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两夫妻同姓的写请帖要不要都把姓名写上去?
两夫妻同姓的写请帖要都把姓名写上去。
如果结婚发请帖,是不是要写两个人的名字,如果给的是一家人,这样可以写上两个人,可以把两口子名字写在一个请帖上,这样显得亲切而且方便,如果是亲朋好友,那么就不能写两个人的名字了,要单写单发,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请帖。
需要都写上。
写请柬的时候,如果是邀请夫妻俩人,则夫妻双方的名字都要写上,不论人家夫妻是同姓或不同姓,都要把姓名写全。
出于礼貌,还可以在姓名后加上先生式女士。
襟兄弟父母如何称呼?
姨父或者姨夫。
妈妈的姐姐或妹妹的老公,也就是你姨妈(现在一般都是叫阿姨了,但是阿姨是个统称,与自己母亲年纪相仿又无亲戚辈分关系的女子都可以叫阿姨,而姨妈或姨娘更可以表现出血缘或者更亲昵的关系)的老公,建议用姨父,当然也可以用姨夫,但姨夫的意思有三种,常用的有两种,一种就是阿姨的老公,另一种就是姐妹的老公们(比如你父亲和你的姨父们)可以互称姨夫(他们也可以互称或者别人称他们为连襟或者襟兄襟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宗亲关系比较薄弱,同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经常看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称呼亲戚,所以再补充一些常见的。
兄弟,姐妹,姑叔伯舅姨之类这个都知道。
姊妹,比姐妹更宽泛,如:你兄弟几个?问的是你父母有几个儿子,你姐妹几个?问的是你父母有几个女儿,你姊妹几个?问的是你父母有几个子女。
堂兄弟姐妹:父亲的兄弟(也就是伯父或叔叔)的子女,有时候也可以泛称,比如祖父的兄弟的孙子孙女,更广泛的可以统称为兄弟姐妹(如村子里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同辈)。
表兄弟姐妹:和自己同辈不同姓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包括父系这边的如姑姑(姑妈)的子女,姑婆(或者叫姑奶奶)也就是祖父的姐妹的孙子女,母系那边的如舅舅、姨妈的子女,外婆(姥姥)的姊妹的孙子女等统称为表。
(发现很多人堂和表分不清楚,很简单,在笼统的亲戚这个范畴里,和你同姓就是堂,不同姓就是表)舅公:父亲,母亲的舅舅都称舅公。
妯娌:兄弟们的妻子们的统称,比如我们妯娌几个啥啥啥,他们妯娌几个啥啥啥。
侄子/女,外甥/外甥女:兄弟(包括堂兄弟,表兄弟)的子女都是侄,姐妹(包括堂姐妹,表姐妹)的子女都是甥。
还有一种是亲戚之间的互称,比如亲(读四声)家,姻亲之类,表示夫妻双方之间的长辈们的互称,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对对方的尊敬,长辈会跟着这夫妻最小辈的后代称呼对方,比如夫妻已经有小孩了,男方的奶奶和女方的妹妹在路上或者在哪里碰到了,这个奶奶可能会跟着自己的曾孙子叫对方为姨,而对方那个妹妹就会跟着她姐姐的儿子也就是外甥叫这个奶奶为曾祖母(当然一般都是地方上的方言称呼),最常见的是比如我们去哥哥家看侄子,正好嫂子的妈妈也来了,那我们可以跟着侄子叫对方外婆,对方会跟着他的外孙叫你叔叔。
亲戚是个统称,亲指族内,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也包括妻子),也就是兄弟叔伯等(当然也包括各种堂兄弟叔伯及他们的妻子),简单来说就是死后可以入同一祠堂的人,比如很多村庄整村人都是某个先人的后代(或者是后代的妻子),那他们也都是广义的亲人;戚表示族外,比如经常看到“外戚专政“,这个戚指的是皇太后,皇后等人的娘家兄弟(不知戚能否代表更广义的母系那边以及父系这边隔一代以上出嫁的女子那一类人,另外本人家乡的亲戚之间走动比如互相拜年或者参加对方家里的红白喜事一般都是按照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走了liao这个来,也就是第三代就不走动了)。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习俗也各不相同,称呼也就有很多了,以上只是就一些常见的亲戚间称呼以本人的了解简单介绍了一下,大部分是通用的,也有地方特色的,不一而足,比如那个长辈跟着晚辈叫对方是本人那个地方的叫法,其他地区如何称呼彼此本人就不得而知了,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是如何称呼的。
襟兄弟的父母一般称呼叔叔,阿姨,大爷,大妈,伯伯,婶婶,根据当地对上一辈人的称呼而叫,因为是襟兄弟的父母,理当尊重,襟兄弟家有事前往,父母又和襟兄弟一起生活的,客气点的话,应该是不能空手前往的,多少带点礼品啥的,以表示尊重,连襟也会高兴的。
“襟兄弟”就是“连襟兄弟”,也就是娶了亲姐妹的两个男人,四川还有一种叫法叫“老挑”。
连襟兄弟属于姻亲关系,连襟的父母和自己是父母是同辈,,一般可称呼为“叔叔”,“伯伯”,“阿姨”,“孃孃”,也可以带上姓氏,如:张叔叔,王阿姨。
如果是古代或者很正式的请柬上,可写为“姻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