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清朝雍正历史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康熙遗诏都解释不了的雍正篡位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和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康熙遗诏都解释不了的雍正篡位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
雍正帝篡位谜团由来已久,是史学界几百年来争议不休的话题。最近有很多所谓的专家用康熙遗诏来解开了这个谜团,进行了盖棺定论,认为雍正并非是篡位。很多网友也表示赞同。
那么几百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议的话题真的就这么简单被解决了吗?
宋安之认为非也。
因为康熙遗诏并非是解开雍正是否篡位谜团的决定性东西。
宋安之为什么说的这么底气十足呢,下面来给大家说道一番。
首先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并没有过多在意雍正篡位背后的具体细节,而是相信了一个幼稚谣言,然后拿一式四份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康熙遗诏来自信满满的攻破了这个谣言。
而这个谣言就是:雍正把“传位十四”中的“十”改为“于”,从而使自己篡位成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书,而是雍正登基以后拟就并颁布天下的,这中间足足间隔了3天时间,这3天时间都可以重新写无数份遗诏了,所以说康熙遗诏并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为什么说并非是康熙真迹,为什么间隔了足足三天。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上谕有这样一段话:“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句话说明康熙帝的遗诏,并非是事先写好的,而是临驾崩前一言而定的,是康熙帝临死前口授的。
后来由当时在场的隆科多口头宣布,并独自写了一份遗诏,再交给内务府和翰林院来整理撰写正式的遗诏,在康熙驾崩3天以后的16日拿出。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到底是雍正死党隆科多一人在场,还是其他皇子也一起在场呢。
如果是隆科多一人在场那么岂不是一家之言的死无对证了?
不过宋安之根据雍正帝在雍正七年为了驳斥篡位流言而写的回忆录性质的《大义觉迷录》来看,书中具体交代了康熙驾崩时的场景: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老八允祀)、塞思黑(老九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当时在场的人一大堆,但其实也算是雍正帝的一家之言了。因为当时是雍正七年了,雍正帝早已经坐稳了皇位,在他的铁腕统治下,这么多证人要么像老八老九他们被圈禁至死,要么就是为了自保噤若寒蝉,指望这些人还能说什么真话呢。
同时期的老八胤祀之长子弘旺所写的《皇清通志纲要》和肖奭的《永宪录》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驾崩前召见几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的事情。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弘旺和肖奭的一家之言,但这也是一个重要参考。
还有一个重要疑点就是康熙帝晚年在他身边照料其起居贴身侍候,传达其旨意的内务府官员赵昌,雍正继位后急匆匆的就将其处死了。
雍正如此急匆匆的不掩人耳目,颇有一些吃相难看的处死赵昌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是杀人灭口。
当然宋安之洋洋洒洒说这么多,目的并非是盖棺定论的说雍正帝就是篡位,就是得位不正。而是想表达一个想法,关于雍正帝篡位这个史学界几百年来争议不休的谜团,并非是一份康熙遗诏可以定论的,更不会是宋安之一篇文章可以定论的,篡位是否,还希望大家理性客观的去分析,而不是盲目的跟着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说法来盖棺定论。
还有不说雍正帝篡位与否,这位皇帝的确是够勤政够拼命的。雍正帝能成为皇帝,对于清朝的统治来说亦是一件幸事。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一、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
康熙遗昭一式四份,分别收藏在几个大型档案馆里,它一直都在,并没有秘密收藏。辽宁省档案馆曾亮相过一份康熙遗诏,这也已经蛮久的事情了。
遗诏是用汉、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的,这就破除了一个谣言。一直有个流传了很久的谣言那就是康熙本想传位十四子,而雍正则将遗诏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在满文中“十”和“于”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像汉字那样添几笔矫饰是不可能的,而且遗诏还写出了雍正皇帝的名字,即“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所以雍正篡改遗诏一说无从得出。
那这就能说明雍正没有篡位吗?
还是不能证明,因为这份遗诏是假的,这份遗诏本身是什么问题都不能说明。在历史上康熙并没有自己留下书面遗诏来钦点继承者,这康熙遗诏其实是雍正登基后自己让人写的,然后昭告天下的,并非是康熙真迹。
大部分的遗诏,其实都是皇帝死后由臣子代写的,遗诏其实就是马后炮的东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而且康熙这份遗诏是雍正过了一段时间才公布的,如果当时就有,康熙死前就写了,雍正大可当时就立马公布出来。
其实清朝皇帝也并没有用书面遗诏选继承人的传统,皇太极、顺治没有,连康熙自己继位也不是通过书面遗诏,书面遗诏大多是后一代君主让人书写的,康熙自己并没有书面遗诏的概念。
正因为雍正在继位时只有口头传诏,并且身边只有重臣隆科多,所以导致人们怀疑雍正的继位合法性。
这个怀疑不无道理,毕竟还真拿不出可以肯定雍正继位合法性的证据。那为何只怀疑雍正,不怀疑其他清朝皇帝呢?这里只能说雍正在当政时期可能是得罪了太多文人,引得了当时一些文人的中伤。而雍正为了平息一些流言,自己又做了一些傻事,结果让这件事越来越扑朔迷离。
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纠结于雍正是如何继位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是个好皇帝,他解决了康熙生前一些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还为儿子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江山,这些已经足够了。即使他是真的篡位,我想不管是臣子还是百姓也是乐于他篡位的。
二、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康熙晚年时期,他的诸多儿子围绕皇位发生了惨烈的斗争,最终康熙去世后,由雍正继位,但关于他的继位,民间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
最有市场的说法,是四阿哥雍正篡改了康熙的传位遗诏,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为“于”字,最终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才篡夺了皇位。
这种谣言,随着康熙遗诏的公开亮相,也不攻自破。
纵观清朝开国之后历代皇位的继承,在康熙继位之前,都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交替,都引来无比惨烈的明争暗斗。
康熙登基后,预备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因为他两废太子,使得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依然无法明确,这也是雍正登基后引来如此多的猜疑的根本原因。
女真势力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辽东崛起,女真人是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渔猎民族,告别蛮荒时代没有多久的他们还没有形成规范严密的政治体制,因此,早期女真是一种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制。
在女真势力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的所有部落,在这个过程中,女真的八旗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八旗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侄,八旗旗主也被成为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都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
在早期的八旗体制下,整个女真势力的最高领袖是努尔哈赤,他的地位不容动摇。
但在他之后的继承人制度,当时并没有明确,现存至今的文献中可以查到,努尔哈赤在1622年,曾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也就是说他死后没有皇位继承者,八旗实行共同议政的军事民主制。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女真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文化比较了解。
四大贝勒中,清太祖努尔哈赤最为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但他生前依然没有明确皇位继承制度,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经过一番惨烈的争斗,才得以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他生前没有设立储君,满清政权也没有形成正式的建储制度,围绕着满清最高权力的传承,又展开了一番血雨腥风。
皇太极死后,各方势力又提出要实行汗位推选制度,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尤为激烈,使得满清政权一度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隐患。
这危机关头,女真贵族们经过多方平衡,最后在皇太极五宫后妃所生的子嗣中,以长子福临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他就是顺治帝,顺治继位的过程中,其母亲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清朝皇权进一步巩固,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康熙皇帝。
清朝前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交替,都引来无比惨烈的明争暗斗,从康熙皇帝继位开始,汗位推选制正式寿终正寝,汗位推选制开始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过渡。
康熙一生雄才大略,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是满清入住中原后十分杰出的一位皇帝,康熙痛感清朝前期没有稳定皇位传承制度的弊端,他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准备施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让清朝的皇位平稳的传承下去。
因此,早在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康熙帝就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这也是清朝皇帝第一次在生前明确储君,本来胤礽按部就班的继位登基,就能终结清朝皇位继承混乱的 历史 ,但没想到,胤礽却最终失去了康熙帝的欢心。
胤礽因为很早就被明确了皇太子的地位,因此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追捧,大家都指望和太子搞好关系,日后新君登基还有好日子过,在众人的簇拥和奉承下,皇太子胤礽也变得骄纵蛮横,他私下罗织党羽,结党营私,最终引来了康熙帝的不满和警觉。
1708年,即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下诏废黜皇太子,此时距离康熙第一次立胤礽为太子,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本来已经板上钉钉的储君位置一下子有了变数,这也引来了康熙帝的众多儿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就这样,在康熙帝还在世时,清朝当时诸位阿哥就围绕皇位展开了一番番争夺。
被废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是康熙正宫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他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比他大的还有康熙的庶长子、大阿哥胤禔。
大阿哥胤禔一直不受康熙待见,他知道自己继位无望,八阿哥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两人感情较好,大阿哥就跟八阿哥胤禩达成了同盟,他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主动提出要替父杀掉胤礽。
大阿哥的这个举动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康熙对他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八阿哥胤禩严加提防。
之后,三阿哥胤祉又揭发了大阿哥找人以巫术诅咒胤礽的事情,更惹得康熙大怒,康熙将大阿哥圈禁,也因此厌恶了八阿哥胤禩。
经过这一番波折,康熙又回心转意,在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再立胤礽为皇太子,恢复了他的储君地位。
但没过多久,康熙又怀疑胤礽与朝中重臣结党营私,在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再次下诏废皇太子。
这就是著名的康熙两废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后,虽然在紫禁城内被一直软禁到死,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两废太子后,原本告发胤礽的三阿哥胤祉看到他如此下场,也主动退出竞争,明哲保身, 清朝皇位的争夺者变成了同一位母亲所生的两个兄弟,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胤禛本属于太子党,一直支持胤礽,在太子首次被废后,他还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但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皇太子胤礽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康熙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窥视储君的位置。
此时,八阿哥胤禩以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为附庸,八爷党的势力在朝中十分有影响力,但因为前面太子废立的一系列波折,使得八阿哥胤禩失去了争夺储君的可能性,他就转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晚年时期,朝中普遍认为可能的对象也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两人之间,但康熙生前没有明确设立其中一人为太子,因此两人的争斗一直延续到康熙去世。
康熙死后,最终的皇位由四阿哥胤禛继承,也就是雍正皇帝,但关于他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一直众说纷纭,是按遗诏之言合法登位,还是暗中篡改遗书而继位,至今流传着各种说法。
按照清朝官方记载,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前,四阿哥胤禛奉命代皇帝祭祀南郊。
当时,康熙帝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但仍然能“静摄”政权,掌控一切,四阿哥胤禛请求侍奉左右,但因祭天是件大事,康熙帝命令他不得离开。
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得不破例把四阿哥胤禛召到畅春园来。
而在胤禛未到之前,是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在御前侍候。
就在这时,康熙帝向他们宣布:四皇子胤禛人品极好,能够继承大统,继承皇位。
此时,其他的皇子都在外候旨。
当胤禛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告诉他自己的病情恶化,胤禛听后晕倒在地,痛不欲生。
当天晚上戌时,康熙帝归天,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
从上面清朝官方记载的情况看,雍正帝的继位是合乎法理的,但很多文人的分析中,雍正的继位却疑点重重,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他是非法篡位的说法。
后世的人们,从康熙的行程后身体情况分析,康熙帝在其六十一年八、九月份至热河行围,十月回宫,其身体 健康 一直良好。
当时,康熙只是患了感冒,胤禛曾经亲自或派人请安,康熙的答复都是“朕体微愈”。从这个情况来看,当时康熙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病情,还没有要到“寿终正寝”的时候。
然而,康熙却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突然死去,病情发展如此迅速,也令人有所怀疑,而康熙病重到雍正继位之间,时间极为短暂,更让人浮想联翩。
当时,十四阿哥胤禵担任抚远大将军,远在边疆出征,他手掌兵权,被人认为是康熙属意栽培他,就有传言说,康熙想等到十四阿哥胤禵建立军功回朝后,就立他为储君。
后人推测,很可能是四阿哥胤禛相信了传闻十四阿哥可能继位的传言,感到自己得位无望,于是看准时机,与隆科多等勾结,控制了康熙帝与外界的联系,害死了康熙,篡改了诏书,篡夺了皇位。
有人还声称从当时的记载中查出,康熙染疾后在畅春园养病,四皇子胤禛进献了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了,以此来怀疑胤禛的参汤有鬼,毒害了康熙。
但实际上,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康熙的《起居注》中就有记载,他说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
康熙不喜人参,雍正又怎么会特意进献参汤呢,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在关于雍正的继位传言中,民间最有市场的就是修改遗诏说,按照这种说法,康熙原来已有立下遗诏,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诏书被四阿哥胤禛及其死党篡改,把传给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于”字,由此篡夺了本应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
这种说法因为情节曲折而广为流传,颇受百姓的欢迎,日后更被很多清宫戏发扬光大,在民间几乎成了雍正继位的权威说法。
但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从雍正继位的真正诏书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荒唐之处。
目前保存于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份清朝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后来在公众面前亮相,民间雍正篡改诏书继位的传言不攻自破。
“十”改成了“于”字的说法中,“于”字是简体字,但在清朝年间,还没有简体字,繁体中“于”作“於”, 要想不留痕迹的将“十”改“於”,无疑是不可能的。
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 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何况,诏书是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满文和蒙古文中,“十”改成了“于”又如何改起呢?
既然篡改诏书的说法无法成立,也有人认为,康熙帝本想让十四子继承皇位,但在他临终前,十四皇子远在边疆,若将他召回再宣布诏书,恐发生皇位纠纷的变化,无奈之下就传于雍正。
实际上, 从四皇子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亲王后,他在皇子中的地位益提高, 先后二十二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比其他皇子都多。
此外,康熙对胤禛的儿子弘历宠爱有加, 康熙传位给胤禛并不是意外之举,民间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传言,根源还在于清朝当时没有稳定的皇位继承机制。
雍正登基后,吸取了清朝历代皇帝的教训,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清朝不再公开设立太子,而是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定下继位人选后,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自己也私备一份,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取出两份遗诏,当场对照无误后,才能宣布继承人。
秘密建储制度出现之后,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才正式稳定下来。
《从西方文献看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7年3月
《扑朔迷离的清雍正帝继位之谜难揭秘》,《中国地名》,2012年8月
三、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
雍正是不篡位者至今都还是个谜,康熙遗诏如果能说明问题,那就不存在雍正上位之谜了,总体来说还是没什么说服力度,可信度不强,有人说也有可能是伪造。几年前的辽宁省档案馆就展示了“康熙遗诏”,这是三体文字合璧的辽诏,当时还给出答案,说雍正没有篡位,档案馆里的“康熙遗诏”是用汉文、满文、蒙文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就写有雍正即位的内容。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雍正),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专家是这样说的,称雍正在继位之后,发现立储诏书装在一个小匣子里面,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这几个字的匾额后面,后来康熙驾崩之后才取出来昭告天下,所以这份诏书是可以证明雍正并不是篡位者的。
雍正剧照
有人说是修改了诏书,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即使是清朝的汉文也都是用繁体字,并没有出现“于”字,而是“於”字,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有人说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康熙诏书可信度不大
《大义觉迷录》记录,康熙临终前,将遗言说给了隆科多,隆科多在口传给雍正,雍正这才继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就是雍正自己写的,所以可信度不大。
《上谕内阁》记载,康熙去世三日后才公布所谓的“康熙遗诏”,因此有人指出,“康熙遗诏”作假的可能性很高,最主要当时只宣读了满文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雍正应该是没有修改诏书,二是雍正继位之后制作的诏书。修改诏书是难度比较大的,这得符合两个前提,一是康熙公开自己立下遗诏;二是诏书必须当众宣读,然而这两个都不具备。
康熙是驾崩于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而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康熙随身带了遗诏,所以雍正即位就显得不正,最主要是如果知道康熙有遗诏,为何要等到16日才宣读?一般来说皇帝驾崩,如果有遗诏当日就可宣读,过了三天宣读,重新制定的遗诏可能性就非常大,但是也没有证据或者史料证明雍正篡位,所以一直是个谜,即使这个所谓新公布的“康熙遗诏”,那也是没有丝毫用处,只能用来充当文物展示。
关于清朝雍正历史的问题,通过《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清朝雍正历史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