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傅佩荣: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哲学与人生要告诉你的全部

傅佩荣: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哲学与人生要告诉你的全部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哲学与人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傅佩荣: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哲学与人生要告诉你的全部和求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傅佩荣: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哲学与人生要告诉你的全部
  • 求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 谁有傅佩荣著的哲学与人生,共享一下好吗?
  • 一、傅佩荣: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哲学与人生要告诉你的全部

    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你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哲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越早明白自己生命存在于“身心灵”三个层次,就越容易做出完整的人生规划。

    15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人生的全貌,就是哲学与人生想要告诉你的全部。

    以这些观念为基础,在拓展生命的深度、宽度与高度时,就会觉得层次井然;

    可以日起有功、日新其德、日增其慧,稳健而充实地善度一生。

    关键词1:努力

    关键词2:生命力

    关键词3:关怀

    关键词4:改变

    关键词5:美感

    关键词6:奉献

    关键词7:上进

    关键词8:身心灵

    关键词9:修养

    关键词10:关系

    关键词11:命运

    关键词12:目标

    关键词13:善果

    关键词14:突破界限

    关键词15:人生

    一、求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

    学术专长: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
    曾开设课程:
    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儒家哲学研究、形而上学、论语解读、哲学英文、西洋哲学史、先秦儒家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二、《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为了其他,如名利、财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财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带来快乐,并不能驱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只有内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乐。内心的平静,健康的身心,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内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灯,不断滋润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为动物,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们大都是通过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样环境下生活的人,同样的事情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为前途担忧,为生活担忧,为得失担忧,忧虑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在忧虑中日子过了,匆匆,像轻烟,如薄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却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来,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转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复一日,有天开始老去,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人老体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们即将就死时,问问内心,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中转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暂,可是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忧心忡忡,有时候想,为什么会这样忧虑,是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在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牵牵绊绊,为钱、为名、为利、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内心的双眼,我们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丽的夜空,去保护给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内心罢。心灵,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的载体。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这样的,用道理为自己在犯错后悔时,寻找借口,寻找安慰,推卸责任。而生活中却是明知故犯,为欲望,经不起诱惑,是我们的本性贪婪自私吗?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我们能否负起责任!为了和我们一样有权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种,我们能否负起责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9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三、谁有傅佩荣著的哲学与人生,共享一下好吗?

    推荐]《哲学与人生》(台)傅佩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傅佩荣,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文化)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论语》、《庄子》(立绪文化)。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曾获国家文艺奖与中正文化奖。著作甚丰,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能的高峰》(以上四书为「傅佩荣谈身、心、灵整合」专书)、《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能》、《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人生问卷》、《从自我出发》、《四书小品》、《哲学入门》、《生命重心在何处》、《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目录】
    自序
    哲学与人生
    简体版序 从哲学看人生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希腊文之“爱”与“智”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
    掌握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力求知行合一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逻辑(运思的规则)
    概念
    判断
    推论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的类型
    现象学(辩物的策略)
    打破四种假象
    胡塞尔的现象学
    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阅读的三种取向
    阅读的四个步骤
    结论:心智成长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第五章 苏格拉底
    第六章 存在主义
    第七章 荒谬之超越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第十章 道家的智能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

    周国平推荐:谁来上哲学课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教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我读了该书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我还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路及价值,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们是否赞同本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这丝毫不重要。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使他们约略领悟到哲学的爱智魅力,但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学教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使学生听见哲学一词就头痛,看见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其实那些门是通往哲学的呢。因此,在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同时,我期待我们通识课程的改革,从而出现一批真正能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的哲学教师和哲学教材。

    不见善不作 惟见恶可作 是处可怖畏 犹如险恶道 云何见所作 云何得善法 何处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 作恶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2006-1-9 22:41:00 申请在线工作室善缘

    头衔:
    等级:★版主
    威望:52点
    文章:1003篇
    积分:12362分
    魅力:6898点
    金币:617枚
    现金:21582元
    门派:心网义工团
    来自:
    注册:2003年10月24日第 2 楼 字号14pt16pt18pt20pt22pt24pt30pt34pt38pt45pt

    --------------------------------------------------------------------------------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有些人笑称,所谓的哲学家,就是整天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一只黑猫的人。亦即,他所说的一切全凭个人想象,而无法证明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只猫;也有人抱怨,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很复杂,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说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要特别说明,这种一般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到图书馆查看数据,必须根据书目编号,这时会发现编号「0」代表总类,也就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会被排在第一号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人类的经验是多样而分散的,尤其为了深入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总是希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便可以作正确的抉择。「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若要了解上面所说的是否合理,就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哲学?学了哲学之后对人生又有什么帮助?」◎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希腊文之「爱」与「智」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自于Sophia,有些女孩喜欢把英文名字取做Sophia,代表对智慧有一种向往。「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以Philia、Eros、Agape三个字为代表,分别指涉三种不同的情怀。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Eros,其形容词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译为「情色」。Eros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个人有情爱的欲望是正常的,因为若是没有这种能力,两性就不可能结合并且繁衍后代。Philia则是「友爱」,它和Philos是同一个字根。第三种爱叫做Agape,代表了「博爱」,也就是宗教里面所讲的无私的爱。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往往显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别标明是友爱、情爱、博爱,或者是亲子之爱、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国家之爱等,藉此加以分别。在希腊文中则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让「爱」这个字混淆了,因为爱有很多种,譬如:有些人为了爱,可以牺牲奉献;有些人为了爱,执着到要去杀人或自杀;也有些人为了爱,达成自我实现。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一种Eros,好像男欢女爱一般,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Agape那种泛爱一切、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1,而是Philia,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使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那么,什么是「爱智」?在此要指出一个原则,即「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希腊时代有一派学者,自称为「辩士学派」(Sophists),相信自己拥有智慧。年长的人由于见多识广,可以教导别人,因此很容易摆出一种姿态,让年轻人觉得他好像很有学问,能够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他们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爱好智慧的人。因为爱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然而,这些不停在变化的东西,却还能够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变化代表有生有灭,亦即本身应该是缺乏实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够持续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们要试着问:「到底存在是什么?」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在希腊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属灵的」(spiritual)、属于神明的。人因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体是一个物质,有重量、有惰性。例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样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忙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类的身体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西方强调「爱好智慧」是灵性上的追求,的确有其道理。人到了最后要离开世界时,应该检视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体的影响程度,而让心灵完全自由地翱翔于永恒真实的领域。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代表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度过了各种试炼,取得最后的成全。每个人都需要哲学有人说,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要念书?念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念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叫作宁越,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资却仅足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念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日以继夜地念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经立过什么志向。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如此说来,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须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有一部日本电影叫作「催眠」,叙述几个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被催眠了,然后在受制的情况下接受指示,做出许多平常无法思议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催眠的,广告的作用就是一种催眠的过程。有一句广告台词说着:「你在看我吗?你可以再靠近一点!」事实上,当你电视看久了之后,真的走近一点去看,最后就会像被催眠一般,觉得好像活着就应该要像电视中的人一样,学这些人用一样的商品,否则就会活不下去,于是你变成了一个商品流通站,不断地去消费及使用这些商品。这种催眠作用在一个社会中可能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譬如我们从小开始,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灌输了许多观念。我们往往认为这些观念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反省过。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经验本身虽然像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其实里面的东西好坏都有、良莠不齐,就好像黄河之水一样,看起来浩浩荡荡,事实上挟泥沙以俱下。这时就需要依靠理性来对自己的经验作一个反省。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而平常在经验的过程之中(如赶车、买东西、和别人通电话等),则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为有许多外在的因素会引导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去行动、去生活。人会有各种好的与不好的经验,这是很自然的;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须以理性去思考这些经验。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代表理性开始运作了,因此他在当下这一刻是清醒的,这也可以说是「我思,故我在」2。人思考的时候正是在把经验整合起来,然后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说到「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代表自己曾经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正由于有过这些不应该的行为,所以才会知道什么是应该。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验,就很难对正面有所理解。当然,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我们常会觉得有些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到最后干脆不想。在「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这部电影中,郝思嘉在经过了许多灾难之后,最后靠在门边只说了一句话:「明天再说吧!」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但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对哲学的基本描述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智能」、「真理」与「价值」是令人向往的三个名词,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设法真正了解它们的内涵。培养智慧诗人艾略特(Thomas S. Eliot,1888-1965)在一首诗中写着:「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能,到哪里去了?」信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譬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信息,藉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再举个例子来说,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是从打电话回来的国外亲友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央在什么地方等。这是因为在国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导,知道台湾地震的信息,相反的,在台湾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讯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显示出了信息的重要。当然,信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为它实在太多了,并且随时都在改变,最后变得和垃圾没有两样。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需要知识。知识的特色是针对某一个专门领域所作的研究,譬如天文学是专门研究天文,物理学是专门研究物理。同样的道理,其它的学科也各有本身专门的领域。知识是一种专业的、对部分的深入了解,因此也造就了社会上的许多专家。所谓的专家就是指对于某种知识作过专门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特定的人才。然而,专家难免是比较狭隘的,所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说过一句话:「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又该如何培养智慧?我们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感官,譬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如何等。然而,感觉是不可靠的,举例来说,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来会是弯的,但事实上它是直的;注视铁轨的时候,会觉得铁轨在远处交叉,但事实上铁轨并没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觉与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查的结果大不相同。由此看来,人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就以冷热来说,同样的一个温度,如果你是从北极来的话,会觉得很热;相反的,如果是从非洲来的话,可能就觉得已经够冷了。正由于感觉是相对而不可靠的,并且容易产生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觉生活。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的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古时候的人缺乏知识,所以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生了旱灾就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如果杀到第三头牛,正好开始下雨,那么从此以后只要是旱灾就要杀三头牛。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就是因为缺乏知识。我们如果有知识,就会透过知识来掌握周遭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灵不致于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一)完整:许多人觉得联考没考好,或是填志愿的时候选错系,就好像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事实上,这种「一试定终身」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成败,做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许多联考失败的人到最后还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辈子没经过联考,只念到小学或中学毕业,照样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藉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的机会。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虑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二)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老子也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么你就算用死亡来吓唬他也没有用。当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老子这种程度,因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爱的人死亡,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方面在稍后印证价值的部分会加以说明。
    不见善不作 惟见恶可作 是处可怖畏 犹如险恶道 云何见所作 云何得善法 何处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 作恶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2006-1-12 21:29:00 信息服务介绍善缘

    头衔:
    等级:★版主
    威望:52点
    文章:1003篇
    积分:12362分
    魅力:6898点
    金币:617枚
    现金:21582元
    门派:心网义工团
    来自:
    注册:2003年10月24日第 3 楼 字号14pt16pt18pt20pt22pt24pt30pt34pt38pt45pt

    --------------------------------------------------------------------------------
    发现真理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l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scover这个字3。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开、发现。既然是揭开,那就代表原先是被遮蔽着的。究竟被什么所遮蔽?前面曾经指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或成见,譬如你居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这些观念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方式。举例来说,非洲有个部落认为女孩子的脖子越长就代表越美,所以女孩子从小开始脖子上就会套上很多铜环。一般人看到可能会吓一跳,一点都不觉得那样有什么美,但是他们那一族的人因为从小受到特定的风俗习惯所影响,就会觉得很美。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风气,譬如古代有一句话,「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孩子,因此宫中很多美女为了讨楚王的欢心,拚命地勒腰、节食,最后甚至饿死。这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悲剧,说明了女性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无法发现环境、风俗给自己的制约,因此才会为了讨好男性而这样虐待自己。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往往被小时候所灌输的观念,被信息时代的广告宣传所「遮蔽」。唯有把这些遮蔽去掉,才能够发现真相。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真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曾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也会生病,所以需要医生,而能够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学家。这是因为哲学家爱好智慧,能够从整体及根本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表现。藉由这种方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加以修正。这就是所谓的发现真理。发现和发明不同,没有人能够发明真理。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最后提出了E=mc2这个公式。我们不能说这个公式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因为这个公式本来就存在,只能说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上常讲「发现」的原因了。当然,也有人会讲发明,譬如发明了一项新产品。其实,人类没有一样发明是从无变成有的,而是发现了某些东西组在一起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如此而已。人生的问题,更是以发现为主。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印证价值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凡是有规律之物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离开固定的轨道。所谓自然就是必然。举例来说,我手上拿了一张纸,当我把手放开,这张纸「自然」就会往下掉。我也可以说,当我放开这张纸,它「必然」就会往下掉,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如果自然界「脱轨」而行会如何?西方有一篇所谓的「最短的科幻小说」,这篇小说只有十一个字,即「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为什么这叫作科幻小说?因为它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太阳真的从西边升起,那代表地球的整个生态要颠倒过来:北极变成赤道,赤道变成南极。日夜颠倒还是小事,这很快就可以调适过来,然而气侯完全失常,整个地球的生态全部重新倒置过来,这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篇科幻小说的震撼力怎可谓不大?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生命的特色却和其它动物不同,亦即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选择,而透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有一位女同学问我:「老师,我今年大四了,认识五个男朋友,我应该要选择哪一个?」这种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挑选男朋友和到菜市场买猪肉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初恋情人嫁给了别人。二十年之后再见面时,他对初恋情人的先生说:「我真是羡慕你,当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现在你却能够把她娶回家,实在是太幸福了!」结果他初恋情人的先生却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娶去呢,害我受了二十年的苦!」由此可知,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举例来说,有些人说:「能够关怀别人,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你在满载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上车,这时候你正好有个位子,坐得很舒服。心里开始挣扎:「到底要不要让坐呢?」你有两个选择:如果选择不让坐,那就无从印证这句话的真假;如果选择让坐,那就是选择「印证价值」—也许当你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太的时候,忽然觉得心情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展现了人格的尊严。从此以后你就相信,原来帮助别人真的是快乐的,然后这个道理就变成你的真理,因为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藉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哲学是一门需要生活经验来配合的学问。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培养思考习惯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的,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问题,通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谁有傅佩荣著的哲学与人生,共享一下好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哲学与人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哲学与人生(1)

    相关阅读

    • 哲学与人生小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因为迷茫于人生和一些哲学问题,我选择了《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因为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傅佩荣写的《哲学与人生》,老师讲的课大部分都是里面的内容,没有涉及到太多别的方面的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