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八一农大毕业三十周年有感和八一农垦大学好不好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八一农大毕业三十周年有感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为纪念我们农机76中队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30周年,响应中队领导的号召,现将我写的“八一农大毕业三十周年有感——入学前、毕业后的经历概略和在非洲工作的感受”一文,和我在坦桑尼亚工作的部分照片(因为照片格式大,需要分几次发出),发到农机76中队公共信箱。
贾清泉
2009年8月20日
八一农大毕业三十周年有感
——入学前、毕业后的经历概略和在非洲工作的感受
1977年3月进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机系学习之前,我在格球山农场十四队任机务排长,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接受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教育的机会。我们八一农大农机76中队的学员,是粉碎“四人帮”后入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我们与前几届“工农兵学员”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从入学开始就没有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在学校老师迸发出的教育热情下,我们获得了正常的大学教育,为此我们深感荣幸。
我们与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学生相比较,特点是,我们由衷地热爱农业机械化事业,我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我们学习的专业曾经是我们的职业,是带着强烈的求得专业知识的欲望来学习的。
经过3年学习,我们1980年1月毕业,到2010年1月已经毕业30周年。30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特别的纪念,原因是,我们入学时的年龄普遍偏大,这是那个年代的特点。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为开展纪念活动,原中队的领导号召撰写纪念文章,写写自己的亲历和体会,纪念毕业30周年。我本不想写,但好好想一想,现在不写再过2年多我也退休了,再过一个10年写,那就忘得差不多了。再说,我有一段长达15年从事海外农场工作的经历,所以就决定还是在毕业30周年之际,写一写自己入学前、毕业后的经历概略和在非洲工作的几点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一、入学前对于学习农机专业知识的渴望
1969年8月,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从天津“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当时格球山农场的行政区域属黑河地区嫩江县,现在属五大连池市。我们这一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68届初中毕业的学生(约80人)到达格球山农场四分场后,男生分配到农业一连、女生分配到畜牧连。
在四分场一连,我从农业工人做起,割麦子、割谷子、铲地、跟播种机播种等等农活全干过,另外还从事过饲养员、炊事员和连队炊事班长的工作。1971年,我们四分场一连奉命去七台河特区(后称七台河市)新兴煤矿培训(为地区农场局建煤矿做准备),我在新兴矿新建六井当过掘进工。我们连队完成培训任务后,到了花园农场(临近北安市,现在属劳改系统)。在花园农场二分场,又干起铲地、割大豆、收玉米等农活。因为我们一个连(约110人)在二分场食堂入伙,食堂管理员找我们连指导员要人帮忙,指导员选我去了分场炊事班。该食堂当时缺班长,没过一个月管理员宣布我任炊事班长。上述是我下乡后当农工、饲养员、炊事员和下煤矿的工作经历。
可以说,从进入格球山农场四分场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1969年8月26日,我们从天津到嫩江的知青专列到达嫩江站后,我们分乘4辆解放牌敞篷汽车前往格球山农场。那是一个阴雨天,在由公路拐到去四分场的岔路口时(由砂石路下土路),就看到等候牵引解放汽车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拖拉机挑头、挂牵引绳的流畅动作,起步平稳的景象,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1972年,我们连队又回到格球山农场,落脚在新建六分场(后改称为十四队)。我第一次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热爱的、想干的活(过去干的活都是连长或指导员安排):我想到机耕队,当学员开拖拉机。结果如愿。我到机务排后,第一年做学员;第二年先后成为拖拉机三班驾驶员、副班驾驶员;第三年成为车长。三年后,成为机务排长。我任机务排长时,大部分车长都曾经当过我师傅(我当学员时的师傅、或是我当驾驶员时的车长、或者是我在他们的车上打过替班),他们信任、理解我,没给我出过难题,我感谢他们的支持、帮助。
上述在农场期间的经历,包括在农业生产连队干过的多种活计,从事过的各种工作,使我在生产劳动第一线受到了锻炼。这种经历、锻炼,它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认识了农业生产过程,它还让我们承受过艰难的生活、工作环境。过去的锻炼和环境的磨练已经成为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我们承受过了,已经成为我们永远拥有的宝贵财富。
在生产劳动中,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还从中获得了生产经验,这种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切身体验,有益于指导我们今后从事的生产管理。另外我还认为,只有知道劳动者的思想,才能实施最有效的劳动管理。
从事机务工作,通过请教老师傅们和自学使我掌握了农机作业、修理和有关作业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但是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还想学习,为什么?能够说得清的,最直接的想法是:在连队,想过对割晒机、中耕机、播种机的改造,但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小打小闹地改造敢做,也有过成功的喜悦,但大的改造不会做。原因是,不知道强度要求、传动比计算等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无从下手。
可以说,进入八一农大上学之前我有了连队农机作业的各种技能和作业组织的基础,这些基础是在生产第一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和农场短训班的学习,以及在劳动中的磨砺取得的。再想进一步学习、提高,却受环境的制约,有进一步学习农机专业知识的需求,但没有条件。
对学习的渴望,当时是奢求,想找书自学,连书都没有地方找。我刚当学员时的拖拉机构造启蒙书,是我父亲从天津劝业场(天祥)旧书店买的中文版苏联拖拉机构造。
在那个年代,能够参加有关技术、管理的学习班,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刚当学员时,参加过农场的拖拉机学员学习班;当机务排长时,参加过北安农场局举办的机耕队长学习班,这都是利于成长、提高工作能力的幸福的事。
1976年经过连队的推荐,格球山农场送我进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是我的幸运和福气,我感谢格球山农场对我的培养、锻炼和信任。
二、学校的学习环境、同学们求学向上的学习气氛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使我实现了学习农机专业知识的愿望
我们在校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址在密山县裴德镇,那是五六十年代农业院校建在农村的体现。1958年建校之初,八一农大是培养解放军转业官兵掌握专业知识开发“北大荒”农垦事业的摇篮。由原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主持创建并首任校长。
八一农大精神的主要内涵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
学校坐落在农场群中,教学和学习环境都非常好。
入校之初,我在农机76中队三班四组,成员有:汤仲威、郭延山、王秀峰、丛则珠、张福全、杨学光、贾清泉、欧建国、吴贵忠。汤仲威任组长。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汤仲威为返回上海离校回农场,大家选我任组长。我们组7个人在一个宿舍,一直到毕业离校。
前排:杨学光 郭延山 王秀峰 欧建国
后排:丛则珠 贾清泉 张福全
我们作为“粉碎四人帮”后入学的“工农兵学员”,可以不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一心一意地学习专业知识,接受全面系统的大学教育。我们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焕发出来的迫切施教精神,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向我们灌输、再灌输文化基础课(我们这批学员的基础不同,为衔接大学教育,老师就负责任地想方设法为我们补习必要的数、理基础)、专业基础课、各种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在我们当时的学习年代,可以说:老师们的求教心切,学员们的求学心切。那时有一股劲,就是要把失去的,可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中获得的学习机会补回来。这种学习精神,是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要科技振兴中华,全国人民都有的奋发精神。
我们农机76中队110多名学员分别来自黑龙江的各个国营农场,虽然入学前每个人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掌握的农业机械基础知识不同,我认为大家努力求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我非常敬佩接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数、理基础好的同学能够助人为乐、尽心尽力地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我也非常敬佩那些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的那种不放弃、不懈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
老师是传授知识给我们的劳动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乐于施教的本能和精神曾经受到压抑,我们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接受全面教育的第一批学员,老师们喜欢我们,愿意向我们传授他们的知识。他们把撂置多年、略感生疏的教案重新整理,向我们传授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那个年代要教我们这批学生很难,他们担心:课讲深了有的同学掌握不了,讲得不深入又愧对同学,他们要掌握火候,使我们接受比较全面的、够深度的、有水平的教育。为难老师们了,我感谢你们。
老师们喜欢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求知的欲望,爱戴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差,教学楼经常停电,夜间在教室做作业、复习功课,有时我们要点起蜡烛。
在八一农大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已经伴随了我30多年。在当时的环境下养成的求学精神是相互感染、永存的,使我们终身受益。在农机76中队,承蒙专业课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抬爱,我担任过几门专业课的课代表,能够在学校中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是我的荣幸。另外,农机系为合理利用教室和利于教学,农机76中队由三个班改变为两个班后,我在二班被同学们选为副班长,班长是原二班班长李传东,我协助他工作。我能够当选为副班长,是同学们的信任,时过30多年,我再次谢谢大家。
三、毕业后,再次步入工作岗位的工作、学习
我们曾有过工作经历,毕业后再次步入工作岗位,工作的角色变化很大,我们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为八一农大毕业的“工农兵学员”争光。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但由于工作环境不同、机遇不同,30年后我们每个同学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处境。我更加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努力了。
八一农大毕业后的30年中,我的工作经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约15年。第一阶段在国内,先后从事农机技术行政管理和政企分开后的农垦企业工作;第二阶段工作主要在海外,先后在赞比亚、柬埔寨、坦桑尼亚三个国家从事农垦企业经营管理。
第一阶段
1980年1月毕业。我的工作分配单位是:农垦部。我很幸运,一是分配到北京,离天津家近;二是专业对口,我分配到生产局机务处。
分配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我倍感工作压力,咱是来自生产第一线,在地里头干机务,什么活都不触头,办公室的工作没干过,需要从零开始。克服工作压力的办法只能是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进一步充实、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机关工作。学习,首先是向机务处的老同志们学习,他们大多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后又有过在黑龙江国营农场一线的工作经历;再有就是翻阅机务处所有存档的文件,以及学习有关技术资料。
通过在机务处的工作,使自己对农垦系统的农机管理、修理、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等等技术行政管理有了见识、见解和一定的经验。我很感谢机务处的同志们给予我的帮助。除了机关的工作,我还感谢机务处余祥处长给了我多次蹲点锻炼的机会(政企分开后,余祥处长曾任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农垦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蹲点的实践和知识积淀,提高了我的农机新技术素养,机遇难得。
1980年5月至9月,我与生产局畜牧处牛思涵(八一农大畜牧兽医75级)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谢尔塔拉种牛场“草原机械化实验站”蹲点。1981年4月至9月,我们两个又一起重返“草原机械化实验站”蹲点。这两次长时间的蹲点,使我对引进的以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为主的牧草收获机械,青饲玉米种、管、收、运输机械,以及喷灌机械和草原改良机械有了见识,对草原改良、牧草种植也有了认识。
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我参加了农垦部、黑龙江农垦总局和建三江管局共同组成的“黑龙江洪河农场企业整顿工作组”。参加这个工作组,除了企业整顿的工作外,使我对洪河农场使用的以引进美国万国公司为主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有了了解,洪河农场晒场机械化中的粮食烘干设备和金属粮仓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4年3月至4月,我到广东省湛江农垦前进农场蹲点。任务是,了解该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甘蔗收获机工作情况,以及甘蔗运输和机收甘蔗(比人工收割的甘蔗短)与榨糖厂甘蔗输送线的配合问题。这次蹲点使我对包括甘蔗、剑麻在内的经济作物有了初步了解。
1985年8月至1986年5月,我在沈阳市“辽宁北方农垦农机服务公司”蹲点,当时该公司以销售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热特6211、7211拖拉机为主。在此之前,我曾带队赴“捷克斯洛伐克热特拖拉机厂”参加技术培训。回国后,当然要承担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
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为农牧渔业部后,农垦部生产局改称农牧渔业部农垦局生产处。当时原农垦部生产局成立了中国农垦农业公司。1986年政企分开办公后,我留在中国农垦农业公司。
1994年8月,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魏淑琪找我谈话,内容是:总公司奚民中副总经理(当时临近退休,兼任中赞友谊农场董事长)提议,希望我到非洲赞比亚任中赞友谊农场场长。我服从领导安排。我去非洲前,任中国农垦农业公司副总经理。
1980年至1994年,这15年间,是我八一农大毕业后的第一阶段工作。第一阶段的第一部分工作,主要从事农机技术行政管理,第二部分是在农垦企业工作。这两部分工作,对我到非洲经营商业性农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生产局机务处工作期间,去过全国很多国营农场搞农机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调查,使我开阔了眼界;再加之在基层的蹲点锻炼,持续着与生产实践、农机新技术应用和先进机械设备的紧密接触,当时虽然辛苦,但受益良多,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在企业的工作就不多说了,这应该是我到海外经营农场的必要阶梯。
在八一农大接受的系统教育,再加之上述工作的经验积累,以及下乡在农场第一线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产实践,奠定了我第二阶段“走出去”到非洲工作的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
1994年11月,我到达赞比亚中赞友谊农场,该农场由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和江苏省新洋农场合资,投资比例4。农场距首都卢萨卡市17公里。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我15年来海外工作经历的起点。
以第二阶段为题,谈一谈我在非洲赞比亚、坦桑尼亚经营商业农场的几点感受。
1、凡是在海外有过一个阶段工作经历的人,回国后,在国内呆不住。
这个标题,我是引用别人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杜雨春,他是八一农大畜牧兽医73级的,我们的学长。他曾任中赞友谊农场代理场长,我到任当场长,他回国。这是我们交接工作后,他临走时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不信。结果,我着了此道,有了15个年头的海外工作经历。简要经历如下:
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 赞比亚 中赞友谊农场 场长
1999年6月至2001年1月 柬埔寨 中国(柬埔寨)农垦国际有限公司 总经理、柬中国际合作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 坦桑尼亚 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有限公司 总经理
这15年经历过的艰苦工作环境,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在逆境中孤军奋战和曾经几近走投无路的诸事,已经成为了过去。有过苦难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承受过了,没有退缩,闯过来了,就是乐趣。
我讲两个经历特点给大家听:
(1)在赞比亚工作3年多,中间没有回国。
一猛子3年多不回家,为什么?我欠了大家的工资。为什么欠?为了改造和完善农场的水利设施、设备,添加必要田间作业机械设备。为什么股东不增加投入?合资双方达不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为扩大农场的小麦生产能力,我到场后2年没给我们一起工作的中国同事们发工资,缓交了1年董事会的利润,另外还从农垦总公司到赞比亚检查工作的领导手中借款2万美元现金。在拖欠大家工资谋发展的压力下,我必须严格控制每一笔固定资产投入、大额流动资金支出和每一个重要的生产、建设环节,不能离开生产一线。
两年后的效益,大家都满意。用中赞友谊农场机务副场长陈培申的一句话概括为:我这2年的收入,比我前5年的还多。
(2)在坦桑尼亚连续工作7整年。
为什么要连续这么长时间?因为剑麻是多年生经济作物,剑麻种苗要在苗圃培育1年至2.5年才能移植到大田定植;剑麻苗定植到大田后,要经过2至3年的抚育管理期才收割剑麻叶片;剑麻开割后,剑麻叶片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叶片的纤维产出率都有一个从底到高的过程。一般规律是,开割3年后进入高产期,收割9至12年。搞剑麻生产,尤其是我们的剑麻种植是从零起步,前三五年根本见不到成效。另外,在剑麻加工机械设备即短缺又陈旧的情况下,还需要一个完善剑麻加工能力的过程。如果没有生产规模,不能善始善终搞出个模样,就走不上正常的生产轨道。
2004年5月,本公司的剑麻开始投产,历年的剑麻纤维产量分别是:2004年195吨,2005年704吨,2006年1121吨,2007年1540吨,2008年1890吨,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成长之路很艰难。但是我们克服了,成功地走了过来。
我两次走进非洲工作,在赞比亚、坦桑尼亚两个国家的累积工作时间有10年,另外在柬埔寨还工作过20个月,这就是我15年来的海外工作经历。
2、在非洲办农场,用中国农垦的生产经验,根据当地的特点,吸取传统、优良的做法,我们可以领先。
在赞比亚、坦桑尼亚,规模化生产的农场大部分掌握在白人和印巴人手中。规模大,搞多种经营的农场大多掌握在有多年经营历史的白人群体中;中小型农场的农场主,基本是白人或印巴人世袭上辈、兄长或亲朋好友的产业,其中也有少量当地黑人农场主;当地黑人的农场成规模的少,多以星罗棋布的小农户为主。
我们是从国营农场中走出来、了解农场生产经营的人,在当地搞农业生产,只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吸取当地的传统、优良做法,并与我们的经验相结合,就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再加之善于知识更新,根据需要学习、掌握新的实用技术,就能够发挥出我们长处。
在赞比亚,我们搞的是以小麦种植为主的农场,在旱季利用热带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期,采用喷灌手段生产小麦;在雨季种植大豆、玉米,为的是倒茬和安排劳动力。没有喷灌条件,就无法利用旱季生产小麦。搞喷灌不仅资金投入大,而且还需要有水资源。
赞比亚当地的小麦生产能力有限,还需要进口小麦。小麦的用途是加工面粉做面包、饼干和糕点。当地生产和进口的小麦都是高面筋值的白麦。这种小麦在中国属于优质小麦,价格高,一般是订单生产。黑龙江因气候、品种原因,生产的小麦达不到面包粉的品质。
当地黑人,传统食物以玉米、木薯为主,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对面包、饼干、糕点和其它面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赞比亚是内陆国家,进口小麦到港后还要经过上千公里的陆运,运费和损耗使得进口小麦在当地的售价很高。在当地生产小麦虽有高收益,但受资金和水源条件的限制,能生产小麦的农场还是少数。
在赞比亚,喷灌设备和田间作业机械需要进口,燃油、润滑油、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也需要进口,进口物资的价格都很高,所以当地小麦的生产成本也很高。当地水利发电的电价虽低,但长期、昼夜喷灌的累积用电成本相当高。我在友谊农场时,沿袭使用的是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在小麦生长需水期,每8至10天喷灌一次,每次喷灌需要6小时,这样才能达到小麦的需水要求,否则没有高产。
在非洲搞农业,首先要挖掘、利用当地的资源,这是基础。再者就是,透彻分析利弊,找准、把握住农场的主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这个基础上,能否种好地、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得依靠搞好农田管理、高产技术措施和农机运用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基本功。你的基本功扎实,善于开拓进取,有能力挖掘、利用好资源,才能走在别人前面,创造出好的效益。
制定可行的发展措施,要依靠农业基础素质和经验积累,同行业,你能够在十年前创造出好的效益,就比跟着别人走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开创新天地,则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你的经验积累就是财富。
我们周边白人或印巴人农场的经营方式、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等等方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有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们要善于从中寻找、筛选他们的优良做法和比较先进的经验。我们要吸取他们的长处,既要避免夜郎自大又要切记不可盲从。知己知彼,在同等自然、社会条件下,我们中国农场的发展就能够强于周围白人和印巴人的农场。
老贾,你这么说,依据是什么?我到中赞友谊农场两年后,我们的小麦单产、总产,在周围的农场,谦虚的说:在首都卢萨卡市百公里范围内的农场中名列前茅;青玉米(果食甜玉米)的产、销量在卢萨卡市占首位。
利用一次农药经销商开现场会的机会,我参观过一个距我们农场约200公里的白人农场。这个农场是一个白人聚集的地方,农场的经营者是个白人群体。这个农场的自然条件好、经营历史长,水利设施、机械设备都优于我们,我佩服他们的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和产量,水平可以和我国辽宁地区的玉米种植比肩。
3、在八一农大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使我受益终身,在非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八一农大的学习,受到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人生转折点。我们感谢八一农大对我们的培养、教育,使我们获得了知识,充实了生存和竞争的本钱。
在学校学到的专业和理论知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扩充其它方面知识的基础。有了基础,我们就能够更深一步的接受、学习新知识,了解、掌握新技术,这是我毕业后学习体会。
我在非洲接触、了解这片陌生领域,设法融入新的生产环境过程中,对上述的体会更深。如果没有在八一农大获得的知识基础,我就很难迅速进入陌生的生产领域,适应新的生产环境、机械设备,从而快速掌握,并且驾驭它创造财富。
再有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农机运用、管理和修理的知识、理论,以及国营农场的农机管理、作业组织方式,在非洲完全适用,并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对农机专业学习的受益、体会不多说了,我说说其它两门课:
一是农学基础
我们的农学基础是农学系张老师教的,我非常抱歉忘记了您的名字,但您教我们农学基础知识,对我在非洲指挥农业生产非常有用。在生产第一线,这些知识不仅对我本人有用,而且还能够指导我支持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避免工作失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经过再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扩大知识面,现在还是我与有技术合作关系的农业院校专家交流的基础。
二是英语
我们入学后,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为我们设立的英语选修课。当时觉得没有用,在功课多、考试紧的情况下,我还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毕业后的前十五年没有怎么用,扔了不少。但在海外工作却离不开,我语言天赋不好,再加之工作压力大,也没下大功夫,所以长进不大。我庆幸在学校选修了英语,如果没有在学校的基础,再海外从头学,那要下的功夫可就大了。
在八一农大学习的各种知识,不仅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指导、推动着我们适应广泛的工作环境、生产领域。我感谢老师们为我们成长付出的努力。
4、为适应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知识非常必要。
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我讲两点在海外补充学习的知识:
(1)补充喷灌设计、应用知识,现学现用,速学速成。
在去赞比亚前,我有一点喷灌的常识,主要来自原来在农垦部生产局机务处工作期间参加新技术推广获得的知识,在内蒙古谢尔塔拉种牛场草原机械化试验站参与过引进的电动圆形喷灌机、水动圆形喷灌机组装、应用获得的常识;参观过河北省大曹庄农场大型喷灌机应用试点和学习过的试点经验材料汇编;参加黑龙江省红兴隆农管局滚移式喷灌机推广鉴定会,会前准备和与会学习的那点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使我知道了使用喷灌技术能够达到的节水、增产效果和使用手段,对用好喷灌技术有足够的重视。
我去赞比亚之前,通过原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对外经济合作部副主任李树松(八一农大农机75级)了解到了中赞友谊农场的喷灌方式、使用现状和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当时我就萌发了必须完善、改造的意念。为此,我和李树松拜访了北京水利局负责喷灌技术的部门(友谊农场的喷灌方式与北京郊区县的方式有共同点),又在北京水利书店购买了与喷灌设计、应用和打井有关的书籍。
中赞友谊农场当时使用的是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干管固定设置,支管移动使用)。我到任时,友谊农场的喷灌面积为220公顷,针对喷灌面积少和每2至3眼井带一组喷灌设备的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彻底改造。
设计、改造的知识来源,一是看周围农场的喷灌配置、使用方式,了解别人的特点、长处,二是从书本中查找设计方法、计算公式。可以说是现学现用,用什么学什么。通过学习,我们完成了农场的绿带、沙密斯两个作业区的喷灌系统的全面改造,形成了两个喷灌系统;在沙密斯新建一座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供水枢纽;18眼水井在两个作业区内分别向原有和新建的蓄水池供水;井与蓄水池之间用石棉水泥管在地下连接;地下供水干管使用8英寸大流量、耐高压的石棉水泥管在地下铺设;通过重新设计,添置了蓄水池的高扬程、大流量水泵;重新配置并补充了喷灌移动支管,更新了全部喷头;逐步将水井的深井泵更换为潜水泵,提高水泵的使用可靠性、用电经济性;为巩固、扩大喷灌面积,面对逐步减少的水井出水量,请专业队伍来场寻找、勘测新的井位,投资打新井(每年打5眼,成功率50%左右);另外,还根据水井的分布全面调整了田间供电线路,等等。
生产要向前发展,就需要完善必须的生产条件,增加必要的设施、设备,不善于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是不可能设计出完善的喷灌系统;不了解喷灌技术应用能够创造的收益,就不可能有顶着困难、压力完成计划的决心;没有知识和能力就不能挖掘、利用沉睡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财富,创造出效益。能够办好上述事情,我感谢支持我工作并参与设计、计算的友谊农场农业副场长单祥忠(毕业于江苏农学院),现任江苏省临海农场党委书记。
经过上述努力,获得了什么?1996年,中赞友谊农场的小麦种植面积超过300公顷(并能够根据小麦各生长阶段的需肥要求,使用喷灌手段追施尿素),总产量达到1800多吨,加之喷灌对旱季中、后期种植青玉米(分期种植、收获的果食甜玉米)的辅助,当年获纯利润42.8万美元,大幅度突破董事会制定的9万美元利润指标。
在此我给大家讲个老贾倒霉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在非洲搞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风险。
1997年,中赞友谊农场的小麦生产形势好于上年,估计利润超过45万美元。计划9月16日康拜因下地试割小麦,结果自9月14日开始连阴雨7天。成熟的小麦,受到连阴雨的高温、高湿影响,麦粒在麦穗中开始萌动。结果面粉的沉降值指标达不到面包粉的要求。在我们的一个小麦用户(既有面粉厂又有面包作坊)中,我亲眼看到:使用我们小麦加工面粉烤出的面包,确实发的很差劲;在赞比亚国家面粉厂,我还亲眼看到:用机械方法检测我们小麦粉(用小麦现场制作面粉化验),沉降值的确不合格。倒此大霉的不只我们一家,赞比亚和邻国津巴布韦的小麦都这样。凡在高产期播种的小麦无一幸免,个别播种期非常迟后的小麦逃过这一劫。有的白人农场主不相信当地面粉厂的化验结果,把自己的小麦样品拿到欧美国家去化验,也徒劳。因小麦的品质出现问题,当年的小麦没有卖上玉米价。1997年友谊农场的实际利润比预期减少一半多。
(2)学习、掌握剑麻生产知识,发挥特长,成效显著。
坦桑尼亚曾有“剑麻王国”之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坦桑尼亚的剑麻纤维年产量曾高达到23万吨。当时剑麻纤维的主要用途是制造绳索(白棕绳),广泛用于海运、石油、工矿、林业和建筑等行业。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受化学合成纤维的冲击,剑麻纤维的需求锐减。坦桑尼亚的剑麻产量一度下滑到不足2万吨,直到最近几年才恢复到3万吨左右。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剑麻产区和现在剑麻纤维的主要用途:剑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经济作物,我国仅有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部分地区可以种植。目前国内剑麻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广西。2008年,中国的剑麻纤维产量约5万吨。剑麻叶片收割、加工后产出剑麻纤维,剑麻纤维具有色泽白、质地坚韧、拉力强、耐海水浸泡、耐酸碱、耐摩擦、不易脆断和不易打滑等方面的特点。剑麻纤维制成剑麻纱,经进一步加工可产出剑麻绳、剑麻钢丝绳芯、剑麻地毯、剑麻布、剑麻抛光轮和剑麻工艺品等等。随着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对剑麻纤维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剑麻纤维制品已发展到几十个系列1000多个规格品种。中国农垦进入坦桑尼亚搞剑麻生产就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体现。
2001年9月,我刚到坦桑时UG级剑麻纤维的离岸价为520美元/吨,2007年7月我离开坦桑时,该等级剑麻纤维的离岸价上升到960美元/吨(受由美国次房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风暴影响,剑麻纤维的销售自2008年9月开始受挫)。
咱们过去不懂剑麻,因工作需要,再受商机的驱使,不懂就要学,而且要速成。不仅要自学,为避免工作失误还要找行家。经广西农垦原剑麻集团负责人的推荐,我找到广西生产剑麻的旺茂农场生产科副科长罗能强(毕业于华南热作学院广西分院,在农场当过生产队长),聘任其为本公司农业部门经理。在坦桑尼亚,聘任了已经退休的坦桑尼亚剑麻专家威廉姆任农场的总经理(既有生产技术,又有生产经验,还能够管理当地人)。有中国和当地的专家帮助,再加之自己也要学习、掌握新东西,就可以进入陌生的生产领域。
咱们陌生的只是剑麻生产技术,在开荒、整地和田间机械作业组织和苗圃喷灌上可是行家。即肯学习新东西,又有自己的特长,才能干好事情
2000年,本公司的剑麻的种植面积为96公顷。2001年9月,我到坦桑尼亚,2005年实现了剑麻种植一期的规划目标1200公顷。种剑麻要经过苗圃育苗、定植的过程,定植前的清林、开荒是生产的难点,但那却是咱在黑龙江练就的特长。
2003年2月15日,坦桑尼亚政府总理苏马耶,到本公司剑麻农场(基桑嘎塔和鲁代瓦两个剑麻农场)视察,随同总理视察的人员有:莫罗戈罗省省长、基洛萨县长和省、县农业、水利、土地等政府部门的官员等,约60人左右。
总理一行到基桑嘎塔农场的剑麻苗圃参观,当他看到28.5公顷苗圃228万株剑麻苗长势喜人,而且没有杂草,总理十分的惊讶,当向他介绍了使用喷灌和化学除草的情况,总理说:你们干的好!你们做的太好了。在鲁代瓦农场,看到定植的大田,向他讲,我们将来生产的剑麻纤维全部出口后,总理连连称赞说:你们干的很好,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带动坦桑尼亚的剑麻生产,祝愿你们成功。
2003年11月27日,在与坦桑尼亚剑麻协会(坦桑农业部的派出机构)执行秘书长的座谈中,他对本公司发展剑麻生产的评价是:中国公司的剑麻更新速度,在坦桑尼亚的剑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
2004年,曾在鲁代瓦农场工作过的白人总经理故地重游(2000年初,我们收购该农场后他到南非工作),看到我们种植的剑麻后惊讶的说,你们中国人搞农业,就像变魔术一样,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这样的规模,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真令人难以置信。
2006年坦桑尼亚剑麻纤维的总产量为30845.35吨,本公司生产剑麻纤维1121吨,占总产量的3.63%,这是我们2004年产出剑麻纤维后第3年的产量,在坦桑尼亚31个剑麻生产企业中居第六位。本公司的剑麻生产从无到有,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莫罗格罗地区的剑麻生产大户,但是与坦噶地区长期从事剑麻生产的老资格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5、在坦桑尼亚的难忘经历和感受。
要对自己有信心,对一起工作的中国管理人员有信心,同时还要凝结公司内当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力量,才能够克服海外工作中的困难。
在赞比亚,我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完善、改造喷灌系统的资金和技术,另外还有设备、管道和附属器件的来源,关于资金、技术的解决办法和感受我在前面已经谈了些,其实设备、管道和附属器件等物资的来源也很曲折、复杂,我的感受也颇深,在此就不多叙了。另外,作物布局、各种作物的播种期和高产管理措施,以及田间作业机械的配置等,都是通过不断的摸索而快速成熟的,因篇幅问题在此我就不展开了。
在坦桑尼亚剑麻项目的建设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比赞比亚要复杂,主要困难是:资金、种苗、加工设备、劳动力来源和对割麻工的管理。下面我就展开谈几点在坦桑尼亚工作的感受:
(1)在当地管理人员帮助下解决困难和处理危机
有困难不但要有战胜的信心,同时还要有多种解决的办法。我在此先讲一讲与当地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也可以说是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的困难,甚至处理危机的事:
第一件事,解决剑麻种苗来源。
2000年3月,本公司进入(收购的)基桑嘎塔农场和鲁代瓦农场开始搞剑麻项目建设。这两个农场虽然曾经是剑麻农场,但早已停止剑麻生产(曾搞玉米、水稻、棉花、油葵和烟草生产,但挣不到钱,所以售出),有的剑麻地已经撂荒二三十年,灌木林、次生树丛生。2000年,本公司实现剑麻定植面积96公顷。2001年的剑麻定植任务是200公顷。
2001年9月19日,我到达坦桑尼亚,要完成当年的剑麻定植任务,并为下一步扩大剑麻种植规模打好基础,时间紧、难度大。当时苗圃地培育的剑麻苗仅够定植90公顷的面积,既缺少当年剑麻大田种植的定植苗,又没有苗源建立苗圃为来年的剑麻种植培育定植苗。所以存在着完不成当年剑麻定植任务和为来年剑麻定植培育剑麻苗的双重困难。
寻求外援,是唯一的办法。就近获得支援,可以减少剑麻苗的运输成本,我们派人到附近的基曼巴农场、莫索维勒农场商洽,请求到他们的剑麻地挖取剑麻吸芽苗(剑麻根部长出的苗),这两个场的总经理、老板都不同意(基曼巴的总经理是当地黑人、老板是也门人,莫索维勒的老板是印巴人)。为什么?一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并不熟悉的外来人;二是同行是竞争对手,谁也不愿意对手做大。
在没有办法就近获得剑麻苗的情况下,由我们农场的黑人总经理威廉姆出面,到离本农场125公里外的通给农场(在省城莫罗格罗市附近)找他的亲戚该场的总经理,解决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剑麻苗来源。我们在该场收购了一部分苗圃苗,在不能满足需求量的情况下,又在该场采集了一部分大株吸芽苗。我们的苗圃苗,一部分来自该场留存的剑麻珠芽,大部分来自从该场采集的吸芽苗。
2001年12月29日,在雨季初始阶段,最佳的剑麻定植期,我们完成剑麻定植面积236公顷。这是我到达坦桑尼亚100天时间内,边清林、开荒、整地,边拉苗,边定植,一气哈成的。这需要信心、信任和底气。(2001年,我们在短期内超额18%完成当年剑麻定植任务,目的是取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任,获得后续贷款,但因总公司的贷款担保问题,自2002年开始进出口银行终止了贷款。)
为了建立苗圃,解决2002年剑麻定植苗的来源,从2001年10月,一直忙到2002年3月初,建立了可供定植280公顷的剑麻苗圃。为了确保这批剑麻苗能够在2002年末雨季初的最佳定植期出圃,我们加强了苗圃的水、肥管理,从而获得了预期效果。
2002年7月,在剑麻珠芽的最佳采集期,我们建立了可供2003年定植420公顷的剑麻珠芽苗圃。为解决此批苗圃用苗的需求,我们采光了莫罗格罗周边3个剑麻农场的剑麻珠芽。这批剑麻苗是在旱季栽培的,我们使用喷灌手段保障了苗圃的成活率。此项举措,为本公司迅速完成剑麻项目一期的种植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失去进出口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必须要大幅度降低剑麻单位面积种植成本,并尽快形成生产规模。)
如果没有威廉姆的协调,依靠他亲戚的帮助,我们在剑麻项目建设之初将无法克服苗源的困难。我非常感谢他。
我2008年7月回国,威廉姆于年底退休,他今年70岁。
说明:为完成2001年剑麻定植任务,在我们在苗圃剑麻苗来源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剑麻大田采用了直接定植大株吸芽苗的做法,这是无奈的选择。这种定植方法的缺点是,一不利于筛选剑麻定植苗;二不能保证剑麻苗的长势、苗龄一致。剑麻吸芽苗苗圃,是采集长度20厘米左右的剑麻吸芽在雨季建立的苗圃。吸芽,是剑麻根部长出地面的剑麻苗。珠芽苗圃,是在剑麻珠芽采集期,旱季建立的苗圃。珠芽,是剑麻抽轴开花后长在剑麻轴上部的芽苗。
从上面的发展过程,大家可以看出,我们是发挥了最大潜能,尽最大的可能来发展剑麻生产,100天完成全年开荒、定植任务,10个月拿下决定剑麻项目一期1200公顷剑麻种植规模的苗圃大局。并尽到最大的努力迅速提高剑麻定植苗的质量水平。没有当地人的帮助,就没有我们释放潜能的空间。
补充:2004年,在本公司即将实现剑麻项目一期种植规模时,诸多剑麻农场看到剑麻纤维市场价格逐步走高的行情,开始加快扩大剑麻种植面积。应基曼巴农场、莫索维勒农场的请求,本公司分别向这两个农场出售了本公司富余的剑麻苗。2005年,应莫索维勒农场的请求,同意他们来我场在指定的剑麻大田内采集吸芽苗。
第二件事,解决剑麻叶片、纤维加工设备的来源。
坦桑尼亚、肯尼亚生产的剑麻纤维质量好,不仅有地缘生产优势,全部使用大型刮麻机加工剑麻叶片,在加工过程中用水冲洗剑麻纤维和抛光干燥的剑麻纤维,也是优于其他国家剑麻纤维的特点。但是,这些大型固定式刮麻机大多是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德国产品。近几十年不仅没有换代新产品,甚至都没有生产刮麻机,就连生产图纸也没有了。我们要生产符合坦桑剑麻协会等级标准的剑麻纤维,就需要有相应的剑麻加工设备。产品达不到要求,就得不到剑麻协会核发的出口证书。
我们购买的这两个剑麻农场原有的加工设备根本不符合我们剑麻生产规模发展的需要。要添置加工设备,必须抢早动手,在其他剑麻农场苏醒之前,迅速收购二手设备。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需要克服缺少资金的窘迫,宁可缓发中国管理人员的工资,也要在选准设备后快出手。
何来的资金窘迫? 剑麻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使用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后来因为农垦总公司的贷款抵押问题,2002年进出口行停止了贷款。在农垦总公司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剑麻项目的建设资金一直存在缺口。自2004年底开始,剑麻项目建设完全失去了农垦总公司的资金投入。剑麻定植后,需要2至3年的抚育管理期才能收割,剑麻抚管需要资金,否则种植的剑麻将因失管而毁灭(被雨季的杂草吞没,或被旱季的火灾消灭),本公司既要承担剑麻抚管资金的投入又要承担添置剑麻加工机械设备的投入,否则剑麻项目就没有条件形成生产能力。剑麻开割后,剑麻纤维的产量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规律,本公司的自我资金积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克服资金困难,往前走。
同学们要问,怎么你老贾在哪,哪缺钱。我回答两句话,一句是,困难的局面总是需要我们;再一句是,完全等、靠上级出资帮你解决难题,往往要贻误时机。
要争取主动,就要看准了抓住机遇,尽最大的能力快出手。
在威廉姆的帮助下,我们抢在别的农场主前面几次出手,购买了我们急需的二手设备和关键部件。在2003年至2005年间,我们适时收购2台移动式刮麻机、1台固定式刮麻机、8台剑麻纤维抛光机,另外还有固定式刮麻机刀轮总成、底板、绳轮和电动机等等,适应当时发展急切需要的设备、部件。
如果不是依靠当地人,一咱的信息来源贫乏,找不到需要的东西;二买价高,让货主或中间人敲竹杠。固定式刮麻机是在与肯尼亚对手中的竞争中,依靠坦桑剑麻协会取得的。剑麻纤维抛光机我们先后两批,第一批以每台60万先令,购得3台;第二批以每台80万先令,购得5台。两年后,同样的抛光机每台涨到250万先令。这些设备购到手后,及时安装投入使用,保障了本公司剑麻纤维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
我们购得二手固定式刮麻机刀轮总成10个月后,曾有买主欲出近3倍的价格,超过3000万先令购买(当时美元:先令的汇率是1:1200左右),但我们没有动心售出。我们购买这个二手刀轮备用,是因为在用的刀轮(直径约2米)的平衡有问题,已很难调整过来,所以淘来了二手货,计划在雨季刮麻机大修时更换。结果,没有等到大修在用的问题刀轮突然断轴,在我们有准备的情况下,得以从容更换。
第三件事,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和危机事态。
非洲人和中国人有共同的特点,尊重老者,老者有权威性。这个特点,在坦桑尼亚比中国人还有过之。
调皮捣蛋的人哪都有,对胡搅蛮缠、不讲理的人,如果不直接触动咱们,还真没功夫理他们。在非洲还有特殊性,对素质差的人管得严了,稍有不慎,他就说你民族歧视;你管轻了,给予些照顾,他会得寸进尺地索要更多的好处。在处理劳资矛盾方面,威廉姆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妥善处理了一次当地人闹事的危机。
2007年3月下旬和4月初,本公司剑麻农场曾发生过2次各为3天的割麻工集体拒绝出工的情况。雨季田间的割麻环境恶劣,加大了割麻工的劳动强度。出现些情况,由威廉姆为主出面调解,我们根据田间的草情,调整一下配属割麻的除草工,事情就过去了。
说明:坦桑剑麻协会规定的割麻工劳动定额是,每个工日割叶片110捆,每捆30张叶片,须将打捆的叶片搬到田间运输道码放整齐。剑麻行的长度为100米,最长的搬运距离为50米。在剑麻农场,割麻属于高劳动强度,其劳动强度仅次于剑麻叶片装卸工。坦桑尼亚的割麻工有很大一大部分来自邻国布隆迪、卢旺达,本公司也如此。
坦桑尼亚的雨季为11月至来年5月。5月下旬,开始摆脱雨季连续降雨的自然影响,逐渐进入剑麻生产旺季,本公司的割麻工人由雨季的130多人,开始上升到250人左右。
2007年6月3日,刚刚发完工人工资(我刚到坦桑公司时,田间一线工人每周发一次工资,后来调整为每半个月发一次工资),6月4日,全部割麻工人拒绝出工,要求从4月份开始上调工资。并谎称,通给农场是这样办的,坦桑剑麻协会5规定的。据我们从工头那得到的消息是,拒绝出工、闹事的主体是来自布隆迪的割麻工,他们裹胁当地割麻工也不出工,如果谁出工割麻,他们就动手打谁。
本公司对闹事者的回应是,上调工资的时间是从6月1日开始,中国的公司一定会按照剑麻协会的文件规定,按时、按标准上调各个工种的工资。当时有人提出要看剑麻协会的文件,我们拿出剑麻协会传真过来的英文版本文件,带头闹事的工人说看不懂,一定要看斯瓦西里语版本的正式文件。但此时剑麻协会的斯瓦希里语文件还没有整理、打印出来(本公司已派人到500公里外的剑麻协会所在地坦噶市等候正式文件)。
割麻工闹事之初,威廉姆即与通给农场联系,核实闹事工人的传言,结果根本没那回事。隔天基曼巴农场的总经理曾问本公司:我们的工人说你们鲁代瓦农场4月份开始上调工资。我们回答:没这回事。由此可见带头闹事者的谎骗行径。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件是工人闹事,首先,它不是由工会发起的,没有以工会的名义、用文字方式提出罢工的目的,就不能称其为罢工;其次,聚众闹事的主体是来自布隆迪的割麻工,他们在坦桑尼亚没有合法的居留身份。
在割麻工拒绝出工之初,曾发生过有人用刀砍剑麻,破坏剑麻园的个案。本公司请基曼巴镇(邻近鲁代瓦农场)的警察来场处理此案,带走嫌疑犯,教育后释放。期间还发生过,一部分割麻工到基洛萨县政府告本公司的状,结果被政府有关人员斥回。
此次事件,经县政府和工会派员来农场调解,同时由县警察局派数名警察来场维持调解局面,结果于6月14恢复割麻,共停工10天。
在这次事件中,连续停工的只有割麻工。在田间作业的除草工人一直在工作。工厂的机务工人以及刮麻工、晒麻工、抛光工和打包工都在坚持工作(直至陆续失去原料来源)。大部分当地工人都相信本公司的作为。
虽然是少部分人在寻求不当利益。但此事的影响面大,一是剑麻加工厂失去叶片来源,停产;二是农场工人都在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大部分人对闹事反感,但也不乏有人期待我们让步。
本公司如果妥协退让,必将层出仿效者,酿出后患。
此次事件从开始到结束,我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如果割麻工停工超过20天,本公司将面临巨大灾难;如果停工15天左右割麻工出现分化,能有40%的割麻工上工割麻,那就是我们的胜利。我准备了较量15天的筹码,还是对方没有挺住。为什么?割麻工如果不在6月20日前上工,6月3日领到的5月份下半个月的工资只能维持他6月份和7月初的生活费用,他要在6月下旬上工,7月初拿到工资,否则没饭吃。再深入一点说,受白人的影响,当地工人不善于存钱过日子,是月光族。
在割麻工停工期间,我的关注点是,割麻工是否在大量流失。如果不是成批次的连续流失,就存在割麻工的基本队伍,我就能够坚持,底气就足。敢较量,就要知己知彼,要有承受能力。但是,如果割麻工超过30天不出工,坦桑公司将失去产品销售收入,资金链一断(本公司的流动资金完全是靠自己的点滴积累),后果将不堪设想。
能够渡过危机,一是我们一贯按照坦桑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规定办事,不违规(这是我的底气来源);二是有当地政府和工会的及时调解。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以威廉姆为首的当地管理人员从中做的工作。
在这次事件的处理中,我们中国管理人员时刻从各个方面,关注着事态,并与农场的各层当地管理人员研究处理对策,应对事态的发展。由以威廉姆总经理为首的当地管理人员出面同工人交涉,与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联系事件的处理对策。如果由我们外国人出面办理,问题就会复杂化。再说,当地的管理人员处理这类事件也有经验,据说每隔5—6年,剑麻农场就会发生诸如此类的事件。
按照剑麻协会的文件,本公司适时调整了包括割麻工在内的各个工种和当地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在坦桑尼亚,上调工资的基本规律是,政府每两年普调一次各行业的工资标准;剑麻协会根据行业工会和农场主(雇主)协会的协商结果,每两三年上调行业的工资标准。这样的结果是,剑麻行业员工的工资几乎年年上调。
在海外,我从来没有拖欠过当地员工的工资,从来都是按照规定标准按时调整当地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目的是,取得信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资金再困难,也只能缓发中国管理人员的工资。
用好当地管理人员,首先就要信任他们(不重用不信任的人),农场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他们也以自己工作的农场兴旺为荣。这是我们在海外的有效管理办法之一。
(2) 全体中国管理人员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一件事。
下面我讲一讲,我们一起工作的中国管理人员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事。
在我离开坦桑尼亚前,与我一起工作的中国管理人员如下:
副总经理李树松:来自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海外企业开发部,曾任总公司海外企业联络处主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机75届。
总经理助郝建国:聘请自江苏省农林厅外事外经办公室,1975年3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系斯瓦希里语专业,在坦桑尼亚有过断断续续30年的工作经历。
财务部门经理赵大龙:来自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资产财务部,毕业于北京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商贸、财会专业。
农业部门经理罗能强:聘请自广西省旺茂农场,原农场的生产科副科长,毕业于华南热作学院广西分院。
机务部门经理汪路生:聘请自江苏省弶港农场,原农场的农机科副科长,毕业于江苏省农学院农机化专业,曾经在坦桑尼亚姆巴拉利水稻农场有过援外工作经历。
我们共度的难关,也与资金有关。这个难关的来龙去脉,我引用一篇本公司——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15日,给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关于对长期欠发的职工工资给予补偿的请示》来说明,请示如下:
总公司:
自2002年开始,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停止了建设时间尚不满二年的剑麻项目贷款,剑麻项目的资金投入就开始完全依附于总公司的自筹资金。总公司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剑麻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仍然给予鼎力支持。因为剑麻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一直存在缺口,所以坦桑公司只得将有限资金集中使用在影响剑麻项目建设成败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出现了长期欠发中国管理人员工资的问题。自2002年9月至今,已经连续5年拖欠工资,其中: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欠发工资30380美元;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欠发工资88400美元。
几年来,在总公司的支持和坦桑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下,2005年实现了剑麻项目一期确定的种植面积1200公顷。剑麻项目一期建设,计划投资5302.99万元人民币(按当时8.26:1的汇率折算为642万美元)。截至2005年底,剑麻项目的投资为422.24万美元(其中包括来源于民营企业的借款)。剑麻项目的收获始于2004年5月,当年生产剑麻纤维195吨。2005年和2006年的剑麻纤维产量分别为704吨和1121吨。坦桑公司2006年的剑麻纤维产量已经在坦桑尼亚现有31个剑麻生产企业中居第六位。
为缓解一直困绕剑麻项目的资金困境,坦桑公司一直在试图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005年曾申请中国商务部的援外合资合作基金,未获结果。又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争取当地银行的贷款,因不能满足银行经办人员的小费要求,至2006年底也没有结果,就此本公司撤销了在该银行的开户。
近期,坦桑公司需要根据已有剑麻种植规模,快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收割、加工能力。在争取外来资金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只能尽自身所能筹措资金。2007年3月自筹资金6万美元,在国内购置拖拉机、拖车等机械设备,补充零部件(在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总公司支持了5万元人民币借款)。7月下旬又不得不自筹资金2.8万美元购置3台跃进汽车。原因是,公司成立当初购置的7台二手跃进汽车已失去配件来源相继报废,最后1台勉强在用的汽车,因车况差曾被当地警察多次扣留、罚款。为接送农场外部劳动力等方面的生产需要,急需补充运输工具。上述物资在坦桑还需要缴纳关税、增值税、特种税和清关费等。这些物资的自筹资金,均来自于职工工资,完税后累计需要十多万美元。
增加上述机械设备、零部件和运输车辆后,今年就有能力较去年增产剑麻纤维30%,实现预期的1460吨,剑麻纤维的销售输入超100万美元。
在剑麻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达200万美元的状况下,为了完成剑麻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加工能力,只得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年复一年地拖欠职工工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自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这就影响了以美元计发工资的坦桑公司职工的收益。2007年7月21日,国内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又再次上调。此时要稳定职工5年来没有得到合理工资收入的情绪,需要对欠发职工工资造成的汇率和利息损失给个补偿的说法,这样职工也对自己的家庭有个交待。
为了肯定职工对剑麻项目建设做出的贡献,维护职工的利益,让职工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并进一步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坦桑公司现提出对长期欠发职工工资的补偿建议:
……。
以上建议妥否,请求指示。
2008年2月22日,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给予了《关于欠发工资等问题的批复》主要内容为,关于因拖欠工资而对职工利益造成的损失问题,须按照总公司资产财务部参照存款利率测算的结果以奖励的形式予以解决。
总公司的批复没有提及欠发工资中的汇率损失,我们理解此问题的牵扯面广,容易引起其他农垦海外企业的连锁反映。但在请示中,我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反映大家的诉求,但提归提,我们也要照顾大局。通过我给大家做工作,大家也表示理解。我是遇到了一群好人啊。
2007年12月31日,坦桑公司补发了中国管理人员自2002年9月以来的全部拖欠工资(我和李树松的工资拖到2008年2月补发)。这是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坚持不懈地发展生产创造出的财富,是用大家创造出的财富弥补了大家损失的一部分。否则会怎么样?我只说一句话,剑麻项目如果得不到快速发展,前期投入将蒙受巨大损失。说多了不好,咱不能自吹自擂。
上述,是我毕业后的经历概略和在非洲工作的几点感受,篇幅是长了点,超出了规定的字数。这些东西是写给同学们看的,长时间不联系,一联系上就要说长话。
2005年4月,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开始改革重组、局部破产。我长期在海外工作,对走到这一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以不便多叙。但从我知道已经走上这一步后,心情很难过。这不只是因为我曾任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1998年3月的任命),而是从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国营农场工人为农垦服务。农垦企业的兴衰是我们的荣辱。
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现被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托管。
2007年8月15日,我们收到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关于对中垦坦桑尼亚公司股权进行重组的通知》,经总公司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研究,决定对中垦坦桑尼亚公司股权进行重组。资产重组后,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农发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发国际公司),中农发国际公司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控股,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为第二大股东。
2008年5月,中农发国际公司派去了接替我工作的总经理和财务部门经理等人,我于2008年7月17日与原财务部门经理赵大龙一起回国。回国后,我在中农发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任副总经理。
再有2年多,我到60岁,已不可能长期在海外工作。现在服务的中农发国际公司,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三大发展板块之一,以发展海外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过去,我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农业工作经验,今后,还要为农业“走出去”服务。
非洲的土地太可爱了,我见到未开垦的肥沃土地就垂涎三尺,我喜欢开荒种地。这种爱好来自于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再造了我,给予了我新的人生起点,我祝母校长盛不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从黑龙江密山县迁到大庆市,我们感谢大庆市给予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再腾飞的机会。
2009年8月26日,是我们这批天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达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40周年的日子,此时谈上述感受,是机缘。
2009年8月20日
一、八一农垦大学好不好
八一农垦大学是所不错的学校。学校环境优雅,校风良好,学生团结有爱。学校诞生于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原校址位于密山市裴德镇北的山野乡间。边疆农村办学45年,学校师生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和“抗大校风”,传承北大荒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发展之路。
2003年学校整体迁入大庆市,进入提速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办学精神,并因优良校风和办学实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简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韩国、日本、印度、乌克兰、波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近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实施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济州大学、日本山形大学、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无线电电子大学、哈尔科夫国立城市规划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国外高校实施交换生、留学生等项目,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实施“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与印度UAS大学实施中印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以上内容参考:
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怎么样?
还不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八一农大(HBAU),是黑龙江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建于1958年。1973年,学校由农垦部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学校原址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裴德镇,经省政府批准,2003年10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该校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类型、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拥有1个省重点学科群,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
三、八一农垦大学真的有那么不好么?
学校挺好,是一所有精神的大学,如果不是因为边疆办学45载而是直接在大庆的话学校肯定是双一流大学,原来八一农大办学条件艰苦,发展受限,真正发展也才十几年,发展空间巨大,而且老师们都很积极,有精神依托,前景很好,现在录取分数不高,越往后肯定越难考,选择八一农大肯定不会后悔。关于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的问题,通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怎么样?》、《八一农垦大学真的有那么不好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