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出山读后感?
影片讲述了1931年,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期间,以大无畏的勇气当机立断,顶着罢官杀头的危险停止了肃反行动,为所有在肃反中受到冤屈的苏维埃干部平反昭雪,赢得了瑞金广大干部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与此同时,他果断决定开展边贸,一举扭转了会昌地区的物资匮乏状况,也为红军解决了一部分后勤问题。
在下乡蹲点考察期间,他巧妙地解决了土地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功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安排的分地和征集公粮两项任务。
“出山”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具备深深远的寓意。
它不仅只是字面上一种象征性的动作,而是中国千年变局中的一个历史性隐喻——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中国农民都在走出大山。
当然,未来任重而道远,走出大山远远不是这一进程的终点。
回望改革不忘初心,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影片中,1973年复出后,邓小平励精图治,为了让中国的发展回到正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获得了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与爱戴,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看完电影,我感触颇深,我们正处在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但邓小平同志那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工作始终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论处理多大的困难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永远没有过时。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在成长成熟的人生道路上,虽不必像前辈一样经历那段动荡岁月的洗礼,但是,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始终怀揣着信仰,遇到困难保持平静、坦然,以从容的态度去接受考验,直面挑战。
首先,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取得斗争胜利的唯一法宝。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无论什么困难,都没有让中国共产党懈怠,也正是由于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做支撑,才有中华民族现代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清平乐,会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昌》一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
1933年9月,蒋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主席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
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
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
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