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勉谕儿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和白为官之道,必须具有.否则还是不当好.古代正人君子为官要审时度势.要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 白为官之道,必须具有.否则还是不当好.古代正人君子为官要审时度势.要趋
  • 国学精典,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从政篇):第二十八章 直言纳谏,勤政爱民
  • 一、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封建社会中作为社会精英的官员在为官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为官经验。文字功底较为扎实的官员会以家书的形式,教诲家人如何做好事、当好官。细品丰富的家书内容,可以从中看到国人的民族和文化因子。

    不忘初衷。个体有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加之社会际遇,才会呈现其人生发展轨迹。个体禀赋强、后天又努力、一定的机遇几大因素集合作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会有所作为。作为官员,做官初衷显得尤为重要。清初的魏禧在《给子世侃书》中告诫后辈:“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迸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魏禧的意思旨在强调作为官员尤其是有能力资质的官员,首先应该请教有所长的老师,同时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运用集聚的智慧去做事、去当官,一定会有“事半而功倍”的显著成效,这是在说明做官初衷的重要性。

    坚毅品格。《尚书》中有“九德”之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九德”是靠“坚毅”来作支撑的。作为官员,从政要讲政治规矩,要划政治底线,要遵守政治道德,这样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支大纶在《示儿书》中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侵润之谮须耳硬”这里提到的诸多之“硬”就是坚毅的代名词。作为官员,在不同单位不同职业,需要立足各自岗位,用坚毅来坚守职业底线和岗位底线。

    慎言慎行。古代官员在长期从政生涯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受到同行的关注,也受到百姓的关注。为什么会受到关注呢?官员的言行代表公务形象,如果不谨慎对待,信口开河、乱说乱议,不仅会扰乱朝纲,而且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混乱。明朝李际阳母在《遗子弟书》中说:“大都世态炎凉,而宦途人多疑忌,议论间,常要小心打点,未可如居乡率心与宦途人应对也。”李际阳母总结古代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原因就在于“皆是小心中做出事业”。紧接着,她告诫后辈为官处世“须慎哉!须慎哉!”

    崇尚礼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待人、礼让为人。作为官员,更应该把谦虚待人、礼让为人的理念贯彻到从政生涯中,这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化。从“仁政”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可以夯实执政基础、维护统治秩序。明代有一个官员叫罗伦,富有才学,当过修撰,他在《戒族人书》中对为官者应该怎样做到谦虚待人、礼让为人进行了论述:“何谓齐家,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奢侈,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其要在子弟读书与礼让。”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在家中能够做到礼让谦虚地对待彼此,就能够在社会中以礼让的精神对待社会大众。罗伦家书中的“忍”“让”不是消极意义上“怯懦”“胆小”的表现,而是在权力过度膨胀后对官员行权的道德限制和约束。清朝乾隆年间担任过河南巡抚一职的尹会一在《示启铨》中也谈到了这种礼让精神:“待亲族,须以敬老济贫为主;待下人,须以宽为主;待多事小人,须以让为主。”通过礼让来增进了解、化解纠纷。

    节俭为上。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强调农业本位。在艰辛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节俭生活的个人习惯。在家国一体思想的指引下,个人节俭这一良好习惯推广到社会与国家中,这一命题仍然成立。在国家治理中,官员如果提倡节俭精神,而且付诸实践,对于塑造良好官场政治生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出身的周怡,当过太常少卿,他在《勉谕儿辈》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作为官员,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开销,应该知足。如果官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节俭生活,把剩下的合法钱财积攒起来,万一哪一天生活急需用钱,不正好能用上吗?何必要用违规手段进行敛财来满足自己过度奢华的需求,这样做一旦被查,面临牢狱之灾,吃一口安心饭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廉洁从政。当然,古代官场也会出现十分严重的贪腐现象。作为正直的官员,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需要额外的钱财来满足过多的欲望,把重心放在做事上,就会得到百姓赞赏。南梁的政治家徐勉在《为书诫子嵩》中指出,廉洁的从政风范是最大的政治遗产,应传授给自己的家人。难能可贵的是徐勉清晰地指出为官与经商是不能混在一起谈论的,也就是今天我们强调的当官不能经商发财,经商发财就不能当官。徐勉认为自己通过从政,国家给予的职位和待遇已经十分荣厚了,如果不去廉洁从政,不把这样良好的家风传下去,怎能对得起国家呢?

    读书干事。古代社会,读书学习是官员的必修课。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做事。清代的毛先舒看到当时部分年轻人没有很好地珍惜宝贵时光,在家书《与子侄》中给年轻后辈予以警醒说明:错过年轻时期最宝贵的读书学习时光,等到“年力向衰”之时,再想学习长本事,为时已晚。作为官员,应该通过读书长本事,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而不是说,在一个重要岗位上,消极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等到想作为的时候已经晚了。清代陈宏谋在《给四侄钟杰书》中告诫晚辈: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实践中去学,不断提升本领和能力。

    担当勤政。元好问有一句诗:“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这句诗强调了为官者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作为基层官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担当,得过且过混日子,是一种不敢担当、不能勤政的惰政懒政。清代聂继模在得知儿子聂焘中了进士后被派到基层当县令,便写下了《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儿子遵照父亲的教导,在地方干出了显著成绩。《诫子书》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在基层为官,不要因为偏僻、担子轻,而销蚀了为官的进取心。要寻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凭借着早已积累和准备好的东西予以应对,能将“有事”化为“无事”。

    (来源:学习时报)

    一、白为官之道,必须具有.否则还是不当好.古代正人君子为官要审时度势.要趋

    一是为官要有真才实学。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古人为官,上朝议事时各立于其位,叫做职位。孔子告诉弟子们,不要发愁得不到职位,应该愁得是自己有没有立在这个位子上的真才实学。不要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中出现了4次之多。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等等,可见孔子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子张请教老师怎样求取官职谋得俸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他告诉子张,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可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要多看,有不懂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感到踏实的也要谨慎地行事,这样就可以减少懊悔。说话少有过失,做事少有懊悔,求取官职谋得俸禄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学会多听多看,就能开阔眼界。学会辨惑释疑,就能获得真知。学会慎言慎行,就能少走弯路。这正是一个人谋生求职必须打牢的根基。

    二是为官要勤政惠民。子张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不知疲倦地去工作。执行政令、推行政事,都要尽忠职守。孔子认为,为政者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政字的含义就是要端正自己,你率先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孔子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郑国为相22年的子产十分赞赏,认为他有符合君子之道的四种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行己也恭”,是指他的操守品行端庄而谦恭;“事上也敬”,是指他侍奉君王认真而敬业;“养民也惠”,是指他教养民众并给予恩惠;“使民也义”,是指他役使民众符合道义。在当时,主要是不违农时,尽量不伤害民众的切身利益。这“恭”、“敬”、“惠”、“义”四种美德,也就是孔子所强调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具体化。

    三是为官要先敬其事,后谋其食。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出仕为官,侍奉君王,首先要恪尽职守,把本职工作做好,获取俸禄的事要放在后面。他把那种不思敬业,只为谋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之为“鄙夫”,也就是见识短浅、品行不端的小人。这种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职位,那就会为了保官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样的人,是不可与之共事的。孔子提出,君子有九件事情要多加考虑,其中三件对为官者格外重要,这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四是为官要求实名,而不能务虚名。求实名,古人叫做“达”;务虚名,古人叫做“闻”。孔子告诉混淆了二者区别的子张:“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所谓“达”,就是秉性率直而又愿意做符合道义之事,善于察人之言,观人之色,每每谦让于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事事通达,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事事通达。所谓“闻”,就是表面上似乎有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常常以仁者自居而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会沽名钓誉,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会沽名钓誉。他告诉在莒父当县长的子夏:“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办事情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他告诉曾任鲁、卫两国之相的子贡,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士”,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说,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之国,决不辱没君王的使命。第二要“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就是说,宗族中称赞他孝敬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长者。第三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说话一定要讲信誉,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子贡和子夏都是孔门的拔尖人才,为官颇有政绩,的确是实现了孔子关于“达”的要求。

    五是为官要光明正大,不能献媚欺君。子路请教老师应当怎样侍奉君王,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君王,但是在必要时要敢于犯颜直谏,当面提出批评和意见。有个叫季子然的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称为大臣吗?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他认为,我们所说的大臣,是指那些以仁义之道侍奉君王的人,如果仁义之道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如今的子路和冉有,可以称得上具备这样条件的大臣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君王吗?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违背道义去杀父亲、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六是为官要坚持原则,进退有度。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要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地学习这个道,誓死捍卫这个道。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为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为不积极努力而贫穷和卑贱,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起来,那也是耻辱。他称赞卫国的大夫史鱼是个刚直不阿的人:“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像箭一样直。他称赞卫国的大夫遽伯玉是个真正的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论语.卫灵公》)。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这个问题,意在强调做官的原则性,不能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二、国学精典,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

                      作者--云清

    曾国藩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也是最高统帅,后人曾称他为“千古完人”。

    他开启了“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代军工厂”,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了第一家大型多功能工业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美称。

    曾国藩兄弟五人,作为家里的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

    曾国藩从小上学,也不是十分聪明,甚至有些笨,有个讲他读书的故事,可以说明他愚笨的程度。

    他上学的时候,老师让他回来背书,很简单的一课,他从傍晚时分,一直复习背诵到凌晨也不会。

    那晚小偷正好潜伏在他家屋梁上,想等屋主背完书睡觉再行窃,可因曾国藩太笨了,文章诵读了一遍又一遍,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到凌晨时分还是没背下来。

    爬在房梁的小偷,听了这么多遍都会背了,等的天亮怒气大发,直接从房梁跳下来,冲着曾国藩从头到尾,把文章背了一遍,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你实在太笨了,而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也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和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覆盖了他人生的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间。

    他经历了四个皇帝:嘉庆(曾10岁)、道光(曾到40岁)、咸丰(曾到51岁)、同治(曾到62岁)。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他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和情感表达,随相隔百年的时空,但给人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书信一样。

    曾国藩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弟们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对弟弟们的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我们的可取之处,诸如教导弟弟们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家书含盖以下几大观点。

    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以保养身体为第一。

    为官之道:

    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与其弟曾国荃频繁书信往来中,也常常教育和警诫其弟如何为官,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等。

    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但是曾国藩却做到了。

    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弟弟的家书中多次提到,治军之道,一切以制度为本,不准任何人违反制度 ,制度为先、赏罚分明、同时更要爱民,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上下一心,才能打胜仗。

    为人之道: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感染力强,其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

    曾国藩不光这样说,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他也做到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

    治家之道:

    曾国藩治家之道十六字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家书中,他还教给儿子学习方法,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彰显了他严父的形象和浓浓的父爱。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曾国藩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而且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他每天记录日记,反思、觉察、纠正自己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自己这样做,也希望弟弟们和儿女们能够仿效,他的观点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观点对后人,也同样有深刻的教益。

    曾国藩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审视自己心灵。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当代家庭教育应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个中深渊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借签。

    三、《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从政篇):第二十八章 直言纳谏,勤政爱民

    家书系列一路品读下来,从各个方面对老曾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老曾是如何从一个只会读圣贤书的士子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完人,相信已经有了答案。那么身在官场的他,心中坚持的理念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老曾读过很多书,号称熟读历朝历代正统史书,因此自命清高,很多时候对各种官场陋习很不习惯,甚至厌恶反感。其次,老曾是一个心系天下、忠君爱国的人,他明白忠君爱国是每一个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天下士子能够团结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老曾是个推崇“明强”、“刚毅”、“自立自强”的人。在他看来,求人不如求己,自立自强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一位做大事的人,要想能够最终成功无非两点:一是心有定见,生出倔强之气,然后处事果敢;二是心中有恒,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这些道理今天看来非常简单明白。遇事心有定见就不会犹疑不决,处事果敢就不会视困难如山,心中有恒就不会半途而废。这些都体现出老曾心中的浩然之气、自立自强,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所在!值得学习!

    1、心系国本,直言纳谏

    咸丰元年五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二十六日又进了一个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目前自己和家人深受皇恩浩荡,在这种时候再不尽忠直言,还等什么时候进言呢?因此趁咸丰元年实行新政的机会,直言纳谏,使皇上心里一天天兢兢业业,断绝自以为是的思想萌芽,这便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用心。现在国家人才不振作,都在小的地方谨小慎微,而在大的地方疏忽大意,人人都习惯于唯唯诺诺、阿谀奉承。希望通过这个谏疏扭转一下朝中的不良风气。

    折子刚呈上时老曾觉得可能会触犯威严,但刚毅倔强的性情也让老曾把福祸得失置之度外。最后的结果是咸丰对这份谏疏没说什么。对此,老曾在家书中继续谈到:从此以后自己更要尽忠报国,不再去顾虑身家性命这些私事。父亲每次家信都教育自己要尽忠报国,不必挂念家里,因此今后然仍然以公而忘私,因国而忘家。这次寄信的底稿不妨抄给欧阳家、汪家及各亲戚族人看看,使他们知道自己愧窃高位也想尽忠报国,不敢唯诺阿谀,否则会玷辱宗族,辜负祖宗的期望。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敢于直言纳谏是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的,老曾作为平时说话办事小心谨慎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足见他心存对国家的忠诚大义。反过来,这里边也体现出老曾性格果敢、刚强的一面。老曾读书是一本不完不读下本直到博览群书、写日记反省自己坚持了一辈子、带兵打仗采用结硬宅打呆仗直到最后胜利。别看老曾一副文弱的书生模样,心中却有一股子倔强和顽强之气,也就是俗话说的狠劲儿。做事情比起狠来,还是老曾你赢了!

    从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年间,老曾从政期间经历了三个朝代,妥妥的三朝元老。粗略算下来、从翰林院起步、到礼部、吏部、湖北、江西、两江、直隶等等,老曾等于将当时朝廷一多半的官职都做了个遍,说他是官场老油条一点都不为过。但实际上,老曾是一个做人、做事、做官都十分踏实的人,用现代话讲叫“实干家”。不管身居何职,他都能够端正态度、认真工作。他做事情既讲究执行力也讲究效率,既能高屋建瓴宏观考虑,也能注重细节把握微观,确实很会做官。

    2、实心办事,勤政爱民

    同治元年,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设厘金关卡的事:长江几百里内设的厘金关卡太多,如果大通再收船厘,恐怕商人们不敢行走,对大局有妨碍,因此自己不准备批准设立。获港厘局分设机构不多,自己考虑改在华阳镇分设,弟弟的所得比较丰厚,对外江水师没有争权夺利的嫌疑,更加妥当。又有件最重要的事,金柱关可设厘卡每月收入五六万款项;东坝可设厘卡每月也可收入五六万,两处都是苏、皖交界,弟弟以本省的藩司职位抽本省的厘税是名正言顺的。

    咸丰十年七月,老曾在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谈到:暗暗观察这些官员管理之道、人心的动向,以及各省的督抚将帅的所作所为,天下似乎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道理。唯以一个勤字报答,以爱民二字报答父母。自己才能见识都平常,很难立功,但守一个勤字终日劳苦。行军本来是骚扰百姓的事,但时刻存一种爱民的心,不让祖先积累的德泽消耗殆尽。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两句话极为扼要,然而好人难以多得,弟弟们也代为留心观察,凡有一技之长的自己决不敢轻视。

    老曾做官既不偷奸耍滑,也不奉迎拍马,更多的是刚正不阿。他是个做事很勤恳的人,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于读书和做事的老曾把这种优良作风也带到了官场中,很多事情都事必躬亲、常抓不懈,可以说他的勤政实干做派是当时官场的一股清流。晚清时期吏治败坏、地方问题堆积如山。老曾早就看到这些问题,经常向朝中提出整伤吏治,并在湖北、两江、直隶等自己先后居官的地方大力整顿吏治,经过他的一番大刀阔斧地整饬,地方吏治民风全部为之一振、焕然一新。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曾看重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一腔抱负,更是曾家一门的兴衰荣辱。老曾进京为官后时刻关注着诸位弟弟的学业前途,并几次将弟弟们接到身边亲自辅导。咸丰年间,老曾创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时又将弟弟们带入军中,一方面是继续锤炼他们增长能力和见识,另一方面也是兄弟同朝为臣、互相照应。作为家族里的领头雁,老曾时刻关心帮助下边兄弟,从政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的对兄弟传帮带,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3、对兄弟传帮带,从政经验倾囊相授

    咸丰八年正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谈到:自己生平的过失是志大才疏,有实实在在的心愿而缺乏实力,所以一事无成。弟弟年轻精力旺盛,这时最适合全力以赴日夜整顿。过去圣贤说要用“猛火煮,慢火温”,现在正是应该用猛火煮的时候。弟弟现在以营务为重,不适合经常看书,但凡做一件事只有专一才能精到,做到专一就不会散漫。荀子说“耳朵同时不听两件事就耳聪,眼睛同时不看两处就明白。”庄子说“集中心志不分散,就凝集成智慧。”都是至理名言!

    同年五月,老曾又给九弟曾国荃去了一封家书:前次说弟弟的职责以能战斗为第一要义,爱民第二,联络各营将士、各省官绅为第三。弟弟身体素来虚弱,如不能兼顾,那就把联络和爱民这两点略为放一放,能战斗这一点却时刻不能放松。弟弟保举了同知花翎,将来克复府城自然还可以保举升任太守。自己不因弟弟得官阶而高兴,而为弟弟做官的才能好过带兵的才能而高兴,将来或可做个刚正廉明的官,切实做几件对老百姓有实惠的事,那是曾家门户的光荣,为兄的幸运!

    老曾的几位从军的弟弟,除了九弟曾国荃之外,其余两位先后战死或病死。湖北武昌、安徽安庆、江西九江以及江苏金陵都是这位“曾铁桶”曾国荃攻克的。按照老曾的说法“自安庆以至金陵,沿江六百里,大小城隘,皆沅弟之所攻取,余之幸得大名,皆沅弟之所赠送也”,老曾对外说的是自己的功名,包括受封侯爵等统统都是依靠九弟曾国荃斩关夺隘、拿下天平天国的功劳。当然,这是老曾的一种谦虚的说法,曾国荃能够不断建功立业,显然是老曾苦心栽培的结果。

    心有定见、生就倔强之气、处事果敢;审时度势、关键时刻勇于直言纳谏;不管身居何职能够端正态度、认真工作,既讲究执行力也讲究效率,既能高屋建瓴宏观考虑,也能注重细节把握微观;以公而忘私、因国而忘家、尽忠报国、无愧祖宗;认真分析总结各省督抚将帅的为官之道,最终确立以勤政爱民为立身之本;时刻关心帮助自己弟弟,从政经验倾囊相授,力保曾家长盛不衰...老曾的这些为官之道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是非常高明的!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二十八章 完 >

    关于勉谕儿辈的问题,通过《国学精典,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从政篇):第二十八章 直言纳谏,勤政爱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勉谕儿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勉谕儿辈(1)

    相关阅读

    • 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勉谕儿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古人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和白为官之道,必须具有.否则还是不当好.古代正人君子为官要审时度势.要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