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范文正公年谱对范仲淹的评价是?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历代评价《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姜遵:朱学究(范仲淹)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归有光: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
魏公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范文正的励志故事
范文正公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文正赠钱一千。
明年,孙生复道睢阳谒文正,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1)于道路?”孙秀才戚然②却色曰:“老母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③足矣。
”文正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也,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
吾今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为学乎?”孙生再拜大喜。
于是授《春秋》,而孙生笃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
文正甚爱之。
明年,文正去睢阳,孙亦辞归。
后十年,闻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太学,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
.范仲淹在淮阳做官时,有个叫孙夏的穷秀才听说范仲淹最体恤穷困的人,就直接上门求范仲淹给他十千制钱。
范仲淹见他是个老实的穷秀才,不加多问就送了十千制钱。
第二年,这个穷秀才又来见范仲淹,还是要求助 他十千制钱。
范仲淹又如数给了他,然后问他:“你为什么穷到这个地步呢?”穷秀才说:“我家里没有什么产业,只有一个已不能劳作的老母亲。
我是个读书人, 种田和做工都不大会,又不善经商,平常没有什么生计,只好过着贫穷流浪的生活。
如果每天能有一百钱的收入,我就可以勉强度日,安心读书了。
”知道了穷秀才的境况,范仲淹非常同情他。
就对他说:“我帮你补一个学职,做点笔墨的事情,这样可以解决你的日常家用,让你安心读书。
”孙明复对范仲淹的济助非常感激,此后更加勤奋求学,十多年后,终于学有所成,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子监直讲,成为朝廷最高学府的教官,才知道是当年那个乞讨的孙秀才。
范仲淹感叹道:贫穷对人的拖累可真大呀,倘若一个人为找米下锅而奔波到老,那么,即使他有如孙明复那样的满腹才学,也会被这种人生所埋没而终生不能为人所知。
范文正,即范仲淹,断齑画粥三年载,持之以恒的学习。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一人无法顺利抚养他长大,只能改嫁以求生存。
所以,范仲淹在两岁之后就跟着母亲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所幸,贫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范仲淹远大的志向。
虽然他生活穷苦,但他却深深明白自己不应该一辈子困在此地,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这个小地方。
因此,他愈发好学,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范仲淹小时候十分穷困,常常不能饱食。
他总是在早晨的时候自己熬一碗粥,然后等它放凉之后将其划分成四块。
早晚之时各取两块,中午不再进食。
进食的时候,极少量的腌菜是唯一搭配之物。
这样穷困潦倒的日子对于范仲淹而言是正常的,他也从未对此有过抱怨。
只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从书本中汲取力量。
白粥配腌菜的日子,范仲淹整整过了三年。
从中不难看出范仲淹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