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死而复生后你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变化?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有感

死而复生后你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变化?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有感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复活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死而复生后你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变化?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有感和生命的最好活法:向死而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死而复生后你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变化?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有感
  • 生命的最好活法:向死而生
  • 如何看待李开复的《向死而生》
  • 《向死而生》这本书讲了什么?
  • 一、死而复生后你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变化?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有感

    李开复著名企业家,在2009年出版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我们看到一个台湾出生,留学美国,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担任要职的开复老师,然而就是这个做到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企业家,心愿却是: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

    在谷歌演讲

    “我发现,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梦想,是唯一比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有意义的事情。”我越来越相信,当我已经完成了很多梦想之后,我更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这将比个人的成功更具意义,也可以将我的个人力量尽可能的放至最大。

    为中国的年轻人开办创新工场,孵化过APP“豌豆荚”

    从那本书的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开复老师的理想和抱负,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数十年来,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5、16个小时,在微博上有5000多万粉丝,被封为“青年导师”。记得当时网上有个段子说开复老师什么时候都能回复邮件,似乎不睡觉。

    账号虽然没有以前活跃,但仍有5000多万粉丝

    可就在开复老师想做得更多的时候,2013年时身体却出现状况,检查下来第四期淋巴癌,体内26颗肿瘤,面对即将可能到来的死神,开复老师还是想做些什么,在2015年战胜病魔后出版了《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并促成《向死而生》纪录片的拍摄。

    这个本就是讲述一个总是在鞭策自己做到最好的人,在生命可能要结束的时候,对其人生态度的转变,而这个转变比普通人更具有教育意义。

    一、与第四期淋巴癌交手的过程

    查资料,淋巴癌总共就5期,第4、5期均属于高危期,60岁以下的5年内存活率是32%,而且淋巴癌是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癌细胞会随着血液跑,向藏在体内的一颗炸弹,需要人保养。

    恶性淋巴癌的程度

    书的一开始介绍这次检查生病的过程,爱人催促去体检,才不得不放下工作去检查,收到复查通知的那天还在和同事玩游戏到凌晨3点,拖了几天回台湾,又经历漫长的检查过程,才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开始展开治疗。

    和朋友打游戏

    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指出,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我们的开复老师自然也经历了这5个阶段。也经历了很不接受、怨恨、难过到自己研究病情,尝试多种方式治疗,最后化疗加靶向治疗获得重生。

    读者们你们喜欢长期对电脑嘛;喜欢背负很重的压力,经常产生负面情绪嘛;喜欢熬夜,立志要做“时间管理大师”嘛,建议改掉。现在年轻看起来很健康,但当稍微年长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被你玩坏了。

    沉迷电脑游戏

    你可没有开复老师的治疗条件,所以不要拿自己身体开玩笑。

    二、重生后的收获

    1、放下骄傲、学会感恩,从容面对自己的

    你是否也是事业上的拼命三郎,每天都在制定计划,严格要求自己。

    你是否也想给自己贴上很多标签,为自己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喝彩而拼命努力

    或许你只是想实现你的人生意义,你态度的乐观、积极向上、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影响别人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可开复老师却告诉我们:不论身前生后,名利都是一场梦。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经历过鬼门关后,开复老师学会了宽容自己。

    不再对自己那么严格,放下了自己的骄傲,也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

    一个曾身居高位的人,一直以成为“青年人导师”的开复老师。

    这次刨开自己的内心,反复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种巨大的反差,来的更为深刻。

    《丑女无敌》的反差

    三、今后生活的方向

    1、重申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定义

    放慢脚步生活,感受每天的阳光。

    钢筋水泥的高楼、拥挤人群的地铁站,有房贷车贷的压力,过着上有老下有下,公司制度的“996”。

    你被这一切压的喘不过气,是否在意过你家楼下的那棵桃树开花了?是否感受了孩子的成长变化?

    你没有发现你错过了好多,甚至错过了生活的本质。

    感受阳光

    放松身体,放松身心。

    放慢了脚步,身体自然得到放松,长期紧绷的神经才能得到放松。

    负能量远离你,你会发现你收获得更多。

    你发现你不会因为辅导孩子学习而倍感压力,你会体会到那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孩子收获学习的成就,你收获孩子的童年。

    放松身心,来次野餐

    放下偏执,做回最初自己。

    最初的你一定不是一台机器,你喜欢写作、喜欢绘画、喜欢跳舞。

    而你可能做着自己最不喜欢的工作,它曾给你带来很高的地位或物质,你享受着,并为此付出很多。

    有没有想过,你活在的都是一个别人的世界里,而把自己弄丢。

    放下对当前名利的执著,做个真正的自己,才会爱上自己。

    二、保持健康才是你感受世界的条件,才是你认识世界的基础

    你爱过自己吗?

    你笑我,作者这个是什么问题,我最爱的就是自己,人都是自私的。

    是这样吗?

    自私只是利益上有冲突的表现,爱自己?那你多久没有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了。

    你每年正常体检吗?女性关爱过自己的健康吗?是否等待疾病到来,才匆忙上医院。

    2019年国家发布最新一期统计,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较去年同期增加12.5万,增长率3.2%。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癌症。

    我国前十位的癌症情况:

    女性乳腺癌排名第一,宫颈癌排名第六。

    2015年的数据,近两年是有增无减。

    感受世界的工具都消失了,那你.......

    三、学会关爱身边的人

    你对周围的人都很好,你是个爱对老公发脾气却关爱下属的领导,或是个爱学生超过自己孩子的班主任,还是每天都在抱怨周围的同事,与或是忽视亲人的陪伴,这样的你,要改改。

    要对所谓的“浪费”时间,心安理得,陪陪失忆的母亲,感受生命的轮回。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主角痴呆的父亲一直在重复问主角那是什么动物,主角告诉他是“麻雀”,重复几遍后,主角不耐烦了。直到后来他翻看爸爸的日记,上面记录着他5岁时也在不停问爸爸这个问题,日记上记着:12遍了,他没记住,但是却有了印象,好的开始。30年后终于记住了,我感受到了他的成长。主角此时眼眶湿润。

    开复老师陪母亲

    改善自己的家居,买个不太贵却很实用的小装饰;为妻子下厨,做她最喜欢的饭菜;体会夫妻的二人时光,看一场久违的电影;认真对待妻子的需求,学会倾听。

    开复老师陪妻子旅游

    发掘孩子身上的宝藏,体验陪伴的快乐。

    开复老师在“写给孩子一封信”中插图

    善待周围的人,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世界,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很优秀,他们都有自己的美。

    真正的融于生活。想想生命只剩下最后的100天,你会做什么。

    看看外面的世界

    四、后记

    送给读者一个终身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尼.韦尔曾说,人临终时最后悔的5件事: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喜欢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

    余生希望你做一个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的人。

    希望用《向死而生:李开复修的死亡学分》这本书,我们共勉之。

    一、生命的最好活法:向死而生

    在文章的开始,还是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聊死亡的话题?

    因为死亡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是我们必然要去面对的 一种“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就是:树木会生长,花朵会枯萎;这样朴实无华存在的规律。     

    我们必然会面对死亡。那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是恐惧、逃避、还是坦然的去接纳呢?

    我想, 坦然的面对死亡会给予我们更大的思考价值 。

    当我们站在一个死亡的终点的时候,去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让你于心有愧的事情,那些值得珍惜而未被珍惜的事物,那些亲情、爱情、友情,事业,生活方式…;

    因为死亡的存在,一切将被重新赋予价值。

    生活的那种“没有选择”的幻觉会散去,觉知我们拥有人生的选择权,我们可以去谱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1

    死亡很远也很近

    2009年的春晚节目中,赵本山的作品《不差钱》里小沈阳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

    我是一名小医生,在我以前的世界里,死亡是离我很远很远的。

    而在我实习和工作之后亲身目睹很多病患死亡,让我觉得死亡原来离我们很近。

    在之前的演讲和文章《鲸落》中有提及。在实习时目睹重症患者经过半年多的治疗明显好转,而上一秒还在进食,下一秒因为呛咳快速的进抢救状态,而抢救无效死亡。一切的发生是那么的突然。

    在基层医院进修学习的时候也目睹了很多。

    一个年仅18岁的女孩洗澡的时候因为一氧化碳中毒,送来医院的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抢救无效。

    一位建筑工人在切砖的时候,从5楼摔下来。送来医院的时候浑身都是水泥灰,身体已经是冰冷的。

    一位中年体格肥胖的妇女,因为糖尿病没有及时的治疗,并发严重的酮症酸中毒,来医院时,生命突然如落坡倾倒,抢救无效…

    这一切都存在我脑海深处里,让我不断的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 

    死亡这个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的深入的去思考。

    死亡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因为 “眼睛一闭,不睁,这一辈子真的就过去了”。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 长期来看,我们都死去了。

    我想,死亡它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2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定投践行里面有一节幸福课,主讲人一名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

    2008年汶川8.2级的地震死伤无数,廖智当时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双腿被压在废墟之中,被困整整26个小时,她因此失去了双腿。

    对于一个舞蹈老师来说,失去双腿就好比被剪去翅膀的天使。但,她没有因此被打倒,而是因为这场生死考验之后,她变得更爱且更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里面分享到,之前科学研究人怎样才能幸福?给出了很多条件。

    比如:工作充满热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经济稳定、身心健康、为社区做贡献等等…

    而她曾经也感受不到幸福,感觉生活的一切都达不到自己要求,包括自己。

    当她从废墟中被拯救出来的时候躺在病床上,而在那一刻,以上所有的幸福条件都不符合。她却开始感受到幸福。

    因为经历了死亡这节课,死亡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深刻的明白到:

    当抛弃一切后来被赋予的条件,只剩下生命,那时候还能对自己发出的喜爱才是真的,那时候的感恩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而真正的幸福是,对生命、对身边的人、对世界真真切切的感恩。

    最后她说: “生命生而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有无限可能性。”

    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教会我们怎样去生活,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的生活。

    《向死而生》的作者李开复经历了淋巴癌的整治过程。他从开始的畏惧死亡,到最后坦然领悟。

    他在书中说:“ 死亡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让我更加珍重自己的身体和家庭。 ”

    3

    人生遗憾的5件事

    人生不可重来,不要带着遗憾死去。

    之前有一篇文章叫做《人生最遗憾的五件事》,作者是一名澳大利亚的临终关怀护士——布洛尼·瓦尔。她对那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病人进行了采访,提问他们人生最遗憾的、希望有机会重来的事,记录总结出最遗憾的前五件事。

    通过这一切来不断的警醒我们, 人生不能重来,也无法倒带 。要随时随地提问自己“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到底是什么?

    1 )我希望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他人的期望生活。

    很多人当生命即将结束,蓦然回首,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有多少梦想没有实现。

    大部分人甚至连一半梦想都没能实现,就要面对死亡。而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人, 是自己一路以来的选择 。

    (在人生的道路上,至少给自己几次冒险的机会,去尝试心中的那些梦想。尤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努力追求生命中的所想、所爱。健康带给人的自由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往往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2) 我希望没有那么拼命工作

    几乎每一个我照顾的男病人都会这么说。他们怀念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以及爱人的亲密陪伴。他们后悔总是把大把的时间留给工作,却冷落了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

    (其实我们的人生可以更简单一些。你并不需要你以为自己需要的那么多钱。偶尔停下脚步,给自己多一点休息时间,你会变得更加开心,也会更加积极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战。)

    3) 我希望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许多人为了与他人和平相处,拼命压抑自己的感情。结果,他们只是勉强让自己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却从未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练习说出心里的真实感受吧。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反应,或许当你刚开始尝试这么做时,旁人会被你的坦白吓到。但这也是一个机会,能让你们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全新而且更健康的境界;或者,这也是一个好时机,帮你过滤掉一些其实你根本不需要的虚伪关系。不管怎样,你都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4)我希望能多和朋友联络

    在人生的终点,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朋友,但那些朋友,往往已经失去联系很多年了。

    躺在病榻之上,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久没有打过电话给老朋友,有多久没对他们表达过自己的关心和爱。他们深深遗憾于,自己没能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维持友谊,只能在弥留之际思念朋友。

       

    5) 我希望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

    非常出人意料,很多人一直到去世之前才意识到, “快乐”其实是一种选择。

    他们墨守成规,死守过去的习惯,所谓的“舒适圈”遍布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因为害怕改变,害怕跨出舒适圈,他们对别人伪装,也对自己伪装,假装自己对生活已经很满意。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却渴望能够笑得自由自在,回到可以没心没肺的时光。

    人生最遗憾的5件事,它时刻警醒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让生命充满遗憾。

    即是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回顾自己应该怎样更好的生活。——向死而生。

    4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信念。

    怎么理解?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是向死亡迈进的过程,一个“向死”的过程。

    而向死而生中重要的不是“死”是“生”,是我们面对自己终将死亡后,选择生活的方式。

    我对“生”进行了两个总结, 分别是“选择”和“动力” 。

    1)向死而生的选择;

    假设你明天即将离去,你会做什么?      

    我想你可能会的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会和爱慕许久的人表达爱意,甚至可能做以前从来不敢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把死亡的长度拉远,你这一生终将会死亡(这是事实),你要做什么?

    那就是你的方向。

    你可能会全国旅游,可能会创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可能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会珍惜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做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上文中人生最遗憾的5件事,也是很好的方向。)

    这就是向死而生所作出的选择。

    2)向死而生的动力;

    古代的兵法中,“ 败兵之将不可穷追 ”为什么?

    因为把谁逼上了绝路都会拼命,再胆大的也怕不要命的。

    项羽的破釜沉舟,同样也是通过截断自己的退路,向死激发的无限生的力量。 这就是向死而生激发出来的动力。

    这动力,像一位溺水者会用尽全身力量抓住任何可以生存的稻草。“死”激发出来的无限动力,让我们追逐我们想要的生活。

    向死而生,激发起生命拥有无限可能性。

    5

    改变从自己开始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

    死亡是我们人生必然要面对,我们人生是自己的。

    而这一切的改变,应该从自己开始。

    在英国伦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有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而这个墓碑上面的字,影响着很多人,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碑文: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死亡,是生命最重要的课题,而这一切的改变,从自己开始。不要让自己拥有一个遗憾的人生。

    二、如何看待李开复的《向死而生》

    没听说过。有向死而生,这么一说。《向死而生》是(日本)北野武的一本书,近期李开复也出了类似书名的书。 释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三、《向死而生》这本书讲了什么?

    1994年,日本“殿堂级导游”北野武因骑重型摩托车发生重大事故。彷徨在死亡边缘、面部神经受到损伤,从事故发生到疗养复元期间,他深刻剖析自己,重新检视生存的意蕴。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
    2013年,谷歌前全球副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通过微博发布消息,暗示自己罹患淋巴癌。通过两年的治疗,完全康复后,他写下治疗期间的心路历程,出了一本书,也叫《向死而生》。

    这两本书我都读过。更早的时候,当年还在工厂工作,曾买过一本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我不记得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篇文字了,却还记得马厂长拿起那本书,说了句:你小小孩家,看这种书太早了点吧?!生命是一趟单向列车,由生向死,从起点驶向终点,“生死”是最重要的人生大计。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集子,以“文化名家话生死”为主题,收录了近代中外作家谈论“死”的文章,那一串名单中,包括鲁迅、巴金、丰子恺、史铁生……泰戈尔、托尔斯泰、培根、苏格拉底、蒙田、毛姆等人,都写过关于“死”的话题。
    言情文学的师奶级人物琼瑶今年79岁,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她,通过网络给自己的儿子、儿媳发了一封公开信,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
    很多人感慨她活得明白,不愧是写了一辈子情和爱的人,对生死,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台湾将于2019年1月6日起将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病人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死亡,不再由医生和家属决定,也许安乐死被合法。
    琼瑶公开信的主题是“我的生命我作主”,内容包括:若得重病,不要抢救,不动大手术,让我快死;不住加护病房;不要在我身上插任何管子,等等。
    还有:
    “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来悼念我。”
    “将我尽速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让我归于尘土。”
    “不做七,不烧纸,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不要在乎外界对你们的评论,我从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死后哀荣’是生者的虚荣,对于死后的我,一点意义也没有。”对琼瑶的“公开信”,我没有像别人那么多的感慨。因为几年前,我父亲在重度抑郁期间,抖着手写了遗嘱,内容大同小异:不抢救……只是他要求“海葬”。
    对“死亡”的话题,我们这代人持“讳莫如深”的态度。去年的一天,表姐打电话说老家有块地,让我从侧面问问父亲是否同意买下来,中国人总是讲究“叶落归根”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知道二姑和表姐的好意,却开不了口。“海葬”?让晚辈的人何处慎终追远?想想都难过得要死,无法面对。
    青春年少之时,我们这代人,读过琼瑶几乎所有的作品吧?至少我是这样。这封关于她自己“人生告别式”的家信,让我们在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之外,看到她对生的洞察和对死的彻悟。

    她的公开信,其实对作为晚辈的子女是个很好的提醒,甚至也提醒了我们这些读者(外人)——要正视并且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管有多痛多难以理解;遵从父母家人最后的嘱托,才是最大的孝,和顺。死亡的存在,其实是件好事,因此才显得生之珍贵,时间和健康的重要。
    琼瑶阿姨曾写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才是“向死而生”的姿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有生之日、之年,向死而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位家人,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 微信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关于复活读后感的问题,通过《如何看待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向死而生》这本书讲了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复活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复活读后感(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