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1]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8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
徐迟(1914.1O.15—— )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31年至1933年,曾先
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知和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写诗。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
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
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法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
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道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
湖北文联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内帮以后,创作了一系
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等,受
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其他报告文学有:《结晶》(报告文学集)1984,《我轰炸东京》(报告文学)美国劳逊队长著,与张能
欣合译,1945,时代生活《解放,是荣耀的!》(报告文学)美国袭屈罗。斯坦因著容。
1945,重庆新群出版社《巴黎!巴黎》(长篇小说)苏联爱伦堡著,与衰水拍合泽。
众多当代文学史书籍中,提到的都是徐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