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木苦依五木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文学应不应该揭露黑暗?揭露黑暗的目的是什么?和小说可以揭露黑幕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文学应不应该揭露黑暗?揭露黑暗的目的是什么?
01、文学不是用来粉饰的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我觉得莫言的这段话说得没错啊!文学本来就不是用来粉饰的。
有人说,莫言之所以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摸黑我们以此迎合了西方的价值观,方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不禁想问,有谁敢保证?我们每个人也去写文章,靠摸黑自身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那些凭此臆想来攻击莫言的人,不觉得这种行径有点下流和无耻吗?
我的言下之意也是说,假如莫言有问题,朝着有错误的地方批评才有力量,才会使人信服和支持。否则,靠着没有依据的臆想,批评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只能突显自己的卑劣。
02、不要为了黑暗而黑暗
教员写作《论持久战》时,批评了两种错误认识,即投降论和速胜论。投降论只看到了敌人的强大,对己不利的一面。速胜论则是只看到了敌人的不足,对己有利的一面。
无论是投降论还是速胜论,都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敌人虽可以战胜但不易战胜,且这两种认识都无益于战胜敌人。在文学上来说,投降论相当于为黑暗而黑暗,速胜论等于是为赞美而赞美,两者皆不可取。
人、社会乃至世界,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它不是只有白没有黑,也非只有黑没有白。人和社会呈现出它美好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黑暗的另一面。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生活中美好与黑暗。
要是纯粹为了暴露黑暗,那从小到大,有谁没有目睹过黑暗?有谁没有经历过黑暗?谁敢说没有黑暗?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阴暗的人与事有的是。为了黑暗而黑暗,揭露的黑暗又有何意义?这样的黑暗不需要揭露。纯粹为了赞美而赞美,也不会有人接受。
说到表达赞美的作品,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逝世的艺术家乔羽。
他是这样说的,“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他还说了,“为人民说话,为祖国说话,为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说话,是作家神圣的职责。
在他笔下的祖国,最先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感情。在大家唱着这支歌时,享受美,创造美,珍惜美,同时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为了这美好的国家,为了让河流改变模样,自己得为她多做一些贡献。
乔羽老爷子的作品没有揭露黑暗,但这不代表老爷子的作品就是不好的,要被否定。相反他的作品非常有价值,传达出积极美好和向上的一面。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唱赞歌,这难道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应有的职责吗?不要说我们了,在西方仍是如此。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在为社会的美好进步唱赞歌,同样脱离不了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主题。
03、揭露黑暗的目的是为什么
我最近在看一部爽文小说——《基督山伯爵》,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仲马。大仲马有一个私生子,同样成为了后来的一代文豪,也就是小仲马。
小仲马的作品销量,虽不如父亲大仲马畅销,但小仲马的思想境界,却大大超越了大仲马。当小仲马的《茶花女》一经出版,大仲马读后非常自豪,给小仲马的回信中称赞道:“你才是我最好的作品”。
小仲马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很好地窥探其思想境界,于我内心同样无比认同。
“任何文学,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的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学。”
揭露黑暗是为了什么?为了批判肮脏与罪恶的黑暗,追寻美好与善良的光明。因此,在小仲马的笔下,是对彼时资本主义下的黑暗和拜金现象的批判,又是对纯洁高尚爱情的赞赏。所以,难怪小仲马逝世后就进入了法国的先贤祠,他的父亲大仲马至21世纪才得以进入。
揭露黑暗必是为了把那些见不得光的黑暗扒出来,让光明照进去,不是为了揭露黑暗而呈现不堪。
此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一部催泪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史上的高分神作,其中也少不了对于黑暗的揭露,就连主角都是从不光彩的那一面展开的。从“批淋批空,批它个乃乃”的连长梁三喜,到“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的副连长靳开来…无不在揭露黑暗。尤其是塑造的靳开来一角,围绕他所揭露的黑暗可谓异常深刻。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分评价,在于它没有简单停留在,只呈现黑暗与不堪的那一面上。它更在于发掘出光明与美好的另一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给予我们一种精神食粮。试想一下,如果这部电影就单纯局限在暴露黑暗上,是否还能赢得大家那发自内心的认可呢?
04、揭露黑暗在于为更多人追寻光明。
两千五百年前,我国诞生了一部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之母《诗经》。从诗经中便可以看出,我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为了某人利益或发泄不满而创作的,而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为了更多人所创作的。
诗经中有一篇著名的诗歌《氓》,我们在高中时期曾学习过,它就有揭露黑暗。然而我们知道,这篇诗歌不止是为了揭露氓的阴暗,控诉为氓所欺骗女子的不幸。它更在于要告诫更多的后来人,千万不能轻易沉迷于,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不能自拔。
所以说,揭露黑暗理应是,为了更多人遭遇的黑暗而去抗争,去揭露。为了让社会进步,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不应是局限于个人遭遇的不公,从而极力去暴露黑暗。
以鲁迅的作品为例,鲁迅笔下不乏对那些自古以来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的歌颂。鲁迅的笔下也不乏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那肮脏虚伪的仁义道德,那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的黑暗的极力揭露。而这一切,决不是单纯为了呈现黑暗。是要通过对这些黑暗的揭露,引导人们去批判和扫除黑暗,唤醒国人和民族,求得独立进步。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泪》。一名来自大凉山,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揭露黑暗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就应当是为了像木苦依五木这样的人,像千千万万这样的底层人民发声的,为了让他们一样享受到公平正义,美好与光明。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促使社会来关心帮助这些人,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文学作品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揭露黑暗,绝不能是为了呈现众人身上的阴暗之处,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歧视的;显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让大家以偏概全、厌恶和仇视世界的。而必须是为了引领大家,更好的认识黑暗,批判黑暗,以完善道德追寻光明为目的。
如果揭露黑暗,不以追寻光明进步为目的,那我觉得这样的人,连带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黑暗的存在。
一、小说可以揭露黑幕吗?
小说家言自古以来就不可信。于是,小说这种文体就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姑妄言之,别人就姑妄看之,姑妄听之。小说可以揭露黑幕,可以写一些宫闱秘史,写一些才子佳人,写一些贩夫走卒之事,写的范围很宽泛,有野史也有笔记体,有传奇也有志怪,有戏曲样式也有说书形式,有文言也有白话,可以说蔚为大观。
但是,小说的发表和社会风气的开化程度有关,当然更和政治制度的松紧度有关。清代大兴“文字狱”,很多小说就不敢在当朝发表,只能“藏之深山,传之后世。”文学巨著《红楼梦》似乎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到了民国时期,有专门揭露政治黑幕的“黑幕小说”,一时畅销,让书商和作者获得很大收益。
之后革命文学、街边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城市文学接连兴起,也有九十年代兴起的官场文学,其实有点“黑幕小说”的影子。但是,现在似乎不行了。审核那关就过不去,更别提发表了。按理说,小说家之言不能信,可是审查老爷们就是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拿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弄得那些要揭露黑幕的小说家们不敢写,也不能写了。
历史上很多时代的小说可以揭露黑幕,也可以笔无禁忌,甚至可以信笔写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写随意杜撰的事情都可以,还说什么影射现实?都是无稽之谈。
可是,偏偏有人信。有人信小说家言,有人信那些小说中揭露的黑幕,还有人信小说家借机影射某些人,于是大力举报,要求封杀。如此一来,揭露黑幕的小说就成了众矢之的,谁还敢写?
二、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接触个人本身可能从未了解过的事件,而且能让读者进行思考并更懂得珍惜美好且向往光明。 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与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美好万物产生冲突,读者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感受作品中“阴暗”与“光明”之间冲突带来的震撼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读者在感受阴暗与光明之间的冲突时容易产生对生活现实的思考,文学中的“阴暗现实”是生活中的苦难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优秀作者细腻的笔触往往能带给读者更震撼的阅读体验。“阴暗现实”首先是真实存在的部分社会现象,人活在世上应接受多元化的知识,不能因为某些现实难以接受便闭口不谈。
有人认为描写“阴暗现实”类的读物不适合初、高中生看。在充满阳光校园中成长的孩子大部分心灵都很纯净,文学中描绘的“阴暗读物”很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事实上,我认为特别是学生他们更需要阅读一些描写生活现实的书籍,因为在校园生活中他们有家长与老师的庇佑很容易就会以为校园外的生活如同校园内一样简单,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往往更容易失望。
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就如同很多故事中都会出现的反派,同样,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真善美精神”就是故事中的正派。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下或许有人被击倒了,但一定会有人站起来。读者阅读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可以窥见生活中令人恐惧的一面,但同样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阴暗现实”终究会被撕碎,读者可以感受希望以及反思现实生活,努力面向阳光。
三、1.揭露现实黑暗,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这类体裁经久不衰的原因)2.《雷雨》电影给了你们怎样的思考?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而戏剧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又是戏剧将生活中细微的矛盾集中在一起爆发出来(不过我最近觉得人生也挺像一场戏的)。我们在雷雨中看到无数的美好被揉烂撕碎,从而发自内心感受到了悲剧的力量。周萍与四凤相爱,可他们却是兄妹;周冲渴望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可周家大院给他带来的只有失望;侍萍被“始乱终弃”后对爱情的绝望,对上层人的偏见;以及繁漪受到这“郁热”气氛的压抑,从一个忧郁美人变成了一个疯子。
是命运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顺其自然的结局。
我们看见伦理道德与社会矛盾在这里集中地以发人深省的方式体现出来;从中,我们也应看到这部作品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如周朴园在喝药一幕中表现出对于维护家庭秩序的执着,如此强硬的态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父辈的专横即是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的一种体现。在戏中,这专横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甚至周朴园本身也是因为父辈的压力才做了始乱终弃的陈世美。这一代代的死循环是否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窥见一斑呢?
周冲上的是教会学校,被培养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向往纯洁与善良,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性格中窥见“神性”(所以我以为他对四凤的爱是对下层阶级人民的博爱,之所以最后他说“不爱四凤”却又以命相救正是因为他被教育了“神性”,他崇尚并勇于实践“伟大”和“博爱”,这是神性)但最终却在雷雨交加中死去。这不又代表着真善美的消亡吗?看似是雷雨让他死去,事实上是这个社会的恶让他的善良无处安放,最终这个善的化身走向了灭亡。
故,从《雷雨》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整个社会的善与恶——以上帝的视角。在享受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快感的同时,其深刻的内涵更发人深省。
关于木苦依五木的问题,通过《文学中描写的“阴暗现实”对读者有什么意义?》、《1.揭露现实黑暗,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这类体裁经久不衰的原因)2.《雷雨》电影给了你们怎样的思考?》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木苦依五木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