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教育学周报范文,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

教育学周报范文,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

教育学周报范文,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

适之是胡适的字。

请看以下介绍。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他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倡“好人政府”。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

1938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国大使。

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4月旅居英国。

在30、40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

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

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是一个人。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本文标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