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引导 激励 体会 感悟 ——听《我是什么》有感 会同一完小 向雪梅《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感兴趣。本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要认识和会写的字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物是随着它所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易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学手段较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编排,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另外,易老师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交流亲切,普通话标准,课堂应变能力强,体现了教师很高的基本功和个人素质。这节课闪光点太多太多,我认为主要体现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导课,易老师采用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它是谁,请看板书,“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这时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候老师适时的激发:学习了这篇e68a84e799bee5baa6333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导课不光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从而迫不及待的听下去。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对于整篇课文的处理,易老师采用了分自然段带问题来学习的方法,一环扣一环,非常紧凑。过渡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指名五个同学分别读完五个自然段后,老师紧接第五位同学的朗读:“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什么吗?”易老师迅速反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很自然地衔接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过渡自然,要求明确。 二.充分朗读,感悟文本 本节课还有一大特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充分。特别是读那些描写水变化的句子时,反复让学生说,读,很多学生能不看书说出水的变化来。对于读的不通顺的句子老师也能相机指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让同学们尽头十足,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来读,期间,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童真。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评。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他们懂得课文写的“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觉”是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回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老师问道:为什么它会在海洋里唱歌、跳舞呢?学生回答:海洋里有波浪,一浪接一浪,波浪砸在岩石上,有很大的响声,所以它在跳舞、唱歌。说得很形象。 三.自主合作,引导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堂课的教学,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师的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从哪里看出它变成了水?为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云、雨、雪、冰雹"的喜爱,而产生了许多的小问题:谁看见过冰雹,雪花是什么样的?可喜的是易老师抓住了课文语言,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理解了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冰雹”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整堂课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有效评价,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体现在每个环节中。例如:在读完生字、学课文时给学生树立信心:“相信同学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很好!”在指名读课文时表扬他们:你读得很认真!这些精彩的口头评价,为学生树立了信心,学生学习起来尽头十足。教师始终以真诚的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五、值得商榷的地方易老师的这堂课是相当精彩的,但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1、 评价学生要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当老师提问: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它是水?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句?当学生回答不上原因的时候,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学生:你能找出来却说不上原因,好奇怪呀!学生朗读有差异时,应鼓励他们,不能将:“这边的同学表现的好,那边的同学表现的差。”此类语言运用在课堂上。2、 教授知识要注意准确性,科学性,比如:易老师将卡片中的雨写成了水,这是教学中的失误,再如,当老师提问: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一学生回答:逃跑,可老师却说了一句:你当了逃兵了。没有即使肯定学生的答案。3、 课件没有发挥应有的辅导性,教学模式单一,板书与教学没有同步,教学方法不适合低年级的教学模式。4、 低年级的教学应该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点不能忽视,但是要做到少而精,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还可适当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让学生说说:“我”还能做哪些事情?在生活中你还能看到水有哪些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流露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孩子把自己知道的水的变化画下来,然后再写几句话,这样做是很好的,结合阅读来适当的写话,值得提倡,特别是到了二年级,要鼓励孩子写话,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向中年级的过渡。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值得我们大家去借鉴。
我是什么 评课袁吉飞:《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我”为主人公,通过自述导出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现象。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听了茹茉莉老师执教的录像课《我是什么》后,我想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该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因为好的提问,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引领孩子们在知识的王国了遨游。茹老师在这堂课上,就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茹老师善于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谈话揭题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前我们学过《雨点儿》,大屏幕出示句子:无数雨点儿从云层里飘落下来。还学过《雪孩子》他为了救火中的小白兔,变成了什么?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看雪融化就可以变成云,云里落下雨,他们多么奇妙啊。其实你学了今天的课文,就会明白了。在教学前,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使孩子们迫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周艳:本节课茹老师很好地处理了语言文字和自然常识知识之间的关系,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很多地方设计巧妙。如把生字教学和自然常识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又通过教师的板画小结,讲清了水的变化过程。但在教学“白云、乌云、彩霞”的知识时,茹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这个问题和课文的内容没有关系,因此失去了提问的有效性,建议茹老师把这一部分的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告诉学生穿白衣服的是白云,穿黑衣服的是乌云,穿红衣服的是朝霞和晚霞。汪万霞:茹老师在这节课中善于用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茹老师就是用巧妙的提问来吸引学习注意力。如在教学生字较为集中的一个自然段,为了让孩子们能把课文读通顺,教师先把生字组成的词语出现在水娃娃的身上,对孩子们说:“只要你读正确了,它就会变魔术。”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于是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识生字的活动。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裕春:《我是什么》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茹老师在整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9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每句话,茹老师都在不着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茹老师先问学生你喜欢什么云?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什么云,它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最后让学生美美的读读句子,把那种变化的美读出来,朗读指导非常细致。在指导“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这一句时,茹老师先让学生想像,如果你变成了雨,你想落到哪里?再让学生体会落到不同的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怀着自己的那份心情读一读,通过极具个性化的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茹老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张微素:茹老师的《我是什么》以尊重科学性为前提,感受语言、品味语言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把科学素材培养同诗意语言感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如何把握科普文的教学提供了范例。利用熟知的信息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课始,教师有意识地出示已学过的课文《雨点儿》和《雪孩子》中的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既了解“云、雨、雪”之间的亲密关系,又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非常有效的铺垫。利用识字小图片随文识字既新奇又有效:当学生初读到第四段的时候,教师出世投影,让学生拼拼读读,在此基础上,认读卡片“暴躁”,读完后变成了图片“小雨点”,然后又依次认读了“庄稼”、“灌溉”、“淹没”等词,一一变成白云、雪花、雹子。这样新奇的手段,使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了解了水的变化,更为后来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铺垫。利用朗读、板画和自然场景提升科学和语文素养:在学习写云的句子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什么颜色的云,“云是那样美,我们都很喜欢,谁能读出这种变化的美?”通过这样的导语,既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技巧,又感受了大自然神奇的美。在读“雹子”这句话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雹子的危害,体会“打”的厉害,而读“雪“这句时又要学生读出轻飘飘的感觉,通过动作引导学生读懂句子,读出感情。老师的称赞,更为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十分投入。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又巧用板画,让学生了解水不断地循环变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茹老师艺术地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亲历水的各种变化,品味语言描述的特色,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听她的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更如茉莉般芬芳扑鼻。邬敏敏:听了茹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就是在舒适的温室里徜徉。本课是一篇科普知识的小短文,但茹老师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她是在告诉学生一些科学知识。而是设计了一些巧妙的语言,抓住了课文的语言特点,看似弱化了科普知识,其实小朋友们已经在边读边看图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这些自然的变化,体会到了水的神奇。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是什么,我是什么-评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