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孟非:从搬运工到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如何随遇而安?

孟非:从搬运工到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如何随遇而安?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孟非的随遇而安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孟非:从搬运工到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如何随遇而安?和主持人孟非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孟非:从搬运工到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如何随遇而安?
  • 主持人孟非的故事
  • 孟非的故事,简单概括但是听来励志就行
  • 求孟非随遇而安500字简介
  • 一、孟非:从搬运工到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如何随遇而安?

    今天的生日之星是孟非,1971年10月出生于重庆市,中国主持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代表主持节目《非诚勿扰》、《南京零距离》、《非常了得》,2014年孟非为宣扬家乡传统文化跟郭德纲合作,将重庆小面“孟非的小面”开遍了大江南北。

    提起孟非,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光头?孟非曾和徐峥互侃自带高光。《非诚勿扰》?他可能是史上最睿智的月老。孟非的小面?重庆小面因为孟非走向了世界。

    2010年,孟非开始在江苏卫视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那个睿智幽默的光头主持人形象刻画在了观众的心里。孟非的说话之道在这档节目中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表达直接却不乏机智幽默,充满善意又不失立场,在不动声色的表达下彰显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又很好的平衡了在一档相亲节目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孟非不显山不露水的主持在节目中有如定海神针,使《非诚勿扰》在各同类型节目中脱颖而出。孟非在节目中说的话也被网友总结成孟非语录,常常拿来引用。比如: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岔路口决定了一生。”

    “很多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中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成为“著名主持人孟非”之前,他高考落榜,做过搬运工、送水工和保安等工作。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成长、逆袭,成为现在的孟非的呢?

    早年,11岁的孟非举家从重庆来到南京。偏科严重的孟非甚至分不清物理和化学,但他却偷偷把无数本经典放入桌肚中反复阅读。高考落榜后无处可去,摆过地摊、做过搬运工,后来找到一份印刷厂的工作,在里面做印刷工,每日两手黢黑的读报纸。因意外差点断了一根手指的他,印刷厂干不成了,才靠父母推荐进电视台做了一名临时工。

    最开始便是打杂,哪里需要便去哪里帮忙,这反而让他渐渐熟悉了电视台所有的工种。机缘巧合,剧组要去新疆拍片,时间长环境差工作又辛苦,没人愿意去,孟非就去了。

    2002年孟非第一次以主播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这是一档没有提词器的节目,60分钟里孟非要把记者写的串联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有了即兴发挥的空间,调侃、嘲讽和精炼的评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孟非风格。

    其中6到8分钟的“孟非读报”是南京零距离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孟非每天要把7、8份报纸全看一遍,再写至少1000字的评论,这段评论要确保独特性,如果其他报纸有同样的内容还不行。这样的工作孟非一做就是九年半,一共写出过300万字。极大的压力和焦虑使他经常从梦中惊醒:马上就要直播了评论却还未写。

    长年累月的坚持才有了如今的孟非——文采和口才俱佳,智慧风趣,又有血有肉。

    2011年他的图书作品《随遇而安》出版,动情回顾自己过往四十年的岁月。2013年,他便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仿佛是命运之手在推着他步步向前。从小也没想过以后一定要做什么,但是,永远做好当下手中的事,顺应本心,所有付出终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祝孟非孟爷爷生日快乐~你还看过孟非主持过的什么作品呢?有什么经典语录令你印象深刻?来评论里聊一聊吧。

    一、主持人孟非的故事

    孟非以主持民生新闻的历练和主持娱乐选秀的经验,为《非诚勿扰》设定出既有悬念又不矫情、既多姿多采又风格清新的尺度感,可模仿,难超越。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孟非的故事,欢迎欣赏!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复读,可是学校看到他的高考成绩,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几个同伴含泪离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最终都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运工。而且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孟非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南京,决定继续学习。他选择了成人高考。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

    1994年8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但是至少他可能会与记者搭上边于是就去报了名。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孟非的故事,简单概括但是听来励志就行

    第一眼看到孟非,你一定觉得他很普通——他穿最平常的衣服,剃着光头,跟大家一起挤公交车。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当成平头百姓,那就大错了!他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新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要他,他敢说“不”;他还作为全国地方台的主持人唯一入选2004年“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他俨然就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经打过5年工,在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双手甚至差点被机器卷走,你相信吗?

      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唯一的儿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兴起,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但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

      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连续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不容易啊!

      不干活时,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2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对自己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

      拼拼拼!小杂工终成真记者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那个时候,孟非的工资还是只有200多元钱。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照片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

      编后语:以上这样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所以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三、求孟非随遇而安500字简介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花了不到三天时间,从星期5到星期天,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孟非的《随遇而安》,一直想挤出时间看完它。看书时总有任务感,感觉一定要在预先规定时间内看完它,看到50多页,总要看看50到100页的内容如何,多不多,难不难,估计要花多少时间——————一种没有安静,浮躁急躁的看书态度。

      读之前对他的印象
      在看《随遇而安》之前,对孟非的了解几乎都是从看《非诚勿扰》中得来的:语言平实通俗,主持非常客观,即使在表达自己与众人不同的意见时,也会先把公正不强迫他人价值观的态度摆出来“我个人觉得”“很多人,不一定是全部人”等等如此客观的言语。从他言语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内容,不跟风,不盲目,独立思考的洗礼程度很高(按照乐嘉的学说,这非常难得),最让观众容易接受的是,引用乐嘉的话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讲诉阳春白雪的道理”,语言风格及其符合广大观众“屌丝”的口味,其中的内涵却是值得反复琢磨的。而且传达的意思准确清晰,不拖沓,不少了什么。这和书中张红军对孟非的评价有点相似:真实自然,表达精确,平等交流。
      在主持节目中,孟非给人展示的状态是:非常舒适地平衡各方的言论,折射出一种轻松、睿智、幽默的小调子,而且这种小调子一直都贯穿这个节目。

      记忆好,感慨深
      在《随安而遇》中,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我真感慨:怎么这些作者的记忆力怎么好呢?都过了几十年了,还是把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得那么的清晰?他们是怎么把众多的人名物名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呢?莫非靠写日记?
      他写童年,无非是在写:变化的人际关系和自己不同的处境,他对重庆和南京感情上的对比,无非是周围人和环境的变化,重庆的环境和谐,人际关系良好,而南京的环境冰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甚少,外婆及她身边的同事邻居都是一个可以说明这点的例子,而到南京后的高中灰暗的生活也是个例子。
      写到他到印刷厂的生活时,感觉那时的阶级分层真的很明显,即使那时国家的任务已经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厂长不和工人同用洗澡池,即使它一开始是用来让大家一起洗的。社会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尤为之重,只是他们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那时得到一些生活费用比什么都重要。

      一颗善于感受外界的心
      他的无论是新疆之旅,还是希腊奥运之游,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且让人品尝出人文味。贾娜尔的热情,送他们去公主堡的小王都通过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那里的人情风味:热情、原始、真诚。到希腊时,看到希腊人的慢速度,透射出希腊文化中的宁静而安逸。我们一直炫耀我们的速度多么多么的快,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到他国人可能根本就不太注意速度,人家更关注速度之外的一些东西。人家在考虑速度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质量了。
      到德国的小事故,警察和工程师的吵架,还是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都展现了一种当下复杂中国难以见到的情景画面。这也许和中国和外国几千年的文化有关,难以改变。
      最后以色列的见闻更是让人对这个原来就让人好奇佩服的民族国家更加地怀有学习向往之感。而孟非以一个非专家的身份,通过一些见闻让人觉察到了其中的社会哲学,并且很自然地让人把当下的中国联系起来。

      最后,如果真要用已经话来描述这本书的话,就这么说吧:它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标签写着“白开水”,但喝了之后,慢慢地感觉里面其实有很多盐,而且盐的分量还不少。

    关于孟非的随遇而安的问题,通过《孟非的故事,简单概括但是听来励志就行》、《求孟非随遇而安500字简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孟非的随遇而安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孟非: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孟非的随遇而安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孟非: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和“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