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水乡的日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走进这里,体验被他们调慢的水乡生活和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走进这里,体验被他们调慢的水乡生活
同里古镇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工业化时代。城市、乡村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成了工业化中批量生产的标准件。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随河赋形的江南水乡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模样,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拖入了加速的时间线。
然而,在苏州同里古镇,却有这么一群“慢性子”的人。他们似乎生活在一条被刻意调慢的时间线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这快节奏的时代慢一点,再慢一点。
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老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制一只木船,唱一曲宣卷,守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水乡精魂;或是流连忘返的“新同里人”,改造一座老宅客栈,精心经营着充满仪式感的水乡慢生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这些执着与坚守,才在这瞬息万变的红尘俗世中,为同里留下了几许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的江南味道。
本期《乡村周末》,让我们跟随同里船匠张菊生、宣卷艺人赵华,及客栈经营者罗丁的指引,走进水乡同里,体验被他们调慢的水乡生活。
本期文<雷虎 图<陈晨 阮传菊
荡一叶扁舟
“她们以前都是附近的渔民,家里捕鱼的渔船就一直是我做。如今她们不捕鱼,改行给游客撑船,但是船还得用我的。”
——船匠张菊生
提到江南,很多人都会下意识联想到小桥流水乌篷船。随着城市化愈演愈烈,“诗画江南”离人们越远,人们就越喜欢给江南贴这样的标签。
同里有三多——水多、桥多、深宅大院多。每个到同里“贴标签”的游客,都会走一趟三桥,逛一圈退思园,坐一回木船。
我站在石拱桥顶端,看着桥下木船飘然而过,依稀听到撑船大姐指着我脚下的石桥说它的前世今生,船上游客如痴如醉,也不管这“身世”是历史还是杜撰。
对游客来说,“轻舟坐看江南景”的生活是自带诗意和远方的,适合发朋友圈。但对于旧时的江南人来说,外出都要坐船。时光悠闲,航行缓慢,何以解忧?唯有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船上的日子就是江南水乡生活的缩影,所以生于水乡绍兴的明代文人张岱将其散文结集时,书名便叫《夜航船》。
船之于水乡的意义,就像车之于城市,马之于草原——如果把水乡比作血液循环,那么船就是血小板。要看懂水乡,就必须找到船匠——他们是水乡最平凡的个体,却比任何人都适合给水乡代言。
我一边踩踏着石拱桥上的青石板,一边给船匠张菊生打电话。张船匠一腔吴侬软语,绝大部分我都没听懂,只听到他挂电话前的话:“明天桥上见。”
明天桥上见!
想必每个在水乡生活过的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文人在窗边给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姑娘赋诗寄情,商人妇站在桥上给船上将要远行的丈夫挥手说“早日归”——船匠和我在桥上见面将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我想象了一百种见面时的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我心中的江南,但却没猜到是这种——张菊生站在一座桥上,但那却是一座车水马龙的公路桥,一条狭窄的河流从桥下穿过,在楼房森林中蜿蜒,就像一条纤细的蚯蚓。
张菊生的造船作坊是一栋粉墙黛瓦的苏式小楼。在一片小区房中孑然独立,气质和其主人一样,有着超强的识别性。这里是同里镇文安村,如今,古镇外围的村庄慢慢都开始城镇化,文安村也已变成社区,张菊生的作坊和他的职业一样,成了“古董”。
以前,船是水乡居家旅行的必备工具,特别是像同里这样被河湖包围的古镇,每家每户至少得备一条船,所以船匠一直是体面的职业。张菊生16岁开始学造船,跟着师傅学艺3年后出师,因为造船技术出众,被苏州造船厂相中。
“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还没有陆路,我从同里古镇北门的码头上船,向苏州市区进发,足足走了一天多才到市里。我被安排在造船厂的‘水上木驳组’,一干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我从一位造乡下小船的小船匠,变成了城里造大吨位拖船的老师傅。”张菊生边走边回忆过往,那个百舸争流的黄金时代。
在城里“镀金”归来的张菊生,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成为同里方圆十里知名的船匠。眼前这栋三间平房就是他结婚时凭自己的造船技艺建造的。房子虽然不高也不宽敞,但却像大户人家一样,斗拱飞檐,很是漂亮。他在这里成了家,还收了五六个徒弟。
“我看中这儿,是因为这儿是个适合成家立业的风水宝地。推开门就是河,别看这河很窄,却通江达海。每天清晨,街坊邻居推开门,就摇着泊在家门口的船出发。种田的船上装满农具,捕鱼的船上载满渔网,这窄窄的河道就像繁华的街道,一到赶集时就堵船。我这一辈子,没做过农夫,也没做过渔民,我就是个造船匠,我不急不赶,每天都是等着他们出船后,才开工造船。”张菊生不慌不忙搬出小马扎,拎出工具箱,坐在门前临河的小小水泥场上,开始演示木船制作技艺。
同里船匠有个传统,每年10月封刀,次年3月才开工。我们到访的时间不对,因而在张菊生的作坊没有见到正在制作的木船。他于是从木料堆里抽出一块木料,给我们从头演示。
张菊生打开工具箱,拿出一只墨斗在木料上划线。然后取出锯子,沿着墨线锯下一块3米见方的木板,将其架在马凳上,取出刨子开刨。
“这块木板将来要做木船底板的中轴板,木船安装时,以中轴板为中心向两边添加,两边的木板规格要完全统一,不然船做好后会因为重心不稳而难以操控。”张菊生边演示边讲解,短短10来分钟,已经从工具箱中换手了七八件工具。这工具箱就像机器猫的百宝箱,各种法宝源源不绝,这是张菊生出师时,师傅专门为他打造的行头,已经用了整整50年。
“以前,同里人制作一条木船,就像建一栋房子那么隆重。房子是住,而船是行。船底板铺好后,按风俗要给船匠包200元红包,以求行得稳。船造好后,还得拉上红绸绳,敲锣打鼓宣告左邻右舍,那架势,就像新房上梁一般热闹。”张菊生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造船,曾经让他博得了全村人的尊敬。也许正是这种受尊敬的感觉深入骨髓,让他在16岁成为船匠后,一干就是53年。
年轻的张菊生满怀豪情壮志,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船技艺,终有一天能成为同里最知名的船匠,垄断整个同里的造船市场。如今50多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不仅在同里,甚至周庄、南浔,提到船匠张菊生,业内无人不知。他也的确“垄断”了方圆百里水乡的造船市场——因为除了他,再也没有其他人从事这一行了。他这一辈子收了五六个徒弟,但所有徒弟都已改行。不是徒弟们学艺不精,而是这世界已变了天地:公路四通八达,又快又省力。如今,同里每家每户,就连张菊生家都没有木船了。同里古镇门外的码头也已荒废多年,就连那些纵横的河道,也被填平了许多。
以前,河道就像高速公路,同里因河而盛;后来,河道变成了保护带,在很多地方的小桥流水人家渐次消亡时,同里还顽强地保持了水乡风貌,成为人们缅怀江南的地方。当木船将要从同里人家的生活中消失时,游客纷至沓来,要找寻“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失落的江南。
“十几年前,在我认为造船手艺就要维持不下去时,没想到木船又流行起来。”张菊生指着桌上两条袖珍木船说,现在每年都有人订购好几艘。
“这船?能坐人吗?”我看着桌上的木船表示怀疑。这两艘木船大的不到两米长,小的才一米见方。
“这些船我都没做防水处理呢,它们不是用来在水里划的,而是摆在橱窗里看的。”张菊生解释。订这两条船的人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位是公司老板,要把木船摆在自己的办公室,祈愿事业一帆风顺;另一位也出生在水乡,说要把木船摆在书房,留个念想。这是流行的文创产品的路数,很多人做了无数尝试都找不到法门,没想到却被只上过三年级的乡村船匠轻易化解。
我提议张菊生把木船做得更小更精致,来同里的游客都是要缅怀江南的,而木船正好是一种可以带走的思念。他却摇了摇头:“船如果不能下水划,那就不能叫船了,我只是个船匠,一辈子只会干这一行。”
如今,已经没有同里人家订购张菊生的木船了,他最大的客户是同里古镇景区,每年都要订购七八条——船上的生活虽然被同里人淘汰了,但却是无数游客来同里的最大动机。
每隔一段时间,张菊生都要到景区,给他制作的那些木船做保养。当他从石桥上走过时,每一个摇船的大姐都和他打招呼。
“她们以前都是附近的渔民,家里捕鱼的渔船就一直是我做。如今她们不捕鱼,改行给游客撑船,但是船还得用我的。”张菊生走上一条木船,让撑船大姐在一旁歇息,自己客串艄公。
他一边撑船,一边感知木船是否别来无恙,一边回忆老同里舟来船往的感觉。虽然绝大多数同里人都已告别了木船,但是船匠张菊生仍固执地认为:水乡,不能没有舟来船往。
看一场同里宣卷
“如今,不仅同里,整个世界都变了,所以宣卷也得变。以前宣卷一直是草台班子,走村串巷,上不了台面,师父教徒弟都是怎么取悦观众怎么来,现在我教学生,却是把宣卷当成一项高雅艺术在教。”
——宣卷艺人赵华
有人说,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但旅行多了,会发现到哪儿都腻,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大同提前到来:古镇建筑,一水儿的青石板加灰瓦白墙;地方小吃,全都是《舌尖上的中国》……
如果硬要找没被同化的文化基因,那可能只有方言了。方言、乡音是地域文化这身躯上最贴身的内衣。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是最后的文化认同。
初到同里,还真感觉有点“腻”。小桥流水人家保存得虽好,但这样的江南太“典型”了。同里和周庄、南浔、西塘一样,是江南水乡界的“网红”,有着标准的“网红脸”,太缺乏识别性。直到路过南园艺苑,听见听不懂的咿咿呀呀声,才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同里还有一种名为“宣卷”的地方戏剧,吟唱着原汁原味的同里生活。
在南园艺苑初听宣卷,只觉得这是一种江南版的“东北二人转”,是更“下里巴人”的苏州评弹。
“谁说同里宣卷比苏州评弹是下里巴人?那是更有群众基础好吧。”舞台上唱宣卷的女角儿对我的言论愤愤不平。她说同里宣卷虽然以小镇“同里”命名,但影响力绝不低于以“苏州”命名的苏州评弹。
“要看清同里宣卷的影响力,那就去一趟南苑书社。明天在那儿,我会唱地道的同里宣卷。”女角儿名叫赵华,是同里宣卷的一代新星。
南苑书社不在同里,而在吴江区一个普通的小区内。下午两点,我们抵达时,赵华已经在台上唱开了。
一张两尺长桌,铺红色桌围,上放鸣尺一只、手帕一方、折扇一把;一老一少两位旗袍女子站在舞台中央,年老者说,年少者唱;另有两位唐装男子,老者怀抱二胡站在桌子右边,少者敲打胡琴坐在舞台左侧;舞台下面是五六十位大爷大妈,围着五六张大圆桌而坐,桌上放满了瓜子糖果。
舞台中央,女人咿咿呀呀说唱;桌子两边,男子摇头晃脑打着节拍;舞台之下,大爷大妈噼啪噼啪嗑着瓜子。听到插科打诨的桥段,突如其来的哄笑淹没了说唱和伴奏——这便是一个最普通最世俗的同里宣卷书场——同里宣卷从来都不是阳春白雪,它是一门接地气的艺术。最初的宣卷故事都取自佛道经文,因其旨在悟俗化众、宣善教化,故名“宣卷”。
我听不懂台上的吴侬软语,向旁边捧腹大笑的老大爷询问剧情。大爷来了兴致,撸起袖子向我解释——咿咿呀呀的方言和舞台上一个声调。大爷讲得口若悬河,我听得云里雾里,好不容易才听懂“珍珠塔”三个字。
《珍珠塔》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同里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爱情故事都是伶家必争之地。一出《珍珠塔》,越、锡、潮、淮剧,还有苏州评弹都改编成了名曲。而作为这故事发生地同里的独特曲艺,宣卷自然不落人后。舞台中央,年少的说唱者正是赵华,她是同里宣卷传承人,她唱宣卷的经历,也是一出现代版“同里爱情故事”。
赵华是浙江人,原本不懂同里宣卷。从戏剧学院毕业后,她在浙江临安越剧团唱越剧,《珍珠塔》是绕不开的曲目,她便是从那时第一次听说水乡同里。巧的是,剧团有一位名叫金献武的乐队指挥正是同里人,因为《珍珠塔》,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后来,赵华放弃越剧团的工作,随金献武回到了同里。同里没有越剧团,越剧不能唱了。但同里宣卷中也有《珍珠塔》,而且同里是《珍珠塔》故事发生的地方。于是,赵华便萌生了改行唱同里宣卷的打算。
“在同里,丈夫的舅舅金连生就是宣卷艺人,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赵华回忆起自己学同里宣卷的经历。她有戏剧基础,舞台表演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语言,越剧用的是越方言,而同里宣卷用的却是同里话,属于吴方言。好在她当了同里的媳妇,不愁学不会,仅仅一年,她的同里话就变得和老同里人一样正宗了。
2000年,当同里周边大部分宣卷剧班开始解散时,一个全新的宣卷家庭戏班成立了:赵华担任说唱主角,她唱越剧的母亲章凤英为了扶持女儿也改唱宣卷,给赵华当说唱配角;金献武则妇唱夫随给妻子伴奏敲扬琴,哥哥为了支持弟弟的戏班也开始拉二胡。
唱戏从古至今都是最辛苦的行业之一,这个初创的家庭戏班更是如此。每年,他们都有320多天在外奔波,辗转于屯村、金家坝、北厍、莘塔等周边村镇。好在同里宣卷在吴江乡村底蕴深厚,婚丧嫁娶、新房上梁、孩子满月都要请宣卷班子助兴,这个草根家庭戏班慢慢红了起来。
同里宣卷成于草根,曾经仅吴江就有20多宣卷戏班;同里宣卷也败于草根,如今的年轻一代觉得宣卷太老土,已经少有人听,宣卷更没有像苏州评弹、昆曲一样成为时尚。
“如今宣卷的观众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在南苑书场连唱了3个小时后,一场宣卷演出终于结束。赵华看着步履蹒跚走出剧场的观众,发出一声叹息,看着这些老人的背影,就像看到同里宣卷的暮年。
每周,赵华夫妇都会到这儿来义演一场,既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为了培养宣卷的新观众。
这儿的演出结束后,夫妻俩收起行头再出发,目的地是20公里外的同里中学。十二三位女学生一字排开,一手拿着唱宣卷的角鱼,一手持敲角鱼的木棍。他们夫妻俩一前一后、一站一坐于学生们两侧。当金献武扬起手臂拉响二胡时,赵华深吸一口气翘起兰花指,学生们也跟着老师的节奏开唱……
在同里中学、在同里小学和屯村小学,总共有三四十位学生成为他们的学徒。赵华虽然对她们以宣卷为兴趣倍感欣慰,但从来不指望她们中间能出现宣卷传承人。如果这么小的年纪就背负一项使命,那宣卷就成了一座大山,会让人窒息,这不是她想看到的——在她眼中,宣卷应该是轻松愉悦的。
“如今,不仅同里,整个世界都变了,所以宣卷也得变。以前宣卷一直是草台班子,走村串巷,上不了台面,师父教徒弟都是怎么取悦观众怎么来,现在我教学生,却是把宣卷当成一项高雅艺术在教。”赵华用其他戏曲的唱腔、身段、指法来改良宣卷的表演形式,而金献武则试图让宣卷的内容更加现代。
宣卷是诞生于水乡同里的曲艺,《珍珠塔》展示了古时的同里爱情,而赵华夫妇的新宣卷《乡下街上人》则反映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古镇新事。2011年11月,《乡下街上人》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北蔡杯”长三角地区曲艺邀请赛中获得金奖,宣卷第一次让世界静下来听水乡的声音。
如果世界没有宣卷,就像一条河里少了一条鱼,世界完全觉察不到。而如果同里没有宣卷,就像同里的河里没有了船,同里就失去了呼吸。
住一晚老宅客栈
很多游客到同里旅行,都是为了体验水乡风情,客栈只是无关紧要的休憩场所。而我希望将隐庐别院打造成游客来同里的目的地:来同里不仅要走马观花看风景,更要融入同里人的生活,甚至成为同里风情的一部分。”
——“隐庐别院”客栈老板罗丁
我站在同里古镇南门入口牌坊处的拱桥上东张西望,试图按地图索骥,找到客栈隐庐别院的所在地。
客栈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隐逸,和一串糖葫芦般的民宅一起枕着河,看着桥上熙来攘往的过客。
到达隐庐别院,首先要从桥上下几级台阶,再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行百余步。那石板路平且宽,但车少人稀,河道更平更宽,却空空如也,不似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庞宅为何会建在这个地方呢?”走在这石板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庞宅,便是同里别院的前身,是一栋建于清末民初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庞宅的建造者名叫庞元润,是同里最早受西学东渐影响的人之一。他在光绪年间担任过吴江商会第一任总理,在民国时期更是同里民族资本主义创始人。他开米行,创邮电,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同里的发展,如今的庞宅是他留在同里仅有的痕迹。
几年前,有一位中年人也和我一样,一边在这石板路上走,一边追寻庞元润的人生轨迹,思考庞宅的选址初衷。他和庞元润一样在东西方观念的碰撞中成长,也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一个地方,影响一些人——他叫罗丁,曾经是个赛车手,参加过达喀尔拉力赛并成功完赛。
充满家国情怀的庞元润希望能在同里找一处进可兼济天下的地方做事业基地,曾经沧海的罗丁希望在同里觅一方退可独善其身的处所做精神家园——他们同时看中了这个地方。庞元润看中的是门前这条舟来船往的河,他利用这河联通了家族在苏沪两地的生意;罗丁也看中了这条河,它风平浪静,安然无波,他希望把这儿打造成一家大隐于市的客栈。
从一家人住的古代宅院,到大众共享的现代客栈。庞宅不仅经历了一栋古宅的职能转变,更见证了一个古镇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百多年前江南古镇的“遗老”,庞宅看起来如诗如画,但真要年轻人进来住,却有点格格不入,毕竟没有抽水马桶、地暖空调的古典生活,不是每个现代人都能习惯的。因而,在从庞宅到隐庐的转变过程中,罗丁和设计师仲松在视觉上修旧如旧,在功能上却进行了一番“新中式”再造:
在改造过程中,整个老宅的外墙和房梁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罗丁说,它们是搭建整个建筑的框架,是形成“老感觉”的磁场,不能丢弃。
老宅的内部结构则进行了大幅度改造:青砖地板换成了大理石,斑驳的墙面刷上了水泥,小窗户换成了大落地窗,窗纸也换成了玻璃……
进入隐庐,有种不断切换时空的感觉:门前河道与石板路不变,但河道中不再有行船,石板路上不再有客商。老宅已经从当初繁华的水运码头,变成了心远地自偏的隐世居所。
四进三院的老宅,从大门往里走,每穿过一重庭院便变一道风景。
第一重庭院种了满园翠竹。江南园林中向来都植细竹,但这里的竹子却有点“五大三粗”。罗丁生长在北方,又是赛车手,性格奔放,虽好文雅,但不喜纤细文弱的审美。植竹于此,只取其风雅隐逸的意向。不管入隐庐别院前心境如何,一踏入这方庭院,就远离了喧嚣,进入了另一方天地。
中庭是一院枯山水,白砂组成的波纹围绕着几块大小不一的山石、几株长得漫不经心的松树。从不同角度观望,以不同心境看,会生出不同的意象。访客到此多有不解:为何最中式的老宅,不用最纯正的苏州园林布局,却设计出日式枯山水?罗丁说,其实,日本的枯山水源于中国明代的园艺著作《园冶》,而《园冶》的作者计成正是同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枯山水源自同里。以枯山水为之,既是筑园思源,也是思想开源。
最后一重庭院里,有一座中式戏台和西式阳台合体的建筑,这并非设计师突发奇想,而是老宅遗存。宅子的原主人学贯中西,心态和老宅的继任者们一样开放:在二楼阳台体验西式生活,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在一楼戏台秀东方才情,听昆曲,唱评弹……
“很多游客到同里旅行,都是为了体验水乡风情,客栈只是无关紧要的休憩场所。而我希望将隐庐别院打造成游客来同里的目的地:来同里不仅要走马观花看风景,更要融入同里人的生活,甚至成为同里风情的一部分。”罗丁说,同里最吸引人的,是早起在河边点煤炉子的老大爷,是游走在街头巷尾唱江南小调的老奶奶,是撑着船吆喝着鸬鹚捕鱼的渔翁……他们秀出的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是比小桥流水乌篷船这些水乡“硬件”更吸引人的东西。
同里别院的三进院落层层递进,越来越私密。进大门后,先是接待空间与茶室,然后是餐厅,最后是客房。这种递进式的空间延续了老宅当年真实的生活:礼仪、功能、情感、趣味,建筑的各部分功能有条不紊,层层展开。
这是一种有秩序感、仪式感的生活,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也是隐庐别院希望传达的东西——隐庐,不仅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是通过修行,让心恢复平和安静。
入住隐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私人管家的帮助下熏香更衣,入住不是结束一天观光后的终点,而是一项全新体验的开始。清晨,跟着太极老师打打太极,练练八段锦;晨练结束后,品尝私房餐厅配好的二十四节气菜肴,体验古人倡导的“不时不食”;此外,客栈还会定期举办各种雅集,琴、棋、书、画、诗、香、茶,让客人体验古代文人士大夫充满仪式感的生活。
罗丁的隐庐别院,为同里提供了古宅保护的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保护可视化的建筑,更是在滋养看不见的灵魂。
本期编辑丨康宁
陪你记住乡愁
电话:010-85166119
Q Q :743211973
邮箱:cunbu2013@126.com
微信号:countryweekly
一、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
中秋将至,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上端士村被誉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环山,环境幽静,石头小巷古朴幽静,颇具 历史 风韵。
村内有早年石头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时候山泉水会顺着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写满了文化韵味。
如今的上端士村,旧巷还是那些旧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风韵,它们没有被山外的喧嚣所惊掠,它们远离了城市的繁华,拥有了一份特殊的宁静。
上端士村建村 历史 在300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征,特别是统一用青石建造的房屋别具一格,拥有“石头村”的美誉。古老的磨盘,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头房子、古老的羊肠小道、古老的参天大树……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 历史 了。
或许,就是因为它的久远才会让人深深感动,人类祖祖代代的繁衍与生息,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走进古巷,你一定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清朝大学士孙廷铨隐居的地方,一年四季景如画。 人们喜欢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朴和秀丽的风光,尤其是深秋红叶中的和尚房景色。
据说,康熙三年 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 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称之为柿岩,另一名鹿岑。
“柿岩”一名,据说源自孙之獬。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大庄(今属博山区)人,字龙拂。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孙之獬赋闲在家十七年,平常闭门教书育人,闲暇之时常寄情于山野林泉,徜徉于名胜山川,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 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无不同声赞绝。就连赫赫有名的孙廷铨也佩服之至,从此“鹿岑”遂易名为“柿岩”。
孙廷铨在他的另一首诗《柿岩赠禹年》中写道:“嘒嘒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矄。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诗中的禹年说的是孙琰龄,即赵执信的外祖父,孙廷铨是赵执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家高士,皆喜居于和尚房。
和尚房,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民居古朴典雅,与周边山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旧县志将其列于名胜之首。因离颜神较近,自西过境路向西进入幽静山谷,仿佛进入绿色的长廊,旧时也是颜神达官贵人 旅游 避暑的胜地。
因梦得名,也因梦让生活按下暂停键。 梦泉村,是由孙膑梦泉而得名。相传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在此交战,激战一天,庞涓依仗魏军兵多将广,将孙膑带领的齐军团团包围。
齐长城海拔712米,位于梦泉生态 旅游 区最顶端,与姜女庙翘首相望。游客游览齐长城遗址,看到那断壁残墙,不免会联想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走在梦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凉爽的山风,听着梦泉村神奇又梦幻的故事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人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土峪村位于山东淄博洪山镇东南部,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 历史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而村内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头村”的美誉。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石屋、石路、石街、石院,村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些石头建筑。参观这各式各样的石头院落,走在青石板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很是惬意。这里还有几个网红打卡点。第一个就是这土峪天主教堂。
土峪天主教堂始建于1885年,教堂全是用石头垒砌的,里面的祭台等很多地方,也是用打磨后的青石刻成,在这么一个偏僻的乡村,教堂能够保留至今,这里也成为很多游客来到土峪,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活着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 李家疃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与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洗礼。
这里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庭院,保卫村子的厚实围墙的残垣断壁,村前村后的花园,古貌犹存,院落古朴,民风淳厚,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在讲述着曾经的过往,李家疃以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自成一个不同的世界。
李家疃村的民居建筑的群落性保护的完整性和活态性可以说是它最大的特色,村子现保留老房屋约200余间,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一部分仍保留原样,而且大多数仍然在发挥着居住功能,这就对房屋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古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得有些破败,但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古朴大气的门庭院洞,精刻细琢的房檐砖雕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村子曾经的繁华盛景。
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原汁原味。美丽的小山村,青色的石头墙壁,环绕周身的苹果园,古老的石磨、石凳、石桌,原汁原味的农家范儿构成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沂蒙特色,它就是位于沂源张家坡镇的洋三峪村。
洋三峪村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民风中透着淳朴。一座座红瓦房掩映在片片绿树中间,时而山风拂过,时而炊烟袅袅。洋三峪的美,是沂河水流淌的一首歌:“毫山展现着优美的风光,矗立在神秘的红水河旁,高高拇指峰讲述着伏羊节的传说,潺潺河水流淌着悠扬的乐章。
“咯咯哒,咯咯哒……”山谷间,不时传来阵阵鸡鸣声,便是林间散养的上千只黑乌鸡。这里的黑野猪采用饥饿饲养法,黑乌鸡可以在树上栖宿,黑山羊饮高山泉水……除了有名的“三黑”,洋三峪特有的沂源全羊、全蝎、小磨豆腐、沂蒙煎饼,传统加工工艺仍保留着珍贵的原汁原味。
曲径通幽之处,村中古槐看尽 历史 沧桑。 赵庄村位于博山城东南40公里,距离池上镇政府驻地6公里的二郎山东麓,东南与吴家台村毗邻,往西沿河而下是陡沟村,北与大南峪村二岭之隔。村庄背依绵延逶迤的长岭;西临潺潺流水的淄河,三面环山,北有巍峨雄壮的三山,南有红叶似火的二郎山,东有宽阔无边的黑峪坪。1982年5月,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分重名大队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决定,池上公社赵庄大队因与域城公社赵庄大队重名,又因位于博山区的东部,更名为东赵大队。
村庄呈东西狭长形,北高南低,327省道仲临路穿村而过,村中有东西向的大街一条,长300多米,宽五、六米,把村庄一分为二,与公路成平行线。大街中间有国槐一株,经考古工作者鉴定为“唐槐”。
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上面镌有“赵庄”二字。据说村西的山脚下,原有一古村,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时,被大水冲毁,后来迁至现址,取村名为“找庄”。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赵庄”。所以本村无赵姓。据《王氏谱系图》记载:“始祖守信,元初迁此定居。”据此,元代已建村。《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均有“赵庄”村名记载。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村址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不足百米。中间一道笔直的东西向大街,将整个村庄分成南北两半。大街上,有4棵古槐。在最东边的1棵(也是最大的一棵)西北方的6米处,有一座关帝庙,庙旁竖着一块石碑。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周围有石墙土台,占地十来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四平方米。在第二棵古槐的西边2米处,有一座菩萨庙。再往西出村口(门市部大门北),又有一座土地庙。
赵庄村的古建筑,除李家院子、丁家东店外,还有更豪华的陈家西院、陈家东院,都是标准的四合院。西院在东槐树下的正北方大门。东院是连接一西院东墙东边的第二个北大门,西屋还是二层洋楼。这两个院落里边的所有建筑,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已被三家房主翻修改建,拆得踪迹全无,大门也由二改三,面目全非。
赵庄古槐,远近闻名。自古就有“赵庄槐树陈疃榆树”之说。赵庄古槐,胸围10来米,干高10多米,得7名成年男子才能张开双臂相接才能合抱。离地面3米多高出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还粗。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洞,约10厘米宽,50厘米长,洞内树干中空,里面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已无顶冠。雷击前树高20多米,《淄博古树》载:“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长在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至今已1700余年,依然生长十分旺盛”。赵庄村这棵古老的槐树,名副其实的“树王”,仿佛是谙通人性的“树神”。当时村中共有七株古槐,这是从东往西数的第一棵,也是最大的一棵树;第二棵在王吉田墙南;第三棵在王吉光屋北,第四棵在王道广墙南,前街碾旁一棵,这四棵古槐,从1968至1972年的四年中相继枯死;街北一株在北胡同“墙东”丁昌来屋后,现在只剩一段死树干,街南一株,在南胡同孙兆昌大门前。
一个久远而又撩动内心乡愁的地方。
姚南峪村村落的形成大致在明朝,整个村庄划分为若干街道,住宅整齐,道路亮堂,因村庄南高北低,村南山有古泉两眼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全村。 山中的两眼古泉常年出水,大旱时节也不干涸,顺流而下。
村里有八百米长的石墙景致,历经百年风雨不倒。村内居住的有近百位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居住的房屋都为二、三十年代建造,更有的已经过百年,材质多为石墙瓦顶,房屋四墙的厚度都为五六十公分,真正的保温防寒。
乡村 历史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临淄有一处古村,已历经六百余年。这里的好,你来过就知道
在临淄区金山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兴边路的西侧,藏着一处不起眼的水塘。水塘有个好听的名字——金水塘,面积不大,悠悠碧水不知点缀了淄博大地多少岁月。
《临淄史略》中记载:“在金山与银山之间有一山口,俗称‘船口’。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只露金山、银山两个山头,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从此穿过。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海洋慢慢地干涸了,露出了这个马鞍形的山口。至今这个山口仍称‘船口’。”金水塘即处在船口上。
二、江南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去游玩?
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文学圣地,走进江南,宛如走进一册画卷,漫步这画卷之上,小桥流水、隐隐渔村、暮山青翠,无一不叫人陶醉、叫人流连忘返。下面,我就来盘点一下江南的几个非常值得游玩的景点吧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及周边分布着100多处公园景点,历代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著名景点有断桥、雷峰塔、西泠印社、长桥、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四时有花,四季景色不同,晨昏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扬州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主要景点有长堤春柳、徐园、梅岭春深、月观、吹台、水云胜概、白塔晴云及五亭桥等景观。泛舟湖上,赏不尽湖光山色,听不完琴箫莺歌,美不够衣香人影。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水乡乌镇: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之一。它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水乡风貌完整,生活气息浓郁,手工作坊和传统商铺各具特色,特色展馆琳琅满目。游客们在欣赏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景的同时也可以尽享旅游购物和美食饕餮之乐。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体验淳朴清新的水乡生活,又可安享现代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三、上海有什么古镇吗?
朱家角古镇是上海四大 历史 文化古镇,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也是上海六大古镇之一。 位于上海市西部,隶属于青浦区,紧靠淀山湖风景区。每逢节假日,这里人头涌动,各种 美食 应有尽有:肉粽、猪蹄、汤圆、臭豆腐、熏青豆和各种酱菜。这里到处都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古风盎然的景象,让人感觉有岁月静好的味道。但是,蜿蜒曲折的小巷子里还是充满了商业气息,有文艺的饮吧,有很多自成一派的纯手工小店,当然也有很多鱼目混珠。鱼贯而行,吃吃看看,实在悠哉游哉。
如水墨画般的古镇,浓淡相宜,古朴雅致,温婉恬静。悠闲的坐在水上露台上,欣赏着来来往往的小船,感觉生活的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上海也有古镇,而且有很多古镇,只是很多人来上海,只知道以喧嚣热闹灯光璀璨的外滩著称,而所谓的魔都,基本上就定义为黄浦江两岸的外滩和陆家嘴了。
但是说到上海的古镇,其实还是很有江南古镇的郁味,也有一定里 历史 文化底蕴。今天我就简单的罗列几座在上海来说比较有意思的古镇吧。
一、枫泾古镇
在上海的所有古镇里,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枫泾古镇,第一是古镇保存得还算比较完善,江南水乡的味道很浓郁。有许多的老街和水路,还有古桥。
真是一步一景,非常适合慢慢去品味。枫泾古镇也是目前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离市中心有些距离,可以自驾或者乘坐大巴前往。
二、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古镇在上海里是比较出名的古镇了,同时也是上海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如今地铁开到了古镇周边,去古镇也是非常方便。同样的是江南水乡,只是商业气息会比枫泾古镇浓郁了很多。
三、练塘古镇
我去过练塘古镇,相对于以上的朱家角和枫泾古镇,练塘古镇更为显得古朴,但是也是少了许多古镇该有的商业气息。可以漫步练塘老街,感受水乡的慢生活。:
四、新场古镇
新场古镇相对上海的其他古镇来说,是显得比较薄弱了些,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在桃花节日和一些 旅游 旺季会有许多游客前往。
五、七宝老街
回归上海的老街,这里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了。每天游客都非常多,熙熙攘攘的。有许多小吃和小商品可以购买。
六、豫园
许多来上海 旅游 的人都会选择去豫园,这里离开外滩很近,隔着古象公园而已。每天都是人潮拥挤。不过这里的老街能感受到上海的一些 历史 文化味道。
你举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补充的呢?
提起上海的 旅游 景点,人们更多会想到外滩和陆家嘴,想到近代建筑和革命遗址,却忽略了上海其实是江南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之地,因而不乏与周庄、乌镇、西塘、同里、甪直、南浔(“江南六大古镇”)相类似的水乡古镇。根据住建部公布的中国 历史 文化名镇名单,上海不仅拥有原汁原味的古镇,而且数量还不少:10座——横向比较其他直辖市或地级市,这个数字可以在全国排前列了。
上海市的10座中国 历史 文化名镇包括: 枫泾镇、朱家角镇、新场镇、嘉定镇、南翔镇、高桥镇、练塘镇、张堰镇、金泽镇、川沙新镇 。其中,朱家角和枫泾开发较早,大家一定听过甚至去过,其它一些则名气较小,或者藏于城区不为人知,或者交通不便而游客寥寥。至于名气同样不小的七宝镇为何未能入选名镇,只能说让人费解,也许新一批的名单就会有它吧。此外,上海还拥有两座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下塘村和革新村,它们对外的名称分别是“泗泾古镇”和“召稼楼”,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算作“古镇”吧,这里出于篇幅,就不做介绍了。
枫泾镇
点评:老牌景区,货真价实。
看点:朱学范故居(市保)、人民公社旧址(市保)、枫泾消防纪念塔及东区火政会(市保)
朱家角镇
点评:名声在外,开发完善。
看点:放生桥(市保)
新场镇
点评:老街人少,原汁原味。
看点:新场第一楼书场(市保)、新场信隆典当(市保)
嘉定镇
点评:其实就在嘉定区的最核心。
看点:嘉定孔庙(国保)、秋霞圃(市保)、法华塔(市保)、嘉定竹刻博物馆
南翔镇
点评:一定要看看园林。
看点:古猗园(市保)、南翔寺砖塔(市保)、云翔寺(新建)
高桥镇
点评:仰贤堂很有特点。
看点:仰贤堂(市保)
练塘镇
点评: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的老家。
看点:陈云故居(市保)、陈云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张堰镇
点评:沾了近代革命团体南社的光。
看点:姚光故居(市保)
金泽镇
点评:远离尘嚣,古桥之乡。
看点:普济桥(市保)、迎祥桥(市保)、万安桥、普庆桥(新建)
川沙新镇
点评:其实就是川沙县老城厢。
看点:黄炎培故居(市保)、川沙古城墙、鹤鸣楼(新建)
上海市郊也有一些古镇,至于是否非常值得一看,主要看自己是否有兴趣。喜欢古城古镇,去到上海也专门去过朱家角、枫泾、安亭、南翔等古镇,个人觉得还是不错。这些古镇没有乌镇、西塘、周庄等有名,游客没那么多,穿行在古镇的街巷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宝山区。枫泾三桥是古镇的核心,最喜欢的还是沿古镇西栅河的一条几百米的风雨长廊;在古镇保留一座吴越界碑,顾名思义现在的枫泾古镇,在古代一半属吴地,一半是越境;古镇还有一特色就是保留了人民公社的旧址。
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青浦区,紧邻淀山湖,古镇有大片的水域,所以桥也比较多。古镇也保留了大清邮局旧址、城隍庙、寺院等民居、古建筑。
南翔古镇:在上海嘉定区,离南翔地铁站很近。古镇核心区保留有国内少有的五代砖塔,上海有名的园林--古猗园也在南翔。到了南翔,可以品尝地道的南翔小笼包。在上海城隍庙(豫园)有很多地方特色小吃,其中就有南翔馒头(其实就是小笼包);到南翔古镇,招牌就是南翔小笼包,问过店主:为何同样的东西在市郊是小笼包,进城就变成了馒头?店主也不清楚为什么。
嘉定:嘉定是座古城,古代的上海就是嘉定府。嘉定的孔庙保留比较完整,现在开辟为古代科举考试博物馆;孔庙旁边的汇龙潭始建于明代,去到汇龙潭,感觉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一开始四大才子逛庙会的取景地就是这里;上海的四大园林之一 秋霞圃、仿古老街(法华塔周边)也值得去看看。
安亭古镇:安亭在上海最边沿,靠近江苏的昆山。上海大众在此,安亭虽然只是一个镇,但高楼林立,很繁华。安亭老街在繁华的都市里,也是闹中可以取静的地方。在安亭还有上海 汽车 博物馆,有展出很多的不同年代的 汽车 ,对此感兴趣的值得一去。
上海周边的古镇除了朱家角其实还有很多,下面飞我就为大家整理了2个周末的好去处!
枫泾古镇
如果你爱江南小镇的秀美温婉,那么就来枫泾吧,趁着它名气不大,游人还少,就来感受这难得的安静古镇吧。
也许你拜访过许多的小镇,但是枫泾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淳朴的刚刚好。
不要半天时间就能逛完整个小镇,走过青石板的老街,踏上小河上的拱桥,看杨柳依依,听溪水潺潺。
在这里,没有循规蹈矩的路线安排,就是随意地逛,便能处处是惊喜。
反正天很蓝,水很轻,这里的时光很悠闲。
地址: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新枫路39号
门票:50元
交通:海市区地铁一号线锦江乐园站下,到西南 汽车 站乘“枫梅线”(全高速45分钟)直接到枫泾牌楼,坐“枫泾一路”或“枫泾——新浜”车(票价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其他:集散中心万体馆、虹口足球场每天有班车直达景区。
桥乡金泽
现在的都市人都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都市病”,数码产品、商场超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是时候远离城市的喧嚣,找一处清静之地,寻一天返古生活了。
金泽 ,名气自然是不如乌镇、周庄,但是它却是“江南水乡第一桥乡”,但它却一直低调着。
乡里没有那么多商业化的景区,只需要你信步走在石板街,听听水声,看看街景,不用手机不用电脑,这样的日子其实也是快哉的。
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跨越了几个年代,饱含了时代风韵。树木繁盛,花鸟也多,空气自然是好更多。
若是有时间,一定要来这里,体验乡下人的好生活。
地址:上海青浦区金泽镇
门票:免费
交通:上海芷江西路249号芷新长途客运站乘往平望的长途车在金泽下车,或青浦 汽车 站乘青金线直达。自驾车线路:市区—延安高架路—沪青平高速公路入城段(A9公路)—中春路—沪青平公路(318国道)—金泽
练塘古镇
建成也有1000多年 历史 的练塘老街,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区的西边,是一个江南水乡风情犹存的地方。全镇上有10多座古色古香的桥梁,横跨于青青市河两侧,这条河就像老街的灵魂纽带一样,将所有古镇的元素凝聚在一起,提供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留存不多的江南韵味。更加难得的是,这里没有众多喧嚣的酒吧,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商户,更多的空间留给了仍旧安逸的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们,也为外边来度假的旅人提供了一个躲避城市喧嚣,聆听自然韵律的场所。
七宝古镇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的七宝古镇有着悠久的 历史 ,据不完全估计大约有1000多年的 历史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之后,陆家后人在这里建立了一座陆宝院来供奉他们。随后,这里因为寺庙香火旺盛的缘故,逐渐的聚集了人气,建造了房舍,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古镇,至于到底是什么确定的时间形成的,已经不可考证。古镇上的景点还是蛮多的,比如张充仁纪念馆、七宝酒坊、周氏微雕馆、七宝当铺等都可以参观。
朱家角
位列上海四大名镇之首的朱家角,可以算是上海本地最出名的古镇了,有着十分悠久的 历史 。不过,商业气氛已经很重了,吃喝是比其他古镇来的方便,但人流量也颇多。水产是这里的招牌,有河虾啊大闸蟹啊可以品尝。古镇区已开发开放20多个景点,主要有淀山湖和“九峰”之祖——淀山、课植园、珠溪园、朱家角城隍庙、关王庙、放生桥、泰安桥、福星桥、惠民桥、义成泰酱园、童天和国药号和俱乐部茶馆、慈门寺、席氏厅堂、福履绥祉等。
上海也是由古镇的,而且数量还不少,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十来个吧,比较知名的也有四五个。上海的古镇都不收大门票,自由进出,这一点做的很好。
1. 朱家角
朱家角在上海的古镇里排名第一,是上海人最喜欢去的古镇。朱家角位于上海西部的青浦区,规模较大,保留着完好的明清江南水乡风情,古镇里河道密布,摇橹船穿梭往来,窄窄的街巷游人不断。古镇上有几个景点要购票才能入内,课植园是古镇上一座园林,比较有代表性。
朱家角古镇
2. 枫泾古镇
枫泾位于上海西南的金山区,与浙江省嘉善县相邻。这座古镇上有一条河,曾经作为古时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枫泾镇也曾分属江苏省和浙江省管辖。枫泾有不少特色 美食 ,如丁蹄、大肉粽、熏拉丝等。
3. 新场古镇
位于浦东,可以乘坐地铁到新场然后换乘公交车或者打车前往。新场古镇保留的比较完好,由于名气不大,游客也不多。当年电影《色戒》曾经在古镇上取景拍摄。新场古镇距离野生动物园不太远可以一起游览。
新场古镇
其他的还要七宝古镇、南翔古镇、金泽古镇、泗泾古镇、罗店古镇、练塘古镇等,虽然规模不大也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上海周边的古镇虽不比西塘乌镇那么有名,但水致清幽,固有一番独特的味道。
下面给你介绍6个值得去的上海古镇。
朱家角
枫泾古镇
召稼楼
南翔老街
七宝老街
练塘古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新场古镇,大团古镇,横沔古镇,练塘古镇,青村古镇,庄行古镇,朱家角古镇,枫泾古镇,七宝古镇,南翔古镇,川沙古镇,召稼楼古镇,三林塘古镇,高桥古镇,真如古镇,罗店古镇,龙华古镇,金泽古镇,泗泾古镇,安亭古镇。
不是上海人,在这里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不要把不是上海境内的古镇拿来瞎凑数 。上海境内古镇:朱家角,金泽,新场,龙华,高桥,七宝,枫泾,南翔,召稼楼,罗店,泗泾等等, 这些古镇全部不收门票。
关于水乡的日子的问题,通过《江南有哪些旅游景点值得去游玩?》、《上海有什么古镇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水乡的日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