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一、调查人员:
二、调查的时间和对象
2010年5月11日上午,阳光明媚,天气不错。我对小区旁的草坪、垃圾箱实地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调查的发现: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区范围内,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少先队员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草坪逐渐被垃圾吞噬?我们是不是该拿出实际学行习动网呢?
(二)、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草坪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啊!我们仿佛听见了它在悲哀地哭泣。
四、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建议: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分发传单到各户、墙报宣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7、环保知识讲座等方法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教育大家不要再往草坪中乱扔垃圾,倾倒废水、废渣等,垃圾一定要扔在指定地点,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并自觉维护小区的卫生。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美丽。我们真的希望能在再次看见清洁的草坪,看见蝴蝶、蜻蜓在飞舞,看见我们的笑脸。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以身作则,都来争做环保小公民,就一定能使我们小区草坪重新找回清洁,找回美丽。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调查报告格式:
系部名称: 专业: ______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____
实践单位: XXXX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 2011 年--月--日 至 2011年--月--日 共 --天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一) 标题
1、标题的要求。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标题形式优点很多,正标题突出主题,副标题交代形势、背景,有时还可以烘托气氛,二者互相补充,因此成为调查分析报告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3、标题的形式。
(1)"直叙式"的标题,即反映调查意向或调查项目、或是地点的标题。这种标题简明、客观,一般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标题。
(2)"表明观点式"的标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看法,或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3)"提出问题式",即以设问、反问等形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和尖锐性,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
调查报告范文:
这是我最近自己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欠缺,不过格式就是这样了。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2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农民利益保障状况调研
———以辽宁农村为例
摘要〕总的来说,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30年。但是20世纪90年代
以后,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民没有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
果,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基本权利的享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不足的问题。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需做好以下工作: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变城
市偏向的政策导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
〔关键词〕农民,利益保障,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
粮食与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农民的
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农
民获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期。然而,进入20世纪90
年代,虽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
是农民没有充分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尤其是在
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占有以及基本权利
的享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不足的问题。就
城乡收入差距来说,1978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之
比是2.4:1,到1983年缩小到1.7:1,呈明显缩小趋
势,但到了1997年,又扩大到了2.5:1,2007年则
扩大到3.32:1。
保障与增进农民权益,是我国改革的价值取
向之一。如何充分保障和增进农民利益,既需要实
践的推进,也需要理论研究上的提升。为此“,社会
分层与工农利益保障”课题组分别对辽宁省的沈
阳、大连等地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调查结果进
行了分析总结,并为充分保障与增进农民利益提
出了政策建议。
此次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
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集中收集了农民现状数
据。个案访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入户问卷调查
范围内与农民进行个案访谈,二是选择一些具有
代表性的农民(约30人),就生活现状、社会保障、
村务情况、生活感受与期望等进行专题性的个案
访谈。通过个案访谈深入了解了农民对农村现有
突出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的办法等,有效地弥补
了问卷调查的不足。
为了确保此次调查更具代表性,调查的样本
村是根据辽宁省所有农村的人均纯收入排序情
况,由高到低抽选出的,共计5个。调查对象的选
择则是根据每个样本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高中低
并结合劳动类型的不同进行的,而且为了使调研
更有效,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还有意回避了调研
对象为直系亲属关系等情况,共选出样本500个,
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为88.4%(回收
的有效样本分布见表1)。
此次问卷调查中男性比例为57.3%,女性比例
为42.7%。从受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来看,大
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占样本
总量的42%;以家庭副业/做买卖收入为主的农
民,占样本总量的9%;以种、养殖/捕捞收入为主
的农民,占样本总量的17%;以打工收入为主的农民,占样本总量的8%;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农民,占
样本总量的4%;以集体企业收入为主的农民(该
类个案访谈对象不包括在500个调研对象之内,
在本文以下的统计数据中也不包括该类访谈对
象),占样本总量的18%;以其他收入为主要收入
来源的农民,占样本总量的2%。以上调查对象基
本涵盖了辽宁省农民内部主要的利益群体。*该村的非农业收入占集体收入的90%以上,636f70797a686964616f365以集体
企业收入为主的农民全部集中在后石村。
二、调查结果分析
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社会学对社
会地位的评价通常采用三种维度,即财富地位(经
济地位)、权力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声望地位。而
目前学术界评价一个社会阶层地位的主流方法是
以“职业”作为地位评价的基础,以资源的占有作
为地位评价的基本维度。可见,社会地位作为一种
客观存在,可以有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可以从
不同的侧面来揭示。正是基于此,此次调查综合以
上方法,使用了家庭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利益表
达与政治参与、幸福感、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等主
观感受等多项指标。本文则利用上述指标数据并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民利益保障状况进行
了分析与揭示。
(一)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财富积累缓慢。收入
是衡量社会群体基本利益的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社会群体财富积累的重要途径。调查数据显
示,2006年受访农民家庭年平均总收入仅为
14919.88元,而同期的家庭年平均支出则高达
13881.79元,二者仅相差1038.09元。个案访谈中
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税的减免与种粮补贴使种粮
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生产投入的增加几乎抵消
了收入的上涨。就像农民所说“:种子化肥价格高,
种地忙一年也没啥纯收入。”由此可见,当前我国
农民家庭收入增长幅度依然不大,财富积累相当
缓慢。
通过对农民家庭总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下简称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家庭总收入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569,
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当前家
庭的经营性收入是影响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最重要
因素。相比较而言,家庭所拥有的耕地数量对家庭
总收入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却非常有限,其弹性
系数仅为0.142。这种状况说明,目前农民赖以生
存的土地给农民提供的财富非常有限,农民收入
的多少已经与土地的多少几乎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了。
表2回归分析的结果同时表明,农民内部主
要群体从事的劳动类型的差异也是影响农民家庭
总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回归模型2中,增加农
民的劳动类型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这一因素后,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提高。而在显著性水平为1%
的条件下,从事养殖的农民比种粮农民家庭总收
入多24.86%,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家庭总收入
比种粮农民高24.98%。这一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
目前粮食种植业给农民提供的收入相当有限。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水平较
差。在现代社会,教育对社会流动(特别是垂直流
动)和地位获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
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低,难以适应现
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受访农民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3年,仅有1.2%的受访农
民接受过技校、中专、职高等劳动技能教育。
表2回归分析的结果还显示出,受教育程度
为初中、高中、技校、中专和职高的农民的收入比
没有上过学的农民的收入要高。以模型4为例,初
中学历的农民收入比未受过教育的农民高47.7%,
技校、中专以及高中学历农民的收入比未受教育
的农民高70.23%。这说明,农民收入状况与劳动力
受教育程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调查中也发现,
那些被农民称为致富能人的农民通常都是当地学
历较高的人。可见,农民整体偏低的受教育水平既
使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劳
动生产率偏低,农民增收难,也使其改善自身生活
处境、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努力异常艰难。
(三)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医疗与救助问
题尤为突出。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基本上
被排除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与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相比,农民的社会保障明显滞后。调查数
据显示,目前农民参保率最高的是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占受访农民的50%。但是个案访谈发现,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实施中主
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医保定点医院往往地
处县、市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村民就医不方便。
其二,合作医疗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药房。其
三,定点医院医生的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态度较
差。其四,医保报销医药费数额太少,手续繁杂,特
别是大病医药费根本无法报销,农民实际受益不
大。表2回归分析的结果则显示,健康农民的家庭
总收入比不健康的农民平均高46.23%。这说明,在
现有的医疗保障状况下,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影响
农民家庭收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身体残疾
或患病是当前导致农民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
因。
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绝对贫困
群体,其中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
全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境地。
调查发现,国家的扶贫救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给予贫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但救济标准较低,
贫困农民的生活难以获得充分的保障。调查数据
显示,农民家庭得到的救济款物的价值仅在500~
1000元之间,明显低于城市贫困家庭的受助水平。
这种救济水平对于那些全家陷入贫困的家庭来
说,虽是雪中送炭,但却是杯水车薪。
调查分析说明,社会保障是一种最基本的再
分配手段,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全
民性的保障制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而城乡二元
化的发展模式却形成了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成
为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性障碍。
(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参与率较高,但基层
民主选举实践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农村基层民
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起点和关键。参与村委会选
举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表达和实现自
身利益诉求的制度化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
民中有71.9%的村民参加了村委会的选举,有
63.45%的村民参加了村民代表的选举。若仅从参
与村民的覆盖面来看,农村选举活动已经具有了
全民性。但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实践来看,虽然村
委会选举特别是直接选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仍
然存在不少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对选举
活动表现出相当的不满。一些地区的村民反映,
“选代表、选村长,都没有选举竞选目标,就是拉选
票,实际上就是买选票,现在有钱能当干部,当干
部就是为了捞钱。”
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民对村委会的工作表现
出一定的不满,不满的原因主要是村干部缺少为
村民做事的公心,一部分地区的村委会已经由法
律上所规定的“公益性”组织腐化为追求少数人私
利的“营利性”组织。
(五)相当一部分农民幸福感较弱,社会地位
自我评价偏低。在本次对农民的幸福感的调查中,
当问及“您感觉日子过得是否幸福”时,回答“很幸
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合计53.5%,回答“不幸
福”的比例竟高达46.5%。相当一部分农民感到不
幸福,说明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不高。调查还
发现,农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当问及“您估计
五年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时,有34.6%的受访农民
认为五年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会比现在“好一点”,
还有19.1%的受访农民认为“差不多”,仅有
28.1%的受访农民认为五年后的生活会比现在“好
很多”。
除此之外,本次活动还对农民的自我评价进
行了调查。农民的自我社会评价也是农民社会地
位的一种主观反映。调查数据显示,以社会上所有
人群为参照群体,从整体水平上看,农民对于自身
及其家庭的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处于中等偏下。
在问及“如果社会人群分成十等,您认为自己及您
家是第几等”时,有35.6%的受访农民认为自己及
其家庭处于社会的中等(5~6等),总计共有
89.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及其家庭处于社会的中
下等(即5~10等)。由此可见,当前农民对社会地
位的自我评价总体上偏低。
三、政策建议
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应该是一个“两头小、中
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农民的底层化趋势无疑是与
拥有发达中间阶层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背道而
驰。扩大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途径就是,实施
一系列有效的社会政治制度支持,减少中低阶层
数量规模,提升农民等中低阶层的社会地位。
基于上述调查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
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
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在当前农
民自身财力有限和农村金融发育不良的现实条件
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巨大,资金匮乏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
键性因素。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民想建致富项目的
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在农村搞经营、建项目贷款却
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只有
村干部等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才能贷到款。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
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二)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教育对社会各阶层向上流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但当前我国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还很低,素质
较差,这使得农民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
不利的地位,更增加了农民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难
度。要减少农民数量、提升其社会地位,对农民加
强教育与培训必不可少。目前,应该更加公平和合
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改善
农村的教育设施、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此外,还
要加大对农民的专业技能与职业培训,在农村中
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并积极引导这
些人开发致富项目,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农民
的基本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
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
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但是,总的来说,国家
关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明显存在着偏向城市的
发展倾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还不够重视。要有效
保障农民利益,就要彻底改变偏向城市而忽视农
村的做法。当前,尤其需要健全和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和养老保
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保障农民享有医
疗、养老等基本权益。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博弈能
力。任何一个群体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表
达、争取其自身的要求与利益。从微观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是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有效解
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农民应该在现有的法律框
架内,利用好村民选举的机会,充分参与农村基层
自治组织,有意识地使之为农民自己服务。这样做
的好处至少有两点:其一,可以遏制基层政权利用
国家权力过度提取农村资源,避免决策失误和防
止村干部腐败。其二,可以对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
落实情况起到监督作用,从而使农民真正享受到
党的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
社,2003.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
育出版社,2004.
〔4〕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奇.农村社会转型与“三农”政策取向〔J〕.中国
农村经济,2007,(4).
〔6〕孙立平.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利益表达〔J〕.学习月
刊,2005,(8).
〔7〕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
〔J〕.东岳论丛,2006,(2).
〔8〕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2007,(3).
〔9〕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
管理,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