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20世纪教育领域的四大著作?
一、布卢姆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它的隐喻。
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
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
“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
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床的比喻。
他说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实的床,是工匠制造的床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来的床则是摹本的摹本。
另一个是洞穴的比喻。
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居留。
洞穴中的人们戴着镣铐,背向出口,只能勉强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东西的模糊的影子。
在柏拉图看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必须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
这两个比喻说明,“永久不变”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灭变化的事物则是第二性的。
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三、卢梭的《爱弥儿》。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
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该书前四卷以爱弥儿为主人公,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
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四、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全书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性质。
论述了包括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生长的关系,以及批判了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继续不断改组或改造。
这种改组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并能提高指导后来教育过程的能力。
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经验。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七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过程。
包括论述了教育与民主主义、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等的关系,以此说明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具体实施民主主义教育的方法。
杜威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越来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八章至二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教育价值。
杜威在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劳动与闲暇、知与行、自然与人、个人与世界、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
杜威指出教育价值的要点是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
因此,他强调在组织学科教材时,应注重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以免造成各种学科的孤立与隔离。
第四部分包括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使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他还指出认识知识与行为的关系,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