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国际化战略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牟林:北约全球扩张野心大增,初现阵营对抗,中国反霸有六大任务和中国的“一条线 一大片”是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牟林:北约全球扩张野心大增,初现阵营对抗,中国反霸有六大任务
一、北约全球扩张的勃勃野心
(一)俄乌冲突的实质是北约武装东扩
我们说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是阻击北约东扩,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美国挑起俄乌冲突是北约全球武装扩张的号角。
苏联解体后,北约的五次东扩除了引起俄罗斯的有限反应外,在全球动静不大,美国唱的是“文戏”。这一次美国唱的是“武戏”,即美国开始进行北约武装东扩了。如果这次武装东扩成功,北约会迅速扩张到亚洲,然后扩张到全球。
有些人没有感觉到北约武装东扩是因为表面上看只是俄乌冲突,乌克兰代表的是谁呢?是美国啊!是北约啊!乌克兰被美国做成了美俄对抗的桥头堡啊!美国是在打代理人战争,俄罗斯却不得不亲自下场,从这点上讲俄罗斯就已经处于地位的下风了。
美国不亲临一线就给人一个假象:俄罗斯在侵略乌克兰,美国在帮助乌克兰反侵略,高尚吧?因此俄罗斯又再次处于下风,即舆论和道义的下风。所以,美国理直气壮地拱火,一面制裁俄罗斯,一面武装乌克兰。美国用这个道德捆绑伎俩捆死欧洲,同样用这个道德伎俩困住中国等其他非西方国家。美国反诘中国说,你不是反侵略吗?为啥不谴责俄罗斯侵略者?你不是说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吗?俄挑战乌主权侵占乌土地你为什么不制裁?中国明知俄是武装阻止北约东扩,是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却很难让国际舆论公认俄乌冲突的这个本质的事实。事实上,美国实现了困中制俄的战略意图,为达成其对中国俄各个击破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中美国家战略的内在矛盾决定中国必须反对北约全球扩张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俄友好还是中美友好,对中国而言不是二选一》中提到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是向内的,即“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的对外战略服务于国家战略,它主要有两条“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国家战略是外向的,是全球性的。因为美国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全球的领导者,谋求全球霸权。北约全球扩张是由美国全球战略决定的,是必然要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个内向,一个外向。理论上讲,中美的国家战略应该没有交叉也就没有矛盾。但中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中国要实现国家战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霸权主义的本质就是破坏良好的国际环境,它到处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乱,这就与中国的国家战略产生了矛盾,这是两种国家战略的不同性质决定的矛盾,中国必须反对霸权,也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想消除中美关系中这个根本的矛盾,只有两个前提:美国放弃霸权主义或者中国放弃让中国人民过好日子。目前来看,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中美两国之间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就必然存在,且会一直存在着。这个根本性矛盾决定了中国必须反对北约全球扩张。
(三)北约扩张已初显阵营对抗
通过激发和操弄俄乌冲突,美国政客似乎自信心爆棚。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以推动北约全球扩张的方式整合以美国为首的所谓“民主阵营”逼中国不得不接受“阵营对抗”的现实,然后以阵营对抗的方式彻底阻断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消除对美国维护并巩固全球霸权的潜在威胁。
日本和韩国已经在主动参加北约的一些活动了。据悉,日本在4月底宣布将参加北约峰会,岸田文雄特地跑去伦敦跟约翰逊签署具有准同盟性质的新防务协议,英国可是北约的二号掌门啊!韩国的头号情报机构国家情报员于5日正式加入北约旗下的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由此成为该组织旗下的第一个亚洲成员。我认为,在亚洲方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有成为北约准成员或成员的趋势。如果俄罗斯在这场博弈中陷于完全的被动,印度定会见风使舵,中亚各国也会向北约靠拢,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就会成型。
美国推动北约全球化,其整合所谓“民主阵营”的主要整合手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把“七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日澳印四方机制”“美英澳三国联盟”“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整合成一块儿,成为其所谓“民主阵营”的核心部分。美国当下正在拉拢东盟国家搞峰会,希望把东盟做成“民主阵营”的外围部分。今年拜登要再度召开全球“民主峰会”,打造美国式“统一战线”。美国很有可能通过这个“民主峰会”捣鼓出一个什么新的组织机构来成为由美国完全掌控的“第二联合国”以逐步代替联合国。
与此同时,美国也正在全力把中俄捆绑成与之对立的所谓“非民主阵营”。中国反对搞阵营对抗,事实上阵营对抗已经存在,我们不能假装它不存在。中国可以坚持不搞阵营对抗这个原则,力求在舆论上把“反阵营对抗”做成一种国际道义。但在军事政治斗争的谋略上,一定要承认并认清“阵营对抗”是在存的事实再谈用什么方式去反对阵营对抗。这里有一个逻辑陷阱值得注意:反阵营对抗的国家在反阵营对抗的斗争中会自然形成一个阵营:“反阵营对抗”阵营。事实上,美国已经在玩这个逻辑陷阱,想以此方法遏制中国的行动——你不是反对阵营对抗吗?那你和俄罗斯搞什么上不封顶的伙伴关系?这不是拉阵营吗?你们搞一带一路不就是想搞阵营对抗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北约全球扩张已经初现阵营对抗态势,这给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课题,抑制北约全球扩张态势的成了中国反霸斗争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二、抑制北约扩张的对外策略,包含三大任务
(一)与俄罗斯深度合作
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性质决定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而北约全球扩张就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一种形式和实际行动,所以中国必须反对北约全球扩张。而俄罗斯已经发起武装反对北约东扩的行动,事实上中国已经与俄罗斯处于同一阵营,这是国际斗争的态势决定的。
中国支持俄罗斯时已经尽量地表现出中俄之间并未形成一个阵营的状态。故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宣言自己是中立的,只站在正义的一方。中俄关系不涉及第三方,自然中美关系也不涉及第三方,故美国没有理由干涉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常交往。而这是中国的逻辑,美国不认可这个逻辑。美国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履行既有合约义务就是站队俄罗斯,就是在有意消解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效果,就是在支持俄罗斯的侵略战争。美国逼中国二选一,要么中国跟着美国谴责与制裁俄罗斯,要么中国就和俄罗斯站到同一阵营。美国笃信,无论中国如何选择,对美国都是有利的。如果中国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完败的可能性增大,等于中国自己把后背的安全交给美国,美国可以很方便地制服中国;如果中国站到俄罗斯一方,美国就以中国支持侵略为名在中国身上复制“俄乌模式”。
当然,中国目前还可以不理会美国的这套逻辑,就是要坚持自己对待俄乌冲突的立场,继续履行与俄罗斯的各种合约规定的义务。中俄都明白,这是在用行动支持俄罗斯反对霸权主义扩张。中国在期待也在努力促成国际舆论态势的绝地反转,即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北约全球扩张即美国霸权的扩张这件事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在这个点上,中俄的合作是不够的。中国与俄罗斯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提升互信进行深度合作。或许美国这么搞下去,真的会逼中国大张旗鼓地与俄罗斯联手反击美国霸权,美国逼得越凶,这一天来得越快。
(二)鼓励欧洲战略自主
最近,中国领导人先后与德法领导人视频会晤,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欧洲要战略自主。中国必须和一个独立自主的欧洲打交道才有意义。欧盟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本来它整合欧洲大陆各国就是想与美国双峰并立,然而欧洲国家大多是北约国家,也就是说美国用北约把欧洲国家捆得死死的,美国在许多北约国家建有军事基地,驻有美军。美其名曰是保护这些国家,不如说是看住这些国家。德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军队就在德国驻着,我们看到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前后态度反转,看不到的是美国在背后不知施加了多少威胁手段。
德国敢独立自主吗?法国的马克龙跳得欢一点,又是欧洲自主,又是建欧洲军,是因为法国没有美军驻扎,法国又有核弹,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与日本一样,战败国一个,始终被美国用链条拴着,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德日都不是完全的主权国家。这次俄乌冲突背景下的欧盟想不想自主?想!做梦都想!可不敢。明知替美国制裁俄罗斯等于自残,却不得不拿刀子放自己的血去续美国霸权的命。中国领导人苦口婆心,希望欧盟争口气,正确认识自己利益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学会自主,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来,欧洲就是做不到,还找理由自慰。欧洲如果能自主,就能成为阻止北约东扩的重要力量,欧盟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战略利益。对欧盟来说这个工作很难做,但必须要做,不做是不行的。
(三)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美国也在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组织,但美国的拉法是霸权主义的:威胁加利诱,而又拿不出像样的利益进行利诱。比如对尼泊尔,威胁了十多年,加上贿赂等手段终于签了一个什么“千年协议”,不过区区五亿美元,却要了尼泊尔相当一部分主权。这次美国拉拢东盟,开个什么峰会,除了老调重弹,军事威胁,也玩不出新花样。美国也很紧张,一个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与中国签了一个安全协议,就哇哇大叫威胁到美国安全了。
昔日的中东盟友就是不跟风美国去谴责制裁俄罗斯,美国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惩戒。中国与美国相反,真诚地与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所以,通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但中国只通过广泛深入的经济联系发展与各国的关系是不够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还必须转变成国际共识,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还必须得到广泛响应,“一个中国”的原则还必须得到加深与巩固。总之,在这些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做好了,才能起到抑制北约全球扩张的作用,反对美国霸权要从根上做起!
三、反对美国霸权的全球战略,也包含三大任务
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具有全球性质,使得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具有了全球性质。由此,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具有了全球战略的性质。
(一)颠覆美国的霸权价值观
反对北约全球扩张,只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的全球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超越了反对霸权主义,反对的结果必然形成与美国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完全对立的价值观。
不要说美国价值观是民主,那是忽悠人的。美国追求的是霸权,那么它的价值观必然是霸权主义的价值观——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奴役你、驱使你、掠夺你、占有你都是理所当然的。美国口口声声说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是这个意思,规则是什么呢?就是保证美国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的规则,就是保证美国可以收割全世界财富的规则。
中国倡导的价值观与美国的霸权价值观完全相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需要和平共处,共同谋求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国际关系中要民主不要独裁,要公正不要霸权、要和平不要战争。中国要的正是美国不要的,美国感觉到中国威胁的根源正在这里。
(二)增强中国自己的实力
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抑制美国的霸权,两者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美国动辄从实力地位出发,这也告诉中国实力才是话语权的基础。没有实力,想获得尊重与平等,得看别人的心情。所以,美国对中国不能做到相互尊重,除了美国习惯性的傲慢之外,中国的实力还必须继续提升。等到中国综合国力超过美国,美国的态度自然会改变。那时恐怕会担心我们自己骄傲起来,能否平等相待其它国家会成为我们自己的问题。
(三)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
本文一直使用的是“抑制”这个词,如果上面的办法都抑制不了霸权怎么办?那就必须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和解放台湾很相似,我们立足于和平统一,但台当局就是要独立怎么办?中国必须做好武统的准备。准备武统是为了促进和平统一,万不得已可以武装统一。同理,准备好军事斗争是为了抑制住霸权的扩张。抑制不住怎么办?扩张到中国身上怎么办?保留最后通过军事手段抑制住霸权扩张的权力。准备好军事手段,可以不用,但可以防止美国政客们狗急跳墙发动战争。
中国即便是要打也是为了和平,这与美国有不一样,美国是为了攫取利益、控制它国。
这几天,台海局势骤然紧张。除了对台军售、军舰穿越台湾海峡,还在对华事项清单上删除“一个中国”的政策表述。赤裸裸地挑衅嘛!如果美国真的要挑起亚州风暴,中国准备得越好,越能抑制霸权扩张。中国不愿打仗,但不怕打仗。面对美国侵略者,战必胜。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牟林,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携起手来、战胜疫情、遏制霸权,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中国的“一条线 一大片”是什么意思?
“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道:“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构想。
扩展资料: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一是,为抵抗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中国撇开与美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联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行径。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二是,中国要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行径。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内容之三是,虽然联美抗苏,但中国始终注意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包括国家尊严。
参考资料:
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发展之中。请据此论述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1.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面临挑战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彻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复苏能否持续下去,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运用正在走向极限。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运用。各国的财政赤字都创造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欧洲、美国、日本,各个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都非常不好。据美国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统计,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西方七国集团。当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债务总量创新高,达到36.237万亿美元,增速也达到13.21%,因此,各国想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已经力不从心。其次是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国的利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如美国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运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大。
第三,发达经济体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发达国家失业问题解决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特别是这次失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转换使得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困难。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失业率大幅增加,将会继续打击发达国家的消费,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国家,高涨的失业率正有促使社会动荡的风险。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公开出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如美国2009年初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
第五,美元汇率加剧动荡。美国长期进行负债经济运行,大量对外发行国债,并且美国社会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财政收入,政府债务日积月累,使得它成为当今对世界其他国家负债的冠军。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 这种状况将加剧美元汇率的动荡,从而影响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2.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缓和但挑战依然严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和磨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都对战争感到厌恶和恐惧。由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战后50多年来,地球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性大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危险性进一步减小。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失去了发动一场核大战的对手,从而减少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渗透,社会和军事安全领域的相互需求加大,世界各国的依存度增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发展经济、创新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已成为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共识。在当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尽管各大国间仍然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是全面对抗的性质。各大国日益注重沟通与交流,增强协作,避免对抗,从而使国际形势在总体上保持和平与稳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简而言之,目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世界的安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收入分配却是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自182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则为原来的50倍,这些巨大的收获却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为11:1,1950年为35:1,1977年为44:1,1992年为72:1,1997年大约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约为141:1。世界上不发达国家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由1987年的36个增长到2009年的49个。出现这种“数字鸿沟”的根源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贫困落后,加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潜在的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被激化,不断出现冲突和战乱。这种情况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而且将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交织影响世界的安全。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当前,虽然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2006年全球国防开支比2005年上涨3.5%,07年全球防务开支1.339万亿美元,比06年上涨6%,2008年全球国防开支1.464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4%,比2007年增长了4%。美国军费比2007年上涨9.7%,占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增加量占全球增量的58%。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当前,伊拉克局势的动荡、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持续不断的阿以冲突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首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其次,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过导弹发射或飞机运载的核弹头数量约11530枚。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或者正致力于拥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这种状况对世界安全是一大隐患。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已经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甚至超过战争。9•11”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过了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给有关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斯里兰卡就达到13亿―15亿美元,占其经济总量的6.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的财富急剧缩水,甚至引发政局和社会的动荡。而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频繁灾难。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
三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与发展影响世界安全。冷战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并有新的发展,从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单极霸权,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为标准,对外实行直裸裸的干涉政策,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和体现,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三场局部战争而推出的三种新霸权理论:
第一,新干涉主义政策。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顺利的实现北约东扩,借口南联盟科索沃地区内阿族人的人权受到塞族的侵害,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发动了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的战争,最终迫使米洛舍维其政府下台,建立亲美政府。美国借助这场战争,实践了他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政策”,也即“新干涉主义政策”。新干涉主义提倡“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过时论”;认为主权不再属于国家或政权,而是属于人民;认为保护种族、宗教和少数民族免遭冲突的危害和不受怀有敌意的政府的排斥,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等等。新干涉主义理论实质是使美国对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合法化,从而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新工具。
第二,新帝国主义理论。阿富汗战争后,以美国为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进一步干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推出了新帝国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现在的世界存在着三类国家:一类是后现代国家,以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第二类是前现代国家,诸如索马里和阿富汗;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那些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现代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新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后现代国家正受到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挑战。一些现代国家在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前现代国家则为犯罪集团和恐怖主义组织提供基地。对付这些挑战,干涉是必要的。干涉的最合乎逻辑的方式就是殖民化,因而需要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将全世界都置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控制和统治之下,是美国霸权的直接体现。
第三,先发制人战略。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企图让联合国安理会授予其攻打伊拉克的权利,但各大国看穿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在于控制伊拉克政府,进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乃至中东地区的石油,因而对美国的这一企图进行了集体的抵制。美国眼看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无望,为了找到一个进攻伊拉克的借口,给国内选民一个交待,布什政府打着反恐的幌子,推出了“先发制人战略”。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向国会递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分析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指出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成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并强调,为了保护美国免遭恐怖分子有预谋的袭击,必要时美国将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即“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识别并摧毁它”,借助这项政策,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对主权国家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府,扶植了亲美政权。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理论、战略的出台及实践,严重破坏了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是国际形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国际形象也因为布什时代强行推动单边主义而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新政府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政策,放下身段,谋求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2009年1月13日希拉里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做外交政策陈述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巧实力”,即美国面临的现有安全威胁要求奥巴马政府必须诉诸“巧实力”,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领域可行手段,既团结朋友,也接触对手,巩固原有联盟,形成新的联盟,以便打开美国外交的新局面。虽然更多借助“巧实力”的美国将会以一个更具善意的面目出现,可能会更注重在道义上赢得更多支持,在战术上与各方特别是大国加强沟通与协调。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未来美国外交政策改变的不是战略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方式。美国在全球传播美式民主自由,维护其全球利益,谋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大方向没有变,也不会变。
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出现新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国际大国格局基本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现在,这种状况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首先,是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各极之间的经济实力有了重新排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欧盟的GDP为10970218美元,美国的GDP为10881609美元,欧盟第一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欧盟的经济总量高达19万亿美元,欧盟继续超过美国(1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且优势拉大。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也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2003年10月1日,全球知名投资银行高盛,曾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英文名的首位字母组合在一起为BRICs(发音类似英文砖块),提出名震一时的“金砖四国”概念,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了高速成长。如中国2008年的GDP高达4万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3名;巴西2008年的GDP达到 1万6千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5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俄罗斯2008年的GDP为1万6千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6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印度2008年的GDP为1万2千亿美元,在世界排名自2003年开始一直维持12名的位置。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金砖四国在世界的排名还要提前。
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在首创“金砖四国”之后,再次首创了一个投资新概念:金钻11国(Next-11)。金钻11国分别为墨西哥、印尼、尼日尔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高盛预测“4+11”的GDP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业国家,2050年“金钻11国”的GDP将与美国比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30.9%下降到2007年的26.7%,到2012年可能继续下降为24.3%;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全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经济遭遇重创,西方七国经济占世界比例从77%下降到2007年的57%,到2012年可能下降为51%;而“金砖四国”(中、印、俄、巴西)将从占世界比例的从8%上升到12%;总的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差距正在显著缩小,力量中心增多。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领域的多极化日益明显,并必将反映到政治领域,从而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还表现在各极软实力的变化。冷战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依仗经济、金融、科技和军事的特殊优势,加紧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对外频频发动战争,特别是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不满的人比例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使美国的软国力有所下降。2005年6月23日美国知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全球态度项目”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发现美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各地普遍下跌,对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非常反感。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美国的西方盟友和伊斯兰世界对中国、法国、德国的印象明显好于美国。而2007年因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使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神话破灭。
其次,是单极与多极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冷战后,由于美国政府一直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追求单边利益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友在内的强烈不满。特别是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更是扩大了美国和其传统盟友——欧盟之间的裂痕,使得北约政治化和军事同盟性质下降。而俄罗斯面对美国冷战后咄咄逼人的攻势,深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俄罗斯家门口推行的几场颜色革命,更使俄罗斯寝食难安。在此情形下,欧俄以共同反对伊拉克战争为契机日益接近。
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关系得到发展, 2003年中欧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欧盟还明确把中国列为欧盟六大全球战略伙伴之一。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解决了边界问题,并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确立了永不为敌的目标。而且中俄在2005年8月18日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这在中俄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欧盟、俄罗斯这三极之间的日益接近,对多极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是单极与多极的斗争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反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各大国纷纷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反对单边主义,并日益联手,共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如欧洲联盟2008年11月3日拟就一封致美国下任总统的信件。信的主旨是强调“多边主义”。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这意味着金砖四国必将加大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而俄罗斯总理普京更是多次发表讲话,表示俄罗斯绝不接受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
综上所述,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不可逆转。
4.世界科技革命竞争日趋激烈
二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实力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发达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积极抢占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制高点,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试图改变不利的科技竞争地位。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为提升科技竞争力所采取的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提升决策层次,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政府首脑亲自领导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总统(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对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提出建议。美国、韩国、印度等国成立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负责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大提升了国家科技工作宏观决策的能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将对科技的投资视为一项回报巨大的战略性投资。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
第二,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竞争之本。许多国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国的学生和学者的力度,以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的最高税率已减至当地人的58%;日本计划在今后几年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美国则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限制。
第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挑战,制度创新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在人、企业、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和政府是构成这个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在这样一个国家层次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依托和知识源泉,中介机构是知识扩散、转移的桥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发展环境的创造者,金融是充分实现创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中国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详细谈谈,举几个例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世界第一大人口国,与英、法、美、俄并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大吸引外资国,还是世界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贡献:
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2、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有能力进行海外投资,开发非洲等一些相对落后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增加,形成巨大的新兴市场,世界大量产品在中国得以消费。
3、中国发展繁荣的脚步越快,世界获得的机遇越多。今年1至10月份我国商品贸易进口达到20%的增长,出口是10%左右的增长。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以上的外来投资,各方参与中国大市场,机遇广阔。
4、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活跃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各任务区的中国维和人员,以专业的工作水准、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更以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温暖了各维和任务区人民的心。这些也许还很年轻的中国维和人员,正以自己的真心和实干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承诺,更体现出一个新兴的负责任大国应有的维护和平的担当。
5、中国直接参与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中国代表董必武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以来,一直在不断“加群”,当前中国已加入400多项多边条约,参加了所有联合国专门机构和大约90%政府间国际组织,全面融入当代国际秩序。《国际组织年鉴2017—2018》数据表明,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参与率正在快速接近参与率最高的法、德等国水平,并且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多项研究认为,中国已经高度融入了国际组织体系,并且是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建设者。
、
参考资料:
关于国际化战略的问题,通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发展之中。请据此论述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中国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详细谈谈,举几个例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国际化战略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