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淮安历史介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市境为“淮夷”“徐夷”聚居地。
春秋战国时期,既有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
《淮系年表·序言》称包括市境在内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区“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国所有。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分属泗水郡和东海郡,始置县邑有淮阴(治今淮阴区马头镇)、盱眙(治今盱眙县城东北)、东阳(治今盱眙县马坝东南)。
西汉年间,市境大体属临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涟水县西)、射阳(治今淮安区东南)、富陵(治今洪泽湖中)等县。
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混乱,隶属多变,今市区马头镇、淮城镇其时均为军事要塞,多设州郡治所,为边帅驻节之地。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建置也较稳定,大抵淮北属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淮南属楚州(治今淮安区淮城镇),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市境先属淮南路,分属楚州、泗州 ;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市境属淮南东路。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为双方反复争夺,建置亦复杂多变。
元代,境内先后置淮东安抚司、淮东总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区淮城镇)。
淮安路辖境包括今苏北地区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
明代淮安府辖山阳、清河、安东、盐城、桃源、宿迁、沭阳、睢宁、赣榆、邳州、海州,共9县2州,范围包括今苏北五市绝大部分地域。
其间,还有漕运总督、南河总督驻节淮安。
漕运总督还经常兼巡抚江淮,节制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 府 及 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清末,一度设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抚驻节之所,即省会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道署设今清江浦区),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淮安境内成为重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
由于处在敌后环境,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区变化很大,大抵分属淮海区、盐阜区、淮南区、淮北区。
抗战胜利至1946年9月,淮安是华中解放区的中心、苏皖边区的首府,时苏皖边区南界长江、北界陇海铁路、东至黄海、西至裕溪口一线,横跨苏皖豫鲁四省之境,辖53个旧县。
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
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阴专区先属苏北行政区,后属江苏省。
经过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区划调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辖宿迁、沭阳、灌南、泗洪、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个县和清河、清浦2区,原辖县灌云划归连云港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4个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2012年2月23日,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2016年,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成立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洪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