官的工作职责,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勇于说真话,弹劾那些违法乱纪的臣子,以此来维护本朝本代清正廉洁的风气。同时对皇帝的行为进行监督,在皇帝做出一些不妥的事情时,要及时进行规劝。总之,就是要找别人的麻烦。所以,在历史上因言获罪的谏官比比皆是,如何能够避免谏官成为因言获罪的牺牲品,表明进谏动机显得特别重要。谏官是君王所设,所以自古谏官都要以服务于皇权和君主为己任,一心一意忠诚和服务当权者,不能凭借一己私利,滥用手中的职权,随意弹劾大臣。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在现实中实践这一理念才能极力避免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陷自己于危险之中。

    2、讲求方式,保证效果——谏官的职业技能

    在明确自身定位之后,谏官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毕竟是要给君王提意见,要讲求方式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在史书《白虎通·谏诤》中我们看到历史上进谏大致有五种形式。其中暗示和委婉的方式最受推崇,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这种方式也成为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一种进谏方式。其实比之更高超的进谏艺术是不明确进谏还能让君王心领神会达到进谏的效果,但这对君王的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毕竟历史上君王的层次也是良莠不齐,暴君昏君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再高超的进谏还是要依托于君王的资质来实现这也算是多少代谏官在常年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的工作精髓。作为一种君权的制约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还不至于开罪于皇权,一直是谏官最重要的一种职业素养。

    历史留名的谏官——比干

    3、规则先行,执行有力——谏官的道德准则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儒家思想中,进谏是一个非常讲究艺术但也非常注重道德的行为。委婉的进谏可行,但如果这种进谏达不到效果时该如何,儒家也明确提出在委婉和暗示不起作用的时候要辅以其他直接的进谏方式。因为忠诚是道德准则,不能因为贪生怕死而失去了这个职业最高的道德要求,这种思想受到中国广大的士大夫阶层的一致认同,所以在历史上才出现了那么多因直言进谏而命丧言场的忠诚勇士。对于君王来说,自古有"天子不杀诤臣"的说法,将君王架在了一个道德的高点,也从另一方面限定了君王对谏官的滥用职权,给谏官形成了一种道德的保护外衣。

    唐朝历史上有名的魏征进谏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魏征作为唐朝有名的谏官,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在魏征眼里,皇帝是万民的,所以皇帝的所有行为都要服从于朝代江山,所以他能够关键时候鼎力直言,不管不顾。他的正直之所以能够彰显,是因为他幸运的遇到了气量宽宏的李世民。如果换一个皇帝,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来书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进谏双方都能做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谏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就是一个摆设。进谏双方都需要克制,君王要做好姿态,谏官要讲求方法,才能真正发挥谏官的作用。由此我们对谏官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也熟悉了进谏对于朝代的重要性,还明白了进谏方式的艺术性,那么接下来就进入了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三国,在那里看看进谏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历史留名的谏官——包公

    二、进谏文化的缩影——三国演义里的进谏观念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是借蜀、魏、吴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人物原型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加工而成,反映三国时期各类的社会矛盾冲突和时局动荡巨变。当然必须明确,作为一部小说与正史对照还是存在较大的事实出入的。说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进谏,在三国的小说里蕴含了大量的进谏故事,涵盖了上至文臣武将,下至夫妻父子之间的进谏,也囊括了几乎历史记载中所有的进谏形式。在这些故事背后,小说表达的是被理想化的进谏思想, 也可以看成是我国进谏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国演义》影视剧何进剧照

    1、艺术加工的进谏故事——暗藏深刻的进谏理想

    在小说中描写的关于陈耽为了救刘陶而进谏汉灵帝的故事,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置自身生死于不顾,为国尽忠的谏官形象。但在史书中,真实事件并非如此,小说里因为进言而激烈的君臣冲突并没有真实发生过,甚至陈耽的进言都找不到史料记载。在三国的小说里,这样被极端化描写的进谏故事随处可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说一方面是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而对历史进行了不少的艺术加工,另一方面也是深受中国古代进谏文化的影响之下的理想表达。将进谏理想加工进了故事情节,既可以为故事发展埋伏笔,又可以表达对进谏理想化的追求,同时更是作者深入思考朝代兴旺之后的一种隐喻,借用进谏这一行为进行了艺术发挥。

    汉灵帝

    2、极端化的进谏叙述——进谏文化的缩影

    小说除了需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需要用高超的叙述说法才能达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阅读效果。在三国的进谏故事中,除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戏剧的冲突性,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极端化的叙述方式。在描写吕布、孙策等君臣进谏的故事情节时,小说使用了大量重复的叙述形式,重复表示强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种艺术表达。同时,小说还通过使用各种递进式的进谏表述进行再强调。比如在要不要斩杀宦官这个问题中,作为灵帝的外戚何进不听劝,执意要杀,于是作者就借用了近六次的递进式进谏来表达谏官的忠诚,同时用来反衬何进的昏庸。使用比较极端化的叙述手法,作者去讲述这些进谏故事,一方面是为小说的生动性服务,另一方面更是对伟大的进谏文化致敬。表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忠诚的进谏理想与险象重生的进谏现实的对比和反衬,进而传达出一种在现实和理想挤压下艰难前行的进谏文化。

    《三国演义》影视剧照

    三、文化心态的真情流露——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

    我们从三国小说的进谏故事中解读出其背后的进谏理想和进谏文化,但只要再细细品读也许小说想表达的还不止这些。比如在小说中,在决定是否要讨伐吴国的时候,刘备与下属之间因为进谏而起纷争的故事,作者是使用不断重复的叙述手法,将进谏故事冲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想表达的不是刘备的不善倾听、昏庸无能,更想传达的是刘备因为情谊而坚守的底线,结合小说最经典的桃园三结义情节,将兄弟义气与国家忠义摆在一起,相互依托进行了一场"公""私"制衡的深入探讨。一边是家国大义,一边是结义兄弟,这两种情感的不断纠结贯穿着小说的大半,在面对两种都是正义情感的两难抉择时,小说想塑造刘备这个故事人物的至高悲剧性,借用进谏的形式也是表达一种历史的悲剧。

    《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同样的情节还出现在诸葛孔明与底下人在关于北伐的进谏故事里。虽然史料也并未记载,如此重要的情节没有记载可见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创造。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具备北伐的条件,而且诸葛还执意北伐,并且要亲力亲为,呈现出一个毫无悬念的对错之争。小说用这种叙述进行表达,想呈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进谏和拒谏的君臣故事,而是暗暗赋予了这个故事背后更深的文化心态。进谏的坚决与拒绝纳谏的决绝形成巨大的反差,本质上是正确的常识和正确的道德之间的较量,是三顾茅庐的"恩"和生死相托"义"与一眼能看穿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较量。众人的卖力劝谏与诸葛的丝毫不改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于是直击人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弘扬的仁义道德的至高表现。这也是三国故事里进谏故事背后的文化心态和隐秘含义,借用进谏这一行为,小说使得人物形象无限接近于道德楷模,以此来传达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家国天下以及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

    《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结语:通过前期了解进谏的历史由来,谏官的两难处境,高超的进谏艺术之后,我们从进谏故事角度入手走进了三国里的进谏故事,《三国演义》的小说好看,是因为里面塑造了大量仪表堂堂,忠肝义胆的偶像形象。但当我们对这些进谏故事进行解读时,看到的是形象更加立体,人性更加复杂,情感更加纠结,情操更加高尚的人物形象。作者用大量的进谏故事辅以极端化的进谏叙述想表达的是这一行为背后的理想寄托,以及对谏官不易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忠诚,仁义、道德的大力弘扬。这些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才更值得被看到,被铭记。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进谏纳谏故事》

    2、《魏征进谏故事》

    3、《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一、虚心纳谏,忠心进谏的君臣事例至少三个(没有 邹记!我学的就是他!正反事例都要,越多越好每个 200

    齐威王治吏给我们的启示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

    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威王纳谏的故事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刘邦纳柬
    汉朝刘邦乃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听了张良的建议,向东进攻,大败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愿意,正要发火,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之后韩信甘心为他所用。

    楚汉相争,刘邦弱,项羽强,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深思!

    中国古代十大谏臣

    常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大多只愿意听和说好话,即便说假话也乐此不疲,言者和听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们,刚正不阿,对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样敢实话实说,犯颜直谏。少数侥幸得遇明主的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们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笔者经认真研究总结,特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谏臣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7、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
    8、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9、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10、杨继盛
      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
      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诏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
      在极权和专制肆虐的古代社会,在“伴君如伴虎”的残酷政治环境下,在多数人苟且偷生、明哲保身之时,他们却将自己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直谏,其超人勇气可钦可敬,其壮烈事迹可歌可泣!今天,专制制度虽已远去,但是残渣余孽仍不时死灰复燃,需要我们警惕,更需要我们能够像上述古人那样敢说真话、敢坚持真理、敢为人民鼓与呼,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二、古代劝谏的故事有哪些?

    1、李斯《谏逐客书》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3、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4、触龙说赵太后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5、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见,后者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为后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褚遂良说:“自古以来的史家传统,就是记录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恶,作为后世的借鉴。只听说君王努力不犯过失,没有听说过要亲自观史的。”

    太宗问:“我要是做了不当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那是我的职责,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如实记录。”
    旁边的另一位大臣插话说:“即使遂良不记下来,天下人也会记住的。”
    太宗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就不在这件事上较真了。从此之后,他对褚遂良更为器重了。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书令的重任。

    6、晏子向景公进谏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7、烛之武进谏秦伯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烛之武说服了秦国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然后秦伯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8、秦朝李斯进谏。一些官吏建议秦王嬴政驱逐所有的客卿,李斯反对并向秦王进谏,李斯并分析了驱逐客卿坏处,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秦王嬴政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同时李斯也得到了嬴政的重用。

    扩展资料:


    劝谏拼音:quàn jiàn

    出处与详解:规劝谏诤唐

    1、元稹 《连昌宫词》:“ 姚崇 宋璟 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2、《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同乡有个举人 朱大径 善口劝谏了几遭,只是不悟。”



    三、出师表的观后感 可以写 诸葛亮的精神 300字!谢谢

    1.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 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 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2.《出师表》读后感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关于魏征进谏图的作者的问题,通过《古代劝谏的故事有哪些?》、《出师表的观后感 可以写 诸葛亮的精神 300字!谢谢》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魏征进谏图的作者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