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民乐县财政局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民乐县财政局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内控制度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民乐县财政局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和十三五开局之年,财政局应该怎么办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民乐县财政局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 十三五开局之年,财政局应该怎么办
  • 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 如何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 一、民乐县财政局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民乐县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围绕财政监督工作职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实效。

    4月21日,财政局会同教育局及其下属单位及各学校工作人员,就教育系统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做交流指导,按照以点概面,点面结合的方式,集中组织人员以内控建设为支撑、以内控管理手册为指引、以内控制度为约束,进一步细化内控建设内容,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及管理手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控制管理手册深度融合,真正让内控成为干部的工作指南,业务帮手,成为干部成长的“护身符”。

    (来源:民乐县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阅读 隐藏边栏

    发布日期:2022-04-23 16:58:22 所属分类: 财经

    一、十三五开局之年,财政局应该怎么办

    下面是江苏省某县“十三五”目标思路,仅供参考。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财政部门将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叠加机遇,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目标,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财税制度,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制度环境。

      一、发展目标

      (一)收支总量目标

      确保2020年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三大总量指标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187%、212%、205%。财政总收入:2015年财政总收入为32.84亿元,20152020年年均增长25%,2020年收入总量达94.3亿元,比2010年增长187%。一般预算收入:2015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1亿元,20152020年年均增长25%,2020年收入总量达40.62亿元,比2015年增长212%。一般预算支出: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28亿元,按5年年均增长25%规划测算,到2015年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可达85.6亿元,较2010年增长205%。

      (二)支出结构目标

      优化全县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用于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行政成本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实现民生、发展、运转“三大板块”比重两升一降,着力提高民生、发展、运转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合理。

      (三)运行质量目标

      确保全县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明显提高,财政负债从根本上消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收支平衡。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力争在全市排名进1-2位。2010年我县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到2015年所占比重可达70%。逐年消赤,到2015年全部消除赤字。在消除各项旧债的同时,严格控制新的债务,力争到2015年实现债务的有效控制。

      二、推进措施

      (一)支持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支持经济转型,壮大主体税源。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加大对重点行业、新兴经济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力促经济快速转型升级,提高财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份额。通过各类专项资金的引领和撬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培植含税财源。认真贯彻落实增值税以及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大力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扶持企业建立并运行产品研发中心,突出支持风电研发中心、中小企业园科技孵化中心运行,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新品开发、产业集聚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要突出重点,实施一企一策,着力发展壮大等优势企业,帮助企业完善和实施发展规划,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入股、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巩固现有支柱财源。

      2.发展新兴产业,培植后续税源。发挥好财政杠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培植后续财源,扶持具有县域特色的新能源、IT产业、服务业和设施农业等新型产业发展,特别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投向且具有县域代表性和支撑性的风电装备、现代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给予扶持。增加已设立的中小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3至5家进入上市辅导期,形成本土企业上市梯队。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和推进机制,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强力推进。要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按照县委、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服务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切实做好资金测算工作,大力推进物流商贸、文化旅游、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等方面重点项目,建成2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县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服务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实现年服务业增加值160亿元,占GDP比重达4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83亿元,实施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20个;服务业税收15亿元,重点纳税企业在现有“151550”基础上翻番,实现“3030100”目标;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将射阳建成苏北县级金融高地、华东地区知名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中国东部沿海旅游胜地、江苏东部沿海物流中心、苏北地区新型服务业集聚区、江苏后发地区科技发展与人才培训基地,跻身盐城地区服务业发展第一板块,进入苏北地区服务业发展第一方阵。

      3.发展沿海经济,积极涵养税源。紧抓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机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进一步提升财政对各类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助推县域经济在后危机时期实现“弯道超越”,切实增强财政部门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份额。要抓住沿海开发机遇,完善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滩涂经济规划,妥善解决好分散型管理体制、掠夺式经营行为、趋同化产业结构、财政承担高额投资债务等问题,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职责,加强园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发展港口、海洋与滩涂经济,不断增加全县经济总量,提高对财政贡献份额。

      (二)强化收入管理,不断加大税源监控力度

      1.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财源清查。根据《预算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县情实际,建立县级税源台帐,加强财源税源监管。掌握重点税源单位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工程进度、实现税利等情况,了解银企、税企关系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研究依法强化财税征管、公平税负和优化纳税环境的政策措施。一是全面摸底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对县级税源,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建帐管理,对纳税大户、重点工程等重点纳税单位,建安营业税等重点税种,实行专人全程监控。二是汇总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对县级税源单位纳税情况,按月分季进行汇总分析,对重点工程、建安工程和酒店、娱乐业等,依据科学方法进行测算分析。三是部门协调与依法征管相结合。落实收入征管部门依法征管责任制,建立财政、审计、监察、经济主管部门、行政企事业单位全方位依法协税护税机制。四是行政督查与建章建制相结合。对重点税种、易流失税种,财政、税务、审计和监察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和清查,针对财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

      2.强化税源监管,加大征管力度。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重点财源税源单位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管。一是全面摸清税源状况。对属于财政收入范围的纳税单位年度生产经营、投资计划和利税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进行跟踪建账管理。二是建立税源监控网络。选择一批骨干工商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分别实行分月重点监控,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和科室联系制度,实行分月汇总重点监控。三是实行行业测算监控。对酒店、娱乐业等财务核算不健全、调查核实难度大的纳税单位,采取对其日常营业情况调查估算的办法,科学测算每月和全年营业收入、应纳税收情况和税收实际缴库情况。四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召开重点税源企业联系人碰头会,通报企业生产经营、工程进度和税收入库情况,形成月度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进度汇总表。五是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对税源单位的生产经营、工程进度、技术改造、实现利税等进度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度进行一次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年终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六是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抽调一批熟悉税收政策和企业财务的业务骨干,分工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和项目,每月深入联系企业和项目至少一次,及时掌握有关主要财务指标进度。

      3.强化动态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强与国税、地税等财税征管部门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反馈,及时掌握税收执行情况、税收明细账、重点监控税源情况以及城市建设、房产、土地交易情况资料,及时向国税、地税等征收机关反馈企业和工程进度变化情况及有关问题。联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对税收政策和依法纳税的检查监督,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增强依法协税护税、代扣代缴和依法纳税意识,认真履行有关法定义务。二是制定税源征管措施。制定出台建安税收协税护税具体办法,切实加强建安税收的依法征管,明确建设单位协税护税义务,列入收支两条线检查重要范围。对不按规定认真履行代扣代缴责任,造成建安税收流失的,严肃追究建设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并相应从建设单位的预算资金或预算外资金中予以扣缴。三是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建立新型税务稽查体制的要求,调整税务稽查机构职责,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税务稽查制度,加大对偷税、逃税、骗税等税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典型案件,不断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

      (三)注重精细管理,提升财政财务监管质效

      一是扎实做好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按照“创特色、规范化、铸品牌”的要求,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财税网络平台建设,强化对财政收入的实时监控,全面维护财政收入的真实性。按照财政部“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的规定,全面加快非税收入征管和统筹步伐,进一步提升全县财力的完整性和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制定操作性强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考核办法,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是着力提高预算编制规范化水平。继续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相结合的机制。健全涵盖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及财政管理业务基本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实现综合业务部门共享信息、分管业务部门对口管理的财政数据信息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综合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2011年起,要在预算执行方面进行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探索,全面建立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互动机制,将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增强部门的绩效观念和效率意识,努力形成预算执行合力;规范追加预算管理新途径,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逐步细化报送人大审议的预算,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化程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各界对预算管理、执行的监督。同时,逐步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推进绩效考评和财政投资评审改革试点,加强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三是努力健全监督科学化机制。认真履行财政财务监管职能,狠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拨付和决算审查等关键环节,逐步构建与公共财政相匹配的财政监管机制。认真梳理近年来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小金库”治理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着力创新和完善财政财务监管措施。进一步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监管平台作用和财政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从经费报支基础抓起,下大气力遏制乱支滥报行为,力争会议费、招待费和出国经费实现零增长;从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和民政、社保等专项资金使用等重点方面抓起,坚决制止挪用、滥用专项资金行为发生。同时,逐步建立镇区镇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将财政监管职责覆盖到镇区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

      (四)关注民生建设,提高社会和谐幸福指数

      一是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的理念,建立新增财力重点投向民生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长,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致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奋力提升社会的和谐度。配合做好卫生、非义务教育、农口等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积极支持镇(区)机构改革,力保各项改革顺利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调整完善县对镇财政体制,合理分担新增支出,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积极支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镇(区)机构改革,建立村级经费保障逐年增长机制。

      二是建立保障补贴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对象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民政对象、新农合和“新农保”实施水平,进一步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支持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按照资源要素优先向农村配置的原则,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改善镇村医疗服务条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省级试点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科学制定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办法,对基层卫生院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公平化水平。

      (五)规范资金运作,促进金融担保工作提速

      一是进一步寻求信用担保工作新突破。通过资本注入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2亿元以上,进一步增强担保能力。全面建立内控机制,创新担保和反担保措施,强化风险控制,促进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再担保体系,落实好财政性存款与信贷规模挂钩的激励政策,科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放。将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昆山农商行等新进入盐城的金融机构全部纳入担保合作范围,稳妥开拓市场,提升担保能力。

      二是进一步寻求防范金融风险新突破。针对全县金融性事务不断增加的实际,切实加强对各类融资工作的外部监管,规范镇、村举债行为,严禁各类政府性借资和集资行为,规范政府担保行为,有效防范和规避金融及债务风险。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实现有融资平台,完善投融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投融资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寻求国有资产监管新突破。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出租审批制度,处置、出租收入都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要求,逐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集中管理、统一对外经营、统一收益分配。规范全县范围内土地经营工作,加强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管理,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土地经营健康有序运行。

      (六)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力度

      一是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改革。随着我县财政各项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财政评审环节纳入制度设计,明确在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审批环节上设立事先评审的程序;确定应纳入评审的项目范围,规定评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审机构在评审环节的职责等,使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

      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抓住资金运行的有序、可控、安全、高效要点,形成功能齐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提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层次,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逐步推行政府会计集中监管改革,建立财务数据“大集中”单位会计集中监管系统,实现从资金支付到财政核算的全程监管。

      三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建立供应商的竞争机制和采购代理机构的竞争机制,以及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管理机构之间的制约机制,逐步规范采购市场秩序;要推进操作执行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采购运行机制;要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监督有力的动态监控体系;要坚持采购规模和效益并重,健全采购方式;要加大电子化采购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努力实现采购管理精细化、采购行为规范化、采购权责明晰化、采购监督科学化、采购手段电子化以及采购人员专业化。

      (七)加强“两基”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要加强读书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加强读书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克服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按照“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制订财政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和五年规划,全面启动对机关科室、基层财政所负责人和新进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财政干部队伍。

      二要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效能型机关。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三服务”和挂钩结对等活动成果,牢固确立财政部门就是服务部门、每个财政工作岗位就是服务岗位的理念,依靠建立的各项长效机制,切实将财政系统打造成全县“办事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部门。

      三要依靠文化引领,打造品牌型财政。大力开展创建“六型”机关活动,即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廉洁型、节约型、和谐型机关,注重培育财政干部“激情执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和谐包容”的团队精神,养成“诚信、务实、高效、精细”的工作作风和“文明、规范、端庄、整洁”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为人,一尘不染理财,促进“构建和谐财政,打造魅力品牌”目标实现。

      四要推进廉政建设,打造勤廉型队伍。从财政系统内外,乃至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党员干部违纪违规的现象中汲取教训,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健全财政部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构建具有财政部门特色的“为民、务实、创新、团结、清廉”廉政文化,加大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力度,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在全系统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

    二、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推动党风廉政和各项制度建设、防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风险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我收集的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1】

    内控机制建设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中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新抓手,也是优化权力运行的有效路径。总局也把“着力完善部门内控机制”作为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结合地税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开展情况,对如何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谈些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建设地税系统内控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的分权。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权力运行体系,合理分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纵向分权。把一个岗位依程序拆分成几个岗位,分别由几个人做,比如,在税收征管上实行“征收、管理、稽查”相分离,在选人用人上实行推荐权、考察权、任用权相分离,在大宗物品采购和基建项目安排上实行“立项、审批、招标、实施”相分离,在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上实行“申报权、审批权、办理权”相分离。二是横向分权。把同一个岗位一个人做,安排几个人做,不由一个人包办。通过合理的分权,建立起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明晰的岗责。建立设岗科学、标准明确的岗责体系,根据权力制衡和人员结构的实际,明确内部工作责任和岗位责任,做到定岗、定职、定责。

    (三)规范的流程。建立标准化、流水式的工作流程,在分析权力事项的分布、结构、重点及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科学规范工作流程,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防范管理风险。同时,在能够实现全程监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流水式作业,以提高行政效率。

    (四)完备的制度。建立完备的内控制度体系,确保内控机制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基础之上,按照严格、规范的法律规定,对各项税收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五)有力的保障。建立坚强有力的内控保障体系,确保各项内控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二、当前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部分人认为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就是建章立制,签订个责任书、搞几个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控机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忽视了内控机制是税收业务流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的机制。这种监督是通过制衡作用尽量少出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效地防范、控制执法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发生。

    (二)监督问责不够。在监督工作中经常形成监察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监督检查未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各责任科室和相关责任人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在风险排查、防范措施制定方面工作不主动,内控机制建设进程缓慢。按内控机制的内容来看,内控机制几乎覆盖我们税务部门全部业务和管理流程,由于未形成一套科学配合机制部门配合无力,未能形成工作合力,工作开展不平衡,

    (三)岗责体系建设和工作流程还缺乏规范。有的岗位规范程度较高,有的岗位却存在廉政风险点查找不准确的问题。规范操作实施起来难度大,各个工作岗位涉及到的点由谁来防范,又由谁来监督,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目前还没有切实在可行的操作模式。干部在廉政和执法风险点上出现问题,情节轻微的,有绩效考核、执法责任制的制约,情节严重的受法纪法规的追究。如果同时又按照内控机制的要求进行考核追究,就会出现多头考核、重复追究的现象,会引起干部的抵触情绪,如果不按照内控机制考核,内控机制的落实又缺乏制度保障。

    三、加强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围绕“两权”运行风险,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防范从税收业务到规费管理,从税收执法权到行政管理权,要全部的梳理和完善。进一步细化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将内控机制与现在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有机结合,通过构建一套比较完备的内税制度体系,实现岗位标准化、责任清晰化。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信息化的核心是要解决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现代税收征管流程,手工状态下的内控措施难以应对。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化手段内控机制建设,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切实提高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科技含量。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将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运用好、完善好现有的综合征管软件和计算机考核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三)明确内控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一方面,应明确责任主体。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税收业务部门,在制定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应当体现完备的内控制约机制,保证建章立制、办理事项的各项工作符合政策规定,由内控的“参与者”转变为“责任者”。另一方面,应明确监督主体。纪检监察部门应回归监督职能本位,对行政管理部门、税收业务部门的制度设计、业务流程的内控措施进行审查,对具体业务办理的内控制度进行监督,由内控的“操办者”转变为“监督者”,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明确公开,不能混淆。

    【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2】

    风险内控信息系统作为深化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基层国税部门监督、制约、规范“两权”运行的主要抓手。本文结合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国税局风险内控信息系统试点运行实践,对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实行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形成内生制约力和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内控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基层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所承担的税收任务越来越繁重、税收执法越来越规范、纳税服务压力越来越大、队伍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推行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规范“两权”运行,深化内控机制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及各级防范廉政风险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促进税收事业康健发展的迫切需要。就其作用来讲:一是通过分权、控权、公开等手段,强化权力内生制约和责任主体的自我纠错,及时防范、控制各类风险,保证权力不出轨、干部不出事;二是通过把反腐倡廉目标分解到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努力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三是通过建立明晰的岗责体系,真正做到“心随责走、责随职行”,按制度、按程序、按规矩办事,不断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能;四是通过规范用权、公开用权,让税务人员和纳税人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促进干部队伍和谐稳定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洛阳市局自主研发的风险内控信息系统,是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和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出发,按照“制度+科技”的理念,着眼基层面对基层,注重发挥规范执法、防范风险、廉洁自律的屏障作用,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与评价、结果公开的全程防控,在对风险实施动态评估管控的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控制风险,达到预知风险、减少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可以说是基层国税部门的“护身符”“防风墙”。其主要特点:一是突出事前预防。通过教育培训、岗前达标、风险提示、形势分析、案例警示等手段,解决人员风险意识淡化,有效提高了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突出防控重点。对有CTAIS支撑的税收执法事项,从业务发起,系统即同步自动触发监控功能,进行跟踪防控,设置能力检测、待办提醒、异常信息提示、风险信息预警、强制阻断等防控措施;对没有CTAIS支撑又不可缺失的,在CTAIS体外及时增加辅助控制,如“三公”经费管理等;对有顶层设计的行政管理软件,如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监控;对没有信息化支撑的行政事项,按照制度规范再造流程,在流程中嵌入控制功能模块。三是突出即时处置。通过设置指标界限、模型计算,从系统海量数据信息中综合分析、筛选确认风险事项,由涉及科室进行转办督查、执法监察、专项审查,提出改进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突出信息监督。对内适时公开干部群众关心的人事、财务、廉政、党务、政务信息,接受干部职工的监督;对外实时向纳税人提供税收业务办理情况的查询,让纳税人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系统试运行以来,我们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达标考试,进一步了解岗位基础知识,提高业务操作技能,风险意识深入人心,主动防范风险,并自觉贯穿到了日常税收工作中,如在资格认定、政策审批、实地核查时,都非常慎重,主动规避风险,加强自我保护,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强化岗位责任,基本摸清了全局岗位风险的分布状况,针对不同岗位,及时明确岗位职责和风险防控事项,有效增强了风险防控的针对性、时效性,岗位责任风险进一步明确。通过系统试点运行,大家认识到不讲政治就容易引起廉政腐败、不懂业务就容易诱发涉税风险的同时,也建立了与系统运行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和防范措施(如责任分解、风险提醒、问题处置等),风险防控作用发挥明显,监督制约作用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该系统共强制阻断16户次违规操作,提请分析评估复查12户次,发送高危预警信息32次,核实68条疑点数据,涉及税款19.36万元,有效发挥了风险防控的屏障作用,基本实现了“风险自控”的管理目标。今年9月份,全国(省)内控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及推进会,瀍河局作为会议唯一观摩点,汇报演示非常成功,赢得了中纪委委员、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组长冯慧敏,以及总局、各省(市)局领导的高度称赞!

    二、目前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内控机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与之相匹配保障工作机制。加之受传统思维观念、社会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内控机制建设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风险和隐患时而显现。

    (一)内控意识淡化。对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陌生、认识片面、理解肤浅,认为制定了规章制度、上线了内控系统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简单化、片面性;认为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监察部门或领导的事情,忽略了内部控制主要是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之间的一种自我约束、互相监督、防范风险的机制;普遍存在风险意识、自律意识、制度意识比较淡薄,自觉监督相对缺位,工作中存在以感情代替原则,以习惯代替制度的现象,甚至明知故犯,以身试法。

    (二)素质能力不强。基层税务干部既是内控机制的建立者、执行者也是监督者,其素质的高低决定风险防控的效果。目前,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结构不一,在年龄结构上呈现逐年老化的趋势。如瀍河局现在职人员80人,平均年龄47岁,45岁上以人员占60%之多,2010年来共调进4人、调出1人(科班毕业、业务骨干)。随着干部队伍年龄的老化,容易产生惰性心理,对学习相对放松,习惯于老做法,凭经验执法,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从当前基层县(区)局队伍人员的构成看,主要是80年代初期招录(年龄50岁左右)、军队转业安置(占1/4左右)、大学生公务员招录(非专业者居多)等渠道。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对税收工作缺乏必要的、客观的认知与接触,对税收法律法规理解不透、风险执法认识不足,使得岗位自控、互控效果不理想。

    (三)制度执行不力。岗位责任制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表现:一是“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学习不深、不透,不能果断地管;怕得罪人,怕伤和气,不敢大胆地管;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不去认真地管;律己不严,表率作用差,不会严格地管等;二是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如没有按照任职时限的规定进行轮岗和交流,思维疲劳、工作疲沓;没有执行“一案双查”制度,发现违规现象不及时提醒、发现案件线索不向监察部门报送;人员配备不足,骨干人才亏缺,难以保证重要岗位“双人上岗”的要求;三是应用系统存在操作风险。如口令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密码未定期更换、未按规定注销调离人员代码等,也影响了内控机制运行效果。

    (四)监督问责不严。一是有监督职能的税收征管、税政法规、纪检监察等科室各自职能重点不一,在监督工作中经常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监督检查未形成合力;二是征管、税政、法规、稽查等业务部门监管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对自律监管缺乏警惕性和自律性;三是对违纪违法问题查处不力,只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对个人的责任追究较轻,甚至有人员违纪违法后不是严格查处,而是宽大为怀,大事化小,难以起到预防、惩戒和警示作用,造成的结果是错误一犯再犯,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甚至诱发更大的问题。

    三、推行风险内控系统深化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

    内控机制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实现“机控人防”的最佳结合。因此,推行风险内控系统深化内控机制建设要从转变观念理念、创新机制、改进方法上下功夫,通过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动态风险防控等措施,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保证各项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走出一条规范执法、风险防范、廉洁高效“带队伍、抓收入、保稳定”的新路子。

    (一)加强领导,注重引导,树立风险自控理念。推行风险内控信息系统,深化内控机制建设,一把手必须亲自挂帅、各班子分工负责、中层干部模范带头,分级分类指定风险防控信息员,将风险控制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岗位和权力运行环节,实现风险内控的全覆盖和无缝隙衔接。另外,通过定期开展“遵纪守法、珍惜岗位”专题教育活动,在提高风险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基层税务干部的岗位风险意识,人人牢记岗位有责任、用权有风险,自觉增强法纪观念、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梳理职权,明确岗责,完善明晰权责体系。围绕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行使,按照规定的岗位职能,制定一套《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手册》,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等进行梳理,明确各自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严格划分不同权力的使用范围,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权力运行每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又相互制衡工作机制。

    (三)过程制约,全程控制,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在理顺岗位责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按照关联制约的要求,对所有权力事项、用权方式以及每个权力事项的作用、结构、分布和运行规律等进行认真分析,摸清权力底数,突出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明晰权力运行轨迹,绘制一套流程完整、环节清晰、表述准确的岗位权力运行图,把权力的行使过程转变为按流程处理事项的过程,实行痕迹管理、过程监控、全程控制,从而建立起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程序之间关联制约、部门之间联动制约的权力运行流程。

    (四)排查风险,等级评估,实施动态风险管理。在开展个人风险自查的基础上,采取“单位联查、外部帮查、部门督查、组织审核”等方式,从思想道德风险、政策法规风险、业务技能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等五个方面认真分析查找风险节点,经组织审核把关后,建立风险管理台账,及时予以公开。在此基础上,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制度机制漏洞和危害损失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评估,对风险度进行量化、计算、排序,分别确定高、中、低风险点,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五)明确责任,完善措施,全面落实风险自控。根据排查出的风险点,找准问题的关键,以岗位责任为基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制度落实为平面,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对低风险点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文化熏陶、法纪教育等,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对于中等风险点则应通过加强岗位防控,实施规范化管理等形式,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对于高风险点,重点加强流程控制,根据工作环节和业务特点,将决策与执行、审批与复核、执行与监督等工作流程和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三、如何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事关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笔者最近对建德市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调查,主要问题表现在:
    1.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编制之外,“收支两条线”管理流于形式。乡镇财政预算不是由本级各部门(含所属单位)的预算组成,而是由财政总会计单独编制。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得诸如预算、资产、专项资金收支、工程项目、负债资金收支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存在资金安全隐患。财务收支不能完全做到“一支笔”审批,“白条子”报账、“白条子”抵库、大量现金结算和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普遍存在。此外,财政总会计、政府会计和出纳岗位职责不清,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一是财政票据管理不严格,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收据成了“万能票据”,导致坐收坐支、个人占用票款、票据遗失等现象的发生。二是人员支出管理失控,超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发放职工福利、补贴、奖金的现象普遍,如某镇全年发放各类福利、补贴、奖金数额达238万元,某镇全年人均发放各类福利、补贴、奖金达4.2万元,有些乡镇在负债的情况下,各类福利、补贴、奖金也照发不误。三是公务接待费用居高不下,公款吃喝现象有增无减等等。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乡镇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还需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对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财政、财务知识的宣传。

    领导重视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乡镇领导干部对财政、财务知识的掌握,一是有利于其治财理财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对财务人员依法管财的理解和支持。财政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财政、财务知识的宣传,人事组织部门应对财政、财务知识的掌握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素质内容之一。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

    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规范理财行为;开发乡财县管应用软件,建立县乡财政信息网络系统,县乡财政之间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拨款,并将乡财县管应用软件融入“金财工程”系统;加强资产管理,掌握乡镇部门资产家底,保证预算分配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实物资产基础之上,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3.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推行“乡财县管”模式。

    ①实行“乡财县管”模式(即乡财乡用县管)是推动建立县乡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规范乡镇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对实行“乡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三不变”原则:预算管理权不变、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

    ②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即县财政部门按政策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在县财政局内设立乡镇财政管理分局,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分别核算各乡镇综合预算收支;取消乡镇财政总会计,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乡镇财政管理分局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乡镇列入政府采购支出项目,由乡镇根据年度预算提出申请,经乡镇财政管理分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中心集中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分局直接拨付。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其管理权上收县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

    ③县级财政部门加强对乡镇财务人员财政、财务知识的培训和监督。乡镇政府在县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

    4.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务人员素质。

    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听取财政部门的意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拨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财务人员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关于内控制度的问题,通过《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如何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内控制度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内控制度(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