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

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和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
  •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和评析
  •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 一、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

    |播讲:张涵|文章选自:《道德经》|图片选自:网络

    来源:邯郸广电融媒体

    监制:严武军

    主编:郑 岩 赫 峥

    编辑:史晓玲

    最懂你的声咖

    邯郸V音 | 豌豆上的公主

    邯郸V音 | 控制错觉定律:人们常常“自以为是”地犯错

    邯郸V音 | 经典儿童电影推荐——《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

    邯郸V音 | 平凡人

    一、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2012年3月18日 凌晨4时10分,在北京市北四环保福寺桥东南角,沈先生如往常一样缓缓驾车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从倒车镜里看到一团黑影正快速冲向他的车。

    那车速据目测也有近二百码。他赶紧脚踩油门,打转方向规避。但那辆高速飙过来的车并未撞向他,而是在他车旁呼啸而过,箭一般撞向了辅路的水泥墙。

    瞬间,一团火球飞起,抛向天空,然后四分五裂的碎片散落到他的车上。沈先生目瞪口呆,心剧烈怦跳,哆嗦着摸出手机结巴着报了警。

    交警和消防队员迅速赶到,发现3名乘客被抛出车外,男性“头下一滩污血,已经当场死亡。”两名女性一人全身赤裸,一人半裸,均处于昏迷状态“。

    三人被送往医院,一女伤及腹部,后治愈;一女性命虽保,但失了两条腿,腰以下全部瘫痪,活了5个月,也昏昏死去。

    这就是著名的”3.18“交通事故。说它著名,是因为这位当场毙命的男性是个显赫的G二代,时年24岁,正在某著名大学读研究生。事发当天,开着其父受贿来的价值数百万元的法拉利,带着二位美女飙车,车速过高失控,发生惨烈事故。

    更惨烈的还在后头,时过二年,其居于高位的父亲也被此事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揭开了其贪F的盖子,一头栽进深渊。其母又扯出与某著名主持人的风流韵事,均陷入万复不劫之境地··········

    我在翻阅这件陈年往事时,脑海中立时浮现了《道德经》中一句名言: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只不过我改成了: 飙车心狂,自取灭亡。

    《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直译:

    1.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喧嚣嘈杂的管弦之声,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滋味不一的美味,使人舌不知味;纵情骑马射猎,让人神志狂乱;奇珍异宝,让人行为不轨;

    2.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我的解读:

    上一章老子讲了“中空无用”,着眼于从物这个角度来阐述道。本章突然笔锋一转,直接由天道引到人道,直斥世人的欲望。痛斥引起人的无穷欲望的五官六根。

    佛家所言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本章老子所讲“眼、耳、口、身”,二者非常近似。

    所谓六根清净,不贪、不痴、不嗔是也。如果“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则危害无穷。人们应当“营魄抱一,专气致柔”,体会“无”的妙处。

    有人说,孔子认为“食色,性也”。人天生就该去看美景,赏美女,食美味。这是人的本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中的含义就是人无法彻底战胜这个“食色”。

    不乏有某种悲观色彩。更有些人从中找到放纵欲望的理由,认为孔圣人都这样哀叹,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原罪。也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无可辩驳,不可根除。

    但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公然宣称“有生于无”,人的这种胎里带来的欲望完全可以战胜。他生于那个时代,看到人们为争权夺利拼死厮杀,欲望太甚,简直匪夷所思,因而拍案而起,直斥世人。

    他以明察秋毫的睿智,发现人的欲望的源头是五官六根。而过度的欲望就如吸毒上瘾。世人如果不从过度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大到世界的秩序就会紊乱,小到个人就会身受其害。

    第二次大战之所以爆发,全在于希特勒膨涨的野心,妄图将全世界都变为日尔曼帝国的奴仆。一些F败分子所以身陷囹圄,在一无所有中痛悔终生,也是过度的贪欲所致。

    当然,老子所深恶痛绝的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 ,并不是要世人都清根绝灭。而是要使个体生命从这些过度欲望中解脱出来。

    这种思想与“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是一脉相承的。也与我们现在常常所言“真理再往前哪怕迈上半步,就是谬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帝赋予给我们眼睛、耳朵、嘴巴以及身体,在客观上来讲,就是为了看、听、吃以及感受快乐的。而且,仁慈的上帝也为我们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去享受。

    世界上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姹紫嫣红,美景美男美女可供大饱眼福。

    但是,过度去痴迷它,毫无选择的一味占有,有时是一种诱惑,甚至是万动不复的深渊。蘑茹好吃,但鲜艳的却是有剧毒。玫瑰艳丽,却是有刺。

    三国时,英雄一世的董卓为了大美女貂婵,不惜与吕布反目,最后身死利刃之下。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拿烽火去戏诸侯,身死人手。

    世界上也有动人的音乐,舞曲,美妙的声音能让人陶醉。

    但要听得适度,听得有品味。不能“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声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成天浸沉于糜糜之音之中,搞不好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现在的世人,在地铁上,公交车里,走路,行车,把自己整个与外界几乎封闭起来。眼盯手机,耳插随身听,撞了车,掉进沟,摔了跤,出了祸,无不与过度去听有关系。

    世界上有许多美食美味,可供我们大饱口福。

    但是过度去吃吃吃,海吃狂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弄来吃,果然吃出了问题。不仅吃出了“三高”“四高”,吃出了雍肿,大腹便便,而且,再不抑制,恐怕我们的生存就是问题。

    我们对于可见的事物,也许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进行调控,但是,对于细菌病毒的肆虐,一时还难以完胜。而这些未知的东西,大多从口中进入。

    而现在因为吃,用公款吃或者受人请吃,多少人因此受到处理,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世界上的难得之货,奇珍异宝何其多,可以赏之玩之。

    可有些人无穷尽的攫取。某高位官员建了占地近上千平米的别墅,收藏奇石。下面的人不惜重金购之行贿,到头来被判终身监禁,这些奇石也就成了世人的笑柄。

    某人收藏了稀世珍宝,怕人偷了,怕屋塌了砸坏了,怕飞了,成天为此忧心焦虑。这样的生活,难道质量高么?

    我们现在富裕了,吃得饱,穿得暖。

    但是有些人饱暖思淫欲,追求刺激。几乎达到娱乐至死的地步。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现在自媒体的高速发展,随处可听嗄嗄嗄的狂笑,一些短视频所制作的庸俗的噱头,正在浸蚀国人的传统高雅,处处以“不娱乐至死不罢休”为出发点。

    更有本文开篇那些飙车事件屡屡发生,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不时给晴空万里的天空,摆上一堆堆乌云,让人心里添堵。

    所有这一切,都是欲望被人的眼、耳、口、身所控制的缘故。不论是一个王朝,还是世代簪缨豪门大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是与纵情声色,骄奢淫逸有关,反面教材,扒扒历史,数数今朝,比比皆是。

    故要 去彼取此 。通达事理的人,要以吃得饱穿得暖为度。超出这个度的所有的欲望,都是多余。甚至是垃圾。

    我们常常所言,见色不起意,见钱不攫取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守住真元。

    去彼,就要除去外在的一切诱惑,这种诱惑有时是非常致命的。守此,就是守住自己的初心,守住自己的纯真,守住自己的底线,远离灾祸。

    我们再返回头看本文开篇那场飙车,一场娱乐至死的典范,直接将官二代送到黄泉路上。不仅如此,它引发的滔天巨浪,也将其家族整个吞没。

    常常感慨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代,已成为华人家族的心中的痛。从历史到当代,无不演绎一场又一场人生悲剧。

    因此,控制自己的欲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欲望,已成为现代的人们当务之急。

    解决的方法就是常诵《道德经》,切切实实牢记“去彼取此”。

    二、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和评析

    以下为梁海明译注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1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纵马狩猎令人心思狂荡,宝贵难得的财物令人行为不轨,五味杂乱令人口味败坏,五音纷杂令人听觉失灵。因此,圣人的治理主张只求填饱肚子,而不贪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那些声色物欲,而选取这平静温饱。
    以下为本人译文与评析:
    译文2
    五色者,红、黄、青、黑、白,红黄青是三原色,可以调和出任何颜色,黑色是最富集的颜色,而白色是最初始的颜色,因此五色可以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缤纷世界,也指代我们视听器官被动接受的整个物质世界。然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的世界,那只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成像,是可见光这种电磁信号与视网膜神经之间的电磁感应,从而产生的一个主观世界;你听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同一个声音,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仅仅通过观察、聆听,我们和瞎子、聋子没什么区别,然而我们却因为能看到、能听到,觉得自己可以了解万事万物,而失去探究万物本源的欲望和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瞎子”和“聋子”的状态,是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者,唇、舌、齿、鼻、喉,这是我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器官,我们借此来发出声音用以表达自己,也泛指所有用以表达的方式,如书写、作曲等。然而相比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匮乏的,无法真实的刻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别人也无法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而华丽的词藻、丰富的肢体语言只会让我们误以为清晰的表达了自己,而不再去设法寻找更有效的沟通媒介,使交流双方始终处于“聋子”的状态,是为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者,酸、甜、苦、辛、咸,范指人类主动探索世界的感受,例如辛酸、苦闷等说法,它们是产生我们思想体验的基本元素,然而每个人对辛酸、对苦难、对所有这些感受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些感受不过因人体生化反应而产生。和我们被动接受世界的视觉、听觉等五感无法真实反映物质世界一样,这些主动感受世界的感受也无法真实还原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综上,我们认识的万事万物不是完整的,只是事物的极小一部分;也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扭曲了;甚至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都无法正确表达我们的需要。
    畋,猎取禽兽也。因为以上原因,在纵情骑射之类的竞技中,人的目的是虚妄的;在财色物语的世界中,人的欲望是不符合自身真实需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圣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饱腹,而不寻求那些虚妄的欲求。去彼取此,彼是虚妄欲求、是被动接受到的外部世界、是表达的自己心声、是主动感受的切身体会;此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评析
    首先,受限于书写媒介(老子时期主要是竹木简)和书写方式(刀刻),古人行文很少啰嗦重复,惜墨如金,按照译文1中的解释,完全没必要分别写五色、五音和五味。老子这样写必然有其更深的用意,本人翻译的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不失为一种翻译思路。
    其次,最后一句中“圣人为腹不为目”如果指治理民众时对百姓的要求,是不符合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的,因此我理解为这是圣人对自己的要求。

    三、《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经
    《道德经》

    老子 著

    最享盛誉的在公元前四世纪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以上内容节选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迈克尔.哈特 著)书。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

    ===========================================================================================

    书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

    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

    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

    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

    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

    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

    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

    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

    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

    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

    人,而贵食母。

    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然?以此。

    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

    不足,有不信。

    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

    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

    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

    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此谓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

    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

    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

    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

    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

    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

    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

    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

    可示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下篇·德经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

    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

    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

    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

    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

    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

    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

    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

    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

    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

    欲,人自朴。”

    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

    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

    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

    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

    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

    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

    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

    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

    手。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

    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

    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

    《道德经》书名的由来

    《道德经》即《老子》书,是道教对《老子》的称呼。道教中还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称呼。《老子》称经较早的见西汉刘向,但刘向未称之为《道德经》。《道德经》之称可能始自魏晋时的楼观道的梁谌。

    (参见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2期葛刚岩《〈老子〉流传的相关问题考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关于《道德经》的文章:

    (作者:螺闹耳朵)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然而在高中教材里却不见其踪影,这可说是高中教材的最大遗憾!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品味如此广博的精神食粮,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在某些方面对《道德经》的点评未有定论,然而未有定论的著作恰恰是最好的课文!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其他任何文著所不能企及的……

    关于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问题,通过《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和评析》、《《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邯郸V音 -《道德经》第十二章和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
    • 决定养宠之前,你先要算好账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决定养宠之前,你先要算好账和怎么才算做好了养猫的准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
    • 忠犬八公物语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忠犬八公物语和《忠犬八公物语》是一部怎样的电影?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
    • 我的朋友来自汪星球 - 夜读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我的朋友来自汪星球 - 夜读和适合夜读的名家文章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