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专辑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

专辑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专辑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和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专辑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
  • 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 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运用技术
  • 浅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 一、专辑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

    日前,《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专辑上线。该专辑由《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与中国知网联合推出,立足中小学信息科技/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对经典教学模型进行案例化阐述,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专项化归纳、完善与提升。

    专辑由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王蕾老师特约主持,整合了2019-2021年《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名师课堂”专栏的优质文章。

    专辑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实践基础,以作者及团队所执教的百余节信息技术公开示范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种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方式、学习形态、模型建构、技术实践等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专辑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校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师生,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从业人员,可即时阅读,随时查阅。

    专辑已在大成编客上线,扫描下图,或登录大成编客网站搜索专辑名称,即可查看完整目录。

    《思维可见的中小学信息学科普及型教学法》

    一、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一、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第四部分的11点中讲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见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而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而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所以加快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而此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又是一个新课题、新内容。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成了一个急需要回答的问题。所以研究、设计和实施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方案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的,以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的,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一种教学理论。这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正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而这些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和追求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优点: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和概念的介绍并非本文的重点,故只摘录一些要点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和意义,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的详细内容读者可查阅相关文献,故在此不再重复。
    三、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和质量的保准却要依靠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需要具备那些理论、能力才能保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成功实施呢?这成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方向问题。在《基础教育改革专辑》p67页的文章中专家指出:面对教改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

    四、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方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1、教育观念从传统教学观向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观转变;2、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新型的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3、教学目标从学科本位向综合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4、评价从传统只注重识记的结果性评价向新型的关注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组织方面:小学学校领导和负责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要高度重视,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提供培训条件的保障,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比如小学领导为小学老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并对培训根据效果进行奖惩,促使小学教师努力去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如负责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
    培训过程方面:1,优秀案例观摩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全新的教学过程,对课堂的改变是很大的,若光讲理论,一线教师难以理解,更难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提供丰富的优秀案例让老师去观摩。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中,让老师自己去和自己以前的教学比较,自己去体会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对教学的改变。而且用案例的成功效果和优点来吸引教师,来激发老师的转变动机。老师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切身体会后,在讲授关于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中一定要注意和受培训老师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相结合。
    2,在培训过程中体验新型的学习过程。我们是不能期望用传统的培训来让老师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这个培训过程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使信息技术和培训有机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不应该是专家在上面讲,受培训老师在下面听,而应该是采用以下一些策略:结对互助,小组协作学习,师生角色互换,讨论交流等。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受培训教师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培训的拓展资料放在网络中,让老师通过网络获取,即训练和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又加深老师对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体验。受培训教师回校后在最初几次尝试着使用新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式时,他最容易模仿的例子就是培训过程,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对他的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培训过程首先应该是个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好例子。
    3,提供及时科学的指导,用形成性评价让受培训的老师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纠正。在培训过程,对于老师的疑问要即使的指导,而对于普遍反映的问题则要组织讨论和专家解答。而对于老师反映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条件问题比如硬件设施不具备,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担心新型的教学方式会加大工作量,担心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使老师难以管理班级等疑虑,应该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予以支持和协助,并进行讨论转变教师观念,制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注意解决以下一些常见问题:1、技术的定位。很多小学教师会误以为只要信息技术熟练了,信息技术就会自然的课程整合到课程中去的。要明确技术只是实现整合的基础、条件,而不是全部,而且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及的今天,技术已不成为制约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解,特别是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理解和实践。2、信息技术和整合实施的条件。条件包括: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老师信息技术的熟练层度,学生信息技术的熟练层度和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熟悉层度,老师、学生生活、学习对信息的依赖层度。
    巩固方面:培训完毕后,关键是要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而不是“讲一套,做一套”,“培训完了,还是用老样式上课”。因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真正促进教学转变,关键要靠老师的思想、行动去体现的。当老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新型的教学有理论上的认识,也有了观摩课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了,落实到教学中了。如何来保准和促进这种行动上的落实呢?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要提倡,并且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老师积极尝试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此次课程改革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教育行为的改变对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教育行为是老师已经熟悉的,习惯的行为,要改变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很多东西又要重新开始,要重新去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去写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去尝试,去摸索。新课程试行初期,教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角色的转变、新技能的形成,新的工作方式的习惯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是不会自动的,容易的转变的,是需要老师付出努力的。在这个时期,良好的激励措施非常重要。比如在硬件设备方面,学校应该给老师提供足够的软硬件设备,而且老师可以自由使用,而无需繁杂的审批,有教学辅助人员的媒体支持。要形成一种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氛围。
    其次,学校里要形成一种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氛围。除了培训和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外,应该提倡老师自主去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而且学习方式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基于资源的协作学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老师的学习方式,提高老师的信息素养,然后才有可能老师去影响学生,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些转变,具备以上这些能力,那么老师首先要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习惯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后,要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氛围。课程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不同年级、学科甚至是不同学校、地区的老师进行配合,交流促进。这将打破学科本位主义,不在是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互不相干,在新课程标准下,而是围绕学生,各课老师齐心协力,有机融合。而信息技术是实现和支持这种交流、讨论良好的平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再开发,再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有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在其他学科的改革中也强调综合。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综合性将很好的促进和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五、结尾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必将对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中的实施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运用技术

    时代在变迁,也使得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重视着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也必将会加快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作用。校园网内蕴含着大量的网络资源,且每位在校同学都可以免费使用或者是以较低的费用进行使用,因而还是比较经济的。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使得整合更加的方便、可靠、经济和实用。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网络是传递信息的一种主要技术,信息技术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契机。从上世纪80 年代起,广大教师们已经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此外,人们也越来越注
      意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绝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更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带来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的客观需要性也使得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新的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式等都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给考虑进去。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形式以及目标等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将会反映在组织形式、教育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等方方面面,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实际意义
      “整合”的含义不是简单的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叠加。实际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真正含义就是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以便能够以更高的质量来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成分。为了更好的进行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在明白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找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就目前形势来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老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够高,更别说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了;其二,还未找到通过计算机来举办课程整合活动的途径;其三,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且老师也缺乏适当的工具型软件。
      为应对上述几个问题,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为了提高老师们的计算机水平,可以在全校老师中展开计算机培训课程,提高老师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和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的水平;
      ②结合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学校应当要积极建立好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便为老师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为了建立好资源库,应当首先要进行素材收集,由于每门课程的素材不一样,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将所收集到的素材依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最后就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库了。为建好资源库,应当遵循几个原则:其一,建立资源库的目的就是促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所以必须要保证资源库不与教学目的相悖;其二,资源库必须要实用,并且适用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其三,所建立的资源库必须要及时的更新,人对知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资源库,以便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其四,要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否则资源利用率会很低,甚至可能会导致教
      学资源的损毁和流失。
      四、校园网的优越性及如何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校园网是指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因此,校园网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此外,在校园网上还可以运行多媒体教室的软件开发平台、教室的备课系统、教学资料库和考试资料库等。因此,校园网内蕴含了丰富的
      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
      1. 通过校园网的资源共享这一基本功能为课程的整合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校园网上有很多的教学资源库,而这些库里的丰富的信
      息资源是可以被全校的老师所利用的。为了使这些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做到能够使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从而可使校园网上的资源能够分工协作。有两种共享模式可供选择:
      ①类别型共享模式
      因为信息的文件类型、目标形式、运行平台和创作方式等不尽相同,使得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将数据库中不同的信息资源按照其所具有的不同的特征分类别进行处理,即把不同的信息资源以文件的形式放到不同的子目录中去,这样做也方便用户搜索某一特定类别的信息资源。
      ②双库并存共享模式
      这一共享模式是针对前一种共享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出的。类别型共享模式的精髓就是对信息进行归类并按类别存储下来,但实际中的信息资源是很多的,因此仅按照类别进行搜索是很费事的。采用应用和类别双库并存的共享方式就可以弥补类别型共享模式的不足。此种共享模式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建立信息资源库时,同时建立应用和类别这两个数据库。
      2. 通过校园网开发积件,并以组合平台的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所谓“积件”,就是指将各门课程的内容分解为独立的知识点(这种知识点就是积件),然后再将这些知识点存储在资源库中。由于实际中的教学课件存在局限性,积件便应运而生。总而言之,积件是一种教学软件模式。   3. 利用校园网使得整合更加完美利用校园网,不仅可以链接到本校的资源库,还可以链接到其他学校的资源库,甚至是可以直接与因特网连接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校园网可以与其他学校的资源库进行互访,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取长补短,这更是增加了可获得的信息资源量,使得课程的整合更加的完美。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定会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必定会大大提高。因此如何进行课程的整合是很关键的问题。如今各个学校也基本有了自己的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同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旭然.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J].青春岁月
      [2]王永刚.运用校园网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科技创新
      与应用
      [3] 喻玲玲,钟志贤.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其
      对策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顾建华 女 1972.10出生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副教授 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
      本文来自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校园网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目前,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各个学校安装了完备的现代教育设备。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它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但也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来展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便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利用电教媒体可以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探索变化的规律化学虽说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中学实验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有了电教媒体的技术,我们就可以使变化过程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为“形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质变化规律的可寻性,以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例如:我们所做的面粉的爆炸实验,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我们可以使这样的爆炸由原来的一秒钟变为一分钟,让其变化过程慢慢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可使学生自己去对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也加深了学生对爆炸这种特殊现象发生条件的理解。
      三、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教科书中每章节都有若干个教学难点。如何解决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我们如能借助于电教媒体的技术,将这些难点通过实物形象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在我们借助于电教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电子在这些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节奏慢,课堂容量小的不足。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前编课件,把必需的板书和习题提前写好,上课时只需轻轻一点即可达到效果。又可反复再现知识纲点及网络结构,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
      可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或辅导学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利用电教媒体的技术模拟演示实验,可以优化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只有讲台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
      生都看不清楚。若采用电教媒体,可放大很多倍并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
      效果,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六、弊端及误区:
      1. 仅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忽视对教学的干扰. 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
      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 化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只讲究
      华丽的外表.
      2. 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 使双边的活动更少. 有的化学课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它教
      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这些只是简单应用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
      观众.
      3. 过分追求快节奏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固然可以节省教师作图、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知识点,但有时欲速则不达. 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 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巳经显示出标准答
      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反而使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
      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总之,恰当的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又优化了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的不足。

    三、浅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浅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化发展 技术能力 教学反思 性软件 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

    论文摘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每位教师面临的紧要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包括坚持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积累和交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等。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革课程,她同时要求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开发者、实践者、反思者和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将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教育者”的发展过程。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核心动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坚持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其进一步解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教师的变革。教师不应该是简单被动地解释和执行新课程,而应该主动参与建构和开发新课程。课堂不应该是单纯的课程改革实验室,而应该是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开放体系。这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充分研究和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直接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在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和超越。

    二、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翅膀

    近年来,随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实践证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从教能力,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它不是由理论到实践的直接运用和过渡,也不是对现成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学场景的感知,对复杂而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发现、观察、分析和对方案的寻找,经过反复的感悟、反思和研究而获得的。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因此,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其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三、社会性软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交流平台

    教育叙事是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其显著特征是教师通过描述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在倾诉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隐藏在其教育行为、教育活动背后的默会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及意义。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所感受到但难以用表达的知识、技能、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等,即教师的默会知识,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些默会知识只能为教师电己所应用,或者只能为少数几个“徒弟”所感知。

    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过去的个人软件主要是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ERP软件和浏览器等。性软件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网络中的人与人(而不是人与机器)之间进行对话。社会性软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积累、共享、交流与与协作。社会性软件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社会性软件主要是一些工具,如E-mail, QQ等,第二代社会性软件主要是一些知识工具,如Blog, Wiki等;第三代社会性软件主要是一些协作性工具,如协作工作空间、专家管理软件、社会网络工具、近场工具等。

    社会性软件为教师进行叙事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切磋的优良载体。Blog, Wiki等社会性软件可以用来随时记录教师的灵感,在将灵感进行记录时,不稳定、不成熟的想法变得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将默会知识发展为能够的显性知识,以便在同行之间交流和讨论,这一过程就是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些叙事和反思还可以被他人访问、跟帖,形成“专题交流空间”。十分投缘的访问者还可以和写这些教育叙事和反思的教师成为QQ好友,进行更多交流。

    四、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融与实践于一体。它较适合于在教育现实场景中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使用,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利于改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形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动研究主旨不在于建构教育理论体系,而更多的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教师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专业团体的密切结合。教师承担的研究任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相关,而且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专家提供的教学方案,而是在尝试和思考的过程中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与专家形成协作关系。专家更多的负责理念的引领,而教师更多的关注实践上的可行性。最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获得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改革方案。

    任何教学改革行为要最终落实到课堂上去,都需要教师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得到教师对研究成果的,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方式—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有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开展校本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校作为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最重要的就是把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上,在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下,注重搞好校本研究的三个结合:一是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相结合;二是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三是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相结合。而教师个人则需要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和专家意图的基础上,能动地执行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并思考其合理性,提出修改意见。

    在教学实践和日常活动中所体会及获取到的经验—教学反思—有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只有经过教师们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化的认识,而课题则恰恰是教研科研工作一个有效的载体。广大教师应立足课堂,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整合。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保护尊重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引导教师上出独具特色的的课,写出具有新意的教研论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走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于学校而言,也可以以课题为载体,提升校本研究的专业化品位。

    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在于:第一,校本研究的开展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广泛地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这从客观上扩大了教师的理论知识面,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第二,校本研究能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许多教师认识到单靠经验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一个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己成为共识。教师们若能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在各种教学竞赛、优质课评比、优秀评选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校本研究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研一体化,使他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迈进,使他们的教师生涯具有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第三,校本研究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牢牢把握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把教学实践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教学的实质,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众多富有创新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成长了。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通过《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运用技术》、《浅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