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话说“怀才不遇”

话说“怀才不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怀才不遇的意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话说“怀才不遇”和屈原们,“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病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话说“怀才不遇”
  • 屈原们,“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病
  • 关于古人怀才不遇的典故
  • 多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什么样是真正的怀才不遇?
  • 一、话说“怀才不遇”

    ·张学伟·

    所谓“怀才不遇”,按辞典上的解释,是胸怀才学而未逢其时的意思,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或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由此,看一个人是不是怀才不遇,首先应该看他是不是有才。古往今来,许多人把理想壮志当成了自己的才能。须知想到一桌酒席与做成一桌酒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误认为怀才不遇,而应反躬省察自己是否真有才。

    考证历史,有两种人堪称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一种以屈原、辛弃疾、陆游为代表,他们有才学却报国无门;另一种如宋徽宗赵佶那样不务正业、学非所长的一类,本身是艺术家,并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偏被历史“幽了一默”,当上了皇帝,结果成了亡国之君,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

    对于某一项工作或某一项事业,擅长干,愿意干,干得出类拔萃,自己满意,别人叫好,这几项因素结合在一起,实谓怀才大遇。李白写诗,苏轼填词,范蠡经商,韩信带兵,孔子当教师,鲁班当木匠,李时珍当医生,他们可谓人尽其才、怀才大遇。何必只以仕途成败为论呢?

    时代进步了,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出路广得很,想干什么,根据自己的专长志趣去干就是了,关键是要忙而不浮躁,闲而不消沉,劳逸结合,收放有度。

    假若做官,就要约束自己,甘守节操;假若做生意,就要讲究信誉,合法致富;假若做学问,就要舍弃诱惑,潜心钻研。只要不违法,做了高兴做的事,管他成与不成,都算怀才大遇。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牢骚满腹、萎靡不振,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失职,实不可取。

    所以,不必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还是放开胆量发奋有为吧。

    一、屈原们,“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病

    话说,“怀才不遇”这事儿从古代起就非常流行。屈原怀才不遇,能做九歌、离骚而楚怀王不用,被无情流放,郢都城破后抱石成江 ;孟浩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救世无路,愤然归隐寄情山水;陶渊明怀才不遇,未逢明主,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桃花源……

    古代爸爸们总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真是大写的忧伤啊。

    然而事实上,根本没有怀才不遇,只有不孕不育。

    -1-

    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度以为中国古代只有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辛弃疾这十几位诗人,因为背来背去都是这些人的作品。

    后来大些了才知道,古代能写诗作赋的人,比现在的公众号作者还多。数以千万计的古代才子们之所以籍籍无名,作品不能流芳百世,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写得还不够好。

    勤奋的乾隆大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至今我没读到过任何一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季凌的《登鹳雀楼》。但鹳雀楼并不是什么顶级私人会所,登楼者不计其数,历史上有非常多牛闪闪的人在此题诗,例如李益创作的《同崔邠登鹳雀楼》,畅当操刀的《登鹳雀楼》……唯独王季凌的这一首,成为古今绝唱。
    所以,只要作品足够好,好到洛阳纸贵,即便在那个发通知要靠放狼烟的年代,也能够流传开来,直至躺到当代小学语文试卷上。

    当然,有人会说,作品能否流传千古,运气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我想说,运气也是硬实力的一部分。
    现如今哪个大红大紫的公众号没有点儿运气的成分?让韩愈、苏轼来写,就一定能保证篇篇10万+?

    -2-

    李白一生写了超过五千首的诗,经受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只有九百多首,不及四分之一。入选语文教材的那些爆款诗篇则更少。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孤篇压全唐”。其作者张若虚从贞观年间活到开元盛世,一生写了上千首诗,流芳百世的也就那么一首。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子安,写过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过“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他的大批佳作流传几百年,但又有多少人会记得,王子安六岁就开始苦练写作。

    能在万千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些才华横溢而又执着努力的人。他们的态度端正,他们笔耕不辍,他们对创作充满敬畏,永远像最极端的强迫症一样钻研遣词造句,自虐式的抠每个细节,才有可能产出佳作。

    所以说,懒人的世界里才有怀才不遇。

    -3-

    杜甫做为一代诗圣,流传至今的诗作共计一千五百多首,可谓“功成名就”。

    但杜甫半生几乎都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直到死时,还在说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杜甫留给世人的印象,不是颠沛流离,就是饥寒交困。特别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的那样悲惨。

    问题来了,以史诗著称的诗圣,是不是就一定适合走仕途呢。究竟他是没有遇到伯乐,还是本身就不是千里马?

    杜甫被委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河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可是杜甫听高适的一句话便辞不就任。高适说县公安局长是鞭笞百姓的官。上要巴结领导,下要鱼肉百姓。

    杜甫自恃才高八斗,逼格高耸入云,若放在今天,找工作非全球500强不进。所以这种草莽岗位,杜甫根本看不上。

    县公安局长,好歹也管辖一方,若做得好,完全可以为百姓伸张正义,保一方安宁。杜甫不去,你可以说他是因为不想鱼肉百姓,可是当个公安局长就一定要鱼肉百姓吗?海瑞在严嵩当道,奸臣无数的情况下,还在知县位置上做出了“海青天”的名声,维护了一方安宁。杜甫为何不愿一试?

    既然不做公安局长。那就委任做华州司功甲胄参军,负责管理兵器库。虽是后勤岗位,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兵器何等重要,做得好,完全可以使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然而杜甫上任后却无心工作,终日酗酒。作为一个看管兵器库的长官,自己每天烂醉如泥,库里的兵器也总是被盗,一可见玩忽职守,二可见管理无能。

    所谓怀才不遇,只是自我感觉美好的幻觉。
    随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唐肃宗身边做谏官,因为私心重,巧舌如簧包庇致死四万余人的同党房琯,于是就又有时间创作诗词了。古人写诗的原因:被贬。 被贬的原因:嘴贱。

    再后来,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做了好友严武的幕僚。年纪一大把,政治上仍碌碌无为,同龄好友又做了自己的上司,他开始心疼自己了,每天撑着笑容会内伤,于是选择辞职。

    从杜甫的从政经历来看。忧国忧民是情真意切,怀才不遇则是名不符实。毕竟,文采不等于政治能力。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在诗里忧国忧民,可在政治上却捉襟见肘。

    -4-

    再看屈原,他总体而言是个没有什么黑点的人,的确是个忧国忧民,有着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并且单纯的一心想实现它的“五星好少年”。唯一的短板就是情商不高,常常得罪人却不自知。也许,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都是不屑于什么狗屁情商的。但我想说,情商也是才华的一部分,甚至,情商也是智商的一部分。虽然朝廷里的老板怀财不遇,但一个连好好说话都不会的下属,还是别跟老板扯什么怀才不遇了。

    -5-

    说到底,从古至今,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病而已,大家都紧张而兴奋地宣称自己患病了,但真正有资格说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都只是怀才不够。

    那些喜欢把“怀才不遇”挂在嘴边,除了自我感觉良好、给自己找退路外、博取同情之外,还暗含一种特别不地道的妄念,那就是,总希望别人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捷径,总以为会有高人相助、贵人相辅。结果,终于成就了自己无病呻吟般吐槽下“怀才不遇、命途残喘”的撸sir人生。

    你可以遇不到伯乐,你也可以没有贵人,但只要你足够努力,你的诚意,一定会被世界看见。遇到伯乐前,先做自己的伯乐吧。

    二、关于古人怀才不遇的典故

    古人怀才不遇的典故有屈原、冯唐、杜甫、陆游、辛弃疾等。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冯唐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3、杜甫

    杜甫少年时代家境优渥,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晚年饱经战乱。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郁郁而终。

    四、陆游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五、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抱憾而终,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三、多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什么样是真正的怀才不遇?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但其实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心理,然而事实却是,真正怀才不遇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接下来给大家具体说明。1.怀才不遇是很多人的一种心理。
    俗话说旁观者清,事实上旁观者也容易自大。我们看过很多怀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说唐伯虎,一直得不到高人的赏识,所以很多人也认为自己像唐伯虎一样怀才不遇。但其实大部分人的怀才只是假才,比如说关于军事上的问题,很多人只是纸上谈兵,感觉如果让自己来指挥,自己一定能赢,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的,真正有才干的人几乎没有,所以要正视自己的这种心理。2.真正的才能,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并不是空想的。
    很多人的才能只是自我的一种想象,要想真正的怀才不遇,首先自己要具有能够经得起检验的才能。比如说有的人感觉自己的脑袋很聪明,那就要经得起检验,去真正的比赛跟别人比一下,看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表现的很优秀,如果这些都不能够做到前列,只能说明自己的怀才不遇,主要靠自己的想象。3.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应该努力奋斗。
    无论怀才不遇是自己的想象,还是真的怀才不遇,我们都应该继续努力奋斗。金子迟早会发光,如果还没有发光,只能说明自己可能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总而言之,怀才不遇是很多年轻人的一种心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真正有才能的人是经得起检验的,比如说多次考试第一。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否怀才不遇,都应该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于怀才不遇的意思的问题,通过《关于古人怀才不遇的典故》、《多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什么样是真正的怀才不遇?》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怀才不遇的意思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话说“怀才不遇”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怀才不遇的意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话说“怀才不遇”和屈原们,“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病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