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党的三大战略布局是什么?
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希望大家统一思想、贯彻落实,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
今后,区域政策的一个要点是统一国内大市场,这既是区域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
发展规划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
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过度的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纷纷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但从现实国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
由此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引导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 明确技术方向,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实质就是发展什么产业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问题。
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潜在形态,其经济效应、市场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是否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因此,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前提。
如果产业方向选择错误,不仅要贻误发展时机,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的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制和开发上,导致错失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机遇。
中国各地产业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就带来一个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最为合适的问题。
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发展战略来看,产业选择同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既有可能引发各自为战、兄弟阋墙的问题,也有可能造成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政府必须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职责。
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要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深入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在尊重市场选择、充分吸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取舍。
在产业布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长远功能定位,围绕各地的产业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市场空间,做好市场引导与培育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是该产业产品的消费容量和消费前景。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而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
我国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之所以并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空间。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而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责任。
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既需要增强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性,还需要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
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政府要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降低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
更新社会消费观念,必须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理性认知,培养使用新兴产品的消费习惯。
完善科技创新路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
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
是否具备科学的技术创新路径则是能够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决定因素。
从创新方式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两种方式;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路径可以分为企业主体型创新与国家主导型创新。
综合世界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要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
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同类先进技术。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同时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
而且企业往往会因对传统技术的依赖和大量沉淀成本的拖累而不愿意主动研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责任。
要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
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
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进入实体形态,提高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的速度。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风电上网问题等等,这已经成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政府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改革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在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政府作用要协调配合好市场机制,形成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机制。
市场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捕捉市场动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打造通畅的无障碍通道。
在产业发展的调控机制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产业调整控制机制。
政府要择机颁布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形成普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
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
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保护性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保障创新者收益。
针对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借发展新兴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的行为,要未雨绸缪,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加大督察,避免产生新的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负外部性”效应。
这个简单土壤,要选取适合的土壤,疏松土壤,这样利于植物的生长,保证了土质的适宜,让植物有一个生长的环境幼苗的选取一定要注重,虽然的是幼苗,但是有的幼苗根本就发育的不好,是没有具备长粗的可能得,所以只有选取了好的幼苗,才可能有粗壮成长性 施肥一定要精准,施适合的肥,不要多,过多会导致树苗承受力不足,过少会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要根据树苗的成长施肥,还有要选取合适的时间施肥修理一定要细心,树苗会长出成串的枝,要根据树苗的成长修理多余的树枝,留着只会给树干怎加负担,这样植物是长不高的,不要修理必要的枝,这样只会让植物处于停止生长导致死亡植物周围一定不要留有其它的植物生长,这样会吸收水分,植物的水分就处于不足,停止生长,更不会长粗壮 这些就是我的常识,谢谢,希望可以。
如何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就是本地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独有的一种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由此可以看出,特色产业是要有一定核心市场竟争力,而要想形成核心竟争力,高质量发展就是关键,是推动发展的核心。
首先,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都必须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更应如此。
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才能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就拿我们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光山十宝”来讲,对过严格的选品,电商的线上线下推广。
“光山十宝”的十款产品经过近2年的发展,从过出单纯小家庭作坊单打独斗模式变成强强联合的企业规模生产模式。
已成为光山特色产品发展的一张名片。
其次,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选品的特色优势很重要,特色产业,特色是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优势是根本,是产业发展的目标。
一个产业既有特色,又形成了优势,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产业,才能真正助力经济、造福一方。
挖掘特色不是目的,只是为形成优势奠定基础,只有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最终做优做大产业。
一旦脱离了高质量的发展,即使再有特色的产业,也会逐渐丧失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