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受中国文人墨客欢迎的泰戈尔,为何会在中国的演讲中遭遇尴尬?

受中国文人墨客欢迎的泰戈尔,为何会在中国的演讲中遭遇尴尬?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泰戈尔的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受中国文人墨客欢迎的泰戈尔,为何会在中国的演讲中遭遇尴尬?和徐志摩、林徽因与泰戈尔访华发生了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受中国文人墨客欢迎的泰戈尔,为何会在中国的演讲中遭遇尴尬?
  • 徐志摩、林徽因与泰戈尔访华发生了什么?
  • 鲁迅为何在泰戈尔访华时,拂袖离去?
  • 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如何影响我国现代文学
  • 一、受中国文人墨客欢迎的泰戈尔,为何会在中国的演讲中遭遇尴尬?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 ...

    泰戈尔作为世界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曾与中国文坛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尤其在泰戈尔晚年的时候,这位不辞辛苦的印度老人来到了中国,与中国的很多学者进行过深度的学术探讨,并与当时的中国大学生进行过特别深切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如同泰戈尔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一样,当时的每一个国家,都处于政治的极度不稳定期,人民的生活也是十分动荡。

    所以,在泰戈尔来到中国拜访的那一段时间里,也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文化风波。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先生带领着由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学家,以及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共同组成的国际大学访问团,应梁启超、蔡元培两位中国学术泰斗的邀请,一同前往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当时的泰戈尔先生,已经是享誉全世界的著名文学大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可想而知,泰戈尔当时的文学地位在亚洲乃至于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能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很多中国文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莫大的荣幸。

    当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热烈欢迎。

    梁启超和蔡元培两位泰斗,当时是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先生拜访中国的。当先生来到中国的时候,“讲学社”又委托徐志摩先生专程陪同泰戈尔先生完成中国游学之旅,并照顾泰戈尔在中国的一切生活起居。

    泰戈尔是一位特别讲究文学情感的人,所以,在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华期间,由于,徐志摩不会说印度语,泰戈尔先生也不会说汉语,所以,两人只能用英语来互相沟通。泰戈尔先生认为:“如果,美好的诗被翻译成了另外一种语言,那么,诗人想要去借助诗来表达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学术交流上,泰戈尔对于大家不懂印度语,不能更深切的感受他的感情,感到特别的遗憾。在行程中,泰戈尔的主要目的地是北京,而上海和南京都只是经过的城市,并不作为主要的逗留地点。但是,当时南京各所高校师生,都不想放弃这次与泰戈尔先生深度沟通的机会。

    尤其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总是想争取更多的机会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到学校,与大学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交流。

    当时,郭秉文校长不辞辛苦地多次邀请正在北京做学术拜访的泰戈尔。最终,泰戈尔先生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到东南大学为在校学生做一次公开的演讲。

    然而,泰戈尔先生本人,特别不喜欢应酬的场合,亦或是宴会。因此,在泰戈尔到达南京之前,徐志摩就专门嘱咐南京一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道:“这样的场合,能避免惊扰泰戈尔先生,就一定要尽量去避免,目的是为了给泰戈尔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访问氛围。”

    到4月20日凌晨二时的时候,泰戈尔一行人出发前往南京,上午八、九点钟学术团抵达了东南大学。首先来到校园餐馆用餐,用完餐之后泰戈尔先生在草丛中休息,碰巧遇见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也就在那里,临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谈。

    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泰戈尔先生体会到很多中国学生对于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于自己作品的喜爱,并且,很多学生阅读他的作品,更是为了理解泰戈尔先生对人生的态度。最后,有一位名叫董凤鸣的学生大胆地追问泰戈尔先生的年龄,先生便十分风趣幽默地回答:“我已经64岁了。但我更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探讨文学,始终做一个少年,大家也一定不要把我当做老人看待。”此举更是惹来大家无尽欢笑。

    当天下午三点,泰戈尔先生身穿印度盛装,出现在了东南大学的体育馆,开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激情澎湃的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泰戈尔先生先用英语演讲,然后,由徐志摩先生做中英翻译。

    当天,体育馆中一共汇聚了六、七千人。有很多不是学校的学生,而是一些听闻过泰戈尔其人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哪怕是农夫、工人,也有很多来到了会场。大家都想目睹泰戈尔这位世界文学泰斗的风采。由于听众实在太多,体育馆的承重出现了问题,差点导致坍塌,幸好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在泰戈尔激情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会场又出现了另一个小小意外。

    原来,意外的制造者是一位青年学生,当时,这位学生十分愤怒地在四处散发传单,内容都是批判泰戈尔,甚至,要求泰戈尔即刻回到自己的国家。

    那么,一直受到中国文人欢迎的泰戈尔先生,为什么会在演讲中遭遇如此尴尬的情况?

    其实,当时有很多人对泰戈尔表示不满,但是,并不是来自于泰戈尔创作的作品,而是,当时的中国人,对东方的很多传统文化,抱有不赞成的态度。当这位同样来自世界东方——印度的诗人,在表达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一些批判的时候,这样的言论触动了很多激进文人的心。

    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对于泰戈尔很多的评价,也都是大相径庭的。

    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主要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以梁启超、徐志摩为代表,他们对泰戈尔的文学理念高度赞同,所以,泰戈尔先生的到来,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另一方以陈独秀、林语堂等人为代表,他们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人学者,是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捍卫者,也是左翼文化人士。他们对当时影响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各国学者们,给予了很激烈的批判,尤其对泰戈尔本人来说,他倡导的理念,更是左翼文化人士极度反对的。

    所以,当泰戈尔来到南京的时候,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才会在当时的会场,有如此言辞激烈的行为。最终,泰戈尔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说结束后的第二天,便离开了南京继续北上,并完成他此次行程的各种安排。到了5月29日,泰戈尔一行人乘船离开了中国,返回了印度。

    其实,泰戈尔的很多作品,他在世之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尤其是中国的很多文人学者,他们觉得:泰戈尔文学作品的风格太过柔弱,甚至,有些懦弱的色彩,这与当时中国激烈的思想改革是矛盾的。然而,事后中国学者徐志摩,却对当时泰戈尔先生来到中国拜访的这个举动,做了极高的评价。

    徐志摩先生认为:“泰戈尔先生不为名利趋炎附势,也不为在政治上引人耳目而高谈阔论,如此高龄的老人,没有必要忍受这样令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来到中国完成拜访。泰戈尔先生拖着生病的身体,暂停自己在家乡文学事业的进程来到中国,为的只是践行他看不见的情感。”

    可以说,这个看不见的情感,就是泰戈尔先生一生要去完成的事:

    一是、用文学去修复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之间的桥梁;

    二是、泰戈尔先生想去召唤世界的年轻人,用他的演说和书籍的影响力,让全世界更多的学生都能感觉到他真正的情感。

    泰戈尔先生,他不仅信仰生命,还崇拜真挚热情的青年,所以,他愿意为这些人点亮生命前行的明灯。

    参考资料:

    【《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历史人物介绍:泰戈尔》、《徐志摩新传》】

    一、徐志摩、林徽因与泰戈尔访华发生了什么?

    1921年10月,林徽因与父亲一道回国,告别了伦敦的阴霾和那段与徐志摩欲说还休的感情。徐志摩一年后尾随而归,目的之一便是要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灵魂伴侣。但实际上,徐志摩从英国返回中国还另有原因,那就是要协助梁启超实现复兴中国文化的计划。

    他回国后,在松坡图书馆和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处理英文事务,泰戈尔1924年访华事件,也是由徐志摩负责联络和组织的。

    泰戈尔的中国行

    作为东方诗人,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经传开,便在中国引起不小的轰动,翻译介绍泰戈尔的诗歌成为时尚。

    1914年,胡适在美国接触到了泰戈尔。同年,郭沫若在日本阅读了《新月集》中的部分作品,接近了泰戈尔。

    真正有意向中国读者翻译介绍泰戈尔的是陈独秀。1915年10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2期上刊登了《吉檀迦利》中自拟题名为《圣歌》的四首译诗,由此拉开了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郑振铎从1921年1月在《小说月报》第12卷1号上发表了《杂译太戈尔诗》以后,便在《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上大量发表了翻译泰戈尔《园丁集》《飞鸟集》和《新月集》中的诗篇,并于1922年出版了《飞鸟集》的中译本。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先行者之一。按照他的回忆文字,其没有出版的《泰戈尔诗选》汉英对照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泰戈尔诗的汉译诗集,比我们今天通认的泰诗汉译第一人郑振铎于1922年10月出版的《飞鸟集》和1923年9月出版的《新月集》等译诗集还要早5年以上。

    1924年泰戈尔访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泰戈尔热”,当时有影响的刊物都刊登了他的作品,而且从1920至1925期间,泰戈尔的重要著作几乎都有了中译本或节译本。比如王独清和郑振铎都译了《新月集》,选译《新月集》的人更多。

    陈独秀、刘半农、黄仲苏、郑振铎等人以及《小说月报》和《少年中国》杂志翻译了大量泰戈尔的诗,以及介绍泰戈尔的文章。

    中国诗人和读者对泰戈尔的名字十分熟悉,因此对泰氏访华充满期待。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了期待已久的中国之行。

    上海文艺界人士、中国各文学社团代表以及外国记者在码头排队迎接,热烈欢乐的气氛让泰戈尔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

    泰戈尔随行有五人:梵文学者沈谟汉(Kshitimohan Sen)、画家波斯(Nandala Bose)、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纳格(Kalidas Nag)、社会工作者格林斯(Greenes)、泰戈尔私人秘书姆赫斯特(Elmhirct),即我们常称的恩厚之。

    泰戈尔在华日程安排充实有序,徐志摩充当翻译,常陪在泰氏左右。除参加上海的各种活动外,泰戈尔还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去了杭州,游了西湖和灵隐寺。

    在北上的时候,路过南京和济南,泰戈尔停足演讲。据说在南京演讲时,东南大学图书馆挤满了3000多听众。

    4月26日,泰戈尔一行到了北京,梁启超、蒋百里等讲学会主持者设宴欢迎。之后参加了京中各种欢迎仪式,4月30日到清华园,一边演讲,一边休息。期间,也有很多文化人前去拜访泰戈尔,和他探讨诗歌和东方文化。

    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北京文艺界人士为他准备了一场生日庆祝会,当然以新月社诸君为主。这场庆祝会由胡适作主持人。盛会上,中国人送给泰戈尔的生日礼物是19幅中国画和一件瓷器。

    根据梁启超的意思,泰戈尔在会上获得了刻有中文名字“竺震旦”的大印章,“竺”当然是中国对古印度的称呼,“震旦”则是印度对古中国的称呼,意味着泰戈尔是中印文化的联系纽带。

    除用中文和梵文朗诵泰氏的诗歌外,最重要的一个节目是徐志摩等人演出了泰戈尔的戏剧《齐德拉》,而且为了让寿星理解,特地用英文演出。

    泰戈尔(中)与徐志摩(右)、林徽因(左)

    台上演戏的徐志摩,据说对林徽因的爱慕之心复发,借助演戏的掩护,与林徽因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可惜姻缘天定,他们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后来,因为中国知识界很多人攻击泰戈尔,说他是过时的人物,因此他后面的演讲就取消了。在西潮涌动的五四前后,中国新文学界注重的是西方思想,泰戈尔的东方情思,显然与他们的追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5月20日,泰戈尔一行去太原,目的是宣扬印度的农村建设计划,但此事不了了之。5月23日,泰戈尔离开太原,返回石家庄,然后南下武汉,从长江走水路到达上海。6月初,徐志摩和张歆海送泰戈尔去日本,其访华的历程到此结束。

    泰戈尔访华,给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见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他们俩同为泰氏的翻译,而且共同演出泰戈尔的剧本,这让徐志摩陷入更为严重的单相思状态。泰戈尔在北平的时候,徐志摩特地请泰戈尔出面劝说林徽因,还是无果而终。

    1924年5月20日,文化界人士送泰戈尔山西之行,林徽因也前来与泰氏道别。徐志摩在车窗里望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心潮澎湃。

    联想到林徽因下个月即将和未婚夫梁思成赴美留学,从此与他天各一方,或许形同陌路,唯有茫茫的大海万古不变地鼓动着波涛。徐志摩此时感到“眼前又黑了”,在车未启动前即刻给林徽因写信,同行的泰戈尔秘书恩厚之见他伤感过度,终止了他的书写。

    20世纪70年代,这封信被香港徐志摩研究专家梁锡华寻得,其中所写无非是不相信他和林徽因会分手:“离别!怎么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这段恋情,似乎从一开始都不在徐的掌控之下,林从来没有给他任何约定,他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承诺。

    时过境迁,也许当时在心灵的碰撞中产生过热量的林徽因,回国后面对更为现实的生活,开始逐渐冷却,徐志摩已经成为她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朋友,而不再是恋人。

    1924年6月,浩淼的太平洋上,一艘轮船载着两个年轻的中国人驶向美国,逐渐接近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大洋的另一端,徐志摩的人生目标却越来越远,他与林徽因的缘分似乎已经到了尽头。

    泰戈尔与徐志摩?

    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与他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徐志摩一直陪伴在泰戈尔左右,担任翻译工作,排演泰戈尔的戏剧,陪泰戈尔游山玩水,深得泰戈尔的喜爱。泰戈尔给徐志摩取了一个印度名“索思玛”,徐志摩则直呼泰戈尔“老戈爹”。1924年7月,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问了日本。

    1925年,泰戈尔要去南美讲学,希望3月能在意大利与徐志摩相会,然后一起旅游欧洲。

    1924年新月社的成立给徐志摩的交往构筑了平台。梁启超的弟子们是新月社聚餐会的常客,其中,王赓和陆小曼夫妇就是徐志摩在新月社活动中认识并成为朋友的。

    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徐志摩和陆小曼逐渐产生了恋情。在那个时代,著名诗人爱上有夫之妇,而且双方都是社会名流,当事人难以招架突如其来的巨大舆论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躲避风头正劲的流言,徐志摩选择了出游欧洲。此次出游,也有泰戈尔的邀请,他希望能在意大利见到徐志摩。

    1925年3月,徐志摩经西伯利亚到欧洲。3月下旬拜访托尔斯泰的女儿,祭扫契诃夫、列宁等人的墓地;在柏林见到了张幼仪,见到了儿子彼得的骨灰,陪张幼仪游览了意大利北部;四月初赴法国,祭扫波特莱尔、小仲马、伏尔泰、卢梭、雨果、曼殊斐儿等人的墓地;在罗马,祭扫雪莱、济慈的坟墓。

    徐志摩自己说:“这次到来倒象是专做清明来的。”徐志摩怀着虔诚的态度去瞻仰文化名人的墓地,从内心来说,是景仰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名人崇拜症。但泰戈尔在徐志摩到达欧洲时先行离开,二人没有碰上面,虽属遗憾,但徐志摩毕竟借助泰戈尔的邀请避过了情感的旋涡。

    1928年6月,徐志摩为躲避家庭的残缺现状,为躲避无法正视的婚姻,他决定再次出国。出国前,翁瑞午交给徐志摩一些珍藏的字画,希望他拿到国外变卖,攒钱满足陆小曼的生活开销。

    这次出游,是徐志摩此生最后一次出国。也许心里隐隐觉得时日不多,他要将之前走过的地方,重新再温故一遍。

    照例是乘船,照例经由日本,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照例穿越大西洋到达欧洲,照例去了剑桥,照例拜访昔日的朋友,甚至绕道去印度,在秋天的时候见到了思念已久的泰戈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徐志摩感慨良多。

    泰戈尔访华期间与辜鸿铭(前排右坐者)等人合影

    1929年,泰戈尔去美国和日本讲学,顺便到上海看望了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夫妇为泰戈尔精心设计了印度式的住房,泰戈尔和他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返程的时候,徐志摩又把泰戈尔接到家中休养了几日。

    泰戈尔来华之前,中国学界一片欢呼声。但等到泰戈尔抵华后,部分人却唱起了反对的调子,让泰氏的中国之行蒙上了阴影。

    闻一多曾批评泰戈尔的诗“是没有形式的,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闻一多代表了当时冷静思考泰戈尔热的部分人的观点,但他对泰氏诗歌的批评似乎并不准确。

    泰戈尔的诗歌采用孟加拉文写成,原诗具有节奏、韵律和排列等形式要素,但翻译成英文后原诗的形式艺术便遭受了部分折损,而五四前后人们又根据英译本翻译泰诗,受翻译自身的局限使英译本泰诗的形式艺术再次遭受了折损。

    泰戈尔虽然主张创作自由诗和散文诗,但他本人却十分重视诗歌的形式建构,认为“正是格律才能以它均衡、流畅的节奏表达找到通向人类心灵之路的感情”,而且“缺乏精雕细琢的自由体诗应该受到鄙视和嘲笑”。

    不管当时人们对泰戈尔访华以及他的诗歌持怎样的看法,泰戈尔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它业已成为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一份珍贵的外来资源。

    (作者:熊辉)

    二、鲁迅为何在泰戈尔访华时,拂袖离去?

    我的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这就是生活。 ——泰戈尔

    众所周知,泰戈尔确确实实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一代文豪,浪漫多情,更别说他还是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被这样的光环所笼罩着,这样的文学大家被无数人所崇拜似乎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泰戈尔的一生中,他曾经三度访华。

    第一次乃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公开访华,而后面的两次访华据说是为了来看望徐志摩。可在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的第一次公开访华期间,鲁迅究竟是为何中途甩袖而去,以至于批判道“一塌糊涂”用以这样严重的字眼呢?

    泰戈尔的生平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中,在兄弟姐妹整整十四人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也因此他得到了全家每一个人的宠爱与照顾。纵使全家都关爱他,可家人并不会溺爱他。他的家庭文学氛围很浓,不少兄姐也成为了文学家,当然后来他是其中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广的那一个。

    他的文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在小时候就已经被培养出来,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泰戈尔他天性爱自由,不喜拘束,又怎会忍受学校刻板的要求,他曾在加尔各答先后的四所学校里读过书。尽管他并不喜欢这些学校,且没有完成学校正规的训练,他却还是在家人的照料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诗歌,并潜心于诗歌创作,在十三岁稚龄之时已然开始写诗,他的诗歌也令他小有名气。

    在家人的劝说下,泰戈尔尊重他们远赴英国开展新的学习。由于他不喜法律,便转学开始学习自己从小就很感兴趣的文学。在1880年泰戈尔回国,从事了他喜欢的文学创作并开始一步步的崭露头角,成为冉冉上升的文学新星。

    在1913年凭借着《吉檀迦利》一举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第一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是爱国主义诗人,厌恶法西斯,他天性敏感,并由于当时乱世之中,所以他对于弱小的国家充满了同情感。

    高调访华,不同评价

    在泰戈尔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了邀请,第一次访华,这一次访华及其高调。在当时有着众多的学者及专家去接待他。在泰戈尔访华期间,有一人不可不提,因他全程陪同,寸步不离,那就是徐志摩。

    在中国长达五十多天的辗转游历中,泰戈尔与徐志摩先后到达多个城市,去了大半个中国。而后,到达北京,又加才女林徽因陪同。这二人对泰戈尔可谓是崇拜得很,担任着翻译工作,真真不离其左右。而后泰戈尔两次访华据说都是来探望徐志摩的,也正是因此建立了感情。在访华期间,正值泰戈尔生辰,中国学者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晚宴,来了众多著名学者,而鲁迅自然不会例外。

    事情总是有着双面的,有人喜欢自然也有人厌恶。在众多学者对着泰戈尔表达着崇拜之情时,也有着那样一部分人去破坏,去讨厌他。在这样的分歧上,文坛除了这两种对泰戈尔的评价,自然还是有着明哲保身的中立派的。

    但讨厌泰戈尔的像着陈独秀,郭沫若等人,他们不仅不喜欢泰戈尔,而且在泰戈尔的公开演讲期间,他们故意去搞破坏,让泰戈尔出丑,演讲不成,这样的事件自然会使泰戈尔心里不舒服。而不喜泰戈尔的还有一人,一位对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那就是鲁迅。鲁迅也并不喜欢泰戈尔,并曾经在泰戈尔生日宴会拂袖而去,在文章中也多次的提现,公开的批判过。

    鲁迅甩袖而去,道“一塌糊涂”的原因

    有人说鲁迅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看人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自己没有所以讨厌泰戈尔,对其满是敌意。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首先,应该先要想清楚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了救国救民先应救其思想,鲁迅先生因此弃医从文。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思想研究。这样的一个人,在国家动荡间,在这样风雨飘零之时,站了出来只为拯救国人麻木的思想,这样的人物怎么拘泥于小思小情的嫉妒上呢?他的心中满是家国大义,鲁迅先生的文章至今对青年一代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确确实实的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

    也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泰戈尔的冷嘲热讽更可能的不是针对于泰戈尔,而且徐志摩林徽因等这样的将泰戈尔捧上神坛的崇拜者。

    鲁迅在他自己的杂文《骂杀与捧杀》之中,多有体现。在其中批判徐志摩等人对泰戈尔的奉承,以及将他奉为“神仙”的举措,尤其在国家不稳,政局动荡之际,这样的谄媚行为令鲁迅十分厌恶。

    他认为泰戈尔不过也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家,将他捧得如此高,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不是好事情,崇拜他的青年学者难免会落入下乘,是对文学创作最大的亵渎!学者想要以他为标杆进行创作,但是千人千面,泰戈尔的文学未必适合中国,未必适合时局。

    鲁迅不满这件事情是必然的,也是明显的。可他也无法阻止那些人对泰戈尔盲目的崇拜,就像他也不能唤醒装睡的国人一样。

    在泰戈尔生日宴会进行之中离场,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可正能看出鲁迅当时已经十分愤怒,无法再看那些学者对于泰戈尔的奉承,同时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真性情。文人的脾气就是这样,感情浓烈,喜爱厌恶一念之间。他们以一支笔为武器,书写出不同的感想,或者如同利刃刺入心尖;或者如同清香剂令人清凉醒脑。

    这件事还是对于泰戈尔有了影响,或者说不止鲁迅这一件事让泰戈尔难过,上文提到过的郭沫若,陈独秀等人对他也十分不喜,而后的泰戈尔两次访华都是隐秘的,不过探访好友,置身于中国来感受这样一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

    低调的访华,只有徐志摩等几个人知晓,也因此并未像第一次引起那样的轰动。当然,也许泰戈尔是位喜欢安静不喜人打扰的人。

    三、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如何影响我国现代文学

    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热爱中国,他曾经两次访问中国。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以后,他的作品大量译成中文。从20年代中期,《飞鸟集》、《新月集》一类表现随感的短诗出现了。可见,泰戈尔的诗歌对中国萌芽的新文学是有影响的。此外,他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中国。 

    冰心是受泰戈尔影响较大的一位作家。1981年,她在《吉檀迦利》中回忆到:“泰戈尔是我年轻时代最羡慕的外国诗人。”事实的确如此。早在1920年冰心还是一位大学生时,她就写了一篇题为《遥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文中表达了她对泰戈尔无比崇敬的心情。她写到:“泰戈尔!谢谢你以优美的诗情,救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卓越的哲理,慰籍我心灵的寂寞。” 

    冰心早期的著名诗集《繁星》和《春水》,是直接受到泰戈尔影响而创作的。冰心在《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的‘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 。甚至在诗的形式上,《繁星》和《春水》也“因看着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都是很短的三言两语 ”。在《繁星》和《春水》中,那些晶莹亮丽善于捕捉刹那间感受的小诗,在当时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这种富于哲理的诗,在“五四”后的文坛上颇为流行,对于中国新诗的创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郭沫若曾经说过:“最早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在谈到自己作诗的经验时说:“自己作诗的经验上,实际是受了泰戈尔诸人的影响,力主冲淡。”郭沫若模仿泰戈尔作过无韵诗,如《辛夷集》中的《题辞》。在著名的《匪徒颂》中,他将泰戈尔与华盛顿、托尔斯泰、列宁等革命家、文学家并列,任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美的道德,对他们表示崇敬,三呼“万岁”。1917年,郭沫若亲自从《新月集》、《园丁集》和《吉檀迦利》三本诗集选择部分诗歌,汇成一册,题为《泰戈尔诗选》。他甚至把自己文学生涯的开始阶段称为“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除冰心、郭沫若以外,还有许多作家和诗人,如徐志摩、王统照、郑振铎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泰戈尔的资料的问题,通过《鲁迅为何在泰戈尔访华时,拂袖离去?》、《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如何影响我国现代文学》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泰戈尔的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泰戈尔的资料(4)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