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新闻消息作文初二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大单元教学」袁爱国: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教学设计和《新闻是什么》教学设计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大单元教学」袁爱国: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来源于语文思与诗 ,作者袁爱国
语文思与诗.
袁爱国的语文学习空间
设计思路
新版部编教材在八上第一单元设置“活动·探究”任务群学习内容,这是初中生初次开展的新样式语文学习活动,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到学习方法都需要进行变革。
首先,是系列任务的“群”学习。具体任务有三点: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写作,学习任务由阅读、口语交际到写作,由课内到课外,体现了语文探究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系列任务明确了各自的学习重点,新闻阅读学习重点在于消息文体特征的把握,为新闻写作中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做好铺垫。
其次,体现任务型学习的特点。一是任务目标清晰,凸显任务驱动学习功能。教材单元开头即呈现“活动任务单”,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二是贯穿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具体明确。新闻阅读的课文前提供了三点策略,可以作为学习的路线图,有序展开得法的学习。另外,教材旁批、注释以及补白的知识短文,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过程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提供了便捷路径。
再次,进行群文阅读的实践尝试。从单篇阅读到多篇联读,符合平时阅读新闻的习惯,也是一种真实性的新闻阅读。学习情境中的群文阅读,与日常新闻阅读又具有区别性,更注重阅读方法的习得。本单元群文阅读注重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与探究阅读,同时,又是基于文体特征的阅读,即依据新闻文体特征展开阅读教学,学习信息的筛选与甄别,进行概括与归纳等逻辑思维训练,突出学生主体阅读,渗透批判性思维训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不同新闻文体特点,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
2. 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消息、特写以及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特点。
3. 揣摩新闻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尝试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新闻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培养思辨意识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时数】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教材,了解新闻阅读的目标与方法
1. 阅读单元活动任务单,了解单元学习的目标。
①阅读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单,了解本单元学习有哪些任务?任务清单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阅读后交流明确:
本单元学习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任务清单的重点在于消息、特写以及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学习难点在于两点:一是如何通过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二是新闻写作任务的多样性,必做作业为撰写一则消息,还要在特写、通讯、新闻花絮等文体中任选一项完成,这样的写作具有选择性,更具有挑战性。
②任务清单为何按照这样的顺序编排?
讨论明确:任务第一步新闻阅读,是为了初步把握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文体的特点,这样才能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第二步新闻采访,一方面为新闻写作准备新鲜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围绕一次语文探究活动,全方位多维度感知各种信息,进行消息、特写、通讯以及新闻花絮等多种文体练习。
2. 阅读任务一“新闻阅读”导学内容,交流新闻阅读的策略。
阅读后讨论交流,明确阅读策略以及阅读重点:
第一,通读本单元课文,归纳新闻提供的主要信息;第二,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特点;第三,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还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新闻的内容;第四,能够从新闻专业视角阅读新闻报刊以及网站新闻。
二、通读课文,了解获取新闻主要信息的方法
1. 浏览本单元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讨论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三篇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飞天”凌空》主要写了第九届亚运会中国16岁运动员吕伟10米高台跳水夺冠。《一着惊海天》主要写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2. 想一想,如何快速地获取新闻的主要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获取主要信息的一般方法。消息的标题(或副标题)一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当代社会新闻为了增加消息的趣味性,会选择独特的视角设置亮点,增加感情色彩,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标题不能完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开头导语进行概括。特写、通讯具有文学性,需要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报道对象的主要事迹。
三、细读文本,把握新闻主要文体特点
(一) 阅读《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 把握消息正文的结构特点。
①阅读三则消息的导语,概括三则导语的基本特点。
三则导语的共同之处在于用简要的文字呈现最重要、最有亮点的新闻事实,突出重点,用事实说话,开启全篇。
②细读毛泽东《消息两则》,两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先引导学生分析主体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主体部分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过程,描述了我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势,揭示了敌军溃败的原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介绍了三路大军的战况,展示了敌人溃退的败状,分析了敌军惨败的原因。
再从毛泽东写作两则消息的历史情境,还原读者的阅读心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其一,人民解放军战士读了两则消息,会怎么想?其二,国民党的将领以及士兵读到消息,会怎么想?其三,处于战火中的百姓以及解放区的人民,会怎样想?其四,国外人士读到这些消息,会怎么想?
归纳:消息撰写者的受众意识,决定了消息呈现的选择视角和主要事实。
2. 分析消息的时效性(新近发生的事件)、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①分析四则消息电头。
发布新闻单位:新华社、路透社(负责任的媒体,言之有信,言之有据)
发布地点:长江前线、斯德哥尔摩(新闻事实的发生地,贴近现场,真实准确)
发布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时间准确,前两则消息说明某时,表明战况紧急)
②分析正文内容,如何体现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
引导学生从列举的时间、地点、关键事实、引用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作者在遵守文体规范的基础上体现个性色彩。
①消息语言的共性特点:准确、简明、形象。
示例分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准确性、简明性、形象性。)
②消息语言的个性特点:个体色彩、时代色彩、地域色彩
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消息发表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作者毛泽东的语言多用白话语体,间杂文言词汇,即通俗易懂,又简练蕴藉,体现了消息作者的个体色彩与时代色彩。
当代新闻作者会在写作语言中增加感情色彩,表达亲切自然,注重沟通读者的心灵,强化抒情色彩,缩短读者与新闻事实的情感距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消息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
(二)阅读《“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1.阅读《“飞天”凌空》,思考:如何展现特定场合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剖面?
分析新闻特写场景再现的具体手法:
①定点观察。如开头的特写镜头:“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②动态呈现。第2、3、4段将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每一个细节。
③虚实结合。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叙述观众的体验与感受,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地刻画。
2.阅读《一着惊海天》,思考:这篇通讯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
引导学生重点从三个方面探究这篇通讯的写作特色:
①典型材料选择。围绕标题“一着”“惊海天”展开讨论,把握这则通讯选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②呈现重要细节。抓住通讯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③浓郁的抒情色彩。结合通讯中的直接抒情语句与间接抒情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总结归纳,掌握新闻不同文体特点。
利用旁批、补白以及任务三知识短文内容,结合个人的阅读认识,梳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指导阅读课本补白处知识短文:《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写作》《怎样写消息》,比较归纳,筛选相关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从篇幅、报道对象、时效性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四、阅读探究:新闻强调“用事实说法”,作者立场何在?读者如何在场
1.揣摩作者立场与情感倾向。
《消息两则》如何体现毛泽东的立场?一是通过战争进程的描述,体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立场;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评论,点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以及军队溃败的原因。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与人民立场。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结尾交代新闻背景,补充说明资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体现作者敏锐的民主意识与分权意识,只有管评分离,才有可能产生公正、公平。
《“飞天”凌空》展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刚刚走向世界体育舞台的民族自豪感,在正面描写运动员的精彩画面的同时,侧面描写外国记者以及印度观众的言行,突出爱国主义立场。
《一着惊海天》一方面表达作者对海军战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2.新闻的内容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报道,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思想认识,任选本单元的一则新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文化以及生活,进行多向度思考讨论,例如:
诺贝尔奖评选将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做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做法?请举例说明。
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谈谈生活中类似的做法,从而印证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公正性;也可以从反面举例,说明管评一体化的危害,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影响管理者的公信力。
五、拓展延伸,学习在生活中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1.如何阅读一份报纸。
选择当地近期的一份日报或晚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重点学习:第一,浏览报纸,了解本期报纸报道新闻的主要信息;第二,精读感兴趣的新闻,了解新闻具体事实,捕捉新闻线索,同时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或生活实际加以评判;第三,了解报纸不同版面的主题词,揣摩报纸的基本特点与服务的读者定位。
2.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专题阅读。
如围绕近期“共享单车”新闻进行专题阅读探究:
《摩拜单车精细化运营成果引领行业 共享单车进入“新赛道”》
(http://digi.163.com/17/0823/11/CSH76SK3001680NS.html)
《共享单车结束上半场:二三梯队“逃离”一二线城市》
(http://tech.ifeng.com/a/20170823/44666951_0.shtml)
《上海共享单车堆积如坟 这样的共享几时休?》
(http:///news/news_15828.shtmla)
《200志愿者引导共享单车有序停放》
(http:///tos-cn-i-qvj2lq49k0/c6727472b4fa47e4a4ff3f21f8aea6c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66912073&x-signature=2bu3wWpYpxxZjooxltQqd%2BWnkQY%3D" img_ img_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tos-cn-i-qvj2lq49k0/c6727472b4fa47e4a4ff3f21f8aea6c6">
袁爱国,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曾任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校长,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
“境界语文”等课题成果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创新奖特等奖。近年来参与2017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审阅、试教以及教学指导用书编写,出版专著《语文:在思与诗之间》《相遇境界语文课》《袁爱国的创意作文课》等。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100多篇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在全国多地执教观摩课或作专题讲座200多次,多次被《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作为封面人物推介。
一、《新闻是什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②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培养学生初步的传媒素养,并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②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注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要注意融合三个维度,不能割裂、油水分离、甚至相互冲突。)
4、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1、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闻材料从而得出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2、指导学生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闻传媒
1、调查采访:
(教师模仿报社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
(1)你经常看新闻吗?说说看新闻的好处?
看新闻很重要:
(1)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与预见册能力)
(2)你最喜欢通过什么传播媒体看新闻?说说你喜欢的这种传媒有什么特点?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
报纸: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②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③适合于尝试解释信息
④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电视:
①长于纪实再现,时效性强
②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广播:
①用描述性话语,创造视觉图像,使人身临其境
②口语化,重复关键信息
③缺点: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网络:
①快速,及时(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②网络新闻标题比传统新闻标题更简洁和追求眼球效应(分层隐藏,由页到层的革命)
③网络报道生动活泼,趣味性更强
④网络新闻往往是动态的、联系的
⑤网络新闻更为多样,报道更为立体(滚动新闻、视频、图片、相关资料、评论)
⑥网络新闻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互动(评论栏、评分栏)
2、展开辩论:
辩题:网络媒介会不会代替报纸?
正方:报纸会灭亡
反方:报纸不会灭亡
正方:
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网络新闻及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网络新闻不需要纸,更适合环境保护的需要。
反方:
报纸可以在公交车上阅读。
阅读网络新闻所需要的设备(如电脑)成本太高,报纸便宜。
报纸是言行商投放广告的理想媒介。
网上阅读对视力有损害。
目前,二者是各占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借助、共同发展。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媒介会不会彻底击败报纸,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二、新闻的定义
讨论探究:
提供几组关于“新闻”的解释,探讨“新闻”的含义。
1、关于“新闻”概念的几种解释,说说你的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评:1是狭义的新闻体裁“消息”;2是新发生的事件本身。)
(2)《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评:1是广义的各种新闻体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
(评:指各种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评:指异常性事件的报道。)
(5)“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评:指异常性事件本身。)
(6)韦氏百科全书: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评:1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2是广义的新闻。)
2、探究归纳“新闻”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评:即新发生、新发现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定、报告等;
(评:即广义新闻各种体裁作品)
(3)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评:即狭义新闻体裁“消息”)
我们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评:即广义新闻)
二、语文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三、八上语文书第一单元每篇课文都为什么文体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文体是新闻体裁,以战争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新闻两则》是反映解放战争的;《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蜡烛》是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亲爱的爸爸妈妈》反映了法西斯暴行。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战争为主题设计。
课文的内容兼顾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所选课文既有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也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在你生我死的较量中,真善美和假恶丑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新闻两则》,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步步逼近和敌人的节节败退;《芦花荡》则描绘了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蜡烛》一文体现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溪成的友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行,就文体而言,所选课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动人的思想表达,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在人物形象上,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也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还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个人形象;在场景上,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波澜壮阔画面,也有白洋淀老英雄在芦花荡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还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情景各异,却又惊心动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索。
关于新闻消息作文初二的问题,通过《语文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八上语文书第一单元每篇课文都为什么文体》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新闻消息作文初二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