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气拔山兮力盖世的项羽,在历史上,为何有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气拔山兮力盖世的项羽,在历史上,为何有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对项羽的评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气拔山兮力盖世的项羽,在历史上,为何有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为何能被称为西楚霸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气拔山兮力盖世的项羽,在历史上,为何有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为何能被称为西楚霸王?
  •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 一、气拔山兮力盖世的项羽,在历史上,为何有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导语: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羽在我国古代的武将排行榜上一直稳稳的占据前几名的位置,这个杀的秦军,汉军胆寒的男子,气盛而力大,身长八尺,爱名马,爱虞姬,活得真实,败的洒脱。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天赋如此完美的契合在他的身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勇猛,自信有爱心的邻家大哥哥一般的项羽,孤注一掷的在彭城冲击汉军而大获全胜的项羽,看见刘邦先入咸阳就陷入暴走,别人稍微一示弱就又心平气和的项羽,体恤战士流泪的项羽和坑杀二十万秦军的项羽。

    大方的与将士们一起享用食物的项羽,把官印把玩出了包浆还舍不得给出去的项羽,这个人在历史上截然相反却棱角分明的评价太多,这些评价所构筑出的是一个复杂却血肉分明的军事奇才。

    一.正面评价集中在项羽的行动力与魄力

    1.从少年就显示出来的超强自信

    项羽是贵族出身,是在和秦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楚国贵族家庭出身的,弄清楚这点,可以看清项羽性格中许多重要的品质,少年时期的项羽符合现在热血动漫主人公的所有特质。

    彼可取而代之,要学万人敌,少年就杀人救叔父,项羽是有侠气的贵族,他的自信和气魄在于压倒性的力量,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正是本身武力值强大造成的气场,吸引了江东三千子弟成为他的死士,这支部队一直到项羽乌江自刎都是楚军的核心力量,项羽的事迹成为了军团信仰一般的存在。

    项羽和叔父起事的时候,还是个小青年,在吴中郡连杀数十名官吏,就是项王武力值第一次在天下人之前的展示,从此霸王的名号一直伴随着他。

    2.拥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项羽的行动力是惊人的,在斩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的时候,这个青年没有丝毫的犹豫,这就是贵族家庭带来的优越感和强大的体能优势组合形成的行动力,项羽在杀了宋义后不再仰人鼻息,他走到了顶层政治的舞台。

    不管后人如何如何惊讶于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他的巨鹿之战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待,有无数的亮点,这是项王高光的时刻,他不但收获了胜利,也收获了齐赵之地勇士的敬仰,然而,项羽始终缺乏将军事胜利转化成政治优势的能力。

    3.爱虞姬,爱名马的项王

    项王是真实到可爱的人,即使暴怒的时候坑杀了十万秦卒,焚烧了秦王宫,被人评价为彪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他的恶也是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毫无丝毫的遮掩,他一点点的做作都没有,看人不爽就想杀了,对方服软又自觉不好意思。

    他一直被感性控制着,喜欢美姬,喜欢名马,这是个除了爆棚的武力值,被人一眼看穿的男子,政治上一点点的谋划,远见都没有,在范增离开身边后,更加的刚愎自用,也再没有 人敢于劝说他了。

    项羽是个真实的勇士,然而确实丝毫的政治细胞也没有,这种真实成为了政治人物一种难得的品质,在项羽被后世无数人评价议论的时候,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圈失去了很久的这种真实,就成为了人们最在意的部分。

    二.项羽的残暴,紧抓权力,主要源自他心中幼稚的大局观

    1.对秦人刻骨的仇恨所展现的残暴

    项羽和刘邦不一样,他的世界观还源自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并立。项羽对秦人,秦国陵墓的暴虐行为,让他在关中没有丝毫人望,这种泄愤一样的暴力发泄政治上是愚蠢的,除了取悦楚国的遗族,几乎没有丝毫的益处。

    残暴源自于他从来没有把秦人,赵人,齐人看成是楚国一样的国民,他内心深处是大楚国主义,这样就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基本道义上,让 自己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局面,项羽对楚人和非楚人态度的差别,让他的基本盘永远就是那么大,军事上不断的胜利,领土却在迅速的减小。

    2.陈平对项羽的看法与敛权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将项羽在官爵土地封赏上的吝啬,说的透彻无比,为什么看起来大方的项羽,在官爵土地的封赏上如此的不上路呢,这也和他的秦末世界观有关, 项羽把所有的土地和官爵都看成楚人的囊中之物,或者说项家的私有财产。

    愚蠢的贪婪和敛权让他把官印的包浆都盘出来了,也舍不得发给立功的将领,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原来都在他的手下任职过,可是都被这种态度赶走,项羽的气量被后世认为狭小,也正是在于此。

    3.无法情绪控制的项羽

    项羽的情绪管控能力基本为零,妄自尊大,一切事情跟着感觉走,史记中记载的他勃然大怒的次数数不胜数,一次冲动就赶走了最后的谋士范增,这样的项羽只有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他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全能,身边的人也越来越不敢说话

    看见刘邦占领咸阳暴怒的项羽,看着这个人鸿门宴的时候挺识趣,就又收敛了杀心,这种政治上的随心所欲,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老天在制造这个武勇满分的大王的时候,没有融入一丝的狡诈和忍耐,使他成为了我国政治史上某种意义上的范本。

    三.项羽与刘邦之争决定了数千年政治风向的走势

    1.王道和霸道

    刘邦的人设从各个方面来看,简直就是项羽的对立面,对人骂骂咧咧,喝了酒讲话不客气,这和贵族气质浓厚,却动辄杀人的项羽完全不同。刘邦虽然市井出身,对手下封官甚至封王却毫不含糊,他内心深处位置摆的很正,本来就不是自己家的东西,封出去又能怎么样,这就和项羽又形成了完美的反差。

    刘邦的情商让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他虽然干什么都不行,却就是能找出人才,并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让他像一个磁石一般,铸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班子,刘邦的人格魅力让韩信这样的人精都臣服不已,空有一身绝学,却被汉高祖摆布来摆布去。

    政治本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消灭不能团结的力量。刘邦一身流氓气,却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让贵族出身,走霸道压服路线的项羽相形见绌了

    2.后人对项羽截然不同的看法

    喜爱项羽者,夸赞他的武功,英雄崇拜的情结是这类仰慕者共同的特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剧最后的高潮,让残暴,短视的项王顿时更充满了英雄的魅力,他的一生如此的跌宕起伏,几乎可以满足崇拜者们所有的寄托

    还有一类政治上的失意者,认为项王和刘邦斗争的失败是代表阴谋者的成功,他们将自己代入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强行注入悲壮的色彩,项羽的形象和评价在无数这样的政治失意者中慢慢的走样,甚至变成了完人的样本,而他的失败也被归结于英雄气短。

    然而历史的主流对项羽还是持批判态度的,毕竟他的残暴给华夏普通民众带来过深重的苦难,他的贵族气质,大楚国情结,让他得势的华夏大地,更可能出现的是封建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驾驭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是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的,项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

    3.对项羽的追思亦占主位

    德不配位,是政治人物最大的悲哀,项羽这样的英雄,在天下的角逐中,惨败于刘邦之手,是对政治本质的最大注解,他为将为帅都可,就是不能为王为皇,项羽代表的英雄主义,贵族政治的倒台正是汉朝蓬勃发展的基础。

    这个一次失败就自刎的男人,内心一定骄傲的可怕,然而政治需要的是坚韧,是隐忍,项羽作为失败者为后世部分人推崇的原因,恐怕也在于失败本身的那种悲怆的美吧。

    结语

    项羽勇武,这在后世几乎无人可以比肩,可以说他是一个在个人武力和统御力都点满了天赋点的男人,气魄压制的巨鹿之战盟友的将军只敢膝行来楚营议事。

    项羽的乌江自刎融合了名马和美人的因素,更是最标准的英雄末路的模板,引来无数具有英雄情结的后来人反思。项羽政治上的低能于军事和个人魅力上的光芒万丈一样都是极端的存在。

    后世著名的政治家,如朱元璋,诸葛亮等都对项羽提出过严厉的批评,所具备的硬币两面特点是如此鲜明的模板,古代历史也是相当罕见的,这就造成了对项羽的评价千奇百怪,并且各评价间差异极大,这可谓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这样一个特殊的人,他豪勇的身姿,人生戏剧一般的落幕,都让他比大多数帝王更让人在意。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

    一、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为何能被称为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为项羽自称的。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

    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扩展资料:

    项羽垓下之战败北自刎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

    刘邦以韩信引兵三十万为前军,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项羽引兵十万,先与韩信大战,韩信军失利往后退却,令左右两翼包夹项羽军,项羽军抵敌不住,于是,往后撤,韩信趁机反击,项羽军大败,退到壁垒坚守,刘邦乘胜领大军将项羽重重包围

    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后自刎乌江。


    二、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勇者无可匹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印象是这样的,对于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1

      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妇人之仁,韩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反智的光芒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这世上,拼到最后,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项羽个人评价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项羽个人评价3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项羽个人评价4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5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1.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2.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3. 楚汉相争历史回顾:项羽为什么失败

    4. 《史记》中历史人物项羽本纪

    5. 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

    6. 小学三年级日记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三、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一、陈平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译文

    项羽的为人,恭敬仁爱,节操清廉的士人的好多归顺的。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食邑,很偏心,士也因此不附,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他所信任的,不是族亲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有奇才也不能用,所以我才离开楚国。

    二、韩信评价项羽

    1、原文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2、译文

    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勇猛无敌,一千人页打不过他;但不能任用贤能,这就是匹夫之勇。

    项王带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别人生了病,把自己的十五分给别人;别人立了功,当封的人,绝对会封,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三、刘邦评价项羽

    1、原话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译文

    项羽用范曾却不用(意思是项羽不能知人善用),这就是被我打败的原因。

    四、苏轼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2、译文

    项羽只有忍耐不住,因此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

    五、朱元璋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2、译文

    项羽在南面称王,仁义不施,而自己夸耀功劳。高祖知道他这样,恭顺,待他宽仁,最后打败了他。

    关于对项羽的评价的问题,通过《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对项羽的评价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对项羽的评价(7)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