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暑假赶紧预习!(可打印)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暑假赶紧预习!(可打印)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七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暑假赶紧预习!(可打印)和七年级上册历史学导练答案 (发第11课-第16课的选择题答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暑假赶紧预习!(可打印)
  •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导练答案 (发第11课-第16课的选择题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课后题甲骨文答案
  • 一、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暑假赶紧预习!(可打印)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汇总需要打印版的家长可以翻到文末看领取方式哦~

    如果还想要其它年级或者学科资料的家长们,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老师索取哦~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问题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

    (1)下面是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C是尖状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问题思考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课后练习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划√。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现。

    (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3课远古的传说

    问题思考

    1.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化,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比如传说黄帝开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还有距今约4000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又如炎帝发明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又名热熨法,顾名思义就是把石头或砂土加热,用植物茎叶、织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体疼痛处,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将焚烧的植物、药物进行局部适宜温热刺激,医治效果更臻完善,这就是针灸法的开端。热熨时所用的石子,古代医家称之为“砭石”。砭石在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地曾被发现。砭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医学在炎帝时期已开始有了萌芽。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课后活动

    1:在探究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纸写好一个小故事,传给第一位学生,第一位学生看过之后小声讲给第二位学生,第二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告诉第三位学生,以此类推,最后一位学生讲出他所听到的故事,由此来体会传说与史实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述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时,可举行《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的短时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第4课早期国冢的产生和发展

    1.材料研读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2.问题思考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课后活动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自上而下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后活动

    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酒器、炊具、礼器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人 B.水C.猪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材料研读

    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2.问题思考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3.课后活动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霸主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2.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说

    3.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出自春秋时期,哪些出自战国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令五申、卧薪尝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第8课 百家争鸣

    1.材料研读

    (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4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坐购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课后活动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答案不是唯一的。要鼓励同学大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问题思考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材料研读

    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课后活动

    (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秦朝:皇帝

    周朝:王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秦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周朝: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统治地方的方式

    秦朝:建立郡县制

    周朝:分封制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 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于各地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材料研读

    (1)这一记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2)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2.问题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3.课后活动

    (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口中画√

    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的关系

    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统一货币

    修建长城√

    强征赋税√

    严刑苛法√

    开拓交通√

    修骊山陵√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水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材料研读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芫,荒、 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

    2.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路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问题思考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2.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3.课后活动

    (1)材料分析

    ①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②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材料研读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2.课后活动

    (1)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东汉后期10个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为9.5岁,平均寿命24岁。

    (2)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材料研读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2.问题思考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3.课后活动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胡豆,今名蚕豆。胡麻,今名艺麻_。胡桃,今名核桃。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

    “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还有胡椒、胡萝卜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材料研读

    (1)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105年,东汉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9个月;264-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404-406年,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2)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 (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

    2.问题思考

    司马迁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3.课后活动

    (1)右图是根据华佗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

    虎、鹿、熊、猿、鸟。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显然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他的文明。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庙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其文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记载事情都准确无误。不虚美—不凭空加以赞美。不隐恶——不掩饰坏的事情。故谓之实录——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第16课三国鼎立

    1.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来着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义》是一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润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于木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2,课后活动

    (1)结合《蒿里行》,思考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山夏门行》,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做、人口减少和百处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木年州收郡守即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占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没的理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材料研读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问题思考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 ,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么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主封于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3.课后活动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于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礻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 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材料研读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课后活动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问题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2.课后活动

    (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材料研读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支客观规律),劳而无获。意思是,种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于”和“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可自由发挥)

    2.课后活动

    (1)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

    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们纷纷南迁,给贫瘠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制定出当时于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需要【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汇总】完整版打印版的家长请看获取方式:

    1.关注+转发+收藏本文

    2.私信发送: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汇总0811

    如果还想要其他年级或者学科资料的家长们,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老师

    一、七年级上册历史学导练答案 (发第11课-第16课的选择题答案)

    一、慧眼识珠(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单选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
    A.文王 B.伊尹 C.盘庚 D.纣
    6、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 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一
    12.下列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班级 姓名 分数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
    A.战国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1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1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6.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7.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 ( )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
    18.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国王是 ( )
    A.舜 B.尧 C.禹 D.启
    19.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20.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 ( )
    A. 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22.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 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3.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甲骨文
    24.佛教起源于
    A.西域 B.欧洲 C.古印度 D.大秦 ( )
    25.《史记》记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2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27.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28.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 ( )
    A.长安 → 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 →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29、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30.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A. 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二、列举题(18分)
    1、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3分)

    2.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6分)

    3、举出本册书中著名的雕塑艺术成就三例(3分)

    三、材料分析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0分,共22分)
    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3)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6分)

    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2分)

    (2)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

    (3)它的历史作用如何?(2分)

    四、填一填(7分)
    请在右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7分)

    五、各抒己见(共14分)
    1、《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2分)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8分.注意评价人物要全面!)

    答案:
    一、1C、2D、3A、4C、5C、6B、7C、8A、9C、10D、11D、12B、13C、14B、15C、16B、17D、18D、19A、20C、21D、22B、23C、24C、25B、26B、27C、28A、29C、30C
    二、1、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也可列其他)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实力(颁布“推恩令”)(3)强化监察制度 (中央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3、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秦陵兵马俑
    三、1、(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3)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2、(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2)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工;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3)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齐、楚、秦、燕、赵、魏、韩
    五、秦始皇、汉武帝.
    (1)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
    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
    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
    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
    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只要回答出其残暴统治即可)
    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多做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试题可以熟悉里面历史知识点和积累知识,这样将对你历史历史第一单元考试很有帮助。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

      A、马坝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

      2、北京人使用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铜器 D、陶器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 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 ,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

      5、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 ①② D、①④②③

      7、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8、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①稻 ②麦 ③黍 ④粟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11、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A、山顶洞人 B、大汶口中晚期 C、河姆 渡氏族 D、半坡氏族

      12、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黄战胜了蚩尤

      13、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

      A、堵塞 B、疏导 C、抽干 D、蒸发

      1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二、判别题

      15、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是由猴子变来的。

      (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

      (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

      (4)人类由群居时代进入氏族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5)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6)现代的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

      (7)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括极有价值的内容。

      (8)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父系氏族的晚期。

      (9)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

      (10)我们对远古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知道的。

      三、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D 6、D 7、C 8、A 9、B 10、A 11、B 12 、C 1 3、B 14、D

      二、判断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三、⑴尧舜禹时期

      ⑵实行禅让制

      ⑶启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猜你喜欢:

    1. 高二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3. 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5.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三、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课后题甲骨文答案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
    2.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青铜面具
    大型青铜立人像
    青铜神树
    4.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大量用于祭祀
    5.陶瓷业
    玉器制造业
    二、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记载详细的内容,如祭祀、战争等内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河南安阳
    商朝
    4、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1)猴、鸡、马、龙、牛、羊、鼠、蛇。
    (2)我国在商朝时候就有了养蚕织丝,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
    A
    2.
    B
    3.
    D
    4.
    B
    5.
    A
    6.
    D
    7.
    B
    8.A
    9.A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的问题,通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课后题甲骨文答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