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读后感]
本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读后感。很有感触!636f70797a686964616f337
小孩刚出世,都是一张白纸。是谁在一些白纸上书写了“差生”的一笔呢?都说关于“差生”形成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者应该担负责任。但是“差生”的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师有意无意间给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师一样对工作我们不能说她不认真负责,但她是个合格的老师吗?我表示质疑!
确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他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简单生硬,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之类的生硬简单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个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说的是巴甫里克是幸运的,毕竟后来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学教师,如果不是这位老师的话,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怎样呢?
一直以来都认为小学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性格还在形成期,行为习惯还可以纠正!期间教师起的作用致关重要,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读后感》。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说法,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可老师的一句话他就当圣旨去做!虽有夸张,但足见我们教师对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当教师将“差生”的帽子带在某孩子头上时,很容易导致这学生把暂时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习惯化行为:我很差,很笨!从而降低了自我上进的动机,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的是自我放弃了。
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是一种极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学一学那位植物学老师!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温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用“激励”的措施来转化所谓“差生”!
〔《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寇店一中王志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寇店一中王志民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3,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
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
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是固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
面前,
他循循善诱,
给我排解烦恼,
给我指点迷津,
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
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
我影响深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
24
小时”
。
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
“我忙,
没有时间啊。
”
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
24
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
8
小时,而
且这
8
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
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
着家中琐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4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
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
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
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
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
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
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
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
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
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
楚的!
古人云:
“开卷有益”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
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
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
的建议》
,
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
读书,
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若干年以后,
“教
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