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农村城市化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省内县外”农村流出人口十年增长超7000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何启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省内县外”农村流出人口十年增长超7000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何启示?
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刘艳美
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在城和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尤其在跨省区人口流动趋缓、近域化流动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满足农民自身发展需求以解决居住、就业、就学、养老等问题,而推进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这一趋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明星在4月28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春季论坛上给出一组数据印证——
2010-2020年,全国农村总流出人口中,省内乡—城流出人口由7876万人增加到1.9亿人,增长1.12亿人。其中,县域内流出人口增长3916万人,省内县外流出人口增长7229万人、呈快速增长态势。
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何启示?陈明星分析指出,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呈现“水平偏低、人气不足、设施落后、产业乏力”等突出问题,县域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
人口流动结构变化显著 “省内县外”快速上升对人口数据变化的分析观察,是对未来趋势作出研判的前提。
基于2010年第六次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陈明星对10年间农村流出人口的空间模式进行研究估算发现,2020年全国农村总流出人口达到2.86亿人,占全部流动人口(3.76亿人)的76.3%,相较2010年总流出人口(1.46亿人)增长1.4亿人,增幅近1倍。
剔除跨省乡—乡流出人口,2020年乡—城流出人口为2.72亿人,相较2010年的1.34亿人,增长了1.38亿人,增幅超过1倍。2.72亿农村流出人口都去了哪里?
陈明星将其分解为跨省、县外省内、县内三种流动类型。数据显示,2010-2020年,省外乡—城流出人口由5563万人增长至8220万人,增加2657万人;省内乡—城流出人口由7876万人增加到1.9亿人,增长近1.12亿人。
也就是说,在这十年间,我国跨省乡—城流动人口增幅减缓,而省内乡—城流动人口增幅快速增加。陈明星分析,“说明我国跨省大范围、远距离的流动人口迁徙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回流现象比较明显”。
图片来源:陈明星演讲ppt
那么,县内流动与省内县外流动的比例关系如何?数据显示,2010-2020年,县域内流出人口从4298万人增加到8214万人,增长3916万人;省内县外流出人口从3578万人增至1.08亿人,增长7229万人。
从占比来看,十年间人口流动结构变化非常显著——省内县外这一类型从2010年26.6%快速上升至2020年的39.7%;跨省流动则从41%下降至30%。陈明星指出,“这表现出农村人口倾向于省内但非本地(县)的就近城镇化发展模式”。
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应各取优势、统筹推进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3.49%,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6%。“但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左右的城镇化发展差距和潜力空间。”在陈明星看来,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开始下降,但必须坚持城镇化发展的大方向,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必然趋势。
同时,他认为,我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任重道远,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县域新型城镇化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统筹推进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两种途径,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他分析指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异地城镇化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大规模、远距离的城镇化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比如成本偏高、大量进城农民工难以在沿海地区实现更好的人的城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就近城镇化在过去十年间的回流现象,已经带动中西部地区大量新一线或准一线城市快速发展和崛起,它们的发展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陈明星认为,未来要实现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就需要将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两条道路统筹推进,各取优势。
“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陈明星建议,开展新时代县域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工作,保障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结合国家新基建计划,全面提升县城城区的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基本公共设施水平,同时加大对县域产城融合与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持等。
他还指出,“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远落后实践需求,建议加强县域尺度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跨学科交流对话与协同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明确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目标任务,充分表明我国城镇化已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转型体现了“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政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为我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一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理念表明今后将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很快,但质量却不高。当前,我国城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雾霾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治理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阶段重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 ”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因此报告中把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作为重点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我省采取“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举措,是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遵循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他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都将对经济社会、环境承载、资源利用、要素流动等产生不利影响。黑龙江作为资源型的农业大省,必须尊重历史成因、现实资源基础、区位特点优势,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选择是客观有效的。
二是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很多人认为“三个1亿人”问题是政府报告一个亮点,其实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城镇化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政府报告明确“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对民众来说是民生利好,让人民充分真切体会到了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让群众有了盼头。报告指出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我们可以将这“三个1亿”具体理解为:一是转移人口;二是打造宜居城市;三是区域均衡发展。其实这不仅仅是“三个1亿人”问题,它是一个涉及到产业、就业、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来支撑,否则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目前,我省城镇化率为5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8.8%,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没有在城镇落户。“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问题仍然突出。我省地广人稀,城市布局不均衡,资源型城市比重大。这些即是我省解决“三个1亿人”矛盾所在,又是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把握机遇,利用好政策是关键。
三是大力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特色城镇。政府报告指出“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目前看县城是实现“就近从业”的最好载体,要大力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特色城镇。以往城镇化发展中我们要么注重大中城市发展,要么注重小城镇发展,而县城被忽略了。关于城市发展类型选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实践表明,县以下城镇化效率比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单纯发展大中城市致雾霾、居住、交通等“城市病”频发。实事求是,完善城镇体系就显尤为重要。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县城作为城镇化重点”亦是亮点所在。我省地广人稀,现有的479个建制镇中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超万人,规模小,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功能差,“有城无市”现象较为普遍,对当地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有限,承载农村转移人口就历史地落在了县城和重点镇肩上。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城的产业支撑和吸纳就业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繁荣程度是积极推进两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来推进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来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政府报告强调指出“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要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我省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确立保障“三农”发展的底
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该《规划》分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8篇,重大意义、发展现状、发展态势、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统筹、开展试点示范、健全监测评估31章。启示:大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建设部越来越好!人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全国人民共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设意义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 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这部分刚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恰好燃起了新一轮的楼市上升潮,有效地带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问题,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设意义》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农村城市化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