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从史书细节记载及他人评价浅析项羽生平

从史书细节记载及他人评价浅析项羽生平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对项羽的评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从史书细节记载及他人评价浅析项羽生平和读<史记》里的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一生做出评价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从史书细节记载及他人评价浅析项羽生平
  • 读<史记》里的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一生做出评价
  • 名人对项羽评价
  • 谁能分析《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 一、从史书细节记载及他人评价浅析项羽生平

    引言:

    楚汉之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秦朝大一统后两个强大的势力发生了角逐,为何那个曾经指着秦二世说"我将取而代之"的一代霸王最终却自刎于乌江河畔,只为后人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长叹。对于项羽所经历的一切,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一、破谣重瞳子一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容貌加以描述,称"闻项羽亦重瞳子",而在古人心目中,拥有与常人不同的外貌即表明此人定不是平凡之辈,如传说中的皇帝龙颜、仓颉四目、禹耳三漏等,诚然外貌的奇特会为此人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重瞳就是指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除了项羽之外,史载有名的还有大舜,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等,我们并不能就此说明有重瞳的人必定会成就丰功伟业。况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重瞳属于瞳孔粘连畸变,从o型变为∞型,但是并不影响视觉效果。这就说明,项羽可以成为一方霸主另有原因。

    图一:清人绘项羽画像

    二、项羽的出身

    史书并未记载项羽父母,只提及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楚国贵族家庭。战国末年楚国大将项燕是项羽的祖父,但是在秦国攻打楚国时被王翦包围,最终兵败自杀,项氏家族也因此受到重创,项梁成为项家的顶梁柱。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自幼学习读书识,习得剑术兵法,史书记载其"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寥寥数字,已经勾勒出一个气势雄伟、魁梧彪悍的青年形象。

    图二:项羽扛鼎雕塑

    处于秦国统治下的项梁杀人后按照法律当斩且株连3族,为了躲避刑罚,项梁带着项羽从安徽逃到了苏州,开始了流亡生涯,尽管如此,项梁凭借超人的胆色和才能在当地受人拥戴。不满秦朝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2个月不到长江以北地区呼应起义纷纷造反,会稽郡郡守自知秦朝不久矣,为了自保也响应起义,一介文官对武事一窍不通,可如何是好?此时,他想到了项梁。项梁等待的复仇时机终于到了,趁此机会项梁叔侄联合,取代了会稽郡郡守的位置,项羽一跃成为副将,开始了他们的起义征程,这一年,项羽24岁。

    图三:会稽起兵

    与项羽有着同等能力的韩信相比之下就显得非常坎坷,韩信三次易主,分别经历了项梁、项羽和刘邦,最后得以有机会施展才能还是借着萧何的关系,得以在刘邦处升职。因此,起点不同使得人们遭遇的境况也不同,项羽凭借着出身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步登天,而韩信则费了很大的劲、走了许多弯路才达到相差无几的地位。

    三、项羽军事才能

    公元前207年10月,项羽率10万余楚军对战20余万秦军以救赵国,巨鹿之战让项羽崭露头角,还留下了破釜沉舟的典故。这次战争瓦解了秦国主力部队,摧毁了秦朝统治基础,也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之中的领导地位,史记称攻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时项羽年仅25。

    图四:巨鹿之战

    楚汉相争时,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刘邦暗地派56万人马攻占项羽城邑,项羽得知后,命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亲率3万精兵趁夜回城。结果刘邦56万 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败的落花流水,刘邦一人及亲随逃脱,但是他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均被掳。

    图五:楚汉战争形势图

    四、探讨项羽为人

    韩信投靠刘邦后针对楚汉之争为刘邦进言献策,他评价项羽"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说明项羽用人方面有欠缺。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不善于用人,且多疑轻信,这一点也成为日后刘邦攻击的要害,难能可贵的良将韩信、陈平,以及英布纷繁都曾经在项羽手下当差,却都未曾得到重用,转而投靠刘邦。

    图六: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图

    "项王……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对于军士非常爱护,正直坦荡,爱憎分明。然而,"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却无法进行合理的权利分配及赏赐,这也体现在项羽打赢秦兵后的分封,他共分封18王,这其中跟随他走南闯北的项氏家族族人却未曾得到分封,对于原来地土上的旧王拥有的土地进行压缩,空出来给曾经有功的无名小将,对于田荣、陈余、彭越的问题没有好好处置等等,而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计策被项羽犹豫不决而打乱,因此放走了刘邦,日后成为了项羽的心腹大患。

    五、是何原因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乌江自刎并非一个偶然事件,根据相关人员多角度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志向和素质。项羽受家族经历的影响,一心将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作为最终目的,达成目标后没有在鼎革之际顺应历史潮流,反而恢复了秦朝之前诸侯四分的乱局。这使得他的方向违背了发展的规律。

    项羽在用人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项羽刚愎自用,对于人才更多采取忌讳、怀疑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没有形成核心的统治集团,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进而影响他的决策。

    个人心理和性格问题。在项羽所处时代背景下,个人性格与社会所需是有矛盾的,项羽就个人来讲是一位侠肝义胆、温和仁慈的人,然而在权力角逐中这样的性格会导致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同时项羽易躁易怒,经常呈匹夫之勇,对于暴力过于崇尚,也间接地促成了悲剧结局。

    客观地理环境因素。项羽对于关东粮仓的重要地位毫无意识,以至于后来敖仓被刘邦夺取,另外就是项羽分封之时将巴蜀、汉中经济发达之地分封给刘邦,且对于兵家必争之地——彭城让位给秦朝投降的三员大将,使得自身处于困境当中。

    图七:项羽乌江自刎图

    结语:

    项羽最终还是败在了那个鸿门宴上放走的刘邦手中,是否不应该放走他?可是还是想给对方一个机会,和睦相处不好吗,霸权财势又有多少诱惑力呢?可怜我最爱的虞姬至死不渝,我的乌骓马你是否安然无恙,江东父老能否原谅我带着众多子弟雄心壮志打天下,最后却纷纷为我舍命?了却了家仇,却没有为兄弟们觅得安身之处,是我的责任,唯有以死谢罪,功过留给后人说。

    参考文献:

    任群英《项羽之"奇"》

    郭明友《论项羽"重瞳子"》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阎盛国《二十年来项羽失败原因述评》

    一、读<史记》里的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一生做出评价

    一、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

    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 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狼」之争的历史对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成为后人一再回顾的经典教训?

    二、他们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化危机为转机

    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三、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四、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二、名人对项羽评价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三、谁能分析《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 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扩展资料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参考资料:

    关于对项羽的评价的问题,通过《名人对项羽评价》、《谁能分析《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对项羽的评价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对项羽的评价(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